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光认死理:凡让百姓掏腰包的事他都认为是坏事

历史典故 2023-07-22 23:39:39

朱熹对司马光这人看得很透,说他认死理,凡是让老百姓掏腰包的事情,他都认为是坏事儿——司马光不知道,其实大多数老百姓很赞成免役法。苏轼也看到了这一点,找司马光商量,把这些对百姓有利的新法留下来。

岭南: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

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国际篮球明星)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宋神宗撒手而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他的继位者宋哲宗。哲宗只有9岁。这样的年龄只适合赖在妈妈怀里撒娇,显然不适合坐在龙椅上对着群臣发号施令。因此,又一位女人娉娉婷婷地走上了前台——这种事情我们有一个专业词语,叫“垂帘听政”(当然,这事儿还得数老佛爷慈禧太后干得漂亮)。此女人即高太后,宋神宗他妈。

宋神宗他妈跟宋神宗走的完全是两条路子。具体做法就是任命守旧的元祐党人精神领袖司马光做宰相。司马光也不含糊,十几年的隐居生活把他这个“老宅男”逼成了“变态男”:他一上任就砍了“三板斧”,把王安石辛辛苦苦砌了9年的花园全部推倒,连很少有人异议、于民于国两相利的免役法也不得幸免。

朱熹对司马光这人看得很透,说他认死理,凡是让老百姓掏腰包的事情,他都认为是坏事儿——司马光不知道,其实大多数老百姓很赞成免役法。苏轼也看到了这一点,找司马光商量,把这些对百姓有利的新法留下来。苏轼是个直肠子,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司马光当然不高兴了,自己走开。苏轼又追进政事堂,这回司马光可就“色忿然”了。不识眉眼高低的苏轼又讲了半天,依然打动不了司马光,出了政事堂气得大叫:“司马牛!司马牛!”

除了把新法废“光”之外,高太后与司马光还竭力把新党赶“光”——统统赶出权力中心。蔡确、章惇、吕嘉问、邓绾、李定等一大批变法“急先锋”被贬,就连已经在新党内讧中出局的吕惠卿也遭到清算。他被贬建州,一贬九年,其间连冷水都不敢喝,唯恐喝了生病,被说成对朝廷不满。

旧党中的人也觉得对新党做得过分了些。比如,蔡确被贬后,在流放途中写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被曾与他有过节的人告发到朝廷。高太后大怒,召集大臣商量该如何惩罚他。文彦博提议把蔡确跨省赶到岭南去,右相范纯仁不无担忧地说:那条路自打丁谓被贬斥以后就没人再去了,此路一开,搞不好有一天我们也会被“跨省”的。

岭南与海南当时属未开发地带,瘴气重,是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

车盖亭诗案是继乌台诗案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当然不能与清朝的文字狱相提并论)。元祐党人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高太后与司马光的策划下,宋朝政治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面否定——这种毫无节制的党派之争把羸弱的宋朝折腾来折腾去,从而为靖康之耻预留了伏笔。

宋哲宗掌权,变法派得势,元祐党人被清算

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仅仅在10年后,世界又会颠倒过来。那是后事。写到这儿,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本不应该忘记的人——宋哲宗。

宋哲宗虽然很幼小,但他不傻。当年他老爸宋神宗接待辽国大使,蔡确在宫殿里反复排练欢迎仪式。他感到十分不解,问:“辽国大使是人吗?”

共3页:123下一页

后世对北宋司马光的评价都很低,是因为他都做过什么事?

