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范质是因为什么品质被宋太祖重用的,

话历史 2023-07-22 23:36:40

宰相范质说起宰相范质,最让人赞扬的就是他一生清廉为官从不贪财的美德了。就连宋太祖也多次对人赞扬范质是“真宰相”。因为范质家里的屋子仅仅是够自己住,一点也不像其他官员除了房屋多以外,还有各种商铺田地等。

宰相范质剧照而且即使是有时候得到了朝廷的赏赐,范质也会把这些所得拿出来赠送给社会上一些孤寡老人和无法自给自足的乞丐等等。等到范质去世时,家里更是没有任何多余的财物。有一次,范质的侄子来找范质,希望能得到范质的推荐让自己入朝为官,当了宰相范质想要推荐一个人,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朝廷中也有不少官员会为自己的亲戚打点。

但是范质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劝告侄子不要想着靠这种裙带关系去谋权谋利,如果真的想要做官,就自己勤奋好学一点,自己去考取,这样才是真正的本事。为此,范质还专门作诗来说服侄子。而这一事情当然也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宋太祖为此更是器重这个“前朝”宰相。而且除了为官清廉以外,宰相范质更是十分谦虚好学之人。在宋太祖黄袍加身时,范质和其他几个前朝重臣一起辅助新君。

但范质并没有认为自己既是前朝宰相,到了现在还是宰相就目中无人。相反在宋太祖面前,范质总是谦让有礼,当然也小心翼翼。为此也是消除了宋太祖原本对于前朝旧臣的一些戒心,这也让范质在经历了前朝国变以后依然能够稳坐宰相位置。

范质的故事历经两朝的宰相范质既是个饱读诗书又勤奋好学的大才子,又是个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因此范质的故事口口相传,经久不息。就连当时新帝宋太祖都对范质赞不绝口。尤其是在范质为官清廉一事上十分赏识。

范质画像据传,范质为官一生从来不收受任何人的礼物和钱财,自己的屋子够住就可以,吃食上也以能够饱腹即可,从来不贪恋山珍海味。而且每次收到朝廷赏赐也都会赠送给社会上需要的那些人,从来不会自己留着。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太祖才会称范质为“真宰相”。

除此之外,范质为人正直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也官居宰相一职的赵普就是范质推荐给宋太祖的,他并没有遇到好人才要藏着怕自己给比下去的小人心思,相反,范质是位非常喜欢发掘人才的好官。而且他也不会因为自己官居宰相就各种庇护自己的亲人朋友。范质拒绝为侄子推荐当官并写诗劝告一事在当时也是非常受大家赞扬的。

据了解范质的侄子认为范质如果向皇帝推荐自己,那么,皇帝一定会让自己入朝为官,但范质认为男儿为官应当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因此拒绝了侄子的提议,并且还写下诗歌来劝告。宋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更加认为范质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位不可多得的好人才,也就更加重视这位宰相。而且宋太祖还总是鼓励范质要多读书,范质为此熟读论语,更被称为靠着半部论语定天下。

