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明忠臣蒋钦之死:因弹劾刘瑾被杖毙午门

人生百味 2023-07-23 00:41:13

午门在故宫历史上地位特殊,正门除了皇上进出,皇后只许大婚进一次,殿试只许一甲出一次。大凡圣旨传诏、凯旋献俘、新历颁布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说午门斩首是假,廷杖是真,如果皇上看谁不顺眼了,即使是劳苦功高的重臣,难免要尝一尝廷杖之苦。有史家统计,明朝遭廷杖的官宦达500之众,那些抗击打力弱的、被政敌指使校尉往死里打的,致残算幸运,致死也不鲜见,而御史蒋钦就是杖毙午门的冤魂之一。

明弘治九年(1496),38岁的蒋钦参加了殿试“国考”,大抵给祖宗烧了高香,虽无缘从午门正门风光一回,但入了三甲,赐了进士。蒋钦出仕即在“政法系统”,先任卫辉推官,相当于基层法院院长兼审计局局长,后任南京御史,相当于中央驻地方的纪委监察特派员。也许当时选拔干部没多少条条框框,也许政法干部在那时就已高配半级,反正他从地方官拔擢京官仅用了几年时间。御史职责包括整饬政风、遏制腐败、针砭时弊、谏言立论,参谁一本,当事人极可能被“双规”、被“双开”,乃至人头落地,九族株连,威力不可谓不大。但御史的监察对象毕竟是同僚,甚至是宗师,是同年,你若睁眼瞎别人要参你渎职,你若今天让尚书体无完肤,明天让侍郎无地自容,大后天让皇帝老儿下不了台,必然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哪天风向一转,打击报复也够你喝一壶。其实御史邀功如火中取栗,虽可逞一时之快,但奏疏这把双刃剑,一撇一捺都是在刀尖上跳舞,像蒋钦便是在正德元年(1506)弹劾刘瑾时翻了船。或曰,如果不是御史担当,蒋钦就不至于一线冲锋、赔掉性命。

刘瑾这个人,虽是宦官,论权力,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论财富,可谓富可敌国。这些财富是怎么弄来的?蒋钦在奏疏里写道:“昨瑾要索天下三司官贿,人千金,甚有至五千金者。不与则贬斥,与之则迁擢。”收人钱财,成人之美,此乃官场潜规则,而刘瑾敛财敢于突破规则掣肘,颐指气使,雁过拔毛,海绵吸水太过斯文,淫威榨油才叫痛快,升迁调任者要贿,视察归来者要贿,不求政治进步只想熬到平安退休者亦要贿,不然豢养在东厂、西厂的特工们就要找茬重刑侍候。一官员巡视基层后,因未筹足贿金1000两银子,不敢回京,最后跳江自尽。刘瑾专权贪腐,朝野敢怒不敢言,而义愤填膺的蒋钦,誓与飞扬跋扈的刘瑾不共戴天。但这时的刘瑾在皇帝左右,也左右皇帝,收拾一个御史易如囊中探物。

出现包藏祸心的贼臣不一定可怕,遭遇忠奸不辨的昏君最最可怕,若要推选历代昏君,武宗朱厚照胜出概率可能相当于千足金含量。据说幼时的朱厚照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代明君的好苗子。弘治十八年(1505),他的父皇孝宗一命呜呼,年方15的朱厚照不得不辍学登基,改翌年为正德元年。