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这个典故。但是,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都说因为他,导致了北宋的没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说说司马光的进仕之路。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他是一个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人,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淡泊名利,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只喜欢读书,故非常精通学问。但司马光对于道教和佛教不感兴趣,"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也不信。"就是出自司马光。



司马光一生简朴,粗菜淡饭,穿的是普通的衣服。其政治生涯并不突出,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他是典型的封建保守派,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给了对手,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



当王安石提出变法时,尽管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却因为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也不提出有效的政策方针,甚至将他和宋朝将士用生命夺取的土地交给敌人之手。



当时北宋主要有三个敌人,分别是契丹辽国、吐蕃诸部以及西夏。辽国的威胁最大,西夏国时常侵扰边境,让边境的百姓不得安宁。对此,北宋非常头疼。宋神宗即位后,想消灭西夏。要想国家不被人欺负,国家势必要富强,军队也要强大,故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变法的提议。



宋神宗对内实行变法,对外丝毫不放松。名将王韶上书《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想法。他的提议,使宋神宗非常高兴,所以宋神宗鼎力支持他的计划。这一决议一出,却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封建保守派的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北宋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向西夏求和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王韶的带领下,北宋将士英勇作战,收复了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然而这一局面却在宋哲宗赵煦即位之后被打破,王安石的宰相一职,被司马光继位。他对于王安石十分痛恨,当上宰相后立刻全面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条例,还将王韶等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送给了西夏。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将这些领土全部送给西夏,因为害怕被天下人唾骂,但坚持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地送还。



在日后的新旧党争中,司马光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导致宋朝朝堂异常混乱,皇帝任用蔡京等奸臣。



所以,司马光的一生,就败在了他的暮年,使很多人觉得北宋的灭亡,离不开司马光,就是他,把王安石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了。对他的评价自然也就随之降低了。

司马光认为节度使由军士废主导致了什么恶果

玄宗后期之乱的几大主角均已出场。李林甫已位极宰相,巧舌如簧,与内宫及宦官深结,颇受玄宗宠信。玄宗还册封已故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为寿王妃,后成为玄宗的宠妃杨贵妃。通鉴如此记载安禄山出场:“张守圭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守圭奏请斩之。禄山临刑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为是否杀他,玄宗与张九龄数次争议,玄宗放其生路。注释则又列出关于安禄山另外几种说法,谓安为互市牙郎,因盗羊事发被拘。与他同生于一里的,还有同为杂胡的史干,当时也是互市牙郎。也是颇有心机,因设计坑杀奚兵有功,屡迁至将军。去朝廷奏事,玄宗很是喜欢,赐名史思明。

杨洄上奏太子瑛、鄂王瑶、先王琚欲谋反,玄宗问李林甫,李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玄宗于是将三王废为庶人,后又赐死。李林甫数次劝说玄宗立寿王瑁为嗣,玄宗属意更年长的忠王。一直拿不定主意,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三子又杀,而继嗣未定。日夜忧思,饭量大减。高力士问为何,“上曰:‘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于是立忠王玙为太子。

玄宗之时,版图辽阔。直接管辖的州有331个,羁縻州800个,边疆设十个节度使和经略使。“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此外还有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及岭南五府经略使。加上长乐经略、东莱和东牟守捉,边镇共拥兵49万,马8万余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维持庞大帝国,威仪有了,但耗资巨大。

历朝奸相不少,如李林甫这样的,还真是少见。通鉴花很大篇幅写其恶行,成语口蜜腹剑就是来源于对他的描述(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因太子非自己所荐,恐怕日后祸及自己,就不断陷害太子。“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馀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外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何苦来哉!

玄宗时有种盛极而衰的感觉。玄宗做王子凡及至当政前期,真是颇有太宗之风。勇武果断、宽厚待人、励精图治且识人善判,然越是老迈越昏庸,统驭之术也粗疏了许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对于最高统治者也适用啊。朝政均交由李林甫打理,李心胸狭窄,不欲他人起来取代自己。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的军事官无法到朝廷任职,而各大节度使均是胡人,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埋下致命病根。玄宗宠信安禄山,更是养痈遗患。早已不成气候的宦官,此时又成一支重要力量。高力士对玄宗的影响力无人能比,朝廷百官均阿附于他。连太子均称他为兄,百官敬称他为翁,驸马则尊称为爷。好在高较谨慎,善观察时事,不敢强横。玄宗晚年耽于享乐,专宠杨贵妃,兼及其三姐妹,称他们为姨,权倾天下。三人入宫,连玉真公主都得给他们让位。杨氏五家,势重一时,终于在杨国忠手里酿成大乱。

