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给他弟弟的一封书信中解释说:我是为大宋而死,我死得其所;你是为大元做官,你也做得堂堂正正。我们俩没有冲突。因为我是食宋朝的俸禄,所以我应该死;你是吃元朝的俸禄,所以你应该生。这种观念在明清之际表现得更加明显。
(2016年)10月23日,“思想与方法——变动的秩序,交错的文明: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学术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厅举行。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中国等国家的10余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与争锋。关于“新清史”的争论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焦点之一。澎湃新闻记者选取其中几位学者关于“新清史”的会议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赵刚:“新清史”对于“汉化”的反驳远远不够
美国阿克伦大学赵刚教授表示,他同意“新清史”的看法,认为传统的“汉化”观点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他也指出,“新清史”在两个问题上未能予以检讨:第一,它把历史上的汉人想象成一个统一的实体;第二,它用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下的族群冲突来想象17、18世纪的历史。
关于第一点,赵刚认为“新清史”对于“汉化”的反驳远远不够,相反它还继承了汉化论的本质主义观点。汉化论实质上是把汉族想象成一个单数化的、同质的群体。而实际上,历史上的汉人是一个多数化的、复数化的群体。这种单数化群体的想象,是在1900-1911年间建立起来的。孙中山曾说,在1905年之前,当我搞革命、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候,所有的人骂我是“乱臣贼子”。章太炎也曾感叹自己很孤独,因为他的那套“汉族”理论没有人赞同。这透露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不存在所谓的“汉族人”观念。但是后来,我们把这种应当化的观念变成了一种“事实”,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汉族”的主体。
赵刚在提到历史上的族群观念时,举出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明太祖。他发现朱元璋对臣民的诏令和对周边国家的诏令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对臣民的诏令中,他表现出对元朝十分客气的态度;但在对周边国家的诏令中,却十分强调华夷之辨。第二个例子是地方志。在各地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地方志中,《忠义传》里基本都有对元朝忠义人物的记载。第三个例子是文天祥。文天祥在给他弟弟的一封书信中解释说:我是为大宋而死,我死得其所;你是为大元做官,你也做得堂堂正正。我们俩没有冲突。因为我是食宋朝的俸禄,所以我应该死;你是吃元朝的俸禄,所以你应该生。这种观念在明清之际表现得更加明显。明清之际的很多遗民也有类似的行为。赵刚认为此种传统来自于孟子。《孟子·梁惠王》记载,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跟敌国打仗的时候,身旁的官员都奋不顾身、以死相拼,但老百姓却没有肯为长官效死的,你说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饥荒的时候,您的百姓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您守着满仓的粮食不予赈济,官员也不把真实情况给您报告,老百姓凭什么要为你而死呢?在孟子看来,有德者得天下,“德”不仅是说老百姓有责任,更是说君王要有责任。明清之际的确出现了很多反清复明的运动和斗争,但这只是历史的一面;历史的另一面则是,因为明朝的苛捐杂税,导致很多人“弃明投清”、用脚投票。
在赵刚看来,清朝入主中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征服”过程。清朝入关之后的统治包括两个方面:一面是内亚化,“新清史”对此多有关注;但另一面,还有针对中国本部的政策。我们不仅要看到满人如何“征服”中国,更要看到汉人如何“理解”中国。在时人心目中,汉人没有把清朝看做是一个“征服”王朝。对于时人来说,最核心的认同是源自儒家传统的王朝认同。儒家传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变的“经”,比如宗法伦理;一部分是可变的“权”,就是衣冠制度。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这样的纲常伦理是不能改变的,但至于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则是可以改变的。新王朝在取代旧王朝以后,还必须做出改变。清朝入关后的开科取士中,就有人指出辫子问题不是“华夷之辨”,而是“新旧之变”。赵刚强调,儒家传统非常重要,它给汉人和满人都提供了一种理由: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套东西?
关于第二点,赵刚认为这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很普遍。比如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法国意识”。18世纪法国进攻德国的时候,当时的德国人也没有所谓的“德国意识”,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德国人帮着法国攻打另外一部分德国人的现象。赵刚总结说,我们必须反省在20世纪初叶民族主义进入中国以后造成的一些错误认识。
共2页:12下一页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反元事迹尽人皆知。当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他的死亡精神在史书中显而易见。那么,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才华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看出,文天祥是状元。
而成为状元的文天祥,因为不愿意向奸臣妥协,仕途并不顺利。文天祥是朝廷的鹰派人物。他多次上书要杀提出迁都的董,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权臣贾思道以回乡威胁皇帝,文天祥起草了一份讽刺贾思道的专利,于是被勒令37岁退休。文天祥的正直虽然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了羁绊,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正直可见一斑。
其实,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正直的臣子,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文天祥的余生几乎都在军中度过,家人随军队征战南北。有一年,文天祥被派驻丽江蒲。当时军队里有一种流行病,死了几百名士兵。此时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一起死去。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三年,始终拒绝元朝的诱惑。元朝统治者为了逼他就范,把他的妻子和仅存的两个女人,六娘和环娘,都做了奴隶。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如果你接受了六女的信,你会痛得肚子疼。谁对老婆孩子没有爱?但是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没有用的.我能怎么办!爸爸管不了。眼泪呛了又呛。”作为父亲,看到女儿受苦,可想而知无能为力。但文天祥不想因为家庭而屈服。他死后,就连元世祖也很遗憾。他叹了口气,“好人不能被我们利用。老老实实杀了他真可惜”!
