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白虎加栀子汤

中医世家 2023-05-01 13:53:35

白虎加栀子汤

处方 : 白虎汤加栀子1钱半。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老、幼、虚人伤寒5-6日,昏冒谵语,小便或淋或涩,或烦而不得眠。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摘录 : 《此事难知》

阳明病证候(续)

阳明病寒证(二)
【9.17】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因为肠胃虚的嗝气你可以用的方子,如果是用经方的话哦,四逆汤也可以用,理中汤也可以用,吴茱萸汤也可以用。所以呢,这个四逆、理中、吴茱萸其实你都可以用下去哦,用的时候你外挂石膏知母。所以,这个你用白虎汤里头呢,加这个苍术啊干姜啊也是可以的;你用四逆、理中、吴茱萸呢加石膏加知母也是可以的。

当一个人发阳明病的时候,你一定要观察。吃饭,他到底能不能吃饭,会不会一吃就要吐,小便怎么样;大便怎么样;出汗的状况怎么样;体温的状况怎么样;脉象怎么样。这种种都要搞清楚了。

【9.18】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如果这个人真的发成谷疸了,消化轴寒湿有痰饮,这个肝胆这个胆汁什么又通不过来,然后变成人发黄疸了。那一般治黄疸最基本的方是茵陈蒿汤嘛,可是茵陈蒿汤治黄疸它是一个寒凉药,那你这个人体质已经这样了,茵陈蒿汤一定要加味,可以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来治的。

那你说他水的这个代谢机能很差,那我要让这个人能够代谢这个水的话,我想茵陈五苓散不是那么有用了,因为五苓散不补哦。那通常就是真武汤、茵陈蒿汤合用,这样就可以了。

阳明病虚证

【9.19】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或者是说他的阳明病的整个状况都没有很成形的时候,这个人烧得比较高,可是汗发不出来,身体发痒,你可以用防己黄芪汤。主要是用黄芪剂来补表,然后再微微加一点麻黄来发。

阳明病寒证(三)

【9.20】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我想少阳这个区块,三焦这个东西是管全身的气的运行的,所以这个少阳区一塞住,那气都不通了,所以手脚到底还是阳气不能到达四肢哦,会发冷。那么,你说这个病,他到底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好医呢,还是吴茱萸汤好医?都好医。因为吴茱萸汤证也会因为肝气郁结而手脚冷。

这个吴茱萸汤的头痛病机是什么?就是肝阴实嘛,太多湿啊寒啊堆积在这个地方,所以呢,这个肝阳啊没有容身之地就被逼上来,所以眼睛发炎也是吴茱萸,头痛也是吴茱萸,甚至阴道发炎也是吴茱萸啊,就是不往上走就往下走了哦。就是这个阴实的肝在那里,那个热气到处乱钻的。

如果是寒包火,一坨黄舌苔的话,吴茱萸汤加大黄就下去了,就是寒打寒,热打热,没有问题。如果是这个吴茱萸汤的证比较明显的话,比如说头痛比较明显的话,其实就开吴茱萸汤就可以;但是如果你说他热象很明显,吴茱萸汤你挂石膏你挂大黄就可以了。

热扰胸膈证

【9.21】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麻杏甘石证,那个是肺中有热变成喉咙发炎对不对,这个喉咙痛的来路是肺;少阴如果喉咙痛是肾经虚损,所以扁桃腺烂掉,这个来路是肾,是不是;可是,阳明病的喉咙痛呢,他的来路就既不是肺,也不是肾,而是有热气上冲的时候,那个热邪啊找到一条路上冲,就顺便把你的喉咙烧坏了,这个咳是在标示热气的上冲。

湿热发黄证

【9.22】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那么“心中懊憹”我们一定就知道是什么证啊?栀子证对不对。所以这个三焦水道不通啊,是栀子汤证的热郁,因为我们说栀子专清三焦郁火,是不是这样子?郁闷之火。

【9.23】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那另当一个人呢,热啊闷在血分,那泻这个血分之湿热代表的方呢,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了啊。这一种的这个湿热哦,其实如果他的外证是很明显的白虎汤证,你也不是一定要一开始用麻黄连翘赤小豆,你就白虎汤先把那个热退了再说,那剩下来的事你再解决嘛。因为这个湿热还没有完全到血分的时候,你可以用什么?苍术白虎汤啊。苍术祛湿,白虎去热,这样也行哦。那如果是胆管塞住的那一类的话,那什么大黄硝石汤啦,大柴胡汤啦都是可以通胆管的,所以呢,大概从这个角度来认识。

