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宰相系列:七十七天宰相北宋李纲简介

历史典故 2023-07-22 23:30:13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宋史·李纲传》

译文:

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

先进行一个人名辨析:李刚、李钢和李纲。

李刚最为普遍,度娘上有143个条目,最有名的当然是“我爸是李刚”的那个李刚。

李钢则要少些,也没什么名气,只有一个明代书法家和一个清代画家知名度稍高。

最后是李纲,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有两个名人。

一个是隋唐名臣,先后担任隋朝杨勇、唐朝李建成、李承乾三位太子的老师,结果三个太子都完蛋了,被人们戏称为“太子杀手”。

另一个就是今天要说的宋朝民族英雄李纲。

李纲最有名的事迹当属在靖康元年领导了开封保卫战。

在这一事件中,李纲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李纲是一个文官,之前一直担任太常少卿,职权相当于现在的礼宾司副司长,让他写个文章、安排个仪式啥的是小菜一碟,虽说,宋朝武将的地位很低,但是大敌当前,偏偏是他一个文官,挺身而出,保卫首都。

第二,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好,金兵兵临城下,城内完全是投降派的市面,宋徽宗把皇位像烫手的山芋一样转让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跑了。宋钦宗也时时刻刻想着跑路,要不是李纲以死相劝,宋钦宗也和他老子一样撒丫子了。

事实上,当时的六万金兵属于孤军深入,虽说宋军野战的战斗力不行,但是冷兵器时代,高大城墙的作用明显,宋军要是精心组织、众志成城,守住开封没什么问题。

再加上各路勤王的兵马陆陆续续到来,金兵的补给线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如果下定决心,让这六万侵略者空手而归,甚至有来无回,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从上至下,一片投降之声,一片和议论调。

李纲在这种情况下取得开封保卫战的胜利尤其难能可贵。

要知道,当李纲刚刚就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时候,检查城防,才知道城上的士兵被要求不得向金兵射箭,说是以免激怒金兵。

人家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想什么呢?

在李纲的组织下,城防工事得以完善,城防物资得以集中,更重要的是城内宋兵的士气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李纲亲自上城指挥战斗,多次击败金兵的进攻,还组织敢死队,从城墙上索降,偷袭金兵,“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兵眼看强攻受挫,改变计划,开始诱降。

李纲被投降派逼到墙角,仍然严词拒绝割地求和。

如此强硬的主战态度带来的后果就是,金兵一撤退,李纲就被赶出了京城。

离开中枢之后,李纲更是没了话语权,被一再贬官。

当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围开封的时候,李纲正在从江西贬官去重庆的路上。

当局势危机的时候,宋钦宗总算又想起了李纲,但途径长沙的李纲,远水已经救不了进火,很快,开封失陷,两个皇帝被俘。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另建朝廷。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五日,赵构在河南商丘发出旨意,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依然是投降派占主导地位,就在赵构任命李纲为宰相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很多。

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正在从长沙往开封赶路的李纲接到圣旨,改变路线,向商丘进发,去履行一个救火宰相的职责。

李纲一到任,就效仿唐朝宰相姚崇,向赵构提出十条意见,重整朝纲。

这十条意见分别是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僣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久任、议修德。

如果说,赵构要是完全按照李纲的意见操作,把战线推进到黄河沿岸还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赵构是一个本来就倾向投降的皇帝,他乐于见到李纲稳定局面的种种举措,但对于李纲坚决抗金、反对一切投降活动的主张并不支持。

在投降派们的推波助澜之下,李纲的一系列政策被搁置、被破坏。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十八日,李纲被罢去宰相之位,距离他全面主政仅仅过去了77天。

七十七天宰相就此定格在历史上。

之后的李纲继续一路遭到贬斥,从湖北贬到湖南,从湖南贬到海南,最后从海南回到福建隐居。

在海南的时候,李纲曾经一度想皈依佛门,但老和尚一眼就李纲“尘缘未了”,拒绝为他剃度。

空有才华,报国无门,李纲就在郁闷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做一件事很难,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坚持做一件事,尤其难。

