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爱情是要天长地久,其实到头来很多不过是好聚好散,情人最后不免沦为朋友,两人当中总有一个要先走。这似乎是爱情的特定生态规律。
然而,结论是理性的,接受结论却是一个感性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情绪时时会有反弹,正在平复的感情伤口时时会有溃烂,没有人能很理性地失恋。如果很理性,那说明他或她之前的恋爱是假的。
这种交织着理性和感性的失恋心态,草根有,圣贤有,李白也有,他还写了出来,传之千古。
情史:李白婚姻史上有两次倒插门
关于李白老师的婚姻状况,他的铁哥们魏颢有明晰的记录,第一桩婚姻娶的是在湖北安陆,娶的是大唐帝国前任丞相许圉师的孙女,婚姻状况:幸福。生有一子一女,长女叫平阳,次子叫伯禽。婚姻性质:上门女婿。这是李白老师自个招认的,他在给裴长史的信中承认:许相国家“招”他上门。
大概在李白老师四十岁的时,许师奶不幸离他而去。这个时候,李白已经搬迁到山东,在这里又找了一个姓刘的美眉,两人的关系维持得很辛苦,后分手。
过了这一劫,又找了一个山东姑娘,连姓氏都弄不明白,史上只记载:“鲁地妇人”,二人好像只是停留在同居阶段,还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取得很可爱:玻璃(颇黎)。
到李白老师五十多岁时,进入第四段感情,娶了大唐帝国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老师也承认这段婚姻是宗家“招”他的,也是倒插门。
宗师奶是个好太太,对老公李白有再造之恩。李白老师诗写得好,政治眼光却不敢恭维,六十岁的人半点也不淡定,一脚踏进叛军的阵营,结果深陷大狱,杜甫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世人皆欲杀”,是宗师奶上下奔波,动用宗家一切的关系,把李白从死罪的深水里打捞了上来,李白对太太无比地感恩:“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把宗师奶比作三国时候披头散发,赤脚踩着大雪去请曹操赦免老公的蔡文姬。
说了这四段感情史,只有第二段与刘姓妹子的历史是最模糊的,第三段虽然连人家姑娘的姓名都没留下,但至少留下了二人感情的结晶:李玻璃。而和刘氏的过程,似乎什么都没留下,在李白的生涯中轻淡如烟。
真的如此吗?不,往事并不如烟,殊不知,对李白老师精神上打击最大的,刺激最剧烈的,就在这一段。
情伤:提起第二任 李白什么话都骂得出来
李白在第一人夫人许太去世之后,进入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时期,老婆不在了,在老丈人家应该是没法待下去了,可怜的是两个孩子,李奶爸带着他们该去何方呢?
去山东吧,因为山东有位武林高手叫裴旻,是天下第一剑客,李白想跟他学剑法,“学剑来山东”,于是拖儿带女来了东鲁。热心的朋友们替李家公子和千金找了个新妈妈,姓刘,也是南陵的望族。
骂前女友“淫昏”
李白老师除了跟旻大师学剑,还照样过云游生活,一忽儿登泰山,一忽儿去浙江,社交活动搞得很热闹,家里的女人却闲着。
刘家姑娘觉得自己不应该是给李白老师当保姆的,于是跟李白分手,李白的哥们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是这么概括李白与刘氏的感情经历的:“又合于刘,刘诀。”刘氏主动提出分手。
对这段感情挫折,李白老师很介意很在意,可以说恨得牙痒痒。一则估计是自尊心很受打击,二则估计是刘姑娘没责任感,扔了两个孩子不管。
因此,李白对这位刘姑娘说狠话了,在《雪馋诗赠友人》这首诗里,写诗说她“猖狂”、“淫昏”,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还把她比作吕后、妲己、秦始皇他老妈,反正历史上哪个女人最坏,就拿哪个来比喻刘姑娘。
这是一场很不愉快、也很没风度的分手,估计是刘姑娘在人前说了李白老师很多坏话,才引起李白反弹的。郭沫若老师也是这么猜测的。
到李白四十二岁那一年,时来运转,唐玄宗召他进京,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呢,我们的李白老师惦记着这个伤害过他的女人,于是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有这么四句曰:“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骂她是朱买臣那位见识短浅的老婆,姓刘的,你瞧瞧,我如今出息了,你后悔了吧!这个“仰天大笑”有部分就是针对刘家姑娘的。
然而,李白对她真的只有恨吗?