阳明病热证

【9.24】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血证

【9.25】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转机

【9.2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

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

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治禁

【9.27】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虽然他已经在发高烧了,脉也洪大了,可是,如果他呕吐很多的话,就有几个可能性了。第一,偏到少阳去了,如果病邪在少阳的膜网之间,你下了也没有用啊,打不到啊,有挂到少阳就不行,这是一点。另外呢,就是呕多说不定是因为能量离开了消化轴,去在阳明区发烧了,所以这个消化轴冷掉了,那个呕多也可能是什么?吴茱萸汤证啦,小半夏汤证啦,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消化轴已经虚冷了,那你能够用这个下法吗?啊,也不可以。所以,这个怎么用啊?哦你可以用吴茱萸汤,如果他是吴茱萸汤证的呕的话,用吴茱萸汤给他稳住了,然后再看有没有燥化,有燥化再用承气汤这也可以。不然的话你用吴茱萸白虎汤啊,或者是什么小半夏合白虎汤,或者是你要用承气汤也就用啊,但是,先用一些把他那个呕治好的药把他稳住哦,之类的哦,就这样子做法。

【9.28】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从六经辨治糖尿病

一、立论依据

《伤寒论》理法方药一脉贯通,除对外感病外,尤其于疑难杂证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其六经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由于外感与内伤常兼夹,且经络与脏腑相连,六经辨证体系是融经络、脏腑、阴阳、邪正、气化、疾病发展阶段、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是所有辨证体系的基础,“六经诠杂病”,因而疑难杂病均可按六经辨证进行诊治。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连皮毛、肌肉、筋膜,是气血、津液、水火、阴阳运行之通道,同时将人体自身、人与外界有机地融为一体,故六经辨证体系在中医辨证层面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可涉及人体全方位、多脏器,因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可通释“六经”传变规律和演绎相关汤证,其优势在于:

1.糖尿病进程演变与六经病转归息息相关,糖尿病由初发至中期而晚期,与六经病之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腑传脏,由实及虚,由热化转寒之动态发展、转归具有良好一致性;

2.六经病变证,往往表里相兼、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更能体现糖尿病及合并症多样、复杂的病症特点;

3.糖尿病病变部位涉及面广,损及多器官、多层面,作为全身性疾病,与六经辨证体系的整体、综合特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伤寒论》中八法之运用,尤其仲景创立的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表里同治之大法,经方加减及合用之灵活性为糖尿病及合并症辨治带来巨大的运用空间,是其他辨证体系所不能比拟的。

二、运用思路

1.从六经辨证切入

六经与脏腑相关,按照经络与脏腑病位归类方法,六经汤证辨证在糖尿病辨治的运用,大体言,糖尿病合并皮肤、肺部或尿路感染,或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病在表、在皮毛,可归属于太阳病;三消症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或合并肠道感染者,病在肌肉、在胃肠,可归属于阳明病;合并抑郁症、或脂肪肝、肝脏疾病者,病在经脉、在肝胆,依据病情轻重,部分可归属于少阳病部分;部分归属于厥阴病;合并胃肠植物神经损伤者,证实者,可归属于阳明病,证虚者可归属太阴病;合并心肾损伤者可归属于少阴病。具体如下:

太阳病

外感病之急性阶段,病在皮毛、在表、在肺者,糖尿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老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者,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之轻者。“其在表者,汗之可也。”根据病情寒热虚实之不同,其辨证有:伤寒表实之麻黄汤证,中风表虚之桂枝汤证,表郁轻证之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外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太阴兼太阳之桂枝人参汤证,太阳少阳合病之柴胡桂枝汤证,太阳与少阴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合并尿路感染之五苓散证。

阳明病

合并外感病之极期阶段,病在肌肉、胃肠,合并胃肠植物神经病变之实者。如多饮多食,形瘦乏力之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大便燥结之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或瘀热燥结之桃核承气汤证,下焦湿热,小便不利之猪苓汤证,心烦抑郁之栀子豉汤证,大肠湿热下利之葛根芩连汤证,合并肝损害有湿热见证之茵陈栀子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胃热痞满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少阳病

合并外感病之亚急性阶段,或病在肝胆,或合并抑郁症者。合并胆道感染之小柴胡汤证,抑郁兼大便秘结之大柴胡汤证,大便稀溏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抑郁重之柴胡加龙牡汤证,兼大肠湿热下利之黄芩汤证。

太阴病

合并外感病之后期阶段,或病在脾胃,合并胃肠植物神经病变之虚者。如中阳不足,寒湿内盛之理中汤证,气虚气滞腹胀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脾虚水停之苓桂术甘汤证,气血虚弱之小建中汤证,兼腹痛之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兼寒湿发黄之茵陈五苓散证,茵陈术附汤证。

少阴病

糖尿病中后期、或危重期,病在心、肾,常合并心、肾功能不全,或合并中风后遗症。如心阳虚之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肾阳虚之茯苓四逆汤证、附子干姜汤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合并抑郁、失眠、眼底出血之黄连阿胶汤证,合并尿路或肠道感染之猪苓汤证。

厥阴病

糖尿病合并抑郁证,或合并肝病,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有更年期综合征者。如肝胃气滞之四逆散证,寒热错杂之乌梅丸证、麻黄升麻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血虚寒凝之当归四逆汤证,厥阴肝寒之吴茱萸汤证,阴虚经脉失养之芍药甘草汤证,阴阳俱虚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厥阴热证下利之白头翁汤证。

