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一提到大一统,国人就连连感叹,说始皇威武霸气,汉高功绩千秋,连隋文帝都能成为千古一帝,可是偏偏漏掉赵光义。
赵光义,赵匡义是也,宋太祖弟,为避讳改为赵光义,反正他改过名字不少,记得住的就是赵光义。
说起宋朝皇帝,形容他们的都是“软”、“和亲”、“纳贡”、“杀功臣”等等字眼,说起来也有点儿冤,开国几位皇帝没有点儿将才哪个朝代能长久,宋朝也一样,太祖赵匡胤不能忽视,太宗也就更不能了,因为相对于太祖建国的功绩,太宗统一的功绩其实还要大一些的。
赵光义历史上夸的人少,骂的人多,大概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他疑似谋害兄长篡位,也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
二,准备不足就去征辽朝,两次惨败还纳贡;
三,实际上“重文轻武”的实施者,给后世所有人种下了宋朝“有钱但是软”的印象。
说“斧声烛影”和他有关系,这个确实有些证据,主要还是在史书里。
宋朝最主要的史书《宋史·太祖本纪》只说“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几乎没提继承人问题,而《宋史纪事本末》中却详细提到了太祖驾崩前的情况:“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这一段史料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生病中的太祖召见了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并屏退了侍候的下人,对他嘱咐后事,外人都听不见里面在说什么,但是远远能够看到蜡烛下的人影,他们看到赵光义离开了座位,有推辞避让的样子,而太祖则拿着配搭的小斧子(宫廷的小配件)对晋王大声说“好好地完成这件事”。
第二天清晨太祖驾崩,皇后宋氏见到晋王,对他说:“我们母子(宋皇后和太祖子赵德芳),就拜托你照顾了”,晋王则哭着回答:“我会保你们富贵,不要担心”。
到甲寅月(农历二月到惊蛰),晋王赵光义继位,改名为赵炅。
可以看到当时太祖太宗身边没有其他人,服侍的人都在外面,看到的情形都是“大概”的样子,而两人通过烛光反映出来的样子非常的奇怪,让人产生了一些怀疑。
而仁宗时期的野史《续湘山野录》记载的更加详细: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这段描写和《宋史纪事本末》的情节相似类似,只是加上了事情发生前太祖太宗喝了酒的背景。
这个版本的在民间流传很广,特别是其中的语句将一些关键的点,都是直接形容,而不是如《宋史纪事本末》里外人远处看到的模糊场景,这就形成了“斧声烛影”的传说。
针对“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后世不论官修还是民间,都有很多说法,有的基于赵光义继位后迫害其弟,不按照朝堂规程着急修改年号,以及幽禁太祖次子等等行为,认定他有谋兄篡位之嫌;
《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则认为那就是一次比较平常的布置后事,而且有金匮之盟(历史君会在近期为大家揭秘),太宗继位本来就是太后和太宗的约定,不会有什么谋杀,太祖只是突然暴毙等等。
因为大家众说纷纭,又没有确凿的支撑某一方的证据,而野史的可信度又比较低,因此历史君认为,按官修史书记载太宗继位就可以,没必要深究。
“斧声烛影”实际上给宋太宗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是的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总感觉“碌碌无为”,其实不然,两败辽朝确实没有辩解的余地,但是“统一中原”的功绩,是确实不能抹杀的。
宋太宗在大量分封太祖子女及旧部后,将自己的属臣逐步提拔成为政权的中枢,在稳固帝位后,继续开始统一中原的战争。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后来又在二月率军亲征,在围攻过程中又击败北汉求自辽朝的援兵,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宋朝也经历两位皇帝的努力,重新实现了中原统一。
统一中原的宋太宗当然也还是招了骂,他不顾部队疲惫给养难以为继,对辽朝北伐,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愿望落空,自己负伤,惨败而归,在历史君看来,让宋朝步兵在华北平坦开阔的地方面对辽朝铁骑,实在也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这个锅宋太宗是想甩也甩不掉的。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评价历史进程有标杆作用的古代帝王时,也应该拥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体系。
首先要有放在当时的条件下评价的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唯物史观,不能随意“穿越”,提出什么“关公战秦琼”的奇怪问题。
当然,一定要充分通过史料去将原本的碎片拼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也要分析和感受他们的情绪和话语,使得一个原有的模糊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这样才能变成一个懂历史,也会讲历史的人。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皇位的继承,一般首选自然就是自己的嫡长子,如果嫡长子因故去世,也会从剩余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继承人,实在是没有人的时候,才会选择另外的家族中能够担当重任之人,比如孙策就是因为没有儿子,才把东吴交给了弟弟孙权。然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却在自己有儿子的情况下,把皇位给了弟弟赵光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赵光义
作为兄弟,赵光义原本与赵匡胤都是“匡”字辈的,他原名叫做赵匡义,不过,赵匡胤既然做了皇帝,即便是亲弟弟也得避讳,赵匡义就这样改为了赵光义。赵光义早年的经历并没有全部见于史书,毕竟他不像赵匡胤一样是开国皇帝,史书会去详细记载他得到皇位的过程。
陈桥驿兵变,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黄袍加身,此次兵变之后,赵光义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称帝之后,赵光义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根据赵光义所立之功,他先后被封为殿前都虞候、大内都部署、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不过有一点,他始终只是皇帝的弟弟,常理来说,是轮不到他继承皇位的。
