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因为着急上朝议事,就将信件随手放在几案之上,他的书童误以为是“塘报”(抄送诸臣的报告),未请示陈新甲就开始抄传,并拿到当时的政府机关报《邸报》上发表了!这一下可惹了大祸,本来是保密的议和经过,一下子被群臣百官览阅,朝野为之哗然。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明、清都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议和上大做文章。明、清之间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一篇可以改写明朝历史的救国良机,却因为一个人的不谨慎、一篇未经审核就发表的新闻稿以及崇祯皇帝的死要面子,而眼睁睁失去。议和之事最终也只能草草收场。
真诚议和的皇太极
一直以来,皇太极都以议和为话题,与明王朝不断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议和是为了选择更有利的时机发动战争,而战争又是为了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促成双方的议和。
但皇太极屡次提出议和,并不完全是出于兵不厌诈的军事考虑,可以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他的议和举动还是具有相当的真诚成分的。
曾经努尔哈赤一直希望明廷封其为王,以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皇太极的实力虽然比努尔哈赤大为增强,但也一直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发展贸易。即使在攻明战争屡次胜利时,他在议和文书上也低明皇帝一字书写,并接受了明廷要其遵明正朔、取消“伪号”的要求—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干支。当其羽翼已丰,多次攻入内地,明朝已无法招架之时,他仍然多次发布告示说,愿与明友好、议和。皇太极还把征战中抢夺来的原明朝发给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诸部的敕书(实即与明的贸易许可证),一直保存到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表明了他要与明朝发展贸易的愿望。由此可见,明清之间原本是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的。
用款封王并非不可行
当然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明朝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即承认后金(清)实体的存在,划出地区让其统治,封其为王。这虽然损害了明统治者的威望,但却可以平息战火,安定辽东,减少困扰,最重要的是可以确保明朝“天朝大国”的地位。
用款封王的做法,在明朝并不是没有先例。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出于与明贸易、要求封王的目的攻掠明边境,致使京师多次戒严。明统治者在吃尽了苦头后终于清醒过来,于隆庆五年(1571年)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封其下各部首领以相应的官职,从而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使边塞安宁数十年。这是以和制叛、以和取胜的先例,对清议和完全可以参照办理。
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杨嗣昌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俺答犯塞时与今日边峰“前后酷相类”,俺答受封之后,蓟门宣大一带男耕女织,百姓生活十分安定。他认为“我朝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是为国家“久远真切之计”。无奈满朝文武之中,持这种见解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还不敢公开说出来。
分界而治的主张
皇太极的成熟与稳健,也促使他思考问题比群臣深入一层,比崇祯皇帝高出一筹。皇太极感到,目前内部的稳定局面是因为有明朝这一大敌才形成的,一旦失去这一大敌,清廷内部的稳定和谐将会随之瓦解。只有在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加强内部的整顿和对周边势力的驯服,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明崇祯十五年农历五月,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尽管崇祯皇帝不伦不类的“议和信”让皇太极看了很不爽,但皇太极还是委曲求全,热情地接待了马绍愉等来使,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磋商后,农历六月三日,在马绍愉等人离开盛京时,皇太极派官将他们送到15里之外设宴饯别,并命军士将使团护送到明朝控制的连山(今连山区)境内。
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托马绍愉转呈。信中,皇太极在追溯了后金(清)与明朝开战的历史渊源后,又谈到尽管清兵已处胜势,但仍愿议和通好。
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收入《清太宗实录》得以保存。从行文来看,皇太极的态度比较谦恭,在一番客套话之后,皇太极提出了不算苛刻的停战四项条件,字里行间完全没有威胁的意味。