李纲简介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共2页:12下一页

北宋四个宰相的故事

宋朝就有“四个宰相”与它有关。宋朝第一个与天柱山有关的宰相是“李迪”。李迪,字复古,与寇准同时为相。有出戏叫《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真有其事。李迪就是《狸猫换太子》中那个刚直不阿、主持公道、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宰相”。为了给赵宋王朝、给自己祈福,李迪派自己的儿子李柬之到天柱山兴建“灵仙观”,并任第一任“观使”。从公元1023(北宋天圣年间)到1032年,李柬之在天柱山上呆了十年。而今,天柱山上还有“柬之洞”、“李柬之公明”真书石刻等古迹。与皖山有关的宋朝第二个宰相叫“王珪”。王珪(1019-1085)字禹玉,安徽潜山人。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珪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即“榜眼”。他从“参加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到受封为“歧国公”,可以说是人缘很好,官运亨通。《四库全书总目》这么介绍王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与大政……”欧阳修读完王珪写的仁宗立太子诏,叹曰:“真学士也!”可见他文章写得很好。王珪病逝的时候,皇上万分悲痛,罢朝五日。王安石是宋朝与皖山有关的第三个宰相。
有了“王珪”,才有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千里马”,王珪是识马的“伯乐”。听说在“自己安徽潜山老家”当官的王安石政绩不错,王珪便极力向皇上推荐他。
公元1051-1053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其州府所在地即今安徽潜山。王安石严肃为官,勤励政事,修吴塘、起堤堰、决陂塘,大兴水陆之利,并贷谷物予人民,定期偿还,薄取利息,解决百姓荒年之饥。因而“政声卓著”,其调任提点江西刑狱时,舒州百姓相执、相送而泣。王安石在天柱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如:“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球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注:两诗都是王安石在天柱山为官时所作,飞来峰、九井都在今潜山境内>。王安石的《和曾子翊授舒州府掾作》一诗也与天柱山有关:“皖城终日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与皖山有关的宋朝第四个宰相是“李纲”。李纲是南宋时的宰相。《安庆府志》云:李纲以汪、黄之谗,张浚之论,出知舒州。据《安庆府志》记载,李纲出知“舒州”,他的左右臂之一的傅亮在江淮一带广集人马,其中就有天柱山刘源的义军。刘源在天柱山抗击元军达十几年之久,山上有其“奉本朝阃命”(即奉皇后的命令)的勒石记录。徐而缓

李纲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19分)“李纲,字文纪”附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李纲,字文纪。

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

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 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

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

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 ”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

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 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贞观四年,复为少师。

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伐 伐,夸耀C。

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夺 夺,夺取5。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⑤⑥ D。

①③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

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

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 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参考答案:4。

B 5。C 6。

B参考译文: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

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 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 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

李纲说:“唐令则甚微 *** 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书郎、太子詹事。

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

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

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2.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译文 全文赏析 译文:老渔翁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若是把这幅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原文: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首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化句,更是化意,柳宗元诗中所塑造的独立不迁的渔翁形象自然地转移到了本词中,本词正是以此为基点,作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为染,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渔翁形象。“箬笠”、“蓑衣”是渔翁的必备行头,渔翁成了诗人们的一种自由人格的象征。

“但闻”,只听到,以动衬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样,写出环境之沉寂;“冰散响”点明声音的来处,散同霰,冰霰即小雪粒,“冰散响”即小雪粒打在箬笠上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响,间接地写出渔翁宁静如水的内心世界。

“图画若为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李纲并非真的想成为一个渔翁,而是欣赏渔翁独立自在的人格,诗人们通过诗词来表现渔翁形象,也并非如画工一样逼真地描绘渔翁的外形,而是要遗貌取神。

从而摄取渔翁的精神人格,进而陶冶自我,达到渔翁一样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过一种自在自为的生活。因此无论多么高超的画技,如果只追求画面的工整,是无法将渔翁的真精神传达出来的。如果要给这幅图画命名的话,我们可以叫做“雪江独钓图”。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云水”、“远烟”营造出渔翁日暮归去时苍远迷茫的环境。这句反用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但并不是因为忍受不了寂寞,要回到尘世的喧嚣之中,这渔翁要归于何处呢?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

缩鳊,缩着项的鳊鱼。李纲画笔一转,从烟水苍茫的雪江之上转换到了让人备感温暖的竹篱茅舍,渔翁的家临水而筑依岛而建,不仅自己,就连整个家都远离了尘嚣,真是一个清静自在的世界!

