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苏洵为什么给儿子取名苏轼,和古代马车有关,

华里士 2023-07-22 23:48:45

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苏洵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作为一个父亲,本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说光宗耀祖富贵终生,至少也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吧。可堂堂“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何希望儿子学会掩饰真心,甘心平凡呢?这就要说到苏洵坎坷的求官的经历了。

后人提起“三苏”,多称道“一门三进士”,甚至有人认为三苏是同时考中进士,其实不然。《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在嘉佑二年,父子三人一起来到京师,在那一科中,苏轼和苏辙兄弟高中,而苏洵则没有提及。或许是苏洵不屑于和儿子同科考试。当两个儿子一考即中之后,苏洵不无感伤的写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一晃,苏洵参加科举已经二十余年,依然是一无所成。进士功名对于儿子来说,如此轻而易举,对于苏洵来说,却是那么可望不可即。

那么,以苏洵之大才,为什么二十年科举不中呢?除却宋代进士一科选拔名额较少,一般一科就是二三十人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了。

在三十岁左右,苏洵的文章其实就已经写得非常不错,可名声却不出蜀中。当时天下文风以诘屈聱牙,讲究典故铺陈的“太学体”为主,而苏洵文章往往陈诉时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国家大政。苏洵又不屑于拜望结交地方官员,就算是和家族当中有功名的亲属也刻意划分界限,保持自身的高洁。地方那些庸碌的官员根本就不想惹事,自然不会把苏洵的名字上报。

多年之后,为了儿子的前程,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走出书中,直接到京城参加科举。到了京城之后,苏洵把自己所做的一些文章献给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赞赏,又把苏洵推荐给朝中大臣,一时之间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之文。

共2页:12下一页

苏洵给苏轼起名为轼,究竟是希望苏轼能像轼一样,还是以轼来警戒他,别像轼一样?轼究竟应该怎么理解?

轼:古时候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用,可是少了它也不行,比喻不要显山露水,不要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苏轼的父亲肯定是希望苏轼能踏实低调地做一个关键时候有用的人,不要当一个张狂高调的万金油,这是做人为仕的最好境界。

《名二予说》原文及译文

有这种文章吗楼主确定你说的不是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 ① ,皆有职乎车 ② ,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 ③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④ 。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⑤ ,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⑥ 。虽然,车仆马毙 ⑦ ,而患不及辙 ⑧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⑨ 。[注释]①轮辐盖轸(zhěn):车上的部件。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的直木。盖:车上的蓬子。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 ②皆有职乎车:它们对于车来说,各有各的用处。职,职责,这里是作用、用处。 ③轼:车前横木。古人用以放手示敬意。可见“轼”还是有用处的,不过没有轮辐那样实际重要的用途,然而在古代一部完美的车子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件。 ④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我担心你不注葸外表的修饰啊!惧:怕,这里指担心。 ⑤莫不由辙:没有不经由轨道的。由,经。辙,车轮碾过的痕迹,引申为轨道,车路。 ⑥与(yù):通“预”,参预,在其中。 ⑦车仆马毙:车翻马死。仆:向前跌倒,这里指车子翻倒。 ⑧患不及辙:祸患在于车子不到车道上行驶。患,灾祸。及,到。 ⑨免:勉励,努力。 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简析]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文学家,“三苏”在诗、赋、词、文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深受后人仰慕。对这两个儿子,苏洵满怀希望,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给两个儿子命名苏轼、苏辙的原因,这篇文章就是《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阐释了“轼”“辙”这两个名字的深刻寓意,表达自己对两个儿子的期望、勉励和告诫。 “轼”为车前横木,功能相当于扶手,其重要性不及轮盖轸辐,可也是车子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件。苏洵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轼,大概是要自己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世的人,并告诫自己的儿子低调为人。苏轼自幼聪慧,异于常人,读书过目不忘,学业猛进,二十中进士,少年得志,难免才华外露,不经意间展露才华,有恃才之嫌。苏洵也正是担忧儿子少年得志,为人处事不够谨慎谦逊,所以才特意告诫苏轼一定要“外饰”,也就是要苏轼注意品德修养,谦逊为人,低调做事,切忌恃才傲物。联系苏轼入仕后大起大落的不幸遭遇,除了政见党争和性格原因之外,苏轼才高遭忌,或许也是不可否认的原因。苏洵对苏轼实在是太了解了,这也正应了那句“知子莫若父”的古训。 “辙”为车行之道。苏洵命名自己的小儿子为“辙”,其用意在期望自己的儿子不争虚名,脚踏实地,心甘情愿地做一条路,任车马驰骋。苏辙小苏轼两岁,才能不逮父兄。为人诚实,性格较苏轼内向。苏洵希望苏辙善处祸福,不计荣辱,任劳任怨,勤奋吃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爱子的殷切希望之情。 苏轼、苏辙秉性不同,苏洵或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或热切期盼,满怀希望。因材施教,收到极好的效果。苏轼、苏辙也就成了苏洵的最好“作品”而受后人欣赏。 《名二子说》短小精悍,虽不足百字,但寓意深刻,含意丰富,妙趣横生,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

古人名为什么很多的都与车有关?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是超级大神。他推算历数、天文、阴阳五行,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以纪时沿用至今。

黄帝在炎帝的基础上,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私田”种植收获归个人所有,“公亩”由八家合种,收获归缴政府。