此外,以痞满为主脾胃失调之“三泻心汤证”、外寒内热之附子泻心汤证。以腹痛为主上热下寒之黄连汤证,以下焦蓄血为主的抵当汤证,以胃痛为主痰热内阻之小陷胸汤证,以悬饮为主的十枣汤证,水热互结之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等,诸多方证尚难以脏腑定位,但以法归类,在糖尿病诊疗中均具有指导作用。

2.从糖尿病切入

(1)糖尿病全程辨治

目前有关糖尿病中医辨证不囿古代“三消之说”,而从临床实际出发,依据地域、就诊人群体质及学术师承、经验积累之不同,形成了不同流派或学说。如:主白虎加人参汤之“阴虚燥热说”,主葛根黄芩黄连汤之“湿热说”,主桃核承气汤之“瘀热说”,主茯苓四逆汤之“阳虚说”,主四逆散之“肝郁说”等。其学说以一为主,或二三组合,同时结合临床辨证。虽各执一端,但无一不以《伤寒论》方证为立足点,并获得良好疗效,实为糖尿病中医临床辨治一大特色。

一般言,糖尿病初发期,往往多由体检发现,患者尚无特殊不适,偶尔问及,方感觉体重下降,或口渴多饮。患者体质较实,年纪较轻,病在胃、肠、胆、膀胱之腑;中期,患糖尿病五年以上,或初次发现血糖高,但症状已存在多年,或由于慢性并发症,检查时方发现血糖高。病由腑传脏,多虚实挟杂;后期,病程多在十年以上,往往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脑溢血、心肌梗塞、心衰、肾衰、失明、截肢等,病重在肝肾心脾肺之脏,以虚为主,或虚中挟实。

(2)并发症阶段辨治

① 大血管病变

冠心病 从证候言,以心悸、胸闷、甚或气促为主;从病机言,主心阴阳虚损,邪气上扰。心阳虚有桂甘系列,如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脾虚有苓桂系列,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姜汤;肾阳虚有姜附系列,如真武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心阴阳两虚之炙甘草汤;气血不足,邪气内扰之小建中汤;心阳受损,兼表邪未尽之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气机郁滞之四逆散;热扰心膈之栀子豉汤。

脑中风后遗症 从病机言瘀热互结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从病证言,主眩晕者,脾虚水停有苓桂术甘汤,肾虚水泛有真武汤,肝郁气滞有小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痰热内阻有小陷胸汤。

糖尿病足 以下肢疼痛、麻木、拘挛为主,血虚寒凝有当归四逆汤,阳虚寒盛有真武汤、附子汤,阴阳两虚有茯苓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肝阴不足有芍药甘草汤。

② 微血管病变

肾病 从病证言,以全身浮肿、小便减少为主,病机责之于脾肾阳虚,不能制水。肾虚水泛之真武汤,脾虚水停之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兼外感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眼底病变 从病机言,兼水肿者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兼出血者有黄连阿胶汤。从病证言,气郁有小柴胡汤、四逆散,瘀热有桃核承气汤。

心肌病变 临床表现为心悸,甚或气促、水肿,可参考冠心病心阳虚或兼水饮相关方证辨析。

③ 小血管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表现为以肢体疼痛、麻木、或灼热感。血虚寒凝者有当归四逆汤,气津不足者有桂枝新加汤,阳虚寒凝有附子汤、四逆汤,肝郁气滞有小柴胡汤、四逆散。

内脏植物神经病变 合并胃轻瘫,表现为胃脘痞满者,寒热错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胃热为主有大黄黄连泻心汤、兼肾阳不足者有附子泻心汤,气虚气滞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兼痰湿者有旋覆代赭汤,脾虚水停有苓桂术甘汤,胃虚停水有苓桂甘姜汤;合并神经源膀胱,表现为小便不利,偏寒有五苓散、真武汤,偏热有猪苓汤,气郁有小柴胡汤、四逆散;合并心脏植物神经损伤,表现为心悸者,多气阴不足或阴阳两虚,兼夹肝郁,即炙甘草汤与四逆散合方运用。

④ 脂肪肝

从病机言,多为肝气郁滞,兼夹痰热或痰浊。如四逆散证、小柴胡汤证合并苓桂术甘汤证,或小陷胸汤证之类。

⑤ 感染

合并肺部感染咳喘,热者有麻杏甘石汤,寒者有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湿热者有葛根芩连汤;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者,辛温解表有麻黄汤、桂枝汤、桂麻各半汤;合并肠道感染下利,寒者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热者有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虚寒有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之类,阴虚水热互结有猪苓汤;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寒者有五苓散,热者有猪苓汤,气郁者有四逆散、小柴胡汤。