尽管如此,皇太极对明朝的诚意并没有信心,他在信的末尾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言外之意,和谈一旦无望,只有兵戎相见了。
共2页:12下一页
南明政权(1644年-1662年),历时18年,是大明王朝崇祯政权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的朱氏政权的统称。大明王朝一直都是「 ”天子守国门”,都城在北京,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大明王朝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制度,包括完整的六部及其他各个机构,相当于备胎,平时不起作用,但是到了这国家存亡的时候,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下面咱们就从1644大明王朝北京被李自成攻破说起。 南明1644年版图 南明政权的建立 1644年大明朝首都北京被闯王李自成攻破,崇祯帝上吊煤山,本来大明王朝到此就算寿终正寝了,但是历史偏偏是充满戏剧性的。在 *** 覆灭后,南京这个「 ”备胎”立刻就转正了,并且积极拥护大明皇族,可是到底拥护谁是正统呢?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想拥立万历皇帝侄子潞王朱常淓。也有拥护扬州的福王朱由崧为帝的,福王相当于崇祯帝的堂兄弟,太子的堂叔,而且是万历帝的儿子,地位也很尊贵。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福王位居扬州,距离南明政权中心极近。当时谁都想自己亲自拥护一个新帝,然后就可以有这个拥立之功了。最后由手握重兵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拥立福王称帝,是为弘光帝,国号依旧是大明,后来史学家为与原来大明进行区分,对这个政权称为南明或者后明。南明总共经历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下面咱们逐一进行介绍分析。先说说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希望光复大明的弘光政权。 闯王李自成像 南明政权为何只存在短短18年? 相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偏安一隅的南北朝来讲,南明仅仅只存在了18年,而且这十八年里面最有希望,也是实力最强的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一年便覆灭了,这确实值得深思。要知道南直隶,也就是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权制度,而且弘光政权还拥有江淮四十万的军队,这可是倍于清军的,只要领导人皇帝确定了,这个国家机制是可以马上正常运转的,可偏偏运转这个机器的人都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党争内斗腐败都让这个刚刚诞生的政权遇上了。下面具体的说弘光政权覆灭的几点原因。 阮大铖和东林党的党争。马士英凭借这拥立之功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子,因以前阮大铖对马士英有知遇之恩,马士英在上台后自然是大力提拔阮大铖。阮大铖是阉党一派,与东林党势如水火,阮大铖极力打压东林党一派,无数人被牵连入狱,两方争斗激烈,削弱国力,给予清廷可乘之机。再加上当时为拥立哪个宗族做皇帝,各个派系早已经撕破脸皮,都为了能有拥立之功,好享受日后位高权重荣华富贵的生活,文官系统的混乱导致的后果自然不言而喻,最后阮大铖在扬州城破被俘,最后死在清军之中。 将领之间相互猜忌倾轧。当时江北四镇佣兵数十万之众,江北四杰之一的高杰(闯王部下)投靠明朝一路升至总兵,闯王南下时他一路南逃,在山东境内还不忘黑自己旧主李闯王一把,大顺军抢粮,后来竟被马士英看重镇守徐州。这种人也被重用,南明真的是没人了?驻守寿州的刘良佐是明朝官军,马士英让他率军入驻南京,但是他沿途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沿途城镇都驻兵把守,就是为了防他,他居然还派兵进攻,简直把官军的脸都丢尽了。要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是自己人还互相猜忌倾轧。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竟然以「 ”清君侧”为名南下争夺南明政权,自己人打自己人。导致的结果就是马士英调集江北四镇军队防御左良玉部队,江北防线空虚,后来清军乘虚而入。说起将领,江北四镇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黄得功,镇守真州的黄得功虽然为人粗柄,但是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派系各自为重,督师史可法无法调兵。江北四镇徒有几十万大军,但都是各自为政,史可法虽然是当时扬州的督师,名义上拥有最高指挥权,但是却无法调动四镇的一兵一卒。以至于清军一个月之内就接连攻破徐州渡过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各个派系无不隔岸观火,生怕自己的部队有所损耗。1645年四月,史可法固守扬州时,清军多铎对其劝降,史可法不为所动,四月25日扬州城破军民皆被杀戮,史可法英勇就义,史称扬州十日。五月清军进驻扬州,弘光政权官员纷纷投降出城迎接。黄得功率军护卫福王出逃,本来应该协同作战的刘良佐投降了而且还劝降福王和黄得功,最后黄得功护主途中身中数箭杀身成仁,福王也被俘虏,据说被扒光衣服煮了吃了。 