宋史范质传

第二十四章范质 三代元老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后唐长 兴四年(933)进士,入仕为忠武军(许州,今河南许昌)节度推官,升为封 丘县(今属河南)令。后晋初任监察御史、节度从事,开运元年(944)任翰 林学士。开运三年契丹灭后晋,后晋出帝对当值的翰林学士范质说:“卿为 我草奏具言之,庶几活我子母。”范质为之撰降表①。后汉初任户部侍郎,乾 佑三年(950)在枢密使郭威的推荐下升任枢密副使,成为郭威的心腹。后周 广顺元年(951)六月,范质升为宰相。同年冬,北汉联合辽军进攻后周,郭 威派王峻出征抗击,王峻在奏章中称:“今朝中受圣知者,惟李璟、范质而 已。”②说明范质确是郭威的心腹。广顺三年二月,王峻坚持要求罢免范质的 相职而代以他人,终于引发了王峻和郭威的矛盾,王峻随后被罢相。其时首 相虽仍是四朝元老中书令冯道,但冯道老成持重,从不争权;范质虽任次相, 却是主要掌权者。显德元年(954)春,郭威死,养子柴荣即位。随后首相冯 道死,范质升为首相后又兼参知枢密院事,掌握军政大权。显德六年六月, 世宗柴荣病危时,“召范质等入受顾命”①,以首相范质为首的顾命大臣,辅 佐世宗长子年仅 7 岁的梁王柴宗训(恭帝)即位,封萧国公。次年正月初一, 赵匡胤指使人谎报辽与北汉军联合入侵时,宰相范质未加细察即匆忙派赵匡 胤率军抗击,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提供了机会。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四日,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至陈桥驿时,发动
兵变。率军返回首都开封时,“宰相早朝未退,闻变,范质下殿执王溥手曰:
‘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深悔自己不察赵匡胤奸 谋而导致后周的灭亡,有负世宗托付的顾命之责。当赵匡胤进城回殿前司公 署后,赵匡胤的“将士拥(范)质等俱至”殿前司公署内②,面对如狼似虎的 将士,范质进行着最后挽救后周政权的努力,以期待赵匡胤回心转意,因而 当面质问赵匡胤:“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呜 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 何?’”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赵匡胤事先安排的殿前司散指挥都虞候罗彦 瓌“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赵匡胤假装“叱之”, 而罗彦瓌“不退”。范“质知势不可遏”,看出赵匡胤对帝位志在必得,范 质虽有志恢复后周,但已回天乏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以避免后周取代后汉 时,后汉嗣君刘贇(湘阴公)被郭威派人杀害惨剧的重演。遂提出事情既已 发展到如此地步,但也不要太匆忙废后周建立新皇朝,可以举行禅位之礼, “因具陈之”,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接着进一步说:“太尉既以礼受禅,则 事(周)太后如母,养少主(周恭帝)如子,无负先帝旧恩”,赵匡胤只得

① 《新五代史》卷 17《晋高祖皇后李氏传》。
② 《旧五代史》卷 130《王峻传》引《五代史缺文》。
① 《资治通鉴》卷 294,显德六年六月癸巳。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建隆元年正月甲辰。

“挥涕许诺”。范质始终只以当时对中高级军官的尊称“太尉”称赵匡胤, 不仅“颇诮让太祖,且不肯拜”,只是在赵匡胤已允诺他提出的条件之后, 而且是在早已暗中投靠赵匡胤的次相“王溥先拜”后,范“质不得已从之”①。 赵匡胤之所以力争首相范质的支持,因为争取后周有威望的宰相支持他 是至关重要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第一次自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兵变回 京后,因为得不到首相冯道的支持,未能立即代汉建周,只得议立刘贇为汉 帝而自任监国。后又乘出兵北上抗辽之机,不得不在澶州再次发动兵变,裂
黄旗以被身,兵回首都,才废后汉建立后周,后又派人杀死刘贇。