1283年12月9日,也就是元世祖至元朝19年1月9日,是南宋著名人物文天祥从容辞世的日子。这一天被历史铭记,铭刻在后人心中。
公元1278年,元朝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军张弘范俘虏,次年被押解到京城。元世祖的忽必烈听说了文天祥的事迹,想让他投降,于是他在宫里召见了南宋的官员。当时元朝的宫廷礼仪是跪,南宋是鞠躬。文天祥见忽必烈时,向南宋礼仪鞠躬,却不肯下跪。忽必烈没有坚持。忽必烈要求文天祥投降,说只要文天祥愿意投降,原来的官职待遇可以不变。文天祥不想做元朝的臣子,就被关进了大都柴城的一条巷子里。
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投降,文天祥都不同意。最后,忽必烈因为文天祥的诉求,决定杀了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文天祥从容不迫,风度不改。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了岗哨。当人们听说温总理要被斩首时,他们纷纷奔向刑场。行刑结束时,负责行刑的元朝官员问文天祥有什么话要说,说这个答案会让他免于一死。文天祥不答,俯首南去,从容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去世后,家乡的学校把他的遗像和欧阳修的遗像挂在一起供学生祭拜,他不屈不挠、忠君爱国的精神流传后世,至今仍广为流传。
文天祥一生都在抗元,为了筹措军费,他不惜变卖家产。被元朝军队俘虏之后,他宁死不屈、从容赴死。
公元1271年,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没几个人敢应战。虽然文天祥是个文官,但他认为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宋人的责任,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领导军队抗击敌人。由于经费不足,文天祥不惜通过变卖家产来招兵买马,许多百姓加入文天祥的军队,想要守住中原王朝的最后一丝血脉。尽管作战勇猛,但宋朝军队的底子实在太差,文天祥带领的军队不得不退守临安城。
面对兵临城下的窘境,宋朝君王十分害怕,于是派文天祥和元军讲和。元军知道文天祥是宋人中难得的?硬骨头?,如果能收服文天祥,对瓦解宋朝的反抗意志起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威逼利诱,想让文天祥屈服、投降,可是文天祥宁死不屈。没办法的元军决定将他押送到元大都,希望这个主战派的?死硬分子?不要出来搅局。好在前往元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得到船夫的帮助得以逃脱,逃脱之后的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军队,并且取得过几次胜利,成功收复了一些失地。
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领的爱国军队再次战败,他本人也被元朝军队俘虏。元军的元帅又一次劝他投降,文天祥的答案始终如一:宁死不屈。第二年,文天祥知道了宋朝灭亡的消息,在渡过零丁洋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更是传唱千古,充分展现出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片赤诚。尽管元朝知道文天祥不可能投降,但他们对文天祥仍然抱有一丝幻想,因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能够收服他将会对元朝入主中原有极大帮助。
从公元1279年到1283年的四年间,元朝用各种手段包括严刑拷打都不能使文天祥屈服。此时,元朝统治者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文天祥的效忠,便在牢狱之中将文天祥杀害。正是因为文天祥有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才能被称为南宋的?脊梁?,才能被称为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
为了抵抗元朝,文天祥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当时元朝再攻打宋朝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灭亡,文天祥以一己之力赢得了很多英雄豪杰的关注,纷纷去响应。文天祥其实为了国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可以改善局势可是最终都是不用被采纳的,文天祥最厉害的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直在坚守自己,作为宋朝臣子的一个职责,一直在抵抗元朝,但是虽然努力抵抗,也没有获得战略上的胜利,只能够节节败退。最后导致文天祥战败被俘。因为元朝的忽必烈知道文天祥的名气,所以想要劝降文天祥,可是文天祥一直不肯,硬生生的经过三年的抵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志力才能够得到元朝的敬畏。在文天祥被忽必烈处死之后,文天祥到了明代被赐谥号"忠烈" 。
受到历史上忠君爱国的人必定会提到文天祥,文天祥在历史当中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尤其是在文天祥兵败之后文天祥所经历的事情真的是让人十分的敬佩。文天祥是南宋的英雄,本来只是一个文官,可是为了保家卫国,勇敢的走上了战场的道路。
因为文天祥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当时元朝的统治者是想逼文天祥投降来取得胜利,想要通过长期的关押使文天祥虚服,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天祥是一直被关押在监狱里,过着囚徒的生活环境非常的恶劣。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文天祥也一直很平静的对待着这一切,从容的去写诗,把自己的经历都写下来了,在这个期间元朝的统治者也一直对文天祥进行劝服,可是文天祥却一直选择拒绝,而且当时元朝的统治者还想要拿封官来吸引文天祥,可是都被文天祥给拒绝了。
最后直到今天,文天祥的精神一直世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仁宗无亲生儿子遭遇立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