(3)常见证候辨治

① 抑郁 “木郁达之”,临床疏肝,潜镇为之常法。然疏泄太过则耗气,镇逆日久则损阳。治宜扶正祛邪为本,贵在通补,即补而不滞,行而不散,其扶正与祛邪之多寡在于守病情之进退。临床常以解郁行滞之四逆散、或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多与补气、温阳、养肝,滋肾诸法合用。

② 失眠 根据失眠产生的原因不同,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如郁热者有栀子豉汤,气郁者有柴胡加龙牡汤,胃气不和有旋覆代赭汤,痰热者有小陷胸汤,阴虚水热互结有猪苓汤,肾阴不足、心火独亢者有黄连阿胶汤,心阳虚有桂甘龙牡汤,肾阳虚有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营卫不和用桂枝汤。③ 饥饿 胃热者用白虎加人参汤,胃寒者吴茱萸加生姜汤。

④ 关节痛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病邪经皮毛而入,次之肌肉、次之筋骨,次之脏腑。在痹证急性发作或加重期,以祛邪为要,尤宜从表散邪。如《伤寒论》之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柴胡桂枝汤等,均是治痹之有效方。阳虚寒湿凝结有附子汤,血虚寒凝有当归四逆汤,热盛有白虎加桂枝汤。

3. 从临床特点切入

由于在糖尿病进程中常并发或伴发多种疾病,甚至部分患者临床上西医诊断多达10种病以上。多脏器损害,内外相联,同时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与环境、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而临床极具复杂性与多样性。从中医言,证型常呈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相兼。而《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为此树立了典范。如表里双解,攻补兼施,寒热同调之法之方,比比皆是,尤其诸方合用进一步拓展了临床运用空间。结合临床实际,应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一个“全”字

即在诊断与治疗上注重整体性原则,糖尿病治疗不止是降糖问题,而应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全身多脏器损伤,神经内分泌免疫等诸多问题,进行全局全程通盘考虑,方不致顾此失彼,处于被动窘地。

(2)抓住二条主线

一是指标-降糖、防治血管并发症

降糖是糖尿病基础治疗,其血糖变化是患者最为关注的硬道理、硬指标。然而从长远看,心脑血管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根本原因,直接影响患者生存预后,因而降糖与防治血管并发症同等重要,并贯穿于治疗始终。

二是症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糖尿病及并发症本身给患者带来痛苦外,长期服药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以及随着年龄增长,体质衰退所伴随的老年退行性病变夹杂其中,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中医药以其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药物天然,多靶点调节,尤其重视培补正气、改善体质等优势,显示出长远而持久的疗效。

(3)重视三个结合

一是局部与整体结合 如糖尿病坏疽,糖尿病合并骨折、眼科、皮肤科、妇科等病变,局部病变具有一定独立性,其处理往往涉及相关专科。但糖尿病仍是其基础疾病,宜强调在降糖基础上进行专科处理。否则,相互影响,致病情迁延难愈。

二是短期与长期结合

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常合并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甚至内分泌紊乱,如甲亢、多囊卵巢等,在降糖基础上,进行相关处理是必要的。但必须跟踪观察,待相关病症改善,适时进行药物调整,以减少药物用量或种类,将副作用降低至最低程度。

三是标本与缓急结合

糖尿病常因应激状态而出现血糖波动,病情反复。急性应激状态包括感冒、各种感染、外伤、失眠、精神创伤、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外伤等。应本着先表后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治新病,后治痼疾的原则,适时处理诱因,待应激状态解除,血糖随之恢复,病趋平稳。

三、思考

1.《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石与指导源泉,临床是中医的生命所系!从临床实际出发,初步建立糖尿病六经辨证体系框架,融《金匮》脏腑经络辨证、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于一体,对于拓展中医临床经典运用领域,加强杂病中医辨证及经典方药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经典理论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六经辨证体系代表的是一种诊疗模式和思维方法。《伤寒论》创立和保留的113方,重在示法,给后学提供了大量发展空间。对于糖尿病之辨治,应针对临床实际,进一步补充完善。如有关水气、痰饮、痹证、百合病等,以《金匮要略》论述更详;有关辛凉解表,清热化湿、平肝潜阳、醒脑开窍之法与方,又以温病学为优。优势互补,熔诸法于一炉,继承创新,探索新的临床诊疗模式,是当今临床研究方向之一。

3.仲景重视扶阳气,存津液,护胃气学术思想,六经辨证体系的概括、兼容、深刻、前瞩性,对于糖尿病辨治具有重要意义;经方以“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剂量考究,疗效显著”而为学术界推崇。探讨杂病六经辨证规律,关键是传承经典,充分发挥经方治大病、治重病、治疑难病证之优势。一句话,落实到“用”字上。天行健,吾辈当自强!