扬州城破 至此,南明的弘光政权就此覆灭,存在仅仅一年,就这还没完,刘良佐带领清军南下,遇到江阴阻击,1645年6月,就在弘光政权覆灭近一个月后,江阴全城十七万人死于抗清。如果没有那么多汉奸,如果没有党争,大家都能团结一致抵抗外辱,那南明肯定不会覆亡,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样偏安百年吧,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弘光一朝的覆灭,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外敌有多么强大,而在于弘光朝自身内部的问题,内因是根本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啊,好好的一把好牌就给打的稀烂,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南明弘光朝覆灭今天就先讲到这儿,下一章咱们讲讲南明弘光朝覆灭之后的那些政权,欢迎观看。 如果喜欢就请关注点赞吧----阔论
明朝的灭亡时历史的必然,崇祯时期所经历的也都不过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从嘉靖皇帝后期就颓势已现,等到万历年间,由于万历三大征的巨大消耗,以及后期的辽饷,明朝财政已经濒临奔溃;而万历皇帝由于多年不上朝,导致了各类官员的空缺,明朝政府的运转已经很困难;而到了崇祯时期,则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首先是流民的叛乱规模越来越大;再者是财政是在苦难;同时,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外部的皇太极已经在辽东稳定立足,并且多次通过长城一线五次攻入内地,大肆抢掠而归。
这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明朝的行将就木。所以,明朝的灭亡,绝对不是崇祯一个人的锅,至少算账要算到他的高祖父嘉靖。然而,崇祯本人真的就没有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崇祯本人有着很大的责任。虽然明朝的灭亡根源不在于他,但是他的一些操作,的确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首先,崇祯并不信任大臣,这对于一个君王而言,很是致命。一个君王可以不信任大臣,但至少需要表现得信任他们。然而,崇祯的各种举动都表明,大臣对于他来说,就是和工具一个性质,好用,就留着;不好用,那就杀,丝毫没有对大臣的任何尊重。以下列出被崇祯诛杀的高级官员的名单(来源:百度)
杨镐,兵部侍郎,崇祯二年1629年因萨尔浒战败被杀。
刘策,蓟辽都御史,崇祯三年1630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崇祯三年1630年被杀。
孙元化,巡抚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杨一鹏,漕运总督,崇祯七年1634年因农民军破凤阳被杀。
熊文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失败被杀;同时还杀了总兵官33人。
郑崇俭,三边总督,崇祯十四年1641年因剿农民军不力被杀。
薛国观,内阁首辅,崇祯十四年1641年因劝说皇亲国戚捐助军款被杀。
陈新甲,兵部尚书,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泄露崇祯与满清议和的消息被杀。
周延儒,内阁首辅,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贪污、谎报军情被杀。
其中真正该杀的,无非是贪污的周延儒和多次兵败的杨镐,至于袁崇焕该不该杀,直到如今都存在争议。而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必须杀的理由,尤其是孙元化,这是一个在火器方面颇有造诣的技术性人才;还有薛国观,暂且不说此人人品如何,就他劝皇亲国戚捐助军费一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关于陈新甲,纯粹是为崇祯挡口水被杀。
对于大臣如此残忍,则注定明朝的君臣无法做到一心;在国难当头时期,君臣离心,那明朝的灭亡,也就可以预见了。崇祯临死前说?诸臣误我?,但是他没有反思自己对待大臣的态度和做法是否妥当。
其次,崇祯皇帝太过于急功近利。当时的情况是,西北灾荒严重,因此导致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西北是流民叛军的兵源地所在。如此,则剿灭流寇的任务就很艰难的,所以擒贼先擒王,必须将为首的几个人彻底消灭,这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极度的耐心。然而,崇祯的做法是,但凡在剿灭流民的战斗中稍有不力,立马更换将领。这样一来,换将需要时间,则给了叛军喘息之机。
再有,崇祯对于自己的决策并不能始终坚定。比如和皇太极议和,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做法,先稳住外部,全力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但是崇祯在群臣的反对下,并没有坚持这个正确的 决定,反而是杀了陈新甲当替罪羊,如此一来,崇祯始终要面对内外两线作战的局面,不亡都难。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明朝灭亡是各个方面的原因积累起来的,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原因其实都不足以让明朝灭亡,有人说明朝亡于流民,有人说明朝亡于努尔哈赤,有人说明朝东林党,其实都只是单方面的原因。
?
