处方 : 麻黄(去根节)1两,知母1两半,葛根(锉)1两半,石膏3两半,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头痛,骨节烦疼,或已吐下,余热不尽,口干烦渴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十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淫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一、桂枝汤类方歌21
二、麻黄汤类方歌8
三、葛根汤类方歌3
四、抵挡汤类方歌3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7
六、陷胸汤类方歌6
七、泻心汤类方歌6
八、甘草汤类方歌4
九、苓桂汤类方歌6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4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3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6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7
十四、当归芍药汤类方歌4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3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2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9
十八、杂方类方歌11
一、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二、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增:金匮要略载方
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文蛤汤: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
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越婢汤:
沥水消肿越婢汤,麻黄石膏甘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又加半夏汤,甘草大枣与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热,麻黄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
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三、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四、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瘀积胎可安。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
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蛰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
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六、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七、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气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大黄甘草汤: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
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汤:
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乌头汤:
乌头汤中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当;
痹证多因风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附:金匮要略载方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黄芪随,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气通阳消水肿,小便通利阳乃回。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附:金匮要略载方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
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十四、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增: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
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附:金匮要略载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九首)
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匮要略载方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枣五般齐;
寒邪直中腹中痛,温中止痛宜此剂。
十八、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烧裈散:
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附: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柏叶汤:
柏叶汤治吐血方,马通艾叶与干姜;
中焦虚寒血失统,寓寒于温效力彰。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喘,难卧仍加半夏良。
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
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小半夏汤方歌内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附:王清任逐瘀类方歌(七首)
