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社山前湖水平,斜阳天际照空明。若非内热忧黎庶,便合渔樵了此生。
1925年,吕思勉写下上述《万顷堂》一诗,表达几个志向:
其一是不愿从政,因读书人“多欲而避事,乃藉口于学者不当于世务,以自逃责,而于权利之争,争先恐后,未见其无所知不暇及也”。
其二是不屑为稻粱谋,即“只想在现状之下,求个苟安,或者捞摸些好处,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那还讲做学问干什么”。
此时吕思勉已在大学任教,并于两年前完成《白话本国史》,该书被顾颉刚赞为:“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白话本国史》问世前,国内学者多受西方史学影响,以琐屑考证为能事,吕思勉逆潮流而动,主张融会贯通,由此开启“新史学”一脉。严耕望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然而,恰恰是这本被称为“中国史之第一名作”(金毓黻语)的《白话本国史》,给吕思勉带来无穷烦恼,因涉嫌“诋毁岳飞”,被斥为“摭拾浮词,妄陈瞽说”,书遭禁,人被告上法庭,但直到晚年,吕思勉也没服气。
今年是吕思勉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重新梳理这一公案,可见这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的磊落襟怀。
23岁便读完《二十四史》
1884年,吕思勉生于江苏常州,是“国朝第一状元吕宫”之后(其实是清朝第二位状元,晚于傅以渐)。吕家“世代仕宦”,父吕德骥少有文名,却科场不顺,10次乡试均失败。母程梫(音如“寝”)是武进名士程兆缙次女,亦能诗能文。
4岁时,父母给吕思勉讲了一个故事:吕的外曾祖父去世后,外曾祖母带4个儿子回常州,生活极贫困,一日下雨墙倒,外曾祖母修墙时,在墙根下挖出一篓黄金,但她认为这是非分之财,不应据为己有,便将其仍埋于原处。此事对吕思勉一生影响颇大。
吕思勉6岁发蒙,9岁时因家贫,只靠父母和姐姐教导,终生未入学校读书。据吕思勉自己说,“和史学发生关系,还远在八岁的时候”。
20岁时,吕思勉赴南京参加乡试,为帮朋友,在考场上竟一日作文14篇,“比时予兴会甚佳,虽在场中代人作文甚多,而出场仍甚早”,结果还考中了秀才。
此后,吕思勉在小学任教,月薪20元,曾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老师。
吕思勉13岁时开始读《时务报》,膺服康梁,“虽亲炙之师友不逮也”,因此“论政治利弊,好从发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但23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境益坏,乃真不得不藉劳力以自活”。此时吕思勉已读完一遍《二十四史》(传说他曾读过三遍),“且性好考证,故遂逐渐走入史学一路”,从此“专意治史矣”。
共4页:1234下一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6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风流大儒:唐宋八大家个个绯闻累累
下一篇: 一代明君宋仁宗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