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刘禅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这个规定在以往的帝王家族中,仿佛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当年袁绍和刘表败亡皆因废长立幼所致!曹操在立曹丕为世子之前,曾多次向手下的大臣们讨论过,最终得到的一致答案,那便是立长子为继承人才可以让曹氏江山传便千世万代。同理孙权也是,即使孙登的母亲出身卑贱,但是孙登由于是长子的身份,所以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孙权的帝位。
刘禅继承大位
所以刘备选择让刘禅继承自己的王位,这也是原因之一。他绝对不会犯废长立幼的政治错误。其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养子刘封,这个人在刘备生前的时候,因为不发兵援助关羽导致关羽兵败麦城,很早就被刘备赐死了。三儿子刘永和四儿子刘理在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时候都还只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儿童,刘禅那时候已经年过十七,正直壮年,刘备选择刘禅继承大位也是受年龄所困。
在刘备生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对刘禅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很早的时候,刘备就已经做好了让刘禅继承自己大位的决定。而刘禅作为刘备重点的培养对象,自然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在他夷陵大败白帝城养伤期间,掌管刘禅学习和武艺的老师皆对刘备告知刘禅的精进神速,闻言这个消息之后的刘备,身体都有了很大的好转。说明刘禅的进步让刘备十分的舒心。
精心栽培
而刘禅上任后领导的蜀国也确实对得起他父亲对他的精心栽培。为什么呢?要知道刘备死后,丢下了一堆的烂摊子给刘禅和诸葛亮收拾,经过夷陵大败后的蜀国,内忧外患,本就处于三国中最弱势的地位,先主还死了,上了一个只有十七岁的领导者,这必然会引起大乱。可是没有,在刘禅和诸葛亮两人的努力下。
蜀国大概只花了五年时间,就慢慢恢复了国力,国泰民安,那个时候刘禅也才不过22岁。孙策当时一统江东的时候也才22岁。所以说刘禅到底有多差,其实是非常不公平不公正的一个评价。刘禅是乱世中能看清时局的一个智者,他的投降不代表懦弱,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生存。所以说,刘备当年选择刘禅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没有任何问题!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早年征战虽然极为不顺利,但自从得到诸葛亮后,似乎开始转运,接连打下荆州、益州和汉中,成为一方霸主;但刘备似乎在对继承人的选择上,让后人颇为不解,因为刘备有四个儿子,结果偏偏选择了刘禅当太子,刘禅是什么人?历史上有一句名言:扶不起的阿斗。
所谓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指的是三方面,第一是说诸葛亮辅佐刘禅多年,结果这刘禅只知道吃喝玩乐,甚至有一次在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的时候,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诸葛亮退兵,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诸葛亮当然很生气,清理了一批刘禅身边的“小人”,此后刘禅老实了很多。
第二是刘禅投降的事,当时司马昭命钟会和邓艾灭蜀汉,钟会被姜维抵挡住了,不能入蜀;而邓艾却是另辟蹊径,从艰险小路入蜀,长驱直入,兵围成都;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谯周力排众议主张投降。而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并最终选择向邓艾军投降。
第三是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了;在某一次宴席上,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看不下去了,便悄悄教了刘禅怎么说,之后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就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因为以上三件事情,于是历史上很多人认为刘禅懦弱无能,为刘备选择这么一个继承人而感叹;但是刘禅是真的懦弱无能吗?其实不然,刘禅比起他的哥哥和弟弟们来,要强得太多。刘禅的哥哥就是刘封了,当然,刘封只是刘备收的养子,但是如果刘备真的没有儿子的话,刘封也是有继承权的,但这个刘封勇则勇矣,但少智谋,以至于最后被杀。
而刘禅的两个亲弟弟刘永和刘理在历史上籍籍无名,更是不用多说。而且刘备对刘禅这个儿子,也是倾注了颇多的心血,13岁时被封为王太子,15岁时被封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
可见刘备对刘禅的期望有多高,而刘禅应该是完成的很不错;刘禅继位后,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那刘禅有没有什么闪光点呢?其实还是有的,在公元242年时,蒋琬准备出兵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
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祎、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联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联结羌胡的事情。马忠回朝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由此可见,刘禅善于听取意见,而且还有自己的主见。
后来曹魏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当然,以上只能证明刘禅聪明,但并没有说刘禅不懦弱;刘禅早年坎坷,刚出生没多久就差点被曹操抢走,后来又差点被后母孙尚香带到东吴去当人质;在成为皇帝后,又终日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所以养成了刘禅懦弱的性格,就如他相信曹魏真的会攻打蜀汉一样,后来的投降也是因为他的懦弱;最后的“乐不思蜀”也是为了保命。想刘备一代枭雄,却生了这么个懦弱的儿子,也是悲催。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shàn,207~271年),刘备的儿子。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刘禅还是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对于三国时期的君主,刘禅可以称得上资质平平,甚至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评价。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什么让资质平平的刘禅继位呢?
