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的名人宋朝名人年表

历史典故 2023-07-22 23:43:08

宋朝名人年表以出生年为排序标准

北宋名人年表

潘美(921——987)

赵普(922——992)

曹彬(931——999)

杨业(?——986)

吕端(935——1000)

吕蒙正(946——1011)

王禹偁(954?——1001)

王旦(957——1017)

杨延昭(958——1014)

杨文广(?——1074)

寇准(961——1023)

王若钦(962——1025)

丁谓(962——1033)

吕夷简(979——1044)

柳永(生卒年不详,今人推断或为987——1053,或为980——1050)

范仲淹(989——1052)

丁度(990——1053)

孙复(992——1057)

胡瑗(993——1059)

包拯(999——1062)

曾公亮(999——1078)

富弼(1004——1083)

欧阳修(1007——1072)

张方平(1007——1091)

狄青(1008——1057)

韩琦(1008——1075)

苏洵(1009——1066)

邵雍(1011——1077)

蔡襄(1012——1067)

周敦颐(1017——1073)

司马光(1019——1088)

张载(1020——1077)

苏颂(1020——1101)

王安石(1021——1086)

郭逵(1022——1088)

王韶(1030——1081)

沈括(1031——1095)

吕惠卿(1032——1111)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章惇(1035——1105)

苏轼(1036——1101)

曾布(1036——1107)

苏辙(1039——1112)

黄庭坚(1045——1105)

蔡京(1047——1126)

李公麟(1049——1106)

秦观(1049——1100)

米芾(1051——1107)

种师道(1051——1126)

张耒(1052——1112)

晁补之(1053——1110)

杨时(1053——1135)

童贯(1054——1126)

周邦彦(1056——1121)

宗泽(1059——1128)

陈东(1086——1127)

南宋名人年表

赵开(1066——1141)

张浚(1079——1164)

李纲(1083——1140)

李清照(1084——1151)

韩世忠(1089——1151)

秦桧(1090——1155)

吴玠(1093——1139)

张浚(1097——1164)

刘锜(1098——1162)

吴璘(1102——1167)

岳飞(1103——1142)

郑樵(1104——1162)

虞允文(1110——1174)

王重阳(1112——1170)

陆游(1125——1210)

范成大(1126——1193)

杨万里(1127——1206)

朱熹(1130——1200)

张南轩(1133——1180)

吕祖谦(1137——1181)

陆九渊(1139——1192)

辛弃疾(1140——1207)

陈亮(1143——1194)

邱处机(1148——1227)

叶适(1150——1213)

韩侂冑(1152——1207)

吴曦(1162——1207)

史弥远(1164——1233)

真德秀(1178——1235)

张即之(1186——1263)

赵葵(1186——1266)

元好问(1190——1257)

孟拱(1195——1246)

严羽(1198——1241)

贾似道(1213——1275)

文天祥(1236——1283)

陆秀夫(1238——1279)

张世杰(?——1279)

宋朝的历史名人?或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名人:
赵匡胤 周去非 周邦彦 周密 周敦颐 晏殊 野利仁荣 薛稷 岳飞 朱熹 耶律隆绪 耶律德光 余玠 虞允文 移剌窝斡 元好问 元宪宗元明宗 元昊 杨政 杨延昭 杨文广 杨业 杨沂中 杨万里 叶适 叶绍翁 徐梦莘 宣宗 宣仁太后 辛弃疾 斜卯阿里 萧观音 萧韩家奴 萧仲恭 萧太后 萧挞凛 萧绰 杨幺 文天祥 文彦博 魏胜 完颜阿骨打 完颜银术可 完颜宗望 完颜娄室 完颜宗翰 完颜亮 完颜昌 宋江 苏舜钦 苏辙 苏洵 苏轼 司马光 沈括 施耐庵 任得敬 秦观 潜说友 秦桧 丘处机 欧阳修 陆游 黄庭坚成吉思汗 蔡京 程颐 程颢 赤盏晖 曹彬 柴荣 包拯 毕升
宋朝名人历史故事:
一、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赵匡胤率领军队将其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双方布好阵式,以决胜负。”赵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一直冲入南唐军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派军队来取,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虏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献给柴荣,因而攻下楚州。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二、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三、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四、据民间传说,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风波亭,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人们为了发泄愤怒,便争相购买。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