朱厚照稚气未脱,羽翼未丰,偏偏赶上青春叛逆期,既有贪玩骑射的顽劣,又存英武彰功的幻想,孝宗死不瞑目啊,咽气前专门在乾清宫托孤于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大臣,说“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没想到,刘健这帮大臣辅佐方案尚在腹稿阶段,太监刘瑾已先人一步利用朱厚照的弱点,因势利导、煞费苦心哄他找乐子,并轻而易举博得宠信。每到兴致处,刘瑾趁机奏事,而这时的朱厚照小朋友只顾着玩儿,哪里还记得社稷安危、臣民苦乐,一挥手让刘瑾看着办。就这样,肆无忌惮的刘公公可以放着胆儿操控朝政、安插亲信、打击异己、搜刮钱财了。这是一页不忍卒读的阴暗历史,刘瑾窃权逞威、如狼似虎,朱厚照荒废朝政、失察纵容。当然皇帝也是人,大家不能苛求他不犯错,痛心疾首的是他闻过不喜、知错不改,没有认知错误的睿智,没有面壁思过的自觉,没有开门纳谏的胸怀,以致蒋钦谏言除奸时,不但未获“打黑英雄”、“反腐先锋”荣誉称号,反而招惹灭顶之灾。或曰,如果不是皇帝昏庸,蒋钦就不至于屡谏屡挫、死而后已。

蒋钦第一次挨了30廷杖后,又上了这第二道奏折:“陛下试将臣较瑾,瑾忠乎,臣忠乎?忠与不忠,天下皆知之,陛下亦洞然知之,何仇于臣,而信任此逆贼耶?”但对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被内宫“八虎”迷惑的幼主,纵忠心可鉴、以死相谏也难以感化只有符号意义的皇上,指望他幡然醒悟、铲奸除恶未免天真,再添口实、再挨廷杖可以预见。

廷杖是扒了裤子轮番打,那些细胳膊细腿的大臣无须30杖就要见阎王,而蒋钦挨了两轮30杖尚能伏在草席上写奏折,体质不可谓不扎实,这时他要审时度势、知难而退,或许能捡条老命,但他置祖灵警示于不顾,义无反顾地用第三道奏折再次换来致命的30廷杖。或曰,如果不是有勇无谋,蒋钦就不至于过刚易折、自绝退路。

共2页:12下一页

魏忠贤是不是中国古代最坏的太监,还有比他还坏的吗?

很多学者都认为唐朝的灭亡意味着宦官时代的终结。确实,唐朝的宦官一直都是朝堂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除了大肆兼并土地外,还通过各种阴谋、阳谋、婚姻等手段与显赫的政治家族结成联盟,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唐朝宦官是得到认可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唐朝确实属于宦官时代,但宦官最肆无忌惮的年代却不是唐朝,而是明朝

可能有些人会质疑,毕竟朱元璋老爷子可是把?内官干政者,杀无赦?作为警示悬挂在皇宫了,但是,朱棣起兵之时由于得到宦官集团的策应,因此,在登基之后对宦官集团的约束就开始松懈。从明朝中期开始,宦官又成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


提及明朝的太监,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忠贤,谁能想到,这个身体有缺陷的人竟然能坐到?九千岁?的位置?又有谁能想到,一个太监竟然能杀伐决断,将朝堂、乃至国家搅得乌烟瘴气?魏忠贤是真坏,因此,铲除魏忠贤也就成了崇祯皇帝一大功绩,还为他增加了不少威望

然而,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个太监,与魏忠贤一样野心勃勃,甚至比魏忠贤还要坏,却被人们所忽视,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大太监刘瑾。


刘瑾本来姓谈,为了能够飞黄腾达投在太监刘顺名下做义子,后来为了表示衷心,索性直接把姓也改了。刘瑾等八位宦官从小陪侍朱厚照,朱厚照登基后这些人水涨船都得到朱厚照的提拔。

这几个人在当时被称为?八虎?,能配得上?虎?字形容,他们的狠毒可想而知。他们整天教导朱厚照的就是纵情声乐,明武宗最出名的就是在位时建造了无数个供自己寻欢取乐的?豹房?,从民间大肆搜罗美女,使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都是在刘瑾和谷大用等太监的唆使下干的


