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算出后代未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阅读古籍,会发现古人很有智慧,有远见卓识,能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是祖辈的所为,很有底气的判断出后人的未来。
欧阳修之父 善举积阴德
欧阳修历史上很有名,很有学问,“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欧阳观有学识德行,曾当过泗、绵二州的判官,对案件的审议判罪很下功夫,唯恐有冤情。他每每再三推敲能否免除犯人的死罪,以免不该死的被误判死刑,常常为不能免除犯人的死罪而叹息。
欧阳观死时,儿子欧阳修还未成人。母亲曾将这些事告诉欧阳修,并对他说:“我不知道你将来能不能有所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后来,欧阳修果然考上进士,成为一代贤相。皇上追封他的父亲欧阳观为郑国公。
欧阳修的母亲为什么这么有远见?能很肯定得出结论“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因为古人相信善恶有报,非常相信行善之人一定有福报。欧阳修的父亲那么用心的杜绝冤情,解救他人的行为,就是善举,积下了很大的阴德,后世儿孙一定有大福报。
“三元宰相”商辂之父
明朝人商辂的父亲曾在严州做府吏,他常常劝同事们要奉公守法,不要冤枉害人,官员们都听从他。所属各县凡是有囚犯押解到严州府,只要有冤屈的,他一定替囚犯申诉,救助他们,许多人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一天夜间,太守远远就看见府吏的家中有光亮闪烁,过去查看,并不是火光,因此颇为诧异。第二天早上,太守问府吏昨夜家中发生了什么事,府吏说:“我家生了一个儿子。”太守联想到昨夜的奇异光亮,心想商家必定生了个贵子,待满月后,特地让府吏抱来让他看看,又惊奇又羡慕。
府吏家生的这个孩子就是商辂,字弘载,号素廷,正统十年,他连中解元、会元第一,继而又殿试夺魁,连中三元,这在明朝三百年来只此一人,商辂后历任三朝内阁重臣,官至吏部尚书,人称“三元宰相”。
商家子孙有如此成就,人们都说是其家父当年替人洗刷冤屈,广积阴德的缘故。
于公断案积阴德 子孙位列三公
西汉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有位于公,他曾在县中任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他秉公断案,以宽恕怜悯之心待人。
当时,东海郡中有一个孝妇,年轻时就守了寡,又没有了子女,但长久以来,她仍旧恭敬谨慎的服侍赡养着婆婆。婆婆非常可怜她,想让她改嫁,但她执意不从。婆婆认为是自己这个年老无用的人拖累了她,便上吊自杀了,希望儿媳能找个好的归宿。结果老太太的女儿到官府告状,说是孝妇杀死了老太太。官府便派人将那位孝妇抓了来,孝妇一再申辩说自己是清白的,但在官吏的严刑逼供之下,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
于公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太守那位妇人恭谨的侍奉婆婆十多年了,不可能是她杀的人。但太守固执己见,根本就不听。万般无奈之下,于公抱着判决书在府衙就大哭了起来。后来他借口自己生病,辞职离开了府衙。
那位孝妇最终被太守等一班人,以谋杀婆婆的罪名处死。孝妇含冤被害后,县中大旱了整整三年。
后来新太守到了,占卜大旱的原因。便把孝妇的事情告诉了他,说“那位孝妇不该死,但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决断,灾祸可能就是由此而生的!”于是新太守亲自前往孝妇的墓前祭奠,并为她立碑,表彰她的孝行。结果,天上真的降下了大雨,这一年县里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因为于公在任官期间公正无私,善良怜悯,所以那些因犯法而被他治罪的人都心服口服,没有对他心生怨恨的。人们甚至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敬重和纪念。
有一次,里巷的大门坏了,人们准备要修理。于公对他们说:“把大门建的稍微高大些,使它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审理案件这些年来,积了很多的阴德,而且从没有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显贵的。”果不其然,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后来做了丞相,孙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并封侯传世。
不断冤案,替人洗刷冤情,都是积德的善举,相信善恶有报的人,从中都能得出其家儿孙一定得大福报的结论。
古人有远见卓识,不是说古人有多么聪明,而是古人相信天理,把天理作为衡量标准带来的智慧与远见。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
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
人(拉丁文学名Homo sapiens)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通动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属于真核域,动物界,后生动物亚界,后口动物总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羊膜总纲,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真狭鼻小目,人猿超科,人科,人亚科,人族,人属,人亚属,智人种(模式种),但并非生物进化的终点。人如果不遵循生物进化理论,就会有一天被其他动物所取代。
扩展资料 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第一,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质是在人自身的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是一种“自我规定”;
第二,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人不但会学习,而且会发问,会探索,会创新;
第三,人具有发展的本质。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即人具有发展的本质;
第四,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两层意思:一是人的自我本质是在不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逐渐生成的,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空间中。二是人的自我本质的生成与发展要受到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类进化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
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唐时的《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
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总之,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后来《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
扩展资料:
“圣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圣人一词广泛见诸于他们的著作之中,如老庄、孔孟等书中,言必称“圣人”。
如老子《 道德经》中曰“圣人”者,怕不有几十次之多,从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到最后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处处可以看到圣人的身影,也可见老子对这些古之完人的推崇。
虽然诸子百家都推崇古之圣人,但是圣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们这些后人也就只能从古人的经典描述中,去领略到圣人们残鳞半爪的遗风,想像古之圣人的风采了。
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圣人分二种,一种是传说中的古之圣人,他们因为资料的缺乏,所以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想像他们至善至美的风采了,如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而另一种,则是因为通过“立德、立功、主言”而有据可查,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如老子因为对大道的领悟而写的《道德经》,成为后人有序可循的大道至简之径,所以成为道家学说当之无愧的“圣人”,孔子因为集儒家文化之大成而成为儒家之“圣人”,……等等。
这些因为著书立说而成为圣人的人,与后来逐渐通过某些专业特长而被尊称为“某圣”的人,慢慢的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一族”,如酒圣杜康、医圣张仲景、谋圣鬼谷子……等等。
人统计了一下,有名有姓、有据可查者就达到了三十多人,可见中国人对于成圣之道的追捧——只要达到了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专业知识是一般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为这这个世界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就可能会被称之为圣。
通过古人的介绍,圣人最初是被用来指称那些德行完备的至善之人的,“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换而言之,则是对于那些体悟了大道之人的尊称,天地之道、阴阳之机、造化之自然,无可无不可,通达天地之奥,晓畅天地之源,是人类智慧最高超之人。
有智慧还不够,还必须要对人们作出贡献,要让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要求他们的品德也能有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要如天地生成万物一样,以无私之心去成就万物而不可有丝毫阴私之心,如古之大禹为了治水而能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
圣人是古时候对于那些智慧通达、德行完备,已达到人类社会最完美理想人格境界的人的一种尊称,但是这种完美化的圣人,终究是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样,只存在于历史的传说之中,洇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人有或没有,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也真的是只能高山仰止了。
所以圣人,一种是德行完备、体悟大道、具有至善至美能力的人,一种是在专业领域作出了独特重大贡献的人,还有一种则是因为身份地位而获得的尊称,除了一二可以为人所称颂,其它的就随风而过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仙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曾国藩手握重兵三十万,他有想过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