“缩鳊”、“圆鲫”,还有其他种种美味的鱼,一条条被顺次放入轻笼之中,渔翁收获的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自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欢笑有儿童。”儿童的欢笑,一是因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鱼而感到惊喜,一是因为可以饱餐这些美味而欢喜,看到儿童们手舞足蹈的快乐劲儿,渔翁心里如何呢?

这里写儿童的快乐,其实是为了衬托渔翁的快乐,因为这快乐是渔翁带给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足以抵偿寒江垂钓的寒冷与寂寥,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既点出渔翁的快乐,也交代了上一首渔翁寒江独钓的原因。 如果我们也将词的下片概括一下的话,应该叫“茅舍欢乐图”。

这一幅图与上一幅图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互为因果,就像电影的两个特写镜头一样,将它们组接到一块,产生了丰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超出渔翁本身的,这种组接是李纲的匠心安排,体现的当然是李纲的内心世界。

李纲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怎会有如此闲情逸致呢?其实如岳飞一样,在屡经主和派的排挤之后,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早已消磨殆尽,留下的只有一点遗世独立的自守精神和安享天伦的 *** 心理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李纲又名李伯纪,宋朝人,是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组织过东京保卫战,抗击过金兵。进士出身,宋徽宗时期任兵部侍郎,因议论朝政被贬。京师出现水灾,李纲上疏提出要注意内忧外患,惹徽宗不高兴,又被降职。宋高宗初期曾任宰相,仅七十七天就被罢免。

宣和七年,李纲被召回朝。金人逼到开封,徽宗应李纲所说传位给钦宗,号召军民抗金。钦宗即位,李纲位至尚书。他率领全城军民完成防御部署,后击退金兵。李纲坚决反对求和,被徽宗罢官。军民愤怒,钦宗应民声起用李纲,开封得以保全。金兵离开后,李纲遭到投降派的迫害,再次被徽宗赶出朝廷。

《望江南》即写于李纲不得志的时候,表现了李纲对简朴自在生活的向往。但是当时的他正处在北宋末那战争频发的时候,保卫国家才是重中之重,这安逸闲适的生活只能成为李纲的心中寄托了。

3. 李纲,字文纪 李纲,字文纪。

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

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

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

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 *** 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

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

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

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

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

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拉李纲坐上御榻,慰劳他说:“如果你不进言,我就差点要滥用刑罚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

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

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

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

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8.B 9.B 10.D四、11.⑴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

⑵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参考译文: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

少年时,他机警聪敏善于写文章,风度仪态优美,能言善辩。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悲伤过度超出了常礼。

进入太学,与他结交的人多为天下名士。钦宗即位后,任承务郎,授鸿胪寺主簿。

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这之前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到这个时候就对高宗说:“金人不值得畏惧,但金军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都肯拼命。

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劳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赏赐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员手上。

功赏不明,谁肯自我勉励呢?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使立功者能够自已陈报。

如果功状明确,而奖赏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奖赏不公,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

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

邓肃一一详细奏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耿南仲要告老还乡,其子延禧为郡守。

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今日割让三镇,明日割让两河。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

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言辞上没有一丝怜悯,钦宗赞叹邓肃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出站就逃跑。

邓肃上表弹劾范讷:“范讷曾出兵两河,不战而逃。现在对人说:‘留守的说法有四种,出战、留守、投降、逃跑罢了,如果要出战却没有兵卒,要防守却没有粮草,不愿投降的话只能逃跑。

’况且汉朝得到俊杰才守住关中,这样的不战而逃之将,怎能委以重任。”朝廷于是罢免了范讷的官职。

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恰逢李纲被罢免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李纲品学虽正但技艺疏浅,谋划虽深广但机变不足,本来不足以与圣意相称。但陛下曾经对臣说:李纲是真正的以身报国者,今日罢免他,并且责罚非常严苛。