当时就没有人反对吗?当然有。明孝宗在去世时相对比较清明,他给朱厚照留下了一帮贤臣,像大学士谢迁、刘健、李东阳等人,个个都是治理国家的好手,可面对刘瑾,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朱厚照继位后没多久,他们就联名上书请求整顿朝纲、严惩?八虎?,并共同推举将为人正直的司礼监太监王岳委以重任!朱厚照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阵势,他也不由得一惊,但他并不打算严惩?八虎?,他想把?八虎?暂时遣送到南京以避风头。


刘瑾等人听说此事,一起到朱厚照面前跪地哭诉,声称这些老臣是倚老卖老、与王岳勾结想要架空皇上。在这些人声泪俱下的劝说中,朱厚照竟然信以为真,不但由刘瑾取代了王岳在司礼监的职务,在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进行阻止时,他也一口应允了。谢迁和刘健的离去使得朝臣群龙无首,很难再掀起对刘瑾的大规模弹劾,而刘瑾在经过这场风波后成为后庭权力最高的太监

刘瑾不但在朝廷的各个重要机构安插自己的亲信,还大肆卖官鬻爵。刘宇为了得到兵部尚书一职,给刘瑾送了一万两黄金,最终如愿以偿;内阁大臣焦芳为了取代谢迁的位置,不但给刘瑾送了10万两白银,还不知羞耻地拜在刘瑾门下、以学生自居,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刘瑾掌权时,完全掌控了各个部院的人事调整,使得朝纲进一步混乱


谢迁之后,弹劾刘瑾的人少了,但并非没有,可刘瑾在当时已经掌控了整个朝廷,非但那些弹劾他的奏折根本就递不上去,连那些官员也都受到打压和迫害。

明朝的西厂建于成化年间,后来因为诸多大臣的反对而被迫取消。可刘瑾掌权之后,不但恢复了西厂,还在东、西厂之外又新设了一个完全由自己领导的大内行厂,连东厂、西厂、锦衣卫都要受到大内行厂的监视和约束。掌握了这些显要机关,刘瑾要对付那些弹劾他的官员简直易如反掌,随便一个理由就能将人下狱、问斩。

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蒋钦等人冒死上疏,结果,奏折上午呈递、下午就被下狱。戴铣被打死在大堂之上,蒋钦也惨死狱中;兵部主事王守仁(王阳明)也愤然上疏,被刘瑾施以酷刑后贬为一个驿站的驿丞,还派出杀手对其进行追杀。王守仁造成投河自尽的假象后,才幸免于难,从此隐姓埋名。


见识了刘瑾的残酷手段后,朝中再也没人敢参奏刘瑾了。可刘瑾的嚣张却引起藩王的不满。宁夏的安化王朱真鐇仿效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布征伐檄文,列数刘瑾的各种罪状。可是,朱真鐇运气不好,都没有出宁夏就被地方军队给平息了,前后只有18天。他的讨伐檄文也被刘瑾扣下,朱厚照只知道朱真鐇谋反,却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朱真鐇兵败之后没有死,成了俘虏,俘虏他的人也是曾经的?八虎?之一张永,只不过,刘瑾掌权后他被排挤出了京城,他一直怀恨在心。这次他决定联合那些对刘瑾不满的太监,利用进京献俘的机会扳倒刘瑾。


张永收到皇帝的热情招待,刘瑾自然作陪,但刘瑾根本看不上张永,于是,提前离席了。这时,张永才将朱真鐇谋反的前因后果说给皇帝,并把征讨檄文交给皇帝过目。朱厚照依然不信,这时,早已安排好的那几位太监也都跪在皇帝面前证明此事,皇帝这才产生了怀疑,并立即派人将刘瑾捉拿,可他还是没有杀刘瑾的意思。张永只得请皇帝第二天前往刘瑾府中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瑾府中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不但有五百件衣甲、弓弩,连他整日与皇帝在一起时拿的折扇中也藏有两口利刃,更让朱厚照生气的是,刘瑾府中竟然搜出了一颗伪造的玉玺。这下谁也救不了刘瑾了,刘瑾被定了十九项大罪,凌迟处死。朱厚照也好不到哪去,刘瑾死后他依然沉迷酒色,最终纵欲过度死于他建造的?豹房?之中