附:

糖尿病中医专科诊疗方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消渴病

辨治原则与步骤: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

阳证:年龄较轻,精神状态佳,体形壮实,肌肉丰满,面有光泽,或满面全红,语声高亢有力,舌色尚鲜活,脉象大、浮、数、动、滑而尚有力。

阴证:年龄较大,精神较差或很差,体形瘦弱或虚胖,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面色少华或无华,语声低微,舌色暗而不鲜活,脉象沉、涩、弱、弦、微而无力。

1.阳证

(1)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

症状:口干咽燥,口渴无度、欲冷饮甚多、饮后可舒,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身恶热,热汗出、汗后背部恶风寒,或伴发热,舌干红苔黄燥,脉洪大。治法: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2)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便干便秘,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沉而涩等。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方药:加味桃核承气汤。

(3)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

症状:口渴咽干,饮水不多,口苦,情绪不佳,心烦,纳差,时有呕恶,或紧张焦虑,失眠,消极,心神不安;右胁部胀痛,隐痛或刺痛;胃脘部痞胀或闷痛;耳鸣耳闷胀、目赤、目眩。患者主诉症状繁杂。舌红或暗、或边尖红,苔白或薄黄,脉弦细。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2.阴证

(1)太阴、阳明虚寒证

症状:微渴或不渴,纳呆,食谷欲呕,呕吐物无酸腐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烂不成形或初硬后溏,或伴胃腹满或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味。

症见四肢烦疼,脉浮,舌淡红苔薄白者,辨证为太阴中风,主以桂枝汤;若心下胃脘痞硬,噫气频发,呕吐,噎膈反胃,辨证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肝胃失和,主以旋复代赭汤。

(2)少阴阳虚寒湿证

症状: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斗,溲一斗,有泡沫,手足厥冷,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腰酸膝软,或伴性欲淡漠,周身疼痛,关节疼痛,腰膝肩背寒痛,舌淡苔白或白滑,边有齿印,脉沉迟弱。治法:温补元阳,散寒除湿。方药:四逆汤合附子汤。

若汗多而凉,或两颧泛红如妆等阳虚甚,阳不敛阴,用肉桂易桂枝;若下肢甚则全身皆肿,小便不利或清长,或伴四肢沉重疼痛主以真武汤;若口大烦渴,饮水不解甚或饮后加重,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伴少腹胀满不适主以五苓散;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加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身痒无汗,或皮肤瘙痒伴有白色或淡红色疙瘩,汗出可解,辨证寒湿郁表,卫闭营郁,加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心悸心慌明显,按压或得温后可减,脉虚数无力者加以桂枝甘草汤,重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心悸,脉结代者主以炙甘草汤。

(3)少阴阴虚证

症状:渴欲饮水,心烦,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夜尤甚,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

若兼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赤或尿血,主以猪苓汤以清热育阴利水。

(4)厥阴经脏虚寒证

症状:干呕,吐涎沫,癫顶痛,目光滞涩,目常流泪,遇寒加重或迎风流泪,视力障碍,女子月经不调或白带量多,外阴瘙痒,男子睾丸痛,或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舌淡,苔白,脉沉或微细。治法:暖肝祛寒,温经通络。方药: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

若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脉细欲绝,病位在厥阴经者,主以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若干呕、头痛、目疾、男女阴器为病,病位在厥阴脏者,主以吴茱萸汤暖肝祛寒;经脏同病者,主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3.阴阳寒热错杂证

(1)中焦寒热错杂证

症状:微渴,纳呆,胃脘痞满,满而不痛,呕逆肠鸣,下利,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

若为水饮食滞所致胃脘痞满,干噫食臭,则以生姜泻心汤主之;若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所致之心下痞,下利甚,谷不化等证,甘草泻心汤主之。

(2)厥阴寒热错杂证

症状:口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舌暗红或边红,苔白或黄。

治法:清上温下,生津止渴。方药:乌梅丸。

(3)正虚阳郁,上热下寒证

症状:口渴,咽喉不利,手足厥逆,下利,脉沉迟。

治法:发越郁阳,兼清上温下、滋阴和阳。方药:麻黄升麻汤。

二、消渴心痹

(1)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口干欲饮,舌偏红或舌淡暗,少苔,脉虚数或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竹叶石膏汤、生脉散加减。

若见大便秘结,腹痛,甚则精神烦乱等瘀热互结证者,合桃核承气汤;

若兼有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者,舌苔黄白者,可合温胆汤;

若口干甚,虚烦不得眠者,可合酸枣仁汤加减;

若气短明显者,可加黄芪30g,五指毛桃30g等。

(2)心肾阳虚证

症状:猝然心痛,宛若刀绞,胸痛彻背,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出,四肢厥逆,面色晄白,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通络止痛。方药: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若见腹痛腹泻,胃纳差等脾阳虚衰表现者,可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下肢浮肿、舌质瘀暗等血水互结证者,可加三七10g,益母草15g,泽泻10g等活血利水;

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加大人参(15g)与熟附子(15g)的量;

大汗淋漓加黄芪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20g(以上三药先煎)等;

若见口苦、咽干、头晕等少阳枢机不利者,可合小柴胡汤疏解气机;

