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其实于谦的官只做到了兵部尚书,并非阁臣,更谈不上什么宰相,但他在“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俘虏后,力挽狂澜,力阻南迁都城,坚请固守北京,扶持景泰帝(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临危登基,数次打退了瓦剌人的数次军事进攻,保卫了大明安全,功劳甚大,民间出于对他的尊重和敬意,称之为“救时宰相”。
于谦从此也就成了景泰朝的政治核心人物,但他的尴尬人生也从此开始。
对上:于谦由皇帝的红人变成皇帝的外人
由于于谦的卓越功绩,景泰帝对其很宠爱。景泰帝知道于谦的家很破败,就赐给他位于西华门的一处豪宅,被于谦拒绝了:“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景泰知道于谦忙于工作,吃的用的都很将就,就不断派人去问寒问暖。于谦有气喘病,因年纪大了,一发病就很痛苦,太医看了后说需要竹沥治疗,于是皇帝亲自跑到万岁山去伐竹取沥。
那时“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据说皇帝曾派人去河间采野菜,去直沽捉鱼,于谦知道后,以扰民为由劝阻,景泰马上接受。“(皇帝)用一人,必密访谦”,皇帝用人时一定有会问问于谦,可见于谦在皇帝眼里的分量。
两人的嫌隙从景泰帝易储开始。景泰要废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朝廷上演争执大戏,那时的于谦成了近百号附和易储的群演之一。但是不多久于谦却跟反对易储的吏部尚书王直走得很近,使得于谦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不好的记忆。
于是,皇帝将南京礼部尚书仪铭调回北京,兼任兵部尚书,协理兵部事务。仪铭是朱祁钰在做郕王时的亲信,与朱祁钰至少相处了10年之久。想当初,兵部事务繁杂,皇帝放心于谦一个人独任尚书,而今大明已然稳定,皇帝却找了个“大本营”里的人来做新尚书,其用意十分明显。
这表明,景泰与于谦的关系进入了冷淡期。不久二人的关系再次恶化。
景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当了一年太子后夭折,有人上书皇帝恢复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皇帝下了大狱,于谦密疏论救,景泰不应。于谦还是追着皇帝求情,景泰就直接将其晾在大殿上不管。
对下:自己提拔的官员相斗,于谦却不管不问
景泰上台初期,国难正当头,于谦推荐了一批军事人才,如石亨、罗通和范广等,这些人很快成为风云一时的名将,但这个过程中,于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才品格的重视。石亨与罗通后来就走到了于谦的对立面。
重点说一下范广,这个人精通骑射,刚直清正,于谦推荐他为都督签事,在北京保卫战中,他身先士卒,大败瓦剌,杀敌甚多,但一直是给石亨当副手。石亨是个小人,石亨的军队里更是充满小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好人往往倒霉。石亨不仅自己言行不法还纵容部曲横行贪渎,范广见后数次上言匡正,遭到石亨记恨,在皇帝面前大肆诋毁范广。时间久了,皇帝就信了石亨的话,罢了范广的职务,降为只领一个营的坐营都督。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朝元老、兵部尚书又跟范广志同道合的于谦却对此一无所为,这不能不说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而且于谦一摊上事,他提拔的那些人就急着出来划清界限,于谦“对下”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完全没意识到政治的复杂和皇权的波荡,而提拔一些能真正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忠义之臣。
对同辈:原本对同僚尊敬的于谦变得不可思议了
吏部尚书王直是比于谦资历还老的老臣,二人都是正人君子。起初于谦对王直十分尊敬,每次朝廷举行宴会,两人坐在一起,于谦总是劝王直多饮几杯。平日里,于谦说起王直总是:“东王老先生,君子儒也。可敬!可爱!”