北宋开国首相

范质在赵匡胤同意他的意见之后,率百官成礼,赵匡胤得以顺利地建立 宋朝。在为开国元勋及亲信升官进爵之后,范质的宰相官衔也由同平章事升 为侍中,成为北宋前期七位最高相衔“侍中”的第一人。赵匡胤继续任命原 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为宋朝的开国宰相,并尽可能不变动后周官员的职务。赵 匡胤深知自己由于后周世宗的重用,在短短的六七年间,从列校提升为殿前 司禁军最高长官之后夺取皇位的,为许多资历高于自己或与己相近的文武官 员们所不服,而三代元老范质及其他后周的宰相、枢密使的支持,非常有利 于宋政权的稳固。事实也正是如此,当赵匡胤建立宋政权后,遣“使告诸道, 东诸侯坐使者而问故,宰相其谁乎,枢密使副其谁乎,军职其谁乎,从官其 谁乎,皆不改旧,乃下拜”①,正是这种情形的写照。但是,这决不是赵匡胤 对范质等旧相的完全信任,而是赵匡胤心腹文职人员的名望实在太低,无法 直接提升为执政官,更不用说是宰相。因此,在升遣范质等相衔的同时,也 免去了他们原先兼任的知枢密院事,使之成为只问政事的行政长官,后封鲁 国公。当赵匡胤先后平定潞州李筠、扬州李重进等后周宿将后,立即将心腹 赵普提升为枢密副使,范质也“适时”地建议重用赵匡胤的心腹吕馀庆、赵
普。
赵匡胤对仍以后周的宰相、元老范质等人执政的状况内心不满,采取措 施打击范质等人的威望。有的记载:“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 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范)质等惮帝英睿,每事 辄具札子进呈”,“由是奏御寝多,始废坐论之礼”。似乎是因范质等宰相 上朝忙于奏请,没有时间回坐位而废宰相坐论之礼,此事始见于王曾的记载, 而为宋时纂修的《国史》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采纳②,其实都是为尊 者讳的写法。邵博的记载似更可信:“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 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赵匡胤)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 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 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①范质等人知道已到非坚辞相位不可的时候 了,当乾德二年(964)正月辞相对,赵匡胤非但没有挽留,而是匆忙地将留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同年九月,范质病死,终年 54 岁。虽然“终(范)质之世,(后周)太后、少主皆无恙”②,但范质自感有 愧于后周世宗遗命辅佐少主的重托,《宋史》称范质临终,“戒其后勿请谥 立碑,自悔深矣”③。
子范旻,开宝四年(971)任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兼水陆转运使时, 南汉旧臣邓存忠率众反宋,范旻守城达七十余日。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地” 后任为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治理吴越国旧土。次年初宋太宗亲征北汉,范旻 改任三司副使、判行在三司事,负责财政事务。太平兴国五年,“坐受人请 求擅市竹木入官”④,事与宋太祖次子秦王赵德芳府有某种关系,因而受到宋 太宗的严惩,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司户,改移唐州(今河南唐河), 死于贬所。

① 王称:《东都事略》卷 18《范质传》;《宋史》卷 249《范质传》;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 1。
①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 3。
② 《宋史》卷 249《范质传》,王曾:《王文正公笔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5,乾德二年正月戊子。
① 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 1。

赵匡胤的事迹

1、赵匡胤“偷菜”的故事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

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

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老和尚一手持灯,一手护着灯火,缓缓朝菜地挪去。眼看前面黑影蠕动,看到灯火竟然还不逃跑,老和尚很是恼恨。

这个野猪也太嚣张了。可野猪凶猛,老和尚不敢靠近。老和尚抄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力砸过去。猛然间就听得“哎呦”一声传来。仿佛是个人声!

老和尚战战兢兢走上前去,灯火照亮处,发现一个面黄肌瘦的大汉正怒气冲冲瞪着自己,手中还拿着老和尚辛苦几个月种的嫩嫩的莴苣。老和尚笑了,连忙招呼大汉入屋,询问怎么回事。

堂堂一个大男人,为何沦落到半夜偷菜的地步呢。这个大汉叫做赵匡胤,对,十三年后,就是这个偷菜的大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大宋王朝。人们常常称其为宋太祖。

2、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

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

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

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

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

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

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3、赵匡胤假画像杀林仁肇的故事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

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

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

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

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

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

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4、赵匡胤与豆油卷的故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

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

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

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

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5、赵匡胤读书的故事

赵匡胤出身行伍,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其实是数千卷书籍。周世宗说:“你做的是武将,应该花心思在坚甲利兵。

带着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

周世宗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越发欣赏他了。赵匡胤书读多了,偶尔也能吟上两句诗。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记载,有一次,赵匡胤和几个朋友相聚,大家兴致盎然,彻夜长谈。

翌日清晨,东方破晓,太阳冉冉而升,在座一人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咏日》。众人纷纷叫好,唯独赵匡胤不以为然,认为诗句虽然工整,却没有什么气势。

当场做了《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水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这首诗用字粗陋,对仗也不押韵,但是意境开阔壮观,充满了王霸之气。

果然胜却前诗,受到众人夸赞。当时赵匡胤还未发迹,而这首诗已经显露了他高远的志向,同时也让他觉得身为武人而多读书更能获得尊重。

所以,赵匡胤成了宋太祖之后,说出“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一方面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要多读书才能通晓治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