这是我有疑虑的原因。况且两河百姓本无所适从,李纲任职不足一个月,百姓和士卒渐渐招集了起来。

现在李纲离开了,两河之民将怎么办呢?张邦昌的余党,很多还在朝做官,李纲先前乞求驱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党的罪。现在李纲罢免了,对叛臣将怎么办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离正轨了;两河没有兵力,外夷就会作乱。

李纲在这里也不可说没有一点作用。”朝廷动怒,邓肃被交吏部审查,被罢免归乡。

绍兴二年,邓肃避寇于福唐,因病去世。 无。

一个两宋之间的主战派,是北宋抗金名将李纲吗?

李纲是北宋末年官员中少有的主战派,他曾在北宋末年力保东京汴梁不失,也曾在南宋初年严密部署防线抵抗金兵。他曾想要力挽狂澜于不倒,拯救社稷于危难,然而却有些生不逢时,在投降派林立的朝堂之上,他显得太过格格不入,因而屡遭排挤被贬,数次被贬、又数次起复,最终心灰意冷隐居、病逝于福州。?

李纲

想要力挽狂澜于不倒,然而复起之时北宋已亡

李纲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出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但不久便因议论朝政过失而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李纲入朝为官已是北宋末年,朝廷积弊已久,朝堂乌烟瘴气,李纲不顾个人得失,屡次向皇帝上疏,要求针对朝廷弊政进行改革,严惩朝中奸佞,然而李纲此举很快便招致了奸臣们的反击,最终致使其被贬至南剑州的沙县监察税务。

宣和七年(1125年),李纲被重新起复,任太常少卿。同年冬,金兵撕毁和约,分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面对金兵的进攻,朝廷上下乱城一团,宋徽宗一面命太子赵桓担任开封牧,应付金兵大举进攻的危急局面,一面下?罪己诏?,装模作样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天下人表示悔过。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想着如何逃命。?

在这紧要关头,李纲向宋徽宗献上?正己以收人心,听言以收士用,蓄财谷以足军储,审号令以尊国势,施惠泽以弭民怨?五条御戎之策,并为抗金行动提出了?捍敌十策?。眼看一心想要逃命的宋徽宗根本靠不住,于是便和宰相吴敏上疏,请宋徽宗让位于太子赵桓。

宋钦宗即位后,李纲被升任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被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就在金兵撤退之后不久,李纲便立即遭到了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被贬出朝廷,出任徒具空名的河东、河北宣抚使,并最终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

然而可笑的是,就在李纲被贬不久,金兵便再度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被俘之前想要再度启用李纲,任命其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然而当李纲接到这道命令时,北宋已然灭亡。

想要拯救社稷于危难,却被朝堂所不容

?建炎南渡?之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简历南宋,李纲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再度被启用,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宋高宗赵构

李纲到任之后,便竭尽能力的帮助宋高宗整顿朝纲、整顿军队、排布防线,为南宋初期稳定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重振朝纲的同时,李纲还与朝中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斗争,坚决主张?一切罢和议?,并要求严惩张邦昌等为金国效命的宋朝官员。

汪伯彦

然而自从李纲为相的那一刻起,他便被朝中官员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御史中丞颜岐便曾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也曾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在朝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之下,南宋局势稍微稳固,李纲便被罢相,再度贬出朝廷,他为相主政一共也不过七十五天。

此后,李纲被一贬再贬,贬了又再度起复,起起落落、宦海沉浮,终于让这位一心想要报效朝廷的能臣逐渐变得心灰意冷。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后,宋高宗打算再度起用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纲力辞不受,带着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的职衔隐居于福州。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2月5日),这天是上元节,李纲前去祭奠自己早逝的弟弟,哀悔之下恸哭不已,而他自己竟也因此突然患病,并于同日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两宋交接之时的东京保卫战结果是怎样的