宋朝皇帝列表

北宋皇帝庙号、名字、年号及年代表:
1、太祖 赵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 赵光义: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 赵恒: 咸平 998年--103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4、仁宗 赵祯: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 赵曙: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 赵顼: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7、哲宗 赵煦: 元佑 1086年-1094年四月; 绍圣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8、徽宗 赵佶: 建中靖国 1101年;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宣和 1119年-1125年。
9、钦宗 赵桓: 靖康 1126年-1127年。
编辑本段北宋皇帝传记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汉族,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968-1022)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公元1004年,真宗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澶渊之盟后的100多年里,宋辽之间维持着和平局面,另外,宋辽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宋真宗时,经济迅速发展,发行“交子”,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1010-1063)1022年即位,在位41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时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任用范仲淹等贤臣,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虽改革失败,但同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随后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是当时的偶像皇帝。仁宗死于1063年,举国哀悼,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赵曙(1032-1067)汉族,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1085)汉族,1067年即位,在位18年。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虽然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变法失败,新法于神宗死后被废除。神宗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原名赵佣,汉族,宋神宗第六子。谥号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佑八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太后去世后,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哲宗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结果。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1082~1135)赵佶,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立“瘦金体”。
宋钦宗——赵桓
宋钦宗(1100~1156)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宋钦宗即位后“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颇有振作之意。杀或贬蔡京,童贯等奸臣。虽任用李纲抗金,但钦宗过于软弱,不久便免其职务。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于燕京,享年57岁,葬于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赵桓死在燕京是史书有记载的,有定论的。《辞海》、《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说他死在五国城是不对的。
南宋 皇帝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宋代名人故事

宋代名人故事

引导语: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宋代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宋朝大将狄青打仗的故事元昊称帝反宋以后,宋仁宗抽调一批禁军到陕西去帮助防守。在这批禁军中,出现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本领高强,擅长骑马射箭。他刚到陕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当时,将士大多胆小怕死,只有狄青艺高胆大,因此经常担任先锋。

狄青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脸上罩着一个铜面具。他在敌阵中往来冲杀,勇猛异常,西夏军没有一个抵挡得住,以为是天神天将下凡,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称他“狄天使”。

狄青打仗,也很有智谋。有一次,狄青率领少量军队,在泾原和西夏军作战。西夏军人数很多,狄青想,敌众我寡,如不采用奇计,无法取胜。于是,他下令军中,出战时不用弓箭,都拿刀枪,以钲(古代军队中所用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声作为号气,第一次敲钲,全军停止不动;第二次敲钲,全军退却,但仍排好阵势;钲声一停,全军转身向前,大喊大叫,向敌军冲杀过去。宋军士兵还都按照这一办法,作了演习。

第二天,宋军出战。他们还没有跟西夏军接战,军中第一次钲声就响了,宋军士兵全部停下来不动。第一次钲声刚过,第二次钲声又响了,宋军士兵又突然退却了。西夏士兵一向惧怕狄青,这次看了宋军的出战情况,不觉大笑说:“哪有这样的打法,谁说狄天使勇猛善战!”

就在这时候,宋军的钲声突然停止了,宋军将士顿时转过身来,大声喊杀,冲入西夏军阵中。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吓得四散逃奔,很多人都自相践踏而死。这一仗,狄青以奇计制敌,取得了大胜。

陕西有个官员,和狄青谈论军事,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

韩琦和范仲淹召见狄青,向他问了一些问题,觉得他确是一个人才,只是读书不多,缺少见识。

于是,范仲淹就劝告他说:“你如今当了将官,要多读点书才行。做将官的,不知古今,不懂兵法,只是个人之勇,怎么能为国家建立更大的功业呢?”