一首先,对于建立蜀汉的刘备,有四个儿子,分别为: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对于刘备来说,之所以要立刘禅为太子,主要还是出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考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黄权继承过程中的稳定,嫡长子继承制有两点,一为嫡,二为长。
在刘备的4个儿子中,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对于刘封来说,是刘备的义子,而不是亲生儿子。
二同时,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刘封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但已武力过人,于是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而对于当时的刘禅,因为出生于公元207年,也即还不到5岁。
不过,尽管刘封在年龄上大于刘禅,并且刘封在攻打巴蜀之地中还立下了不俗的战功,也即个人能力较强,但是,因为刘封是义子,甚至连庶出也算不上,自然无法和嫡出的刘禅争夺皇位的继承了。
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皇帝曹叡,虽然传位于养子曹芳,但是这是建立在他三个亲生儿子相继早夭的基础上。由此,对于刘备的四个儿子,刘封因为不是亲生的儿子,无疑被刘备排除在储君的范围内了。
同时,就刘永、刘理这两个儿子,在年龄上都要小于刘禅,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只要刘禅不犯什么大错,刘备也不会轻易废长立幼。并且,刘备去世于公元223年,彼时的刘禅还不到18岁,而刘永,刘理的年龄就更小了。在蜀汉危亡的时刻,将皇位传给幼子显然会加剧导致蜀汉的不稳定。
四最后,众所周知,对于东汉末年的几位汉朝皇帝,因为年龄幼小等原因,成为董卓等大臣中的傀儡。而在刘备确立储君之前,孙策临死之前,也没有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而是让年龄稍长的孙权来接班,这也是基于维护孙权内部稳定的考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的“立长”,有利于规避皇帝过分年幼,大权旁落的情况。由此,刘备最终让资质平平的刘禅继位,并安排诸葛亮等忠臣来辅佐。
提起刘禅,大家都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一语。刘禅拥有诸葛武侯、姜维、蒋琬等人的忠心辅佐却没能建功立业,最后还因宠信宦官将几代人拼搏而来的江山拱手相让。六个儿子都在亡国后英勇战死,而他本人却还能在胜利者的阴云下度过了8年的安逸生活,没有一丝复国之志。对刘备而言,雄才大略的他为何偏要选择这样的无能懦弱的继承者,难道他没有别的儿子了吗?至于诸葛亮,又为什么会这样鞠躬尽瘁地辅佐这位昏庸皇帝呢?
▲刘备剧照
刘备其实是有四个儿子的,分别为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不过刘禅却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对于刘备来说,之所以要立刘禅为太子,主要还是出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考虑。通过这一方式可维护皇权稳定,以免出现兄弟阋墙的悲剧。这就要求继承人既是嫡出的,又是长子,唯独刘禅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虽然刘备名义上的长子是刘封,但他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实际上只是刘备的义子。
▲魏明帝曹叡剧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攻进益州的时候,刘封正值壮年且作战勇猛,在义父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绩,怎奈他连刘备的庶子都算不上,名不正言不顺的他自然不能与刘禅相提并论,更不可能有继承大统的机会。虽然三国时期也有过立养子为继承人的例子,比如魏帝曹叡就将养子曹芳培养成继承人,但这实属无奈之举——曹叡三个亲生儿子都陆续夭折,只能找自己信任的养子承继大统。
▲汉昭烈帝惠陵
刘备刚刚建立蜀汉政权时就立了太子,此时刘禅不过14岁,他的两个弟弟年龄太小,压根没有竞争力可言,所以理论上只要刘禅没有什么太大过错,皇位自然就会是他的。由于东汉末年的几位皇帝都是因为年幼登基才沦为奸臣傀儡,皇权名存实亡,所以为防止再度出现大臣把持朝政的不良政治局面,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措施。比如孙策临终前选择将江山社稷交给孙权,而不是年幼的儿子。
▲刘禅剧照
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为了蜀汉的未来着想,刘备也断然不会舍弃长子而选择自己的幼子。况且当时蜀汉面临着危急存亡的险恶形势,将皇位传给幼子显然会加剧导致蜀汉的不稳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17岁的刘禅即位,是为蜀汉后主。
▲诸葛亮剧照
客观地说,刘禅其实并不像后人所想的那么一无是处。由于其坎坷经历,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奔波辗转,对跟随父亲的大臣们非常依赖信任,登基后册立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还尊诸葛亮为相父。可以说,刘禅的最大优点就是心胸宽广、用人不疑,这样的君主即使能力平平,对臣子们而言也是天大的福分,毕竟做出再多成绩也永远不会被猜忌,诸葛亮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拼命辅佐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死神童周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