可打从兵部调入了一个叫项文曜的侍郎后,于、王两人关系开始变化了。
据说这个项文曜一心想高升,一到兵部就去拍于谦的马屁,什么事都迎合于谦的意思,在兵部里这么做倒也无妨,但是到了朝廷上也这样,就难免被人笑话。据当朝的李贤说,每次皇帝临朝时,项文曜就在于谦耳边说个不停,退朝时也这样。,因此朝中有人戏称他是于谦的小妾。
这事皇帝也听说了,为防止廷臣结党,将项文曜调去了吏部。没想到他又开始围着吏部尚书何文渊转,言官们纷纷上奏说项文曜奸邪。于谦听后赶紧出来为他辩护。由此,于谦在廷臣中的印象大受影响。
由于项文曜的“洗耳”,原本对王直尊敬的于谦变得不可思议了。有一次于谦跟新来的兵部侍郎李贤说:“吏部那个老人怎么还不告老还乡?”李贤说,听说告了几次,皇帝没同意。于谦说:“那他就是没诚意了。”李贤说,我看他还蛮诚实的。于谦说:“要是真想退的话,就病卧在床一个月不上朝,皇帝必定放归。”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跟同僚之间的关系处理的也很不好。
后来,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政变下复辟,于谦被自己提拔起来的石亨污蔑要谋立襄王之子,被杀。结束了他尴尬的一生。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救大明于危难,扶社稷于即倒。正是因为他,延续了大明二百年江山,被称为救时宰相。但是忠臣没得好报,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人构陷,以意有之被英宗以谋反罪杀害。这个意有之与岳飞的莫须有是何其相似。而害死民族英雄于谦的四个奸臣分别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张軏。他们四个都是什么人呢?
我们来一一介绍:
徐有贞,一个有才无德的小人,他是宣德八年的进士,一直在翰林院,当时叫徐埕,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对天文,地理,水利阴阳都有研究。当时土木之变时,他就预测到此战必败,战报传到北京,朝野震动,人心惶惶,他在朝堂上建议南迁,避免出现靖康之耻的情况的逃避政策,被于谦大声喝止,随后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帝,开展北京保卫战。但是徐埕就悲催了,百官都嘲讽他,皇帝也不待见他,从此他恨上了于谦。
石亨,贪图私利的将领,他一直是边境线上的杰出将领,立过不少的功勋,北京保卫战时,与于谦并肩作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他因功被封爵,而于谦只封为兵部尚书,少保头衔,石亨为了拉拢于谦,给于谦的儿子于冕保奏一个官职,但是得到于谦的拒绝,甚至受到于谦的指责,从此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远,后成为对手。曹吉祥,一个无德无能,钻营投机的死太监。他原本是王振门下的太监,后来服侍朱祁钰,但是他久有反心,对忠直的于谦很是记恨和忌惮。
张軏,勋贵之后,他是河间王张玉的儿子,英国公张辅之弟,他没有他父亲和哥哥那么功勋卓著,但是也有点功劳,曾经跟随朱能儿子朱勇征战,封爵太平侯。
正是这四人,其中包括了文官,武将,宦官,勋戚四种势力,也是当时大明的所有势力了,他们筹划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登基,改元天顺,登基后,立马清洗前朝的官员和帝王,继位第二天就抓了于谦和王文,于谦在徐有贞再三劝说下,英宗下定决心,以谋逆处斩,王文也就抄家处死,景泰帝被废为原来的郕王,一个月后暴毙,死后谥号为戾。这几个人也因功受赏,被升官加爵。
那么这四人的下场如何呢?
张軏在夺门之变一年后,病逝,年66岁。徐有贞在夺门之变后,与石亨和曹吉祥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矛盾,两人陷害徐有贞,徐有贞被罢官流放,一直为庶民,于成化八年,在老家抑郁而终,时年66岁。石亨在夺门之后,被封为忠国公,但是他开始了飞扬跋扈,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最后英宗都看着他烦,后来正直大臣们,上书弹劾石亨,石亨全家以谋反罪,全家处斩,石亨在还没行刑,提前死在了监狱里,最后落的了一个断子绝孙的下场。曹吉祥这人早就心怀不轨,曾经还找人人问,太监后人有没有坐皇帝的先例,那人说您老祖宗魏武帝就是如此,但是他怎么和曹操相比,在石亨被灭掉一年后,他跟养子曹钦举兵造反,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凌迟,祸灭九族。
于谦的冤屈终得报,成化帝继位后,为于谦平了反,让这位明代岳飞含笑于九泉。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观看了《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明朝大臣于谦的形象走进我的视野,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于是,我又读了《大明王朝1449》这部历史小说,查阅了部分研究于谦的历史资料,将他的诗词作品全部拜读了一遍。
自此,对于于谦的认知就不仅仅是一首《石灰吟》,不仅仅是一位清官。于谦的形象如同一尊金像,在心灵的天空中冉冉升腾,光芒四射。他的正直忠勇、盖世才华和无暇的品格仿佛一道道金光,穿过560年苍茫的历史,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然而,这位在明王朝“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的千古名臣,最终却未得善终,下狱被杀。唏嘘之余,细思甚痛!
