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699年4月23日唐代嫁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去世

华里士 2023-07-22 22:11:00

699年4月23日 (农历三月十八),唐代嫁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去世。唐贞观十四年,一支隆重的送亲队伍出了长安城。新娘是一位18岁的公主。路很长,故乡越来越远……这位名叫弘化的公主不知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而她即将远嫁的那个遥远的名叫吐谷浑的国度,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又叫弘化大长公主。为唐宗室淮阳王李道民之女,贞观十三年(639 年)十二月,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向唐太宗求婚,次年年初(贞观十四年二月),李世民即以弘化公主嫁给了他。武则天时,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自幼受到家庭严格的教养,堪称才貌双全。她的墓志铭中写到:“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她的聪明才智,风度仪表,由此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位皇宫贵族的姑娘,为了增进汉与吐谷浑两族间的关系和民族间的团结,年仅18岁,就走出重楼叠阁,离开故乡,在其父淮阳王李道明及大将军慕容宝的护送下,远离长安,到建都于青海的吐谷浑国,与国王诺曷钵成婚,过起那“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

吐谷浑本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最早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后徙居西北。大约在唐龙朔三年(663 年),徙居凉州(今武威)、灵州(今宁夏同心),为唐藩100 余年,至贞元后,其封嗣才绝。唐王朝建立不久,横亘在西域路上的吐谷浑联合西突厥,控制西域各小国,经常侵扰唐的边境,袭击来往商人,阻绝中原与西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阻碍了中国和中东、欧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丝绸之路不能畅通。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等大举兵戎,用武力攻击吐谷浑,迫使其投降;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团结吐谷浑。

据史书记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

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藩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当时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直接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641 年),即弘化公主和亲的第二年,唐太宗又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唐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至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吐谷浑每年派使者向唐王进贡,唐朝以礼相待。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

贤达、善良的弘化公主作为使者,来往于唐与吐谷浑之间,促进了唐与吐谷浑人民的友好往来。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而且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唐王朝公主联姻,结成世代的亲戚关系。高宗以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赐嫁诺曷钵长子苏度摸末,以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闼卢摸末。武则天时,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听到这个消息后,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伤心欲绝,他们在吐谷浑遥祭李世民。

唐高宗即位后,诺曷钵立刻派出使团赶往长安表示祝贺,并献上了很多骏马。唐高宗见使团献上的骏马高大威猛,就询问这些马的来历,使臣们答道:“这就是名传四海的‘青海骢’。”唐高宗深感这些骏马的珍贵,就对使臣说:“良马人人都喜欢,可我不能夺人之爱,你们还是把这些马赶回去吧,回去后告诉你们的可汗,他的心意我领了。”听了这话后,诺曷钵十分感动,他决定有机会一定要面见这位仁君。

公元625年,诺曷钵终于了却心愿。这一年,唐高宗批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回长安省亲。省亲过程中,唐高宗给了诺曷钵很高的礼遇。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11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唯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李治加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

随着吐蕃族的进一步强盛,吐蕃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引起了吐谷浑与吐蕃的不和,时有战事发生。

公元663年,吐谷浑部受吐蕃攻击,大败,吐谷浑国土全部被吐蕃占据。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奔凉州南山居住,并遣使向唐朝求救。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派大将薛仁贵带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将被封为驸马都尉的吐谷浑国王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高宗又将其徙于灵州境内。在太阳山下一地(在今同心县韦州镇)设安乐州,辖境为今宁夏河东中宁、同心、盐池三县部分地区,属灵州都督府,安置吐谷浑族,并以诺曷钵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安乐州寓意“欲其安而且乐也”,为让吐谷浑部族和弘化公主在这里安居乐业。后来,唐朝又在此置长乐州。弘化公主随其夫诺曷钵“始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开始了在韦州这一带的生活。

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死后迁葬于凉州南阳晖谷之山岗,即今武威市南营乡青嘴湾,其他吐谷浑王室成员死后,也都迁葬于此。弘化公主于公元698年去世,享年76岁。清同治年间,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一个农民无意间发掘了一座古墓,古墓中陪葬了大量金银器。民国四年(1915年)又有人在这座墓里发现了墓志铭,才确认古墓的主人就是弘化公主。往事成千古。显赫一时的历代王朝均已灰飞烟灭,但这里的青山绿水,将永远环抱着这位长眠在凉州土地上的美丽姑娘。