刘瑾和魏忠贤有很多共同点:太监出身、权倾朝野、祸乱朝纲、滥杀无辜!可刘瑾与魏忠贤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魏忠贤坏,但他分得清轻重缓急,虽然他在内一直打压东林党,但在边关事务上他还是能够保持清醒;而刘瑾则完全不同,他就是纯粹的坏,没有做出任何有益的事情。人们叱骂魏忠贤,但毕竟还能想起一丝好处,可刘瑾连一丢丢好处都没有,他是名副其实的?遗臭万年?。

大明权宦刘瑾的死,虽然凄凉,但绝不可惜

明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速提升的国家,同时, 宦官专权的情况也最为严重。

在皇帝看来,丞相和朝中大臣虽然服务于皇帝,但其实对皇权的集中也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为了身边能够多几位得力助手来与朝中大臣抗衡,宦官也就应运而生。

整个大明王朝,有三位大名鼎鼎的宦官— —王振,刘瑾,魏忠贤。 这三位均被后人们称为奸佞,遗臭万年。

常言道“ 伴君如伴虎 ”,这三位权倾朝野的宦官自然也是未得善终,但与王振和魏忠贤相比,被凌迟处死的刘瑾下场可以说是非常凄凉。

刘瑾生于陕西兴平,本姓谈,在年幼时因为种种原因被宦官刘顺收养,便改为刘姓, 自阉随刘顺入宫。

宫中处处是暗流涌动,自小入宫的刘瑾常常被人呼来喝去,挨打受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刘瑾深谙人情世故,为人十分圆滑。

因为出身普通,刘瑾在一众宦官中并不突出。当他攀上大太监李广,刚要被提拔时,李广突然猝死,在清算时自己还被牵连, 发配到了南京反省改造。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京城,为乾清宫看门, 结果又遇到乾清宫失火,他差点因为失职被问斩。

就这样坎坎坷坷度过了40多年,刘瑾的仕途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平坦。尽管现实总是给刘瑾沉重一击,但 刘瑾丝毫没有放弃心中的抱负,他将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作为自己的偶像, 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过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

仕途虽然坎坷,但刘瑾一直紧紧抓住自己的救命稻草— —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虽然勤政爱民,但一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朱厚照倍加溺爱,养成了其顽劣的性格,而 刘瑾就一直侍奉在朱厚照身边。

为了博得朱厚照的喜爱,刘瑾常常带着他斗鸡玩狗,为其进献各种玩乐的方法。

在明孝宗去世后,朱厚照继位,他对一直侍奉在自己身边的刘公公十分信任, 将其提拔为身边的要臣。

当时在朱厚照身边的共有8个近侍宦官,人称“八虎”,而 刘瑾因为最为圆滑狡黠,被排为“八虎”之首。

明武宗朱厚照自小贪玩,继位之后也是未将国家大事放在眼里。刘瑾抓住这一机会,常常引诱朱厚照外出游玩, 并在朱厚照玩乐兴致最高时献上大臣们的奏折。

这时朱厚照总会不耐烦地打发刘瑾来处理这些奏折, 于是刘瑾便开始擅自回复一些朝中重要的大事。

随着“八虎”的势力越来越大,朝中的一众文官都不满他们带着皇帝四处游乐,不顾朝中大事的行为,便 开始上书进谏弹劾身为“八虎”之首的刘瑾。

最初明武宗并未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人的弹劾放在眼里,但后来 有文官借星象之名来弹劾刘瑾,这让明武宗颇为心动。