两宋交接之时的东京保卫战结果是怎样的

一一二五年,金国统治者为了从宋国获取更多的利益,便派出军队攻打宋国。当时宋国国内的军队和人民奋力抵抗金国的进攻,这场战役被人称为“东京保卫战”。那么东京保卫战的最终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一一二五年,金国军队来势汹汹地向宋国发动进攻,宋徽宗便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赵恒,赵恒即位后便是宋钦宗。宋钦宗在对金方面原本采取的是妥协求和的态度,可是迫于国内人民的抗金压力,宋钦宗便让李纲全力负责东京的防卫。

在坚固的城池防御下,金国选择了撤兵。在金国退兵之后,宋钦宗放松了警惕。

一一二七年,金国军队攻下了东京。东京保卫战的结果便是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了金国的阶下囚,东京城中的财富被金军洗劫一空,北宋灭亡。东京保卫战的结果便是东京被攻占。可是东京保卫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宋钦宗消极抵抗金军是原因之一。

在金军攻占东京期间,东京城内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金军在城中杀害了不少军民,掠夺了城中的金钱。因而东京保卫战的结果也使得东京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虽然后来宗泽曾尽力打退金军,可宋高宗对金也持妥协政策。在宗泽离开人世之后,东京又一次陷落。

东京保卫战的结果体现了宋国君主消极对抗金国,也正是因为宋国统治者的消极态度,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东京被攻占的结果。?

北宋存亡之战东京保卫战背景是怎样的

东京保卫战,发生于一一二五年至一一二七年,是北宋人民为了守卫开封而抵御金国的战争。因为当时北宋的首都被称为“东京”,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东京保卫战”。那么东京保卫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一一二五年,金国的君主为了向北宋发起战争,便以北宋违背两国订立的盟约为借口,开始向北宋发动进攻。

同年的十月份,金国的军队分成两路,一路往西进攻,一路则向东进攻,两路军队原本是计划在东京会和,然而没想到的是,西路军遇到了北宋军队的抵抗,没能顺利达到东京,而东路军则到达了东京并且包围了东京。

见到金国的军队进攻十分迅速,宋徽宗连忙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恒,赵恒即位后成为了宋钦宗。在面对金国的进攻,宋朝廷却在是否积极应战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刚刚即位的宋钦宗则认为自己即位不久,根基尚不稳固,所以主张向金国求和,同意金国的要求,可答应割地赔款,这个主张得到了李邦彦等人的支持。

然而李纲等人则认为如果一味地求和会让金国“得寸进尺”,所以主张积极应战。随后宋钦宗任命李纲负责东京的防卫,李纲便积极地开始备战。

在面对坚固的东京以及齐心协力的军民,金国在屡次进攻不下以及死伤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军。然而,在金国军队撤离之后,东京却又放松了警惕。这就是东京保卫战发生时的背景。

东京保卫战的背景讲述了东京保卫战发生时的背景,这有利于后人对这次保卫战的研究。?

北宋名将李纲东京保卫战表现如何

在宋朝时期曾发生过一场宋朝军民奋力抵抗金国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被人称为“东京保卫战”。在东京保卫战中,宋朝涌现了不少的爱国人士,李纲便是其中之一。那么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李纲出生于一零八三年,曾担任过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位。在金军进攻宋国之时,宋国统治者宋钦宗主张妥协政策,而李纲则全力主张积极对抗金军的进攻。在李纲等爱国人士的坚持下和人民一致抗金的压力下,宋钦宗便将东京城的防守交给了李纲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是一名不可缺少的人物。正是因为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更发动军民团结一致,金军面对坚固的东京城无计可施,只能选择退兵。然而金军退兵使得宋朝的统治者放松了警惕。

一一二七年,东京被金军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随后宋高宗即位,李纲便被任命为宰相。李纲曾意图改革,然而可惜的是,李纲成为宰相之后受到其他消极抗金的官员的排挤,只担任了短短七十七天的宰相便被罢免。

李纲一直记得东京保卫战的失败,他一直向朝廷上表自己抗金的计划,可惜都未被宋朝的统治者所采纳。一一四零年,李纲离开了人世。

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十分突出,是一名杰出的爱国人士。然而却因为统治者的妥协姿态,使得李纲不被重用,但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却永远记载在历史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