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爵位明朝的封爵

历史典故 2023-07-23 00:34:00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明朝官制)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明朝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

宗亲封爵除嫡长子外,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诸子封郡王;郡王诸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玄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并世袭,永远有别于齐民。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洪武九年(1376),规定亲王禄米五万石,郡王一万石;镇国将军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免除租税。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岁支禄米数额,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此外,国家还为宗室修建宫邸、坟墓,提供随从官员、仆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明政府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万历以后,为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收效甚微。

明朝异姓封爵,明初一循元朝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公、侯、伯封号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洪武初规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而有的仅当侯爵俸禄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禄与侯等;至永乐初,规定伯之禄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阶勋皆与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明朝爵位(公、侯、伯)表

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明朝爵位:按封爵年份排序:

一、魏国公徐达。吴元年封。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吴元年封。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吴元年封。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洪武三年封。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十一、淮安修华云龙。洪武三年封,七年卒。其子华中袭,九年坐党削,除。 十二、济宁侯顾时。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顾敬袭,后坐党削,除。 十三、长兴侯耿炳文。洪武三年封。永乐二年自杀,除。

十四、临江侯陈德。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卒。其子陈镛袭,廿年战殁,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五、巩昌侯郭兴。洪武三年封,十七年卒。其子郭振袭,后坐党削,除。

十六、六安侯王志。洪武三年封,十九年卒。其子王威袭,廿三年卒,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七、荧阳侯郑遇春。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削,除。

十八、平凉侯费聚。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诛,除。

十九、江阴侯吴良。洪武三年封,十四年卒。其子吴高袭,屡遭谪职,永乐十二年因罪削,除。

二十、靖海侯吴祯。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坐党诛,除。

廿一、南雄侯赵庸。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诛,除。

廿二、德庆侯廖永忠。洪武三年封,八年卒。其子廖权袭,十七年卒,除。 廿三、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三年封,廿二年卒,死后追坐党削,除。

廿四、广德侯华高。洪武三年封,四年卒,无子,除。

廿五、营阳侯杨璟。洪武三年封,十五年卒。其子杨通袭,后坐党削,除。

廿六、蕲国公康茂才。洪武三年卒,追封,其子康铎降袭蕲春侯,十五年卒,其子幼,获遗卒,除。

廿七、永嘉侯朱亮祖。洪武三年封,十三年因罪诛,除。

共5页:12345下一页

代代传承,明朝的亲王爵位能否世袭?

明朝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

朱元璋当时定下的制度是对这些皇室宗亲以及他们的子弟、后代有十分优厚待遇的,历代明朝皇帝也都是这么执行的。盛世的时候这么干可能体现不出什么,但是随着明朝的衰落,这个制度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了。到最后,好好一个国家就让这些宗亲们“吃穷”了、“吃没”了。

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帝了,他在做皇帝之前就是一个小乞丐,没什么亲人朋友。再加上他建立明朝之前赶上了天灾人祸,所以他建立明朝之后,他没有什么亲人朋友,和他最亲近的一改就只有他的一个侄子和一个外甥了。

所以明朝之初,皇家宗室算上朱元璋,也就勉勉强强三个人,一只手就数过来了。这在“家天下”的时代,确实是对国家发展很不利,所以但是朱元璋开始疯狂的分封。

除了分封外姓宗亲,他也开始充实后宫,自己也有了很多儿子。他分封了很多外姓王爷之后,随着自己儿子的渐渐长大、到了封王的年纪,让他发现朝廷里的王爷太多了。

而朱元璋能当皇帝说明他很有头脑,他也知道历史,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所以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严加防范。比如他特意让人打造了“天潢玉牒”,这个玉牒就是记录皇家子弟的。封赏赐爵甚至是皇位的继承顺序都要按照玉牒的记录来。

按朱元璋但是定下来的规定,明朝的分封制是只有世子可以继承王位的。但是王爷作为贵族,肯定不会只娶一个老婆,也肯定不会只有一个儿子。其实这些儿子们也是可以当王爷的,只不过这个王的级别是一代一代递减的。

这个制度和其他朝代一样,就像清朝,除了铁帽子王爷,其他王爷儿子继承王位都是要降级的。比如亲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就不再是亲王,而是郡王

虽然明朝世袭王位的制度也是级别递减的,但是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的这个递减有底线,只要继承人不犯大错,继承的王位再低也是个王,不会去做平头老百姓。

这个制度对宗亲来说肯定是好事,那些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过上一辈子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这种制度对国家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会让宗亲越来越庸碌,国家的财政也会被这个呈指数增长的庞大的宗亲家族拖垮。

明朝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宗室的不断繁衍,到了嘉靖的时候,宗室的人数就已经破万了。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对朝廷没有任何贡献的寄生虫,而这些寄生虫们每年的俸禄也已经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当时的皇帝嘉靖虽然也是藩王出身,但是也确实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采取了改革措施。他采纳了御史林润的一件,制定了很严格的《宗藩条例》,对宗室的各种行为都进行了限制。

扩展资料:
明朝封爵制度:

明朝初期,其开国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将封爵标准定为“非社稷军功者不得封”,并在其法律《大明律》中明确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从靖难之变以后,封爵标准虽执行的不严格,但文官封爵时总要以武官职称挂名,冒称立下军功方可名正言顺。

但到嘉靖时期,由于军功冒滥现象严重和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轻武体制建成,逐渐出现了武官难封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勋臣以武职封爵为耻,尝云:“我勋爵,非军职。”,其封爵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明初将军功赐爵作为封爵标准,是明太祖在借鉴前人得失、个人的认识和基于当时的政治局面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明太祖在论功封爵时就曾说过自己封爵的初衷与对象,“爵以报功,汉高帝不功不侯,此最可法。朕今非吝封爵也,但无功受封,有功于国者又将何以待之耶!自今五等之爵不论品级,非有大功于国者,虽官至丞相亦不得封。”

因而在当时最高法律《大明律》卷二《吏律职官》中也有“文官不得封公侯”的条例:“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从“夺门之变”以后,朝廷封爵对象开始向非武职人员(太监、文官等)倾斜,“夺门之变”中的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先后被封爵赐券,徐有贞上书请求加爵,明英宗因高兴遂封其为武功伯“禄千一百石,世锦衣指挥使,给诰券”。

“非社稷军功者不得封”的准则已荡然无存。随着重文轻武的体制建立及统治者个人品行才能的因素,朝廷文官勾结压制武将,使武官封爵越来越难。“从嘉靖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百余年,臣僚以军功封爵者,仅辽东总兵李成梁一人封宁远伯。”

李成梁军功冠于世,然为其得封也“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以至于嘉靖时期的文史学家王世贞在《皇明异典述四》中说道:“盖祖宗朝都督有劳,宁封流伯而不加保傅,典制一变也 。”

-明朝宗室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爵位大小排列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

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

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

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二等为嗣王、郡王,三等为国公,四等为开国郡公,五等为开国县公,六等为开国县侯,七等为开国县伯,八等为开国县子,九等为开国县男。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明清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参考资料:

-中国爵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7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