高仙芝是高丽人,后升至安西四镇节度使。他假意与石国相约和平,却带兵偷袭,俘虏其国王与部众,并将其公主纳为小妾,并将该国老弱一并杀掉。仙芝性贪婪,将金银财宝劫掠一空,尽归其家。石国位于药杀水旁,也即现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是去天竺必经之地,西域昭武九国之一。石国太子逃脱,将高卑鄙行径告诉各胡国,诸国大怒,于是私下联络声势甚盛的大食帝国,共同攻打安西四镇。高听说后,带领三万大军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到达怛逻斯城。正好与大食军队相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这是历史上著名战役,大唐西扩步伐自此止步。

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回答说,我听说云南征讨南诏数次大败,而边将又拥兵太多,不知陛下用什么来控制他们!恐怕一旦引发祸乱,就难以挽救了。陛下怎么说无忧呢?玄宗回说,“卿勿言,朕徐思之。”注释称,玄宗岂能无动于衷?“祸机将发,直付之无可奈何,侥幸其身之不及见而已。”南诏之征屡败,战死几二十万兵,而杨国忠则不断佯传捷报。此时,安禄山已兵发渔阳,所向披靡。玄宗欲亲征,让太子监国。杨国忠大惧,知太子讨厌杨家,与其三姐妹抱头痛哭,并说服杨贵妃竭力阻止。高力士倒看得清楚,玄宗让其畅所欲言时,他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玄宗时节度使均非汉人,民族各异,彼此之间也是相互瞧不上,矛盾重重。安禄山是胡人,哥舒翰是突骑施人,两者矛盾很大。哥舒翰又与安思明有隙,安思明是粟特人。安思顺知安禄山有反意,就先入朝廷报告。后玄宗因此也未追究安思明,哥舒翰却让人假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明的信,在关门抓获并献给玄宗。并指出安思顺七宗罪,要求诛杀他。安思顺与其弟被杀,家属均被流放。哥氏虽是一员虎将,但醇酒美妇,以致早衰。此事做得也够阴险的。

杨国忠此人是个混混,因族妹杨贵妃受宠,他也飞黄腾达,当上了宰相。他曾对人说,“吾本寒家,一旦绿椒房至此,未知税驾之所,然念终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极乐耳。”一心享乐,又擅权,与诸节度使皆交恶,尤其是安禄山。安正好以他为借口反了,玄宗只好仓皇出逃四川。不过路途中遇兵变,杨国忠被杀。后又兵谏玄宗,要求赐死杨贵妃。玄宗不干,“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说得也没错,通鉴中还甚少列举杨贵妃的恶行,除杨家鸡犬升天、她与安有不清不楚关系外,似乎很少干政。高力士回应,“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只好令高将其缢死佛堂。杨氏一族均被清除。

肃宗即位,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后期生活奢靡,每设宴即有乐队伴奏,当时安禄山一见就很喜欢。攻下长安之后,就令搜罗乐工、乐器、乐衣及马、犀、象等,尽皆搬去洛阳。司马光评论说,“圣人以道德为丽,仁义为乐;乐故虽茅茨土阶,恶衣菲食,不耻其陋,惟恐奉养之过以劳民费财。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所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乃知人君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

安禄山自起兵之后,眼睛昏花,逐渐看不清东西。身上又生恶疮,性情越是急躁,动辄因小事鞭笞杖打臣下,甚而杀之。深居禁中,手下大将均不得见,皆由严庄代为处理。严庄虽大权在握,也经常挨打,宦官李猪儿被打得更多,安之左右,人人自危。然后,严庄联络安太子庆绪及李猪儿,严与安持兵立于帐外,李持刀入内砍安禄山腹部。安之手下,均不敢动。安欲拿枕旁刀不得,摇动帐篷立柱大喊,“必家贼也。”肠流出数斗而死。太子等在帐内深掘数尺,将安埋葬。一切搞掂后,才发丧,庆绪即位。