反省:写诗歌替前任女朋友辩解
作为大唐帝国最高级别的文化人,李白毕竟还是有些反省精神的,反省就是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于此次分手,李白也反省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一首名为《赠内》的诗这样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说得好听,李白是醉仙,说得难听,是酒鬼。一个女人嫁了个酗酒的男人,无论怎样都是她的不幸,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烂醉如泥,哪里还有时间跟女人恩爱相守。
解释一下“何如太常妻”这句,东汉的周泽任朝廷的太常,他是朵奇葩,工作用力过猛,根本不问家里人死活,老婆可怜巴巴地来办公室找他,他居然勃然大怒,将老婆扭送司法机关,说她干扰工作。
李白觉得这样反省还不够深刻,于是以前任女朋友的口气,写了一封分手信,名曰《去妇辞》。在这首诗里,那些难听的谩骂没有了,只有女方的哀怨愤怒和无奈,越是写得真切,就越见男方的体贴。
女方每天晚上守着空枕想着男方,哭得“枕席生流泉”,最好的青春,最美好的容颜,男方没有去欣赏,等到男方归来如何呢?“及此见君归,君归妾已老。”不在最美的时候守候,这就是不珍惜不尊重女方的青春和美。
“岁华逐霜霰,贱妾何能久。”岁月像霜雪一样摧折我,这样的日子里还能熬多久,赶紧地趁着自己还不是太老,再找个相爱的人去厮守吧。
李白对刘氏恨得牙痒痒的,然而,他在替女方写的分手信里,却也将女方同样恨得牙痒痒的心态写得栩栩如生:“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回头看看老公的妹妹,大家都是女人,于是嫂子很真诚也很气愤地提醒小姑子一句:“以后吸取嫂子的教训,嫁人千万不要嫁给像你哥哥这样德行的男人。”
李白在这里,完全将自己替换成女方,每替她说一句,每替她哭一声,就是鞭挞自己一次,反省自己一次。
失恋后的李白,一面是愤怒,责备,一面却是自责,愧疚。前者是最原始的状态,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转换,升华,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问题,自己才能得到解脱。设定自己“有罪”,才不会觉得自己无辜,才会减轻痛苦。
所谓的好聚好散,其实只是一句体面话,我们知道,李白更知道。
01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长安郊外。
贺知章撇了书童家人,独上西山紫极宫。
此处乃是玄宗御妹玉真公主清修之所,云蒸雾绕、风景独好。
贺知章观此仙境美景,顿时诗兴大发,正欲赋诗一首,忽见前方回廊处站着一人,身姿颀长,丰神俊朗,站在云雾腾腾的山腰,恍惚不像世间人。
贺知章虽然是个钢铁般的直男,看见这个身影也忍不住吞了口唾沫。
他悄咪咪走近了,听见那人在吟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贺知章好歹也是大唐有名的诗人,人称“诗狂”,可比起此人之狂来,不禁要汗颜三分!
等那人吟完全诗,贺知章不由得啧啧称赞:“不得了不得了,天上掉下个太白星精了!”
《唐摭言》载: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幸亏贺知章那个时候不认识林黛玉,所以才说李白像太白金星。他要是晚生一千年,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定会像宝哥哥一样惊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了!
这是一次命运般的邂逅,就像宝哥哥注定会爱上林妹妹,盛唐两大诗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别问我官配为啥不是杜甫)
李白是很像林黛玉的。
可能有人不服气,说林妹妹那弱柳扶风的病西施模样,岂能跟李太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情壮志相比?
可是啊,李白跟林黛玉还是很像的,一个前世是绛珠仙草,一个是太白金星下凡;一个是大观园里诗魁,一个是大唐盛世诗仙;关键是,两个人都有点儿···情商低。
高智商的天才一般情商都低,这话说好听了是天真烂漫,出尘不染,说难听了,就是蠢。
李白怎么会蠢呢?