一、于谦为什么是千古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能建立功勋、流芳百世的大臣有之,但兼具文才武略、品德高尚的大臣却不多。于谦就是其中之一。
于谦被后世称为“救时宰相”,指挥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时,为明朝的存亡建立了不世之功。是一位与岳父齐名的民族英雄。
于谦一生劳碌奔波,担任地方巡抚十八、九年。在调任兵部侍郎的第二年,蒙古兵南下进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做了阶下囚。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朝廷投降。一时“京师震恐,人心惶惶”。有人提议南逃,有人提议投降。在国无主君、帅无强将精兵的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说服皇太后,拥立朱祁玉为新帝,挫败敌人阴谋,又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于谦亲自指挥,布兵九门外,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死伤惨重,不得已退兵。
于谦是一位有建树的军事家。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军队制度影响很大。
于谦还是一位品行端正的政治家。性格刚毅,公正严明,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于谦巡抚江西、山西、河南各地期间,平冤案,惩贪官,治权贵,尽职尽责,施政有方,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为政府积蓄了一定的财力,政绩斐然,声誉远扬。明代宗执政的八年时间里,于谦深得皇帝信任,除弊革新,执法严明,行事政令皆以社稷为重。是国家的肱股之臣。
上述这些,在电视剧和历史小说里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表现。
于谦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思想家。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体现出““重名节、轻功名”,“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于谦所处的明王朝具有先进性,在今天也应该成为政府官员、国企领导遵行的职业道德标准。
于谦做官三十余年,从纪检员做到国防部部长,位极人臣,权倾一时。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公正廉洁,忧国忘家,以国家为重。在明王朝处于危难之时,拥立新君以保社稷,全然不计个人得失。“宁犯难而存国,制群奸于股掌,可发不发,宁危身以安君,完万事于一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实为言行一致的表率。
于谦也是一代伟大的诗人。“文有奇气,而主于理,诗词清逸流丽,人争诵之”。诗中表达的归隐情怀与慷慨悲凉的风貌,影响了当时的诗坛风气。
他的诗文因冤案流失许多,现存有诗词420多篇。诗句清新脱俗,隽永朴实,咏物寄情。词风慷慨悲凉,直叙情怀,反映民间疾苦,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和“重名节,轻功名”的思想。他的诗作《石灰吟》《咏煤炭》是传世名作,许多诗句成为千古名句。如“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
于谦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是成语典故“两袖清风”的主人公。他一生为官清廉,悯恤百姓。他的诗作《悯农》《荒村》等,描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悲苦,反映出他的爱民思想。关于他清正廉洁的故事,相传颇多。
明英宗执政时,重用太监 王振 。王振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大臣官员都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还写诗《 入京 》以明志:“绢帕蘑菇及 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生活简朴,从不居功自傲。对明代宗赐给他的府第、蟒袍,玺书等,坚辞不受。至蒙冤被抄家时,家无余财,只有正屋紧锁,明代宗所赏赐的玺书、袍服和剑器,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于正堂。抄家的锦衣卫都深受感动。
据史料记载及历代史学家的考证,于谦的品德几乎无可挑剔。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出于书香门第,家风淳厚。在朝忠心报国,对待家人亦情深意重。
他的《忆老婢》表现出对家中下人平等对待的人文情怀。而《寄内》则表达出夫妻恩爱,以及对妻子辛勤持家,自己财力菲薄、长年在外、难以顾家的愧疚之情。在他50岁时,妻子亡故,从此未再娶妻。于谦现存诗中有十一首悼念妻子的七言诗。诗中写道:“灯昏罗幔通宵雨,花谢雕栏蓦地风”“寂寞青灯形对影,萧疏白发泪沾巾”“魂断九泉招不得,客边一日几染衣”“空于纸上看遗墨,无复灯前睹笑颜。”“肠断不堪回首处,两行清泪万重山。”?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断肠之痛令人心碎。
二、谁曾预言于谦最后的结局
在《大明风华》剧中,明宣宗朱瞻基临终之前与于谦有一段对话:
明宣宗:于谦,你尽心尽力伺候我祖孙三代,我没有提拔你,你没有怨恨我吧?