若见心烦欲死、呕吐清水、面色青等肝寒少阳相火不升者,可合吴茱萸汤升相火以助心阳;

若兼外感,发热、恶寒、口苦、肢节烦疼、胸部满闷者可合柴胡桂枝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大汗出,畏寒肢冷,甚则晕厥,舌淡,苔薄白或如常,脉弱或结代。

治法:滋阴补阳。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若见舌质暗,胸部刺痛等瘀血阻络证者,可加三七10g(先煎),丹参15g等;若五心烦热,可合二至丸;

若见口渴,心烦不得眠,腰膝酸软,舌尖红等心肾不交者,可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若畏寒肢冷甚者,可合四逆汤或加二仙汤;

若以阳虚为主者,可用茯苓四逆汤加减。

(4) 痰浊湿阻证

症状: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心下痞满,倦怠乏力,肢体重着,形体肥胖,痰多,纳差呕恶,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痛,舌质淡或暗淡,苔厚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宽胸止痛。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痰热口苦,可加黄连或合小柴胡汤、温胆汤;

若以胸闷、脘痞、腹泻等为主者,可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5)水气凌心证

症状:气喘,咳嗽吐稀白痰,夜睡憋醒,或夜寐不能平卧,心悸,动辄加剧,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见青紫,全身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心悸头晕,起则加重,以心脾两虚、水气上犯为主者则以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喘甚,胸闷,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见呕恶痰多,可合二陈汤加减;若见胸闷痛,舌暗等瘀血阻络者,可加三七10g(先煎),益母草15g等活血利水。

(6)心脉瘀阻证

症状: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若心痛甚,可加三七10g(先煎),延胡索15g,丹参20g等;

若脉结代,可加重炙甘草至12g,加人参10g,桂枝10g等;

若见乏力、胸闷、气短等阳气不足者,可加附子理中汤温阳益气;

若见皮肤干燥、烦躁不寐等瘀血伤阴者,可加大四物汤用量;

若面色青,恶寒甚,脉沉紧者,加合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消渴筋痹

(1)风寒湿阻滞太阳经络

上肢及下肢后侧及足尖的麻痛、冷感,同时兼有恶风寒,易感冒,周身肌肉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2)寒湿阻滞少阳经脉

肢体外侧麻木、疼痛、寒冷感,兼有晨起口苦,胸胁满闷,胃纳欠佳,常有两侧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法:疏通少阳经脉。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味。

(3)寒湿阻滞厥阴经脉

大腿及小腿内侧麻痛、寒冷、蚁行感,有时伴恶寒,头晕以巅顶为著,口水多,大便易溏,舌质淡红、舌苔白或淡黄厚腻,脉沉弦。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4)太阴与阳明同病-湿热阻络

四肢末端尤其是足背尖、胫前部、手臂麻痛,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先干后软,质粘,多有不尽感,甚则口中粘腻不爽,小便黄臊,舌质红黯、苔黄腻,脉弦滑数。方药:《医宗金鉴》当归拈痛汤加减。

(5)少阴虚寒湿盛证

四肢末端寒冷、疼痛,有时连及肘腕、踝膝关节青冷,疼痛麻木得温则减,遇寒则剧,大便稀溏,小便频多清长,身重蜷卧,唇黯舌青,舌体胖大,苔水滑,脉沉弱或沉微,或沉弦,或虚大而数。方药:附子汤加味。

(6)上热下寒,邪犯厥阴

四肢内侧、腹股沟、少腹偏厥阴经走行方向以及阴部挛缩、寒冷、疼痛,有时伴手臂麻痛,四肢不温,心胸灼热,口干口臭,尿频便溏,甚或极易腹泻,经久不愈,饥不欲食,舌尖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尺沉弱。方药:乌梅丸加减。

第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后,但 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 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与栀子厚朴汤,吐烦泄满。