据志文记载,弘化公主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

点评: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善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从而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弟傉檀嗣位,以樊尼为安西将军。后魏神瑞元年,傉檀为西秦乞佛炽盘所灭,樊尼招集余众,以投沮渠蒙逊,蒙逊以为临松太守。及蒙逊灭,樊尼乃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樊尼威惠夙著,为群羌所怀,皆抚以恩信,归之如市。遂改姓为窣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其后子孙繁昌,又侵伐不息,土宇渐广。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于中国。

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燧,百里一亭。用刑严峻,小罪剜眼鼻,或皮鞭鞭之,但随喜怒而无常科。囚人于地牢,深数丈,二三年方出之。宴异国宾客,必驱牦牛,令客自射牲以供馔。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猕猴,先折其足而杀之,继裂其肠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迁变,怀奸反覆,神明鉴之,同于羊狗。」三年一大盟,夜于坛墠之上与众陈设肴馔,杀犬马牛驴以为牲,咒曰:「尔等咸须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祇,共知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于此牲。」

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有青稞麦、褭豆、小麦、乔麦。畜多牦牛猪犬羊马。又有天鼠,状如雀鼠,其大如猫,皮可为裘。又多金银铜锡。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寝处污秽,绝不栉沐。接手饮酒,以毡为盘,捻鋋为碗,实以羹酪,并而食之。多事羱羝之神,人信巫觋。不知节候,麦熟为岁首。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广众,必以徇焉,其俗耻之,以为次死。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以身再揖而止。居父母丧,截发,青黛涂面,衣服皆黑,既葬即吉。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剑之类,皆悉埋之。仍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

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邻国羊同及诸羌并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于是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遂进攻松州,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永徽元年,弄赞卒。高宗为之举哀,遣右武候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玺书吊祭。弄赞子早死,其孙继立,复号赞普,时年幼,国事皆委禄东赞。禄东姓MS氏,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太宗嘉之,欲抚以厚恩,虽奇其答而不遂其请。禄东赞有子五人:长曰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及东赞死,钦陵兄弟复专其国。

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

咸亨元年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军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败,仁贵等并坐除名。吐谷浑全国尽没,唯慕容诺曷钵及其亲信数千帐来内属,仍徙于灵州。自是吐蕃连岁寇边,当、悉等州诸羌尽降之。

上元三年,进寇鄯、廓等州,杀掠人吏,高宗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往洮河军镇守以御之。仪凤三年,又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往代仁轨于洮河镇守。仍召募关内、河东及诸州骁勇,以为猛士,不简色役。亦有尝任文武官者召入殿庭赐宴,遣往击之。又令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等发剑南、山南兵募以防御之。其年秋,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率兵与吐蕃战于青海。官军败积,审礼没于阵,敬玄按军不敢救。俄而收军却出,顿于承风岭,阻泥沟不能动,贼屯于高冈以压之。偏将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敢死之士五百人,夜斫贼营,贼遂溃乱,自相蹂践,死者三百余人。敬玄遂拥众鄯州,坐改为衡州刺史。往剑南兵募,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压其境。俄有生羌为吐蕃乡导,攻陷其城,遂引兵守之。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高宗闻审礼等败没,召侍臣问绥御之策,中书舍人郭正一曰:「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烽堠,勿令侵抄。使国用丰足,人心叶同,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等皆言严守之便。寻而黑齿常之破吐蕃大将赞婆及素和贵于良非川,杀获二千余级,吐蕃遂引退。诏以常之为河源军使以镇御之。

仪凤四年,赞普卒,其子器弩悉弄嗣位,复号赞普,时年八岁,国政复委于钦陵。遣其大臣论寒调傍来告丧。且请和。高宗遣郎将宋令文入蕃会葬。永隆元年,文成公主薨,高宗又遣使吊祭之。

则天临朝,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永昌元年,率兵往征吐蕃,迟留不进,待价坐流浦州,温古处斩。待价素无统御之才,遂狼狈失据,士卒饥馑,皆转死沟壑。明年,又命文昌右相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吐蕃,中路退还,军竟不行。如意元年,吐蕃大首领曷苏率其所属并贵川部落请降,则天令右玉钤卫大将军张玄遇率精卒二万充安抚使以纳之。师次大渡水,曷苏事泄,为本国所擒,又有大首领昝捶率羌蛮部落八千余人诣玄遇内附。玄遇以其部落置叶川州,以昝捶为刺史。仍于大度西山勒石纪功而还。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万岁登封元年,孝杰复为肃边道大总管,率副总管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李杰坐免官。万岁通天元年,吐蕃四万众奄至凉州城下,都督许钦明初不之觉,轻出按部,遂遇贼,拒战久之,力屈为贼所杀。时吐蕃又遣使请和,则天将许之;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