文官们抓住时机,纷纷上奏请求诛杀刘瑾,然而朱厚照虽然心动,但也不愿杀掉整日与自己玩乐又善解人意的刘公公。

刘瑾在听到自己被文官们弹劾的风声时, 心中也是无比惶恐,连夜带着“八虎”们围着朱厚照痛哭。 朱厚照见此情景内心十分动容, 放弃了诛杀刘瑾的想法。

一向阴狠毒辣的刘瑾为了杜绝后患, 开始铲除朝廷中与自己作对的文官。

他将一些忠心为国的大臣列入奸党名单,将自己身边圆滑世故的亲信成为忠厚正直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在暗中将一些弹劾过自己的官员赶尽杀绝。

因为有了明武宗的宠爱,刘瑾利用手中的权势,任意作威作福。不过这时他也没忘记自己成为改革家的“初心”, 开始在国家中推行改革,并命名为“刘瑾改革”。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进行了改变,但讽刺的是, 他虽然强调禁止官员贪污,自己却成了当时国家中最大的蛀虫。

有了推行改革作为借口,刘瑾常常会借国家的名义收受赋税,之后中饱私囊。

因为权势滔天, 他也会对朝中的官员频繁索贿。 很多官员为了讨好刘瑾,经常会挪用府中的公款,国家的财产就这样慢慢被刘瑾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不仅如此, 很多官员也都是靠着刘瑾成功“上位”。 若是给刘瑾上交的礼物价值丰厚,那么便会一路官运亨通,若是有官员对刘瑾不敬,则会被贬谪流放。

如此便可看出,刘瑾在朝中的地位之重, 若是他能在此时收敛锋芒,说不定能得一善终,但他却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刘瑾虽然心有抱负,在实力鼎盛时期推行过改革, 但这些都抵不过他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若说自恃皇帝宠爱,娇纵跋扈,欺压百官这些都罪不至死,那么 最终把刘瑾推向死路的还是他的贪心。

公元1510年,刘瑾派亲信到宁夏以屯田为名大肆收受贿赂,导致当地民不聊生。 安化王见此情景被迫造反讨伐刘瑾, 明武宗派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出兵平定宁夏叛军。

在平定叛乱的同时,杨一清和张永掌握了刘瑾贪污的所有证据,面对如此巨额的赃款, 一直与刘瑾针锋相对的杨一清开始与张永商讨“除刘大计”。

在平定叛乱,回到京城向武宗进献俘虏时, 张永趁机向武宗陈述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

最初武宗虽然震惊,将刘瑾抓起来审问,但还是想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刘瑾在朝中作恶多端,很多官员都对其恨之入骨,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也加入 “除刘大计”。

有了李东阳的推波助澜,一直没有下定杀心的明武宗终于下令去抄查刘瑾的家。

因为事关重大,明武宗亲自出马,不仅从刘瑾家中搜出了百万两黄金白银,还找到了玉玺、玉带等皇家禁物,更让明武宗怒不可遏的,是刘瑾随身携带的扇子中, 居然还藏有两把匕首。

明武宗可以容忍刘瑾的骄纵跋扈,但 绝对无法忍受他对皇家不忠。 刘瑾存有谋反之心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明武宗不愿再为其周旋, 直接下 将刘瑾凌迟处死, 并废除了刘瑾变法时的一切做法。

就这样,权倾朝野,风光一时的明朝权宦刘瑾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终点。

令人唏嘘无比的是,在刘瑾被凌迟时,有许多百姓花高价买其肉设案祭奠亡灵, 观刑者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刘瑾的一生,早年受尽坎坷,到了中年才受到重用。他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时的文官集团, 使宦权与文官的权力达到了制衡的水平。

刘瑾希望自己能做一个锐意的改革家,也在自己权力巅峰时期推出了一些改革政策。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贪念, 在权力不断膨胀的同时,欲望也在不断膨胀, 最终被自己的对手抓住了破绽,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刘瑾的死,虽然凄凉,但绝不可惜,他做的恶行历历在目, 将其凌迟,也算为大明王朝除去了一大祸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8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