将军王去荣因私怨杀了本县县令,当死,高宗却以他善用石炮为由,发令免死,让其作为普通士兵到陕郡効力。中书舍人贾至未马上下敕书,而是上表反对,“陛下若以炮石一能即免殊死,今诸军技艺绝伦者,其徒寔繁。必恃其能,所在犯上,复何以止之!”肃宗让百官讨论,太子太傅韦见素等人认为,“法者天地大典,帝王犹不敢擅杀,是臣下之权过于人主也。”“于律,杀本县令,列于十恶。而陛下宽之,王法不行,人伦道屈,臣等奉诏,不知所从。”并称,“王法有无,国家乃为之轻重。此臣等所以区区愿陛下守贞观之法。”肃宗未听从。

李泌出身名门,早有才名。肃宗亦很看重他,与其形影不离,他的策略也颇为见效。一日,他对肃宗说,“臣今报德足矣,复为闲人,何乐如之!”肃宗不许,李泌称自己有五不可留,让肃宗放了他,可免自己一死。在谈及太子广平王及建宁王兄弟时,李泌提到了武后的四个儿子,太子弘因聪颖被杀,又立贤为太子。贤很忧惧,作了《黄台瓜辞》,想以此感动武后。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李泌进而说肃宗,“今陛下已一摘矣,慎无再摘!”港岛李超人也曾在报章上做广告,引用此典:“黄台之瓜,岂堪再摘!”极其沉痛。

唐朝盛势不再,昏招迭出。如对史思明归降的处理,如对附逆众臣的处理,问题均很大。在此艰难时刻,玄宗与肃宗父子俩依旧还玩着游戏,今天你封我个尊号,明天我还你个尊号,圣皇大圣之类的帽子乱飞。且还不断坏了规矩,留下祸根。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去,肃宗派使臣去慰劳军士,并考察军中想立之人。高丽人李怀玉时任裨将,杀了王玄志之子,推选姑姑之子侯希逸为军使。朝廷竟然认了,任命侯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司马光对此大为感慨,认为坏了制度。“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

郭子仪军败,史思明屯兵邺城南,安庆绪则闭门拒史。手下诸将说:“今日岂可复背史王乎!”史颇使手腕分化其手下,并派人去诱安庆绪前来。安很困窘,不知如何办。于是派人上表向史称臣,称待史解甲入城,将奉上玺绶。史一边说“何至如此!”一边将表让众将士看以试众心,大家均山呼万岁。他回安信,也不称臣,说愿为兄弟之国。安大喜,称要歃血同盟。史同意了,安只带三百骑到史营。史已布置好兵士严整以待,并引安及四个弟弟到庭下。安先稽首拜谢,话音未落,史勃然变色,“尔为人子,杀父夺其位,天地所不容。吾为太上皇讨贼,岂受尔佞媚乎!”斩安庆绪及诸弟,夺邺城。后自立为大燕皇帝。

现皇肃宗与上皇玄宗,两人虽是父子,关系微妙,相处颇难。历史上类似者亦不少,如南宋时的高宗与孝宗之间,即是如此,《武林旧事曾有记述。即使两人之间其乐融融,概无芥蒂,也会众臣借助这种关系,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通鉴在此卷中花了很大篇幅,叙述了肃宗与玄宗之间的一些互动。有些事件甚是蹊跷,颇为可疑。通鉴将其归之于权臣李辅臣,认为是李出生低微,后来飞黄腾达,玄宗周围的人皆看不起他。李心里痛恨,又想建立奇功来巩固自己地位,由此挑拨肃宗父子关系。其实,肃宗如对玄宗心无防备,怎会令李辅臣上下其手?