李世民和亲的公主有哪些李世民和亲的公主介绍


1、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宗室之女为弘化公主嫁吐谷浑王诺曷钵。
2、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宗室之女为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成为王后。
3、710年,唐中宗李显以_王李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4、717年,唐玄宗李隆基以东平王李续外孙杨元嗣之女为永乐公主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李失活去世后,改嫁其弟李娑固。
5、717年,唐玄宗李隆基以辛景初女为固安公主嫁奚族首领李大_,李大_死后,改嫁其季弟李鲁苏。
6、722年,唐玄宗李隆基以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之女为交河公主嫁突骑施的苏禄可汗苏禄。
7、722年,唐玄宗李隆基以堂妹为燕郡公主嫁契丹首领李郁于,李郁于去世后,改嫁其弟李吐于。
8、725年,唐玄宗李隆基以宗室女为东华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
9、726年,唐玄宗李隆基以成安公主东光公主之女为东光公主嫁奚族首领李鲁苏。
10、744年,唐玄宗李隆基以告城县令李参之女为和义公主嫁宁国奉化王阿悉烂达干。
11、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以宗室之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契丹可汗李怀秀。
12、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以宗室之女为宜芳公主嫁奚族首领李廷宠。
13、756年,毗伽公主英武可汗磨延啜之女毗伽公主嫁唐朝宗室大臣李承_。
14、758年,唐肃宗李亨之女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
15、758年,唐肃宗李亨以荣王李婉之女嫁回纥葛勒可汗,回纥人称其为小宁国公主。
16、758年,唐肃宗李亨以中兴名将仆固怀恩之女嫁回纥登里可汗,后被封为光亲可敦,即回纥的王后。
17、769年,唐代宗李豫以中兴名将仆固怀恩之女为崇徽公主嫁回纥登里可汗。
18、788年,唐德宗李适之女咸安公主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
19、821年,唐穆宗李恒之妹定安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20、883年,唐懿宗李_之女安化公主嫁南诏王隆舜,后取消和亲。

和亲公主的唐朝

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阳王李道明的女儿)嫁吐谷浑诺曷钵
641年,唐太宗宗女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
710年,唐中宗宗女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礼的女儿)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717年,唐玄宗宗女永乐公主杨氏(唐太宗孙子李续外孙的女儿)嫁契丹首领李失活、李娑固
717年,唐玄宗外甥女固安公主辛氏嫁奚首领李大酺、李鲁苏
722年,唐玄宗外甥女燕郡公主慕容氏嫁契丹首领李郁于、李吐于
726年,唐玄宗外甥女东华公主陈氏嫁松漠郡王李邵固(契丹)
726年,唐玄宗外甥女东光公主韦氏(唐中宗女李季姜的女儿)嫁奚首领李鲁苏
744年,唐玄宗宗女和义公主(告城县令李参之女)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
745年,唐玄宗外孙女静乐公主独孤氏(唐玄宗女信成公主的女儿)嫁契丹王李怀秀(李怀节)
745年,唐玄宗外甥女宜芳公主杨氏(唐玄宗女卫国公主的女儿)嫁奚王李延宠
756年, 回纥英武可汗女毗伽公主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
758年,唐肃宗第二女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可汗
758年,唐肃宗侄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之女)嫁回纥英武可汗、牟羽可汗
758年,仆固怀恩之女光亲可敦、及其姐妹同嫁回纥牟羽可汗(当时的身份是太子)
769年,仆固怀恩之女崇徽公主嫁回纥牟羽可汗
788年,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
821年,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883年,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允嫁南诏王隆舜,公主没到南诏,唐朝就停止了和亲。

文成公主是哪年的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文:,威利:rGya Mo bZa'。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藏文:?,藏语拼音:mun chang kung co),祖籍山东济宁(今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 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

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和亲过程

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8]?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通常所说的尼泊尔公主就是泥婆罗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后来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婆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后世佛教密教兴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还亲自穿丝绸衣服,渐慕华风,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去国学以学习《诗》《书》。

唐太宗伐辽返回,松赞干布派人送金鹅并奉表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文化交流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主要功绩

唐蕃友好

唐蕃会盟碑记载:“……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17]?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藏地发展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松赞于布于河源迎亲。文成公主带来的金质释迦佛等身像像,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圣物。

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国学学习诗书,在唐境聘请文士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语,可证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在逻些建造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为其亲手所栽。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的200多年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使臣和商人依然往来频繁。

人物评价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2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