他可是二十岁就写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著名网红李太白啊!
他可是让杜甫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完美偶像啊!
他可是进到皇宫内院,敢让高力士脱靴子、杨贵妃捧砚台,完事后揣上唐玄宗的大把银子拍屁股走人的诗仙李白啊!
但很可惜的是,李白的确是个蠢材。
02
胸小无脑的网红
李白这辈子干过最蠢的也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他不知道高力士不是普通的太监,而是大唐王朝最有权势的太监吗?他知道。
他不知道杨贵妃不是普通的女人,而是大唐王朝最能掌握皇帝喜乐的女人吗?他知道。
他全都知道,可是他依然要让他们俩来伺候他写诗,这就很蠢了。
得罪了这两尊大神,就等于得罪了皇帝,李白做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人生梦想就破灭了。
李白情商很低,低到他不晓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是对的,他也不晓得进了皇宫要摆低姿态,要低三下四做奴才。
他就像一个胸小无脑的网红(毕竟男性,胸小)参加了个高级酒会,虽然啥也不懂,也要拗出名媛姿态来。
他觉得皇宫和外面是一样的,高力士不过是酒楼里倒茶的小二,杨玉环只是弹琵琶的歌女。
于是一脑抽,翘个二郎腿:“来呀,上酒,老子要写诗了!”
唐玄宗脸上笑嘻嘻,心里买马匹,行,你是大名士大网红,你名满天下粉丝千千万,朕不跟你计较,等你写完这首诗,就给朕滚蛋!
李白看大家都这么迁就他,心里很高兴,酒足饭饱,大笔一挥,就是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开篇第一句,就流芳千古。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末尾一句,顺便把君王的马屁也拍了进去。
小时候课本里都读过一个“铁杵磨成针”的寓言故事,李白果然功夫深。
可惜李白是个蠢材。
他在这组词的第二首里,写“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把杨玉环比作赵飞燕。
赵飞燕何人?大名鼎鼎的一代妖后,和妹妹赵合德两人秽乱宫闱,不仅害得皇嗣死绝,还害得汉成帝精尽人亡死在了赵合德床上。
李白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那李隆基是谁?汉成帝吗?
这一句诗同时骂了贵妃与皇帝,李隆基没把他当场拉出午门斩首已经很仁慈了。
好在李白粉丝多,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了京城,所以李隆基不好治他的罪,只能“赐金放还”。
李太白,这钱您拿着,赶紧走吧,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别来祸害我皇城!
李白脾气上来,扭头就走,还大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玄宗望着李白的背影,跟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别看他长的像神仙,其实登不得大雅之堂,这个人就是一个得意会忘形的小人。”
《酉阳杂俎》载:“(李)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皇上)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其实,李白才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般洒脱清高,他和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都汲汲于功名。
可惜他并非出身士族,压根儿没有参加科举的机会。
而得罪了唐玄宗,也就意味着,他彻底地跟官场拜拜了。
03
天下无人不识君
李白是谁?
他是诗仙、酒仙、剑仙 ···
我们总以为对李白的了解很多,上至鹤发垂髫老人,下至三岁黄口小儿,都能说上两句李白的诗,知道几个他“斗酒诗百篇”的典故。
小时候背唐诗,最先背的一首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长大一些,课文里见到的李白就更多了,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句子更是信手拈来。
但李白是谁?