玄宗喜欢兴庆宫,自蜀归来即长居于此,陈玄礼及高力士一直陪着他。还时不时登上长庆楼观看下面人流,百姓向其山呼万岁,他还经常让人到楼下设酒食供食,有时还让将军等上楼设宴款待。李辅国乘机上言:“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兴庆宫原有300匹马,李矫沼只保留十匹。玄宗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李还令六军将士,号哭叩头请玄宗迁居太极宫,并不许陈与高随同。后又将高等内侍流放,罢了陈的官。玄宗心情很是糟糕,身体越来越衰弱。通鉴称肃宗心有不满,只是碍于李握兵权,隐忍未发。

史思明与安禄山一样,也算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史的长子是史朝义,常随其父带兵,颇受士卒素爱。但史思明却喜欢小儿子朝清,常想杀掉朝义,换朝清为太子,却常被其手下坏了事。他派朝义做前锋攻打陕州,却遭败绩。他认为是朝义怯战所致,并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很害怕,其手下诸将劝其谋逆。朝义同意了,但要他们匆惊扰其父。其手下带兵直入史思明卧室,史正如厕,忙跳到马厩骑马逃走。射中手臂落马后落马被抓,听说是朝义所为,叹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后杀了史思明,以毡裹尸,运回洛阳。史朝义即位。

玄宗、肃宗相继驾崩,肃宗死前已让太子监国。本来权臣李辅国与张后互为表里,专权用事,后来两人发生矛盾。肃宗病重,张后让太子诛杀李辅国,太子以必惊扰肃宗否决了。张后自己找人带兵诛杀李,谋泄,反被李辅国所杀。代宗即位,李恃功更是强横,公开对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代宗心有不满,畏李手握禁兵,只能忍耐。后程元振欲分李之权,支持代宗削权李辅囯。官员们欢欣不已,李恐惧,上表逊位。代宗同意,李愤而出言,“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

代宗当太子时,就对李辅国专权,心中甚是不平。上位之后,认为李有诛杀张后之功,不想公开杀掉李辅国。有一天深夜,有盗贼进入李家,砍掉了李的头及一只胳膊逃走。统纪则如此记述:“辅国悖于明皇,上在东宫,闻而颇怒。及践阼,辅国又立功,难于显戮,密令人刺之,断其首,弃之溷中,又断其右臂,驰祭泰陵,中外莫测。后杭州刺史杜济话于人曰:‘尝识一武人为牙门将,曰:某即害尚父者。’”代宗下令追捕盗贼,并抚慰李家,让人雕了个木头给李辅国安上下葬,仍追赠他为太傅。代宗亦是个狠主儿。

所谓盛唐气象,真是极其短暂;后人心往神驰地梦回大唐,恐怕会经历很多的战乱。史朝义逃入林中自杀,安史之乱平息。作为平定的主要功臣之一仆固怀恩(另外两人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又开始联络回纥与吐蕃作乱。不过,此时最大的威胁,则是来自吐蕃。“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吐蕃甚而攻占京都,劫掠长安。

唐朝自武德年间起,就开疆拓土,向西连接西域,并设置都督、府州县治理。开元年间,又设置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北庭节度使,统治西域之地,每年都征募内地壮丁为戍卒,以丝帛为军资,屯田产军粮,并蓄养马牛。远离京城,耗资巨大。安史之乱时,边境精兵均被征召入内平叛,西域只剩下老弱残兵驻守,吐蕃不断蚕食。数年之间,西北数十个州相继沦陷,自凤翔以西,汾州以北,尽归吐蕃。开疆容易,但守住很难,往往成为帝国沉重负担。汉武时如此,唐时亦如此。唐此时府库空虚,为发百官薪而征天下青苗税;为赏回纥胡禄都督缯帛十万匹,只得向百官薪俸征税。

回纥与吐蕃联合围攻泾阳,郭子仪命大军严守而不战。后回纥与吐蕃听说仆固怀恩已死,由是不相睦,分营而居。郭子仪派人游说回纥,回纥不相信郭还在,希望面见一晤。郭不顾部下反对,只带数骑赴回纥营。郭解甲扔枪进帐,对方大惊,稽首而拜。郭令取酒,与酋长共饮。郭将酒洒在地上,起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陨陈前,家族灭绝。”郭不废一卒言说回纥,令回纥罢兵。