黄帝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发明就是发明了车。黄帝造车有这样一个传说。

上古时期,人们生产生活都靠两条腿行走。如果去很远的地方就要走几天路,脚底都被磨破了。搬运沉重的东西也只能靠人们自己的力气。

一年夏天,黄帝正在地里劳作,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黄帝的帽子吹走了。因为帽檐是圆形的,掉在地上之后,不断向前滚动。黄帝急忙追上去将草帽捡了回来。草帽滚动给黄帝带来了灵感。他想,如果做一个架子,再给架子上安装个可以滚动的轮子,不就可以搬运东西了。黄帝越想越兴奋,回到家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了起来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做成了。黄帝的大臣仓颉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轩辕的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名车又为“轩辕”。黄帝就以“轩辕”命名,称轩辕氏。黄帝造车最先设计出的是独轮推车。

后人加以改善和创新,又发明了双轮车,现代又有了汽车等各种车。1885年10月,德国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卡尔·本茨就是现今德国大名鼎鼎的“奔驰”汽车公司的第一代祖宗,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本茨和戴姆勒是人们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开着私家车享受美好舒适的生活。

黄帝造车有哪些历史记载呢?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 ,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 “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

《汉书》里也记载着“昔在黄帝,作舟车以通不济”。

北宋时代皇家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黄帝的功绩还有很多,比如黄帝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
提起古人名字中的车,最为世人熟知的当属苏洵《名二子说》,解释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以此告诫二子如何为人处世。

轼,亦作“式”。古时称车厢为舆,后面开口供人上车,四周有围栏挡板,横贯左右围栏上的木条为“轼”。它是车子上的一个配件,不像车轮、辐条、车厢于车本身那么重要,类似于今日之安全带。更多的时候是作行礼之用——凭轼,即乘车人对所遇应行礼之人事时,扶轼前瞻或俯视,表示恭敬。行轼礼时,车子要减速缓行或直接停下,其场合有很多:遇到悲哀之人事,如《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引发了“苛政猛于虎”的议论;过墓地或逢祭祀,如“子路曰:吾闻之也,过墓则式,过祀则下”;经过贤能者的住处,如《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礼贤下士,对儒门弟子子夏、段干木等人以师礼相待,“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遇到年长者,如“君子式黄发”;进入社区或村口,“入里必式”,《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说西汉内史石庆醉归,到了自家社区门前没下车,直接进去了,“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的老父石奋知道后,绝食抗议……在这些场合,只有“兵车不式”,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兵车尚威猛,亦无推让,故不为式敬也”。苏洵为儿子取名“轼”,称“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想让他安分守己、老实本分,不要显山露水、锋芒毕现。

与“轼”相比,“辄”就中庸得多,天下之车虽莫不循辄而行,但辄不会居功,而车翻马毙,也怪不得辄。若像辄一样性情平和,则可以“善处福祸之间”。正如苏洵所逆料,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恰如“轼”“辄”二字之寓意,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大出风头,却几进几出,差点丢了性命;一个老成持重,虽不像其兄那样“获柄用”,但自立而免祸。

其实,古时以辄为名的不在少数,但其意跟苏洵所言“车辙”毫不相干。古时,辄像轼一样,也是车子的一个部件——车厢左右挡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形似车的耳朵,也称“輢”。春秋时期许多贵族便以“辄”为名,《说文解字》中解释“辄”便言:“《春秋传》曰,秦公子辄者,其耳下垂,故以为名。”另外还有卫公子辄、郑公子辄、鲁叔孙辄、鲁叔辄等,其中郑公子辄字子耳,叔孙辄字子张,叔辄字伯张,耳在外,状为张,名和字同义互训、相关联。

古车的左右挡板称“较”,因其左右各一,外翻,形似人首有两只耳朵,又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名字重耳的由来,因不见正史记载,令很多人费解,一是闹不清其读音,二是不明其意。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按照“帝王相”的观念推理,认为国君贵族都有异于常人的生理特征,如“双耳垂肩”“赤目”“双手过膝”“长髯六尺”等。《东周列国志》说“重耳骈胁重瞳,状貌伟异”,采用了“重瞳”说,即晋文公每只眼睛有俩瞳孔,曾经叫“重目”,不好听,改叫重耳;《幼学琼林》说“重耳骈胁,为霸晋之君”,采用了“骈胁”说,意思是他的肋骨长在一起,不像常人每根那么明显,其根据可能来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记载:重耳逃难到了曹国,曹共公出于好奇,欲偷窥重耳洗澡,“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重耳以此为羞辱,当了晋国国君后,发兵灭了曹国。还有人认为他的耳垂大,或是耳朵上长了一块赘肉,取耳大有福之意。

晋文公的名字与车文化有关。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跟人类社会的文明水平息息相关,在没有发明车的社会,如印第安人、澳洲土著、非洲某些部落等,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先秦时期,车作为重要的文明器物,有相当一套繁琐的礼制,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贵族取名与车有关,是一种时尚。前文已述,与重耳类似的贵族名字还有很多,所以用车文化来解释晋文公之名,更具合理性。

重耳手下有位名将叫先轸(原轸),在城濮之战、崤之战中立奇功,他的名字也与车有关。因为,轸是车厢的底框。以轸为名的还有战国纵横家、策士陈轸(成语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就是从他而来)、宋代陆游的高祖父陆轸等。

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倒是与苏辙(字子由)的“辄”意思相同,前车之辄,后车由之,由和路相关联。孟子名轲,字子舆、子车,显然也与车有关。《说文解字》言“轲,接轴车也”,轲与舆都是车的构成部分。以轲为名的,还有著名刺客荆轲。另外,车辕前端的横木叫“衡”,以衡为名的如鲁公子衡、汉代张衡;用马拉车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叫“鞅”,以鞅为名的如秦商鞅、鲁叔鞅、晋范鞅(范献子);人握辔行于道中称御,即驾驶车马,以御为名的如鲁御叔;齐国步叔乘,字子车等。

汉字之精深博大,造就了中华姓名文化的源远流长,仔细推敲,趣味充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6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