2.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之死,是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野史当中众说纷纭,让赵匡胤的死变得不明不白,但是偏偏正史当中什么也没说,也没说是不是赵光义下手,也没说赵匡胤身体有病,就是在他召见自己的弟弟去宫中饮酒,赵光义还留宿皇宫,第二天早上起来,赵匡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提出“金匮之盟”的说法,继承了皇位。
3.赵光义与赵匡胤
赵匡胤是有儿子的,有合法合理的继承人,然而前面也说,赵匡胤之死不明不白,而且事发突然,根本没有来得及确立继承人,就一命呜呼了。而在这之后,976年10月20日,赵匡胤驾崩,21日,赵光义就即位,而且还一改从前第二年改元的习惯,当年就把年号开宝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让人总是不得不多想。
而“金匮之盟”,多少有些赵光义自己虚构出来的成分,他说,当他们兄弟的母亲杜太后病重之时,赵匡胤在一旁侍奉,母亲临终之前,赵匡胤答应她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这些话被记录了下来,藏在金匮(音柜)之中,因而被称为“金匮之盟”。不过,对此的争议也是非常大的,尽管相信确有这份盟书,但是找不到原文,真实情况也就无从得知了。
而至于赵匡胤的死,还是有很多人相信是赵光义下的手,从他后来的种种事迹来看,包括灵前即位、改元太平、善待赵匡胤的儿子,也许他真的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希望把这件事掀过去,又觉得心中有愧,因此善待了自己的侄子。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名叫宋太祖。出生于洛阳贾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小时候在少林寺学过武术。1948年被选入后汉唐朝郭威,立下战功。1951年,郭威称帝,周朝建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周世宗当官时,在殿前检查。1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周朝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文官统治的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
人的生活
早期经验
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曾祖父赵珏、曾祖父、祖父、父亲赵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98年,赵匡胤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热爱武术而得到郭威的赏识。
91年参与建立郭威为后周皇帝,郭威是周太祖,所以被重用为皇叔。
柴荣时在周世宗时,因战功显赫,被提升为殿前都督,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并在宋州担任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在周世宗他的儿子,周公皇帝柴宗逊,在他7岁的时候成为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以及他的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陈桥兵变
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为取代周朝建立北宋而发动的一次著名的兵变事件。
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突然病逝,宰相范雎奉命辅佐柴荣他的小儿子柴宗逊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了皇帝。此时的恭帝只有7岁,到了后周,出现了大厨姑娘的馒头就不那么可疑了。一场军事政变计划,是由我们的德国时间司令赵匡胤和帝国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和酝酿的。
次年,正月初一,传来契丹、北汉发兵南下的消息。周朝的宰相范雎等人不辨真伪,急忙派赵匡胤统率大军北上抵抗。正月初二,赵匡胤指挥大军离开京城,在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过夜。兵变计划付诸实施。那天晚上,赵匡胤的亲信在士兵中散布谣言,说今天的皇帝是年轻和虚弱的,他可以他不能控制自己。谁知道我们会报效国家,打败敌人?如果我们不先不要让赵匡胤做皇帝,然后我们将开始我们的北伐。士兵哗变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农历正月初三,赵匡胤夏侯_的弟弟赵匡义和他的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就指示士兵给刚刚睡醒的假装喝醉的赵匡胤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他们都朝拜。万岁的声音几英里外都能听到,于是他们拥立他为皇帝。然而,赵匡胤假装被迫说你贪富贵,立我为天子。你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否则,我可以不要做上帝。
支持者都说听话。赵匡胤在公开场合宣布,回到开封府后,不惊后周太后和小皇帝,不侵占或侵占后周府库,赏令者,罚令者,全体将士都答应!所以赵匡胤领导了一场mut
这时候,后周的宰相范雎等人才知道,他们分不清军情真假,就急忙上了当,无奈只好听命于众官。顾涛院士大学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禅圣旨,宣布周公退位。随后赵匡胤正式登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并把恭帝柴宗逊的国号改为郑王。作为赵匡胤后周被任命为我们的德国特使的缓冲镇是宋州,宋作为国家的名称,其首都是开封。历史上习惯称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为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著名的陈桥的故事兵变与黄袍。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统一的中国
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到汴京。后周的大臣韩通听到变故,从皇宫赶回家,准备组织一次军事对抗。半路上,赵匡胤美国人杀了他。宰相范雎和王璞在威胁下屈服了。正月初五下午,废了柴宗逊,称帝,建国后取名宋中华民国,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都年为剑龙。
北宋在赵匡胤建立后,看到世界上各种割据势力,他对赵普说我可以不睡觉,因为其他人我的地盘不在我的床上。4月25日,太平葬于永昌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宋名将狄青简介狄青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一篇: 拒绝纳妾的两个政敌互怼亡了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