1.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6.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7.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君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据我行医四十余年,尚未见过典型的所谓白虎汤“四大证”悉具者。临床事实是“四大证”之大热、大汗是不可能同时并见的。白虎汤证究竟有否身大热?白虎汤到底能否治身大热?本文特提出对白虎汤作重新的审视。对所谓的白虎汤“四大证”提出质疑。以就正于同道。
一、关于“四大证”问题
白虎汤“四大证”,肯定不是《伤寒论》固有的,查《温病条辨》也没有提出“四大证”。《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而近现代的教科书,无不以“四大证”作为白虎汤的使用标准。如全国中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温病学》(第6版)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说“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而事实上,白虎汤证自《温病条辨》提出“四禁”之后,很多医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对白虎汤的使用提出过质疑。而“四大证”的提出。又似乎把白虎汤的使用依据“权威化”了。“四大证”的提出,据说是秦伯未(据浙江中医学院编《温病条辨白话解》),但该书所说,我暂未知所据。
因阅秦伯未“退热十六法”一文未有提到四大证,查阅秦氏《中医入门》有提:“壮热、口渴、大汗、脉象洪大,用白虎汤。”虽有近“四大”之意;但未曾见“四大证”一词。查研究秦伯未的文章,均未言及秦氏对白虎汤证作过如此归纳。“四大证”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四大证”这个归纳,确实影响甚大,至令世人无不以为白虎汤是为“大热”(高热)而设的。仲景的原意反而被淡化了。
1.大热
从《伤寒论》可知“大热”,是指症状而言,并非病机。第12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论》中第61条、63条、110条、136条、162条、169条、269条等都提到“无大热”。而大热又显然与微热相对而言。如《伤寒论》第30条、96条、242条、252条、360条、361条、366条、377条等都提到“微热”。大热、微热都是指体温的高低而言,并非指病机。“大热”后世更衍变成“壮热”。而如此浅白的症状描述,何以仲景在白虎汤条文中却没有明确标出?反而在白虎加人参汤证标明“无大热”?如第169条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白虎汤证共计三条,也没有标明“大热”,甚至没有说发热(219条),“热”是有的,但是指的是病机。如表有热(176条)、里有热(350条)。所以,后人归纳白虎汤证“四大证”中之“大热”(壮热)是没据的。
2.大汗
所谓“四大证”之另一症状为“大汗”。《伤寒论》中对“汗”的描述包括:自汗、漐漐汗出、小汗(23条)、大汗、微汗、盗汗、汗出濈濈然、濈然微汗出(188条)、多汗(196条)。“大汗”当然是相对“微汗”、“小汗”而言。不过《伤寒论》中“大汗”往往是指强发其汗后的后果,论中指出大汗的条文共七条,三条是四逆汤证,其余四条均是指误汗后的后果,却没有一条是白虎汤证的。那么白虎汤证的汗究竟是怎样的?白虎汤证属阳明无疑,阳明的汗是濈然汗出、自汗,也没有说大汗。什么叫濈然汗出?濈然汗出是连绵不断的出汗,连绵不断地出汗,可以说是多汗,但未必是大汗,如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事实上,大热与大汗是无可能并见的。高热的病人,通常都没有汗出,汗出则热便随之而退。(包括自身出汗和医源性的发汗)《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越秀区中医院曾于1983年7月至9月,正值盛暑时节,观察了100例高热病人:无汗者占89例。发热而无汗是绝大多数的。根据现代医学体温调定点的理论,热病极期,高热不会与大汗并见,体温最高时不可能出汗,汗出是热退的表现。因此,如上面讨论“大热”时,白虎汤证并无“大热”。在阳明病白虎汤证时仲景可能观察到的已经是过了高热持续期,而体温尚未完全正常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热病后期,余热未尽的时期。
从另一个角度看,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并无大汗,只是自汗,或濈然汗出,体温开始渐渐下降,也就是在体温调定点下降后,体温尚未降到正常,机体以散热为主时的表现。
3.大渴
当体温升高,水分蒸发,以至汗出之后,口干是必然的。仍检阅白虎汤证三条条文,没有一条提及口渴。也可以说明白虎汤证发热并不高,汗出并不多,水分蒸发并不严重。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各条:26条、168条、169条、170条、222条,却没有一条不强调“大渴”的,甚至是“欲饮水数升者”。可见提出“四大证”的始作俑者。是把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混淆了。
4.脉洪大
把脉洪大视为白虎“四大证”之一,更是张冠李戴,把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脉,弄到白虎汤证来了。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可见白虎汤当见脉滑或者脉浮滑,绝非脉浮洪或脉洪大。只有26条白虎加人参汤证才是脉洪大。必须注意,《伤寒论》出现了两次脉洪大。一次是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另一次是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两条并列,是示人鉴别。两条都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脉洪大的。阅读此两条时,犹要注意一个“后”字。25条只说:“服桂枝汤,大汗出”没有“后”字,意思就有些差别了,服桂枝汤本来是不能大汗出的,桂枝汤方后云:“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将息不得法,因而桂枝汤证不除,所以仍然“与桂枝汤如前法”便可。而26条多一个“后”字,是说明还有后续症状----“脉洪大,大烦渴不解”此时就不是桂枝汤证了,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了。
脉洪大而又大烦渴不解,很可能是感染性休克前期或早期的表现。因此时高排低阻,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近人胡连玺《伤寒一得》有类似论述:“洪大脉为血管进一步扩张,而紧张度略减,心博出量尚充足,故脉来洪大,此为来盛。洪脉的另一特点为去衰,去衰为其去疾速,骤然陷落。此种现象多由周围血管扩张,周围阻力低下所致。这种呈高动力型循环,作高博出量和低血管阻力之情形,为将发休克之最早征兆。由于血液疾速渗入扩张之周围血管,各脏腑灌流不足,津液不得敷布周身,故首见烦渴不解。在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反复强调口渴,正是仲景辨证之精微处。洪脉与滑脉相较,已萌质之变化。故但见脉洪大已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与高排低阻型休克,也就是感染性休克相类似。