于谦:俗话说,红衣官袍是百姓血染,我穿蓝,图个干净。
明宣宗:你心气太高,心思太重,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若让你身居高位,最终将不得好死。这话是爷爷说的,他让我讲给你听。
历史上的朱棣、朱瞻基是否说过这些话,未为可知。但是,这些话不幸言中了于谦生命的结局。
招致杀身之祸的首要原因,是于谦“重社禝,轻君王”,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权者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凡人都有私心。越是身居高位,这样的私心越具有隐蔽性和杀伤力。即便是集家国于一身的皇帝也免不了。如果下属的想法与其不一致时,轻者受责罚,重者招杀身。更何况,于谦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犯上。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拥立新帝,动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奶酪。在一个权大于法、权力无人约束的环境中,一个平庸的当权者自然选择杀死他。
其二,源于于谦为官公正、执政严明、不畏权贵,“重名节,轻功名”,得罪了利益集团,招致同僚的嫉恨。
于谦“轻功名”,不接受皇帝赏赐、提拔,为官清廉无私,不代表他的下属、同僚有同样的境界。一些官员认为,跟着他、支持他既得不到额外之财,又得不到意想不到的提拔和照顾,自然就怨气冲天。有的权贵欺榨百姓,于谦坚决惩治。有的官员慵政懒政,欺上瞒下,于谦坚决依规上报惩治。因此,他得罪了一些权力人物,也不受那些私心重的官员待见。当徐有贞之流以一个“意欲所为”理由弹劾他、致他于死地的时候,那些朝中的文武官员无人替他说话,只有基层的官员百姓私下为他喊冤。
其三,于谦“重成仁、轻杀身”,讲“仁义”、求"报国”,不考虑个人得失,不懂官场上的“厚黑”政治学。
国难当头拥立新帝,治国理政惩恶罚奸。于谦只知道秉公办事,两袖清风,从来不计个人得失,更不会以权力金钱为纽带,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其结果受益的是朝廷和基层的干部百姓,得罪了高层的达官贵人。他力挽狂澜、殚精竭力保卫了国家,以仁义礼信力劝明代宗迎回了朱祁镇,却在悲怆苍凉中被弃杀于北京城闹市中。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7岁时写下的这首诗,是他品格的写照,也是他的人生最早的预言。
三、于谦为什么能建立功勋?