如果只是流民,或者只是努尔哈赤,明朝是不会灭亡的,但就是明朝的气数尽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每个朝代也顶多就是两三百年的寿命,到了那个时候,这个国家这几百年积累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不是说其中一个问题导致了朝代的灭亡。雪山的崩塌,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问题都是导致朝代灭亡的原因,但每一个问题又都没有彻底导致朝代的灭亡。
?
其实东林党的原因还没有流民的问题大,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至少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努尔哈赤率领的军队也不过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东林党的问题跟这个是一样的,即使没有东林党一家独大,即使能收上来税金,也不过是延缓几年灭亡。
?
明朝那个时候已经是一座等待拆迁的破旧大厦了,早拆晚拆也不过就是那几年的事情,只要拆这件事情是已经确定了的。在人类文明没有接触到现代文明的时候,中国那么大的土地只能支撑起二亿左右的人民,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开始发生饥荒,然后上层社会手里拿的太多的金钱和土地,下层社会却几乎一点粮食都没有。
?
那个时候还没有土豆这种食物,很多人都是吃不饱,而且吃不饱这个问题也是几百年时间导致的这个问题,上层社会少数人掌握了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底层人饿死的饿死,于是就开始饥荒,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东林党中很多人都是这种不交税金,却一直压榨底层人民的贪官,那所谓的人上人。
?
东林党在崇祯灭了魏忠贤之后一家独大,形成朝廷上的实际垄断地位,魏忠贤在的时候尚且可以牵制一下东林党,魏忠贤一死,东林党独大。虽然东林党最开始清官居多,但后来还是会有许多败类,这些败类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但是明朝灭亡也不是仅仅靠东林党的一张嘴就灭亡了的,那个时候明朝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寿命了,整个国家的腐败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命数已尽,所有的重负压死了这头骆驼,李自成便是那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这场战斗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导致明朝主力军队死伤过半,战后追责中,又接连损失将帅,这对于明朝已经是很危险了,再加上,这场战斗过后,敌人因为胜利就奠定了军事基础,实力大增,要想再次消除这个隐患就很困难。综合起来说,大明王朝就再无翻身之力了,毕竟朝廷失和,外部敌人日渐强大,隐患重重。
这场战斗是萨尔浒战役,因为这场战役奠定了清朝的原始基础,埋下了明朝灭亡的伏笔。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努尔哈赤,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党争特别激烈,因此就导致了朝廷对边关的忽视,这就给了努尔哈赤可乘之机,为了夺取辽东,努尔哈赤就开始攻打明军。明朝得到边关急报,迅速组织起了对努尔哈赤的反击。
看这段历史,我觉得萨尔浒战役是必败无疑的,从他们挑选的将领以及用兵策略来看都注定了败局,很多历史学家也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众说纷纭。这场战争的失败,我觉得是明朝军队的军心以及力量不够好,因为朝政腐败,对军队的管理也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军队涣散,根本没有好的战斗力,所以战斗开始后,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四散而逃。
明军失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明军把庞大的军队分散成四个小分队,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妄图对其进行合围之势,但是努尔哈赤很精明,抓住了这个弱点就集中他的兵力对明军各个击破,所以明军才大败。此战之后,明军再也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了,只能任由努尔哈赤慢慢强大。由此可见,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亡国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