综上所述,白虎汤“四大证”的提法是不乎合临床实际的,也不是仲景的原意。大热与大汗不会并见;大渴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更不是白虎汤之脉。“四大证”的提出虽是后人所为,但吴鞠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吴鞠通“四禁”的提出,似乎规范了白虎汤的使用,但令世人误以为白虎汤为清热之重剂。不敢越雷池半步,更缩窄了白虎汤的应用范围,致有流传“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之笑话。
可以认为,热病极期病情发展有两种趋势;一、自汗出、濈然汗出后,大热已退,口稍渴,脉滑。是余热未尽,是良性的趋势,可用白虎汤。二、热后津液耗伤,且又脉滑肢厥,有效血容量不足,仍可予白虎汤清热保津。此刻当谨防休克的发生。若进一步发展,热虽退,继续大汗,大渴,严重失水,脉洪大,背恶寒。是恶性的趋势,是休克的前期。此绝非白虎汤所能力及。用白虎加人参汤,借人参之力以救津,否则很快就会出现四逆汤证,须急救回阳了。
二、关于白虎汤及其类方的使用
白虎汤虽以身热、汗出为主证,但身热而非大热,可见不一定是为热病极期而设的。方中只有石膏一味清热,配以知母等养阴之品。故实为清热保津之剂。
1. 石膏的功用
白虎汤、白虎汤类方都是以石膏为主。从《伤寒论》用石膏之方或可从另一个侧面看石膏的功用。《神农本草经》载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燥……。”并没有指出石膏可以退大热。再看《神农本草经》对其它药功用的阐述。如黄芩直接谓:“主诸热”;葛根:“主消渴,身大热”;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吉益东洞《药征》石膏曰:“《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渴家而无热者,投之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可见东洞翁使用本品也是以治烦渴为切入点。并非直折大热。
《范文甫专辑》载上海已故名医范文甫治阳明之热多以白虎桂枝汤加减,以桂枝散邪退热,白虎汤清热保津。再看张锡纯,他用石膏配以阿斯匹林,即“石膏阿斯匹林汤”:“以石膏二两,阿斯匹林一瓦,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药力。迨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将所余石膏汤饮下”。可见张氏认为白虎汤退热之力不强,才联合阿斯匹林使用的。
2.《伤寒论》中含石膏各方不为退热而设
从仲景使用石膏的其它方剂看,石膏也不是用以退热。试看以下含石膏的方剂:
(1)用石膏半斤的各方。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方中皆含半斤石膏,但均为“无大热”。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金匮.水气病》:“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用石膏半斤以下的各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续命汤、风引汤等。大、小青龙加石膏都不是针对“大热”的,皆因烦躁而用之。续命汤更无“热”证,是为了使患者更能耐受温热的药物而已。
(3)用石膏一斤以上的方剂。如木防已汤,此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方用木防已、桂枝、人参、石膏四味。其中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此方原治支饮,近人亦以之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确有奇效,在此不赘。但是仲景方中用石膏最重者。鸡蛋大一枚石膏约45克,小的也不小于30克,如果十二枚大约便是360克~540克。按一两即15.6克计,白虎汤用一斤,也不过是250克。而本方绝非为大热而设的。
3.白虎汤类方
白虎汤类方如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我们知道《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汤。而小白虎汤证“治天行热病,大汗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即《伤寒论》之白虎加人参汤证。如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倶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辅行诀》与《伤寒论》皆源于《汤液经》。
仲景在“论广”《汤液经》时,不以白虎汤(小白虎汤)治此证。却加上人参。而成白虎加人参汤,可见其匠心独运。上面说过,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都不治“大热”,是“大汗出后”,津液耗伤而“大渴”、“脉洪大”。更可见此证重点应不在退大热而在救气津。另《辅行诀》的大白虎汤,即《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辅行诀》以之:“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很明显《辅行诀》的方证仍与小白虎汤方证有转承关系。仲景却另立方证;第397条:“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解后,应是大热已去,气津两伤,仍用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冬。退余热,养阴津。应该说;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仲景都是用于热病的中后期,养阴保津为主,清热为辅之方。
本文着重对仲景相应条文的推敲,对白虎汤的使用提出大胆的推想。怀疑白虎汤的退热作用。错谬之处,望同道指正。
寒温统一,纷争无益
关于外感热病的“寒温之争”,数百年来聚讼纷纭。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在学术上的争论从未停止,医家或宗仲景或宗天士,泾渭分明。
章次公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原系经方派,对《伤寒论》《千金方》等用力尤勤,治温热宗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广温热论》。但临证中,他发现有些病用经方不但治不好,反而越治越重,不得不尝试用清代温病家的时方,却时常效果显著。
他深有感触地说:“吾侪早年受其濡染,以为温病两候之外,皆是误治致之。嗣后亲友中有寒热甫起即邀诊者,愈治愈重,麻桂、青龙、栀豉、芩连、白虎,无不备尝,终归无效而已,始恍然叶氏创轻灵纤巧之剂,实不得已而为之,非故与仲景立异,亦非仲景之叛徒也”,“若必以仲景为千古不易之圣哲,则吾国治伤寒之法,必自划于二千年以前,而凌蔑此后之师法”。