郭子仪功勋很大,连皇上也防着他,他小心谨慎,倒也安然无事。代宗将其女升平公主嫁给了郭的儿子郭暧,公主脾气大,郭暧亦是不知天高地厚。两人吵架,郭暧说,“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此话真是有杀头之祸的。公主非常怨恨,飞车回宫告知代宗。代宗还算明理,说,“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天下岂汝家所有邪!”并劝公主回去。郭子仪听说后,将郭暧关押起来,等候定罪。代宗却对他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郭回家后,打了郭暧几十大棍。这真是实力坑爹的实例,郭暧无甚本事,口气还大。其父正受怀疑,他还说出可能灭族的话来。这种儿子,郭子仪其实应该当场杖杀。

鱼朝恩本是个小宦官,为肃宗所宠信,地位渐重。后因救驾有功,被代宗封为天下观军容使,统率神策军。代宗也经常与他讨论军国大事,鱼势倾朝野。鱼喜欢在大臣中高谈阔论时事,连宰相元载也不放在眼中。鱼每向上奏事,均期望按己之意行事。凡朝廷之事未让他参与,他就大怒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代宗很不高兴。后来鱼又为幼小的养子索紫衣,代宗尚未答应,有司即已拿出紫衣为其子穿上。代宗更是气愤。元载听说,即献计代言除掉鱼。一场针对鱼的行动在秘密调遣之中,鱼仍不觉。寒食节代宗宴亲信,宴后留下鱼论事。即指责鱼有异图,鱼傲慢地为己辩解。代宗左右将其擒拿并勒死,对外宣称其接诏之后自杀。

代宗当政时期,确属内忧外患。节度使们尾大不调,对皇上的命令阳奉阴为还算给面子,有的则是公开抗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拥兵自重,代宗将自己女儿永乐公主嫁给其子以笼络,田却更是骄横不已。数次攻打占据周边州县,甚而反叛。失败后只是上表言罪,代宗也无法追究。而宰相元载亦是在朝廷专权已久,大结私党,广纳贿赂。代宗容忍已久,就想杀了他。又害怕走漏消息,只能给自己舅舅左金吾大将军吴凑密谋。正好有人告元载等人夜祷鬼神,图谋不轨。代宗就让吴凑在政事堂将他们逮捕,并收捕其余党。赐元载自尽于万年县,元称愿快死。主事官说,“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就脱下臭袜子塞进元载嘴里,将其杀死。

元载当政,重外官而轻京官,“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杨绾、常为上奏称京官俸太薄,代宗才诏令加薪,“岁约十五万六千余缗。”当时,代宗曾每天赏赐朝廷高官宫廷佳肴,可供十人食用,并成为惯例。常为等上奏,称赏赐所费昂贵,请求去此惯例。又想辞去堂封,同仁认为不可,才未行。时人讽刺常,“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司马光认为,“君子耻食浮于人;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京兆尹黎干奏秋雨连绵损害庄稼,户部侍郎则称不实,代宗派御史前去查看。回奏,“所损凡三万余顷。”但渭南县令刘澡却称,县境内青苗未损。代宗不信,又派御史前去查看,损伤三千多顷。代宗感叹,“县令,字人之官,不损犹应言损,乃不仁如是乎!”
本文版权归 优游卒岁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2
点赞

转发

收藏

飞事亲至孝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飞事亲至孝”出自清代毕沅的《岳飞》。

全文翻译:

岳飞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善于以少打多。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即使突然遭遇敌人也不惊慌。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作战术,岳飞说:“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厉,缺少一个都不可以。”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唱雅诗,做投壶游戏,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原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

事:侍奉。
交欢:结交而取得对方欢乐
姝:这里指美女。
遗:赠送。
宁……乎:难道……吗?
却:推脱,推却。
课:督促。
徇:示众。
疾:生病,小病。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猝:突然。
不动:不惊慌。
憾:摇动。
阙:通缺,缺少。
蹙额:皱眉的样子。
竭:尽。
礼士:尊敬读书人。
恂恂:谦和的样子。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作者简介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常见考题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3. 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答案】
1.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2. (1)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3. 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
斗力。(答出四点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