当时的明王朝朝政腐败,贪污成风,官场上官官相护。以于谦刚直不阿的性格、清正廉洁的作风能步步高升,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其中有主观因素,更多的是客观因素。
有两句励志的话很适合他:“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于谦天资聪颖,少年有志,八岁对奇联,17岁做《石灰吟》,气度非凡。他一生勤奋好学,平时居家,手不释卷。“诸子百氏之书,涉猎无遗”。在《观书》中他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形容对读书的热爱。
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加之后天努力,使其“负颖异之才,蓄经伦之识”,成为文才武略的“经世之才”。“咏诗皆顷刻而就,脍炙人口,尤长于奏疏,至今视以为准,当政务旁午,章日数十上,累千万言,挥笔如流,一切皆中事机,人服公明决,卒推为天下奇才焉”。
23岁他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勉强入第。28岁时做为御史,随 明宣宗朱瞻基 平复朱高煦谋反,阵前数落朱高煦的罪行“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由此得到宣宗重用,踏上成功之途。
如果,于谦不是才华横溢、才能卓著,那是得不到皇帝的关注和重用,也不会成为地方大员,直接受中央领导。以他的性格,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中,想一级一级提拔上来,是难上加难。在基层干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先进工作者”。
客观因素是机遇和时势。
在干事创业的好年华里,于谦遇上了明宣宗朱瞻基。这是明朝历史上三位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宣宗在位十年,重用贤臣,修养生息,减免赋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于谦的思想和才干得到他的认可,提拔为巡抚,当然工作也得了支持。
明英宗即位初期,由宣宗时的顾命大臣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 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当天都会得到批准和支持。于谦提出的许多政令才能得以施行,从而为地方政府、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三杨”去世后,太监 王振 专权,诬告于谦入狱,被判处死刑。百姓联名上书,更有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请愿,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奏皇上,于谦才被放了出来,继续做巡抚。
因为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于谦在官场上经常受到排挤打击,清廉行为也受到攻击。他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不摆排场。同僚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因为不同流合污,于谦在官员圈里的朋友不多。他也不在乎,因为中央有人呵。
于谦的诗中经常流露出归隐的思想,一方面说明他看淡功名,注重气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感到官场环境无聊透顶,不做也罢。
其次,于谦刚升任兵部侍郎,国难当头。皇帝被俘,兵临城下,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群龙无首,大臣们明哲保身,人人自危,就连朱祁玉都不敢做皇帝。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命运之上,调兵遣将,全盘布局,“保社禝于无虞”。他的忠勇之心和卓越才干也得到明代宗的认可,升任国防部长,总领全国军政大事。
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许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见。因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都怨恨他,不被明代宗信任的大臣也嫉妒他。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明代宗论功行赏。于谦认为所做的都是臣子的本分,坚辞不受。有人立刻弹劾他功劳不实。还有人说他太专权,不断收集他的黑材料,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但明代宗力排众议,继续重用他、支持他。他的许多治国策略才得实现。
时势造英雄。
于谦的生命结局虽然悲惨,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璀璨的!他虽然只活了59岁,但他的品德、思想和功绩流芳千古。他人生的结局不是句号,是一串感叹号!
艺术的价值往往是由时间计量,前朝的历史是由后世书写,忠臣都是在死后被人缅怀和敬仰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有一个角色叫于谦,他是一名才子,有些心高气傲。朱棣将他下放到军中,要他和自己一起出征。在此期间,朱瞻基越级到军中检查,得罪许多军官。于谦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当众冷笑起来。朱瞻基心里不舒服,狠狠警告于谦。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大明风华》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
据悉,于谦结局是被朱瞻基儿子朱祁镇处死。土木之变中,朱祁镇被俘虏。于谦一边带头抵御瓦剌大军,一边支持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上位。朱祁镇回来后,重新坐上皇位。作为朱祁钰的拥护者,于谦第一个倒霉。朱祁镇将于谦杀死,下令炒于谦家。结果,于谦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些赏赐之物。得知于谦死讯,孙若微非常伤心。朱祁镇开始后悔,做主替于谦翻案,对于谦进行追封。
《大明风华》中,于谦进士及第,本来有大好的前途。但是,因为性子太直,他很快将朱棣惹生气。听到于谦责怪自己好战,朱棣将他派到军中。动身前,于谦写了一篇《边疆策论》,把它给朱棣看。朱棣欣赏于谦的才气,决定好好锻炼他,让他将来辅佐朱瞻基。结果,于谦对朱瞻基不服气。一开始的时候,朱瞻基根本驾驭不了于谦。
后来,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没有几个月,朱高炽也去世,皇帝轮到朱瞻基当。于谦渐渐成为朱瞻基的左膀右臂。辅佐完朱瞻基,他又开始辅佐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土木堡之战中,朱祁镇落到敌人手上。为大局考虑,于谦让朱祁钰当了新皇帝。朱祁镇回来后,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代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哪两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