章次公认为寒温是完整的体系,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的延伸与发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温病以卫气营血四字为纲领,其归纳证候的方法,凭借客观的事实,固与仲景之划分六经,异曲同工者也。”
不论寒温,久病者顾护心气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以心肾虚衰为特点,虚弱是少阴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其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较多见是寒化证,治疗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用四逆汤,主药是附子,大热。温病治疗用药偏凉性寒性,通常不用热性药;且伤寒和温病都重视病期,伤寒按照六经施治,温病按照卫气营血施治。章次公开创性地提出要重视患病时间:处于同一病期的人,患病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患病时间若不长,有可能符合一般的治疗规律;若患病时间较长,病人正气衰微,仍按照一般规律去治疗,就有可能失误。此时要优先考虑救治病人的正气。他认为,当温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病人的心力极度衰竭时,应该引入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回阳救逆,因为此时救命先于治病。
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章次公重视扶正强心,保护阳气。因心脏是五脏六腑之主,是维护人体生命的枢纽;心脏功能的维持,全在于阳气充沛,阳气充沛心脏才能昼夜不停地搏动,鼓动气血运行到周身血脉。如果心气虚弱,气不运行,血行障碍,就会出现诸多病症。培补心气,是保证心脏功能的第一要素。
图片
章次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热病保护心力的重要性。患者如果得病时间较长,或者病得很重,正气消耗殆尽,身体极度虚弱,千钧一发之际,病情能否好转的决定因素已不是热度高低,“只有扶持正气最为紧要”,“正气旺盛则生,衰竭则死”,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以固阴液。
章次公融寒温于一炉,以伤寒心阳虚衰之论,补温邪伤阴不足之见。并且能参合现代医学理论,认识《伤寒论》少阴病的实质:“少阴病的主证是脉微细,但欲寐,已出现了生理机能衰退的现象,病人已缺乏正常的抵抗力,循环机能障碍”,并指出“少阴病必须挽救垂危的心脏”;同时“温热家也存在着缺点,即他们对心力的维持显然重视不够,误以伤寒为热病,过分拘泥为寒所伤,因此对温病现少阴、太阴等证候时便觉左右为难”。
可以说,他对温热病维护心力的学术见解独树一帜,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片
辨析入微识“心衰”
章次公对温热病将要出现心衰的某些体征,独具慧眼,辨析入微。尤其在脉诊、神识表现和胸痞的阐发上甚为精辟。
他认为,审察是否心衰,舌诊尚不足凭,辨证之要在于望神色和察脉象。若神气萧索,脉来糊数,或脉沉细而不鼓指,或两脉有歇止,或脉微欲绝等,都表示患者正气不支,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以固阴液;若犹豫不决,势必两败俱伤;若投清温开泄,则病人性命不保。
温热病出现心阳虚的神识症状,因邪热缠绵,虚实夹杂,很难区分,而章次公尤善辨析识别:“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与人问答,有意识者半,不知所云者半,合目则谵语频作”,“终日谵语不休,神烦不宁”,“面色苍然,神气萧索”,“精神萎靡”,“神志时明时昧”,对温热病的神识辨析何等细致入微。
另外,温病见胸痞证者有虚实两端。章次公说:“湿温症之闷大别有二:热度高时,心脏不强之闷,其脉多虚弱;热不高亦闷者,营养缺乏居多,仲景称为虚痞。”寥寥数语,道中了辨析胸闷之机的真谛。
附子配生地救湿温便血
针对热病容易伤阴的特点,章次公常以甘寒(如生地、麦冬)、甘温(如黄芪、党参)并用。出现心衰时,章次公果断采用温阳强心等措施,甚则加附子保护心力。附子因能起沉疴、拯垂危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当推张仲景。章次公为了解附子的药性,不顾生附子的毒性,亲自品尝,成为使用附子的高手。
一位李姓患者,发高烧,脸烧得通红,大便颜色鲜红,整天神志不清,说胡话,生命垂危。章次公诊断,这是湿温最严重的合并症:肠出血。
图片
一诊用黄柏、银花炭、马齿苋、滑石等清热整肠,所幸的是清肠见效,患者不再便血;但高热不退,神烦不宁,时见神志不清,面容黄晦,脉搏细数,表示患者正气衰竭,病势凶险。此时再用苦寒香开之药,已经没什么效果了,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顾护阴液。
于是章次公下了一着险棋:开出“全真一气汤”,毅然舍病救人,作万一之想。全真一气汤是《冯氏锦囊秘录》方,由熟地、麦冬、白术、牛膝、制附子、人参六味组成,作用是扶正滋阴,摄纳元气。
他略作加减,改熟地为鲜生地。因为此时患者津液干涸,心脏衰弱,若单用附子强心,则其津液更加干涸;若专滋津液,又对心脏衰弱没有治疗效果。附子与生地同用,双管齐下,心脏既得维持,津液亦不至于干涸,实为两全之策。
四诊之后,患者热度退下来了,神志也逐渐清醒。至六诊时体温恢复正常。七诊后基本康复了。
“全真一气汤”是参附汤、生脉散加味,温阳而无升浮之弊,育阴兼有化气之功。治疗湿温重证,只要有心衰迹象,章次公多用“全真一气汤”化裁,高热亦在所不忌,也确能收到热渐退、心脏功能渐复的疗效;若兼有神志昏迷,胡话不已,则加用胆南星、川贝母、远志、菖蒲之类,甚则加用紫雪丹,挽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
紫雪丹由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现已代用)等组成,附子与之同用,可谓是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极致了。治这等危重病候,敢如此用药,足见章次公的胆识。
然而,温热病用附子非治疗常规,是权变之法。热病用热药,犹如抱薪救火,难免遭人非议,但只要有利于患者,章次公便无愧于心。可有些患者因附子燥热而不敢用,章次公便仔细筛选其他药物。他剖析喉科用药六神丸的配伍,认为牛黄不仅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利痰镇惊之功,还有强心的作用;蟾酥不仅攻毒消肿,辟恶通窍,还有强心、升压、兴奋呼吸的作用;麝香亦具强心回苏之功。故指出:“六神丸并可兴奋心肌与脑神经”,“热病心力衰竭用附、桂则人畏惧之,用六神丸既能强心,又不遭谤。”热病心衰或中毒性休克用之,每奏良效。
黄仕沛白虎汤质疑《经方亦趋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26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虎加苍术汤
下一篇: 白虎加青萍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