清·吴谦《医宗金鉴》论中下后满而不烦者有二: 一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一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 其烦而不满者,亦有二: 一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懊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 今既烦且满,满甚则不能坐,烦甚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然既 无三阳之证实,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 ,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程应旄曰:凡邪客胸,便上下不交,此与结胸心下痞相等,虽吐、下和解,各不同法,其为交通阴阳则一也。
沈明宗曰:下后 微邪内陷,而无痰饮搏结,故无结胸下利,但邪陷胸膈,扰乱于上则心烦,邪入腹中,在下则腹满 ,两邪逼凑胸腹,所以心烦腹满。用此一涌一泻,亦表里两解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 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 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 厚朴、枳实泻满而降逆 ,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与第80条同讲)以上二节,皆为病后有表里证言之也。若但有里证而不兼表证,香豉之发散,要在必去之例。但里证各有不同,假如“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则为湿热余邪留于肠胃,郁热上薄心藏,则心烦。湿与热壅阻于腹部,欲下行而不得,故卧起不安。方用栀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则大便通而上烦下满除。又如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而微烦,则未下之先,原有表热,表热不为下后而减,加之以心烦,一似实热在里,当用凉解者(如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竹叶石膏汤之类皆是)。不知下为大下,脾阳必以下陷而虚寒,浮热之在表者,既不得脾津以相接,而为之和洽,故用干姜,盖所以湿脾而生津,若热气四出者然,使得和表也。虚阳张于上,而心为之烦,故用 生栀子以降之 ,盖所以定心气而抑虚烦也。此又肠胃无湿热之治法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 虚烦兼腹满的证治。伤寒误下以后,热邪内入,上到胸中,故见心烦,甚则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利,故见腹满。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 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 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 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 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 我到湖北潜江县看过一位董姓妇女,37岁,主症就是心烦懊憹,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我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她服了以后就好了,也没发生吐。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 热内陷 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 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覆颠倒,他不能安卧嘛 ,起来,爬下,起来,爬下,就这样。那么这个用 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 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我方才说了 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 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 ,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子恒试注伤寒误用下法之后,不仅阳气、津液均会受损,还会引表邪入里。阳气亏虚而气行不畅,夹杂 入里的邪气故见腹满;津液不足,虚火内生故见心烦,腹部胀满则坐不安,虚火扰心则卧不安, 主方选择栀子厚朴汤治疗,栀子清虚火以除烦,厚朴、枳实宽中行气以除胀满。 本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相类似(可互参第66条),后者为水气互结在中焦发为腹胀,本条中无水证表现,故不用生姜、半夏,而加枳实,枳实苦寒,散结且可除虚火。 有邪气入里,故去人参、甘草之温补,免去敛邪之弊。【条文互参】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神农本草经》枳实: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汤系总结

栀子豆豉汤是栀子汤系里面最代表的方。主证就是睡不着觉,也是家常中失眠的好用的方子之一。栀子豆豉汤所标识的症状是一个人感冒了,或者是喝了冷的东西,或者是受了过度的日晒,乃至于他的身体某个地方太热,主证是晚上睡不着觉。因为睡觉这件事是需要心肾相交才能睡着,如果睡不着就是阴阳不交或者心肾不交。阴阳不交在西医上的说法是一个人的交感神经没有办法切换到副交感神经,切换神经的药代表性是半夏。栀子豆豉汤是比较形而上的,是心跟肾不相交,比方说一个健康的人如果肾气能够上得来,心气能够降得下去,才能够在晚上睡得着觉。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因为感冒等等变故,会发生肾脏里的水气要往上面充塞全身,那心脏的火气要往下到达小肠,再转到命门里去煮肾里面的水,就是在这个火气向下水气向上的过程中刚好撞上了,会在身体胸口的正中间,肉体的食道觉得怪怪的有一坨不舒服的感觉,就有可能是栀子豆豉汤了。为什么失眠的时候要用栀子豆豉呢?所有的豆类都是肾脏的植物,豆为肾之谷,因为豆子都长得很像肾脏的形状,然后颜色是黑的,但黑豆的药性可能是不太补的东西,所以吃下去不一定能够补到肾,反而会剥削到元气,如果想要黑豆比较补益的方,是要用其他的补药煮在一起,让黑豆吸收了补药的药性再吞下去。黑豆单独吃多了会胃出血,也有喝黑豆浆喝到尿血。但是如果把一个微寒的豆子经过发酵做成了豆豉,它就会像一个蒸锅一样,把肾脏里面的水气蒸出来,然后塞满整个蒸笼也就是我们的人体。那么用附子肉桂补命门也是能够上来,但本身栀子汤证是有点烦热的症状,不适合用热药,栀子跟豆豉都是凉润的药味。如果肾气推上来,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往上,越来越往上塞到脖子,塞到脸,塞到头顶,所以必须要用心火肾水对穿过去。栀子的药性栀子是一个能够逆向行驶的药,是一个下火药里面所谓的逆风之药,它在身体的走法,或者其他地方都往哪个方向翻,它就会往偏反的方向去走。栀子花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色的,稍微老一点就变成黑绿色,就像橄榄黑;到了夏天的时候开出来的花是白色;之后花开始凋萎了,露出了花心。栀子的走法与五行相推是相反的。

【7.49】发汗后及吐下后,须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个人通常阴阳分裂,可能会有一点伤到阳气或者是伤到津液的活动,也许是用了汗法、或者是吐下后,可能会伤到这个人,就会有心肾不交的问题。如果有虚烦不得眠就用栀子干姜汤;如果是有虚烦就用栀子泻心火,不必用到豆豉;如果有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就是有心气跟肾气杠到的症状就用栀子豆豉这个药物组来使心火跟肾水之气对穿而过去。栀子豆豉汤是灵魂的身体在病,是虚证。栀子干姜汤证的烦是虚烦,它会有点淡淡的烦,但那也不会很难受,可以用干姜镇住脾胃,让栀子不要让身体虚掉。栀子干姜汤的心中懊憹是觉得胸口有点闷闷的乱乱的,要喝热水才会比较舒服。其身体感是觉得心闲不下来的程度,大刺刺地躺在那边不想动,然后自己也没有睡着。旋覆花汤是肝有什么东西不通畅,喝热水会比较舒服,会很喜欢别人按压胸口。栀子豆豉汤是会胸口不舒服,翻来覆去会反复颠倒。它的不舒服是挂在灵魂上的,无论怎么动都会觉得扯到它。