狄青听了,连连点头,便请范仲淹指点。范仲淹就拿出一部《左氏春秋》,送给狄青,要他先好好了解古代的一些战争历史。

狄青非常感激地接受了这部书。打这以后,他刻苦学习,读完了这部《左氏春秋》,又读完了秦、汉以来的很多兵法著作。他的军事学识更丰富了,名声也更大了。

他在西北的.四年当中,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二十五次,身上受了八次箭伤,也为宋朝立了不少功劳。

宋仁宗对狄青很看重,除了提升他以外,还很想召见他。恰巧西夏军又侵犯渭州,狄青要去抗敌,不能去京城。宋仁宗只好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

后来,北宋和西夏订立了和议,宋仁宗才把他调回京城,让他担任了马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出身士兵。宋代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他们脸上刺上字,再涂上墨做记号,皮肤上留下青黑色的字迹,称做面涅。狄青当过小兵,脸上也留有面涅。

宋仁宗召见狄青,看到他脸上的面涅,觉得跟他如今的身份很不相称,便命他敷上药,把脸上的字迹除掉。

狄青不同意这样做。他回答说:“陛下不问我的出身低微,按照功劳提拔我,我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这些字迹,我愿意留着,让士兵们看了,知道应该发奋向上。”

宋仁宗听了,非常赞赏,对他也更加看重了。

西夏战事平息后不多几年,南方又出现了一个割据政权。广源州酋长侬智高起兵反宋,他攻占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随后又一连攻下了九个州,还进犯广州。宋朝的许多守城官吏,吓得丢掉城池逃跑了。有些地方的百姓逃到山谷中避难,侬智高追到山谷中,放一把火,把避难者一齐烧死。

宋仁宗非常忧虑。狄青就上书朝廷,请求前去作战。第二天,狄青上朝,对宋仁宗说:“臣出身行伍,没有别的可以报答国家。我只要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再调拨一些禁军,就可以平定侬智高。”

宋仁宗马上任命狄青为宣抚使,率领三万人马前去。第二年,狄青攻破了邕州。侬智高逃到大理,被杀死了。

狄青平定侬智高割据政权,又立了大功。宋仁宗拜他为枢密使,让他掌管军权,还赏赐他一所住宅。

宋朝苏轼的故事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那年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云之中。

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的全面攻击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虽然,苏轼和他政见不同,但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他和苏轼的交情依旧。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新王安石的人不停地在打苏轼的小报告,在王安石的耳边添油加醋地“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呢,也感到京城难呆,便再三请求外调。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变法派。严肃的政治斗争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扎和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轼虽未能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但又不满于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外调。到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难过,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的过错:一是在于他敢讲真话,他自称“言必中当世之过”,说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他钦慕屈原、诸葛亮那样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二是小人作怪。苏轼才华过人,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他对王安石有意见,对司马光有看法,那些伺空献媚取悦,以谋荣升的小人们看得清清楚楚。等到时机已到,或说苏轼非议新法、讥蔑王安石,或说苏轼不满旧党,痛骂司马光等等。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人向皇上反映道:“苏轼四年前护送父亲灵柩回川妄冒公差,往还以舟载物,贩卖私盐”,皇上将信将疑,命人查办,均无所得时,轰动一时的“苏案”才算了结。可惜,苏轼无辜蒙冤,闭门待罪,心有怨气而无可奈何。

苏轼才高德重,却不善走“钢丝”,那样为求活而求活,对他来说很难活着,就算勉强活着,也会活得很苦、很累、很不值得。

生命,有相同的开端和相同的归宿,不尽相同的是生命的过程。这其中,有崇高、有伟大、有卑劣、有渺少……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