黄连阿胶汤是烦到睡不着感到烦躁,一面在想事情,对每件事情都觉得很不爽,是心情上的不爽。

栀子豆豉汤的煎法: 要先煮其他的药,最后再放栀子,但如果喝了会吐就不要再喝了。因为栀子豆豉汤是心火跟肾水杠在食道的虚邪,所以胃或食道有一些没有消化干净的食物会因为吃了这个药后会吐出来,这是偶尔会发生的事。

栀子豆豉汤的反应: 在临床上如果出现吃东西食道吞咽有灼痛感,不舒服,食道有发炎的,但最好是要食道在发炎或者受伤再用,都离不开灼痛感、刺痛感、胃酸的灼痛感的那种摩擦感。旋覆代赭汤是吃什么东西下去会觉得有一口气顶住吞不下去的感觉,觉得胃里面有一口气塞住,乃至于吃东西会感觉那一坨东西慢慢下去的感觉。栀子汤的变化方:那少气的就用栀子甘草豉汤,甘草在这里是补气的。栀子汤是煮两服,煮成分两次喝。栀子甘草豉汤是一个人生病,然后汗后下后,就没有力气了就感觉呼吸浅促,因为肺的气不够,会有一喘一喘的感觉。如果是呕吐的人,就要降逆止呕,就加生姜。在使用发汗剂吐下后,在临床上如果是吐后或者下后比较容易变成栀子干姜汤证,比较关系到脾。如果是发汗后比较容易变成栀子豆豉汤证,比较关系到肾。当然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往往是当胸口、胸腔里面有热气闷住的时候就会形成栀子汤系的症状。当身体的排热机能根本不够用,就会弄到胸腔里面热气太多,憋在那里有可能会变成栀子汤证。

【7.50】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豆豉汤是感冒还没有好,病邪还在身体里面,就要吃豆豉把肾气充满全身再把邪气逼出去。那么栀子豆豉汤的胸中窒差不多就是肉体的食道的地方,觉得闷闷的塞住的感觉。当食道在发炎的时候也就是肉体的这个有形的食道在发炎的时候,比如吃火锅灼伤,或者是晚上喝60度的酒灌进去,食道会出血,有胸中窒的感觉,就用栀子甘草汤,用的是生甘草来消炎。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当这个人病了一段时间,用了下法之后,这个人就心肾脱离了,发现这个人一直在发烧、身体发热。心中结痛是一个虚证,用栀子豆豉汤。利膈汤是治疗所谓的膈噎,吃东西好像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就用栀子附子半夏汤。附子让肾气上行,栀子让心火下行,半夏通阴阳。栀子干姜汤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二气散,也是用来治噎膈的,就是当脾胃太虚,或者热气往上冲,变成什么也吃不下的时候用栀子干姜汤。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泻药:1.甘遂剂吃了之后拉出一堆水出来。2.十枣汤是泄水用的。3.巴豆剂是通大便的,当有冰冷的食物堆积在里面,就用巴豆这种很热很热的泻药去下它,身体也会因此被烫得热烘烘的,但肠胃被拉过后,脾胃之气也就是中焦之气也被拉空掉就会造成虚热上浮,脾阳下陷,会形成栀子干姜汤证。所以就要镇固脾阳,降虚热就用栀子,它跟心肾不交没有多大关系。还有另一种情况会用到栀子干姜汤,身体感觉热烘烘的,心却觉得微烦,就好像睡觉的时候还一直想事情,睡不熟。

【7.52】伤感下后,心烦腹满,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厚朴枳实一起用的时候是能够让肠胃动起来,把堆积到食物往下拉。栀子厚朴枳实汤就是觉得肚子胀所以心烦,然后因为心烦在床上滚来滚去睡不安稳,这三个主证不可拆分,一定要连属在一起出现。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栀子汤的注意事项: 如果一直以来都有拉稀的习惯的人,不可喝栀子汤。因为栀子豆豉汤证的人会有一点干燥的身体感,那么栀子跟豆豉都是润的,就很容易让人拉。在时方的世界中,芍药是泻小肠火的药,栀子清心火,也等于清小肠的火,如果是苦寒而润的药,脾阳已经不够的情况下就会让脾更虚,更容易拉。所以为了预防这样的情况,可以用栀子干姜汤或者栀子干姜汤再加茯苓,茯苓或者五苓散都是补小肠的火的方,让小肠很省力,小肠就会很有力量,因为栀子汤的用的剂量不多所以不会吃到拉肚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2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