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知道白居易的生平、拿到杜甫的简历,却没法探究出李白的人生轨迹。
我们不知道他准确的生卒年份,不晓得他在哪里出生,也不知道他的婚姻家庭,甚至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中国人。
事实上,我们可能一点也不了解李白。
在唐朝,男子成人是比较早的,一般十四五岁就可以独立离开家去历练了,譬如杜甫,就是14岁离家,贺知章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李白竟然一直到24、25岁左右才离开家乡,至少比别人多窝了10年。
这10年里他干了什么?没人知道。
我们只知道,李白不但是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还是个古惑仔。
几乎所有怀念李白的文章诗词里,都提到了他是一个“侠客”,其实也就是个打架斗殴的小混混。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他在家乡干嘛——毕竟,我们连他的家乡在哪儿都没法确定。
有人说他是四川人,有人说他是甘肃人,有人说他是西域人,还有人说他是外星人···
从各种文章诗词零星的资料里,我们大致地拼凑出了李白的生平:
他出生于大约长安元年,家乡在西部,家中可能崇尚道教,也可能世代经商。他从小脑袋灵光,IQ直逼爱因斯坦,读书过目不忘,对各种古籍十分感兴趣。
二十几岁的时候,李白踏上远游的征途,先后去过江油、成都,然后出蜀,去了烟花三月的江南,结识了很多很多朋友,包括杜甫、孟浩然、贺知章等人。
开元十五年,李白跟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
开元三十二年,唐玄宗西行狩猎,他趁机献《大猎赋》,但未受赏识。
这期间他也向许多名士高官献过文章,却依旧不得起用。
天宝元年,唐玄宗终于听说了李白的才名,召其入宫,供职翰林。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得重用。
再然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逃避难,投于永王幕府,成了乱臣贼子。
叛乱平定后,李白被流放夜郎···
04
说谎成性的吹牛精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李白的头号粉丝杜甫为他写的《饮中八仙歌》。
喝完酒爱说大话的人,通常都没什么真本事。
李白明明有真本事,却依然爱说大话。
一般的读书人,理想顶了天也就是做大官光宗耀祖,可他的理想,却是要做国师,所谓“谋事一国”。
这个理想职业很像春秋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复散解诸侯,这些人都是李白的偶像。
可惜李白是商人的儿子,没法靠科举做官,所以他就想了个“天才”的主意——认亲戚。
别忘了,李白姓李,和唐朝皇帝一个姓。
凭借这个姓,他到处攀亲戚,这个王公是他堂兄,那个贵人是他表姑···攀来攀去,他自己也搅混了,辈分乱了,据后人考证,如果按照李白说的家谱,那唐玄宗应该是他的曾孙子。
但是他的胡话也有人信,靠着这个姓氏,李白愉快地娶了个老婆,攀上了高枝儿。
他这个老婆,是前任宰相的孙女。
为了实现他喝大酒做大官的理想,在婚姻大事上,李白毫无心理障碍地做了倒插门女婿,在老婆娘家安陆住了下来。
可惜,他打错主意了。
许圉师死后,许家早已败落,根本没法在仕途上帮助什么。
李白很失落,生了两个孩子后,就离开安陆,出门游历了。
他称婚后的那几年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写完这句诗后,李白就得罪了妻子娘家人。
他到了长安,继续喝大酒吹大牛。
但是长安皇帝的亲戚比牛多,宗室不值钱了,于是他换了个牛吹。
这一次,他竟然吹自己杀过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白不但是个诗人,还是个侠客,他提着把剑满世界乱跑,看谁不爽就捅一刀,然后还要把“光辉事迹”写进诗里。
读他诗的都是些没闯过江湖的读书人,或者是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温室花朵,当然觉得李白好帅哦,武功高强文采风流,活脱脱的香帅楚留香啊,我要认他当偶像!
李白对这种追捧很是受用,于是更加夸夸其谈,放出“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样的狂言。
我们说,李白杀人这件事,他肯定是在吹牛。因为他说自己杀人以后,“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他当然没怎么当过英雄,倒是晚年做了回人人喊打的狗熊。
按照作家张大春的观点,所谓的李白杀人,可能只是一次打架斗殴事件,他随身带着匕首,藏在袖子里,气势汹汹地去跟人干架,结果只把人胖揍一顿,也有可能是他被胖揍了一顿。
吹出去的牛就像放出去的水,大唐有名的诗仙居然是个杀人犯这事儿,被他自己宣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惊动了官府。
正好这时候李白被皇帝赶出了皇宫,事业颇不得意,官兵一来,他就怂了,立刻跑路,去了齐州(今山东济南)的紫极宫,受了符箓当道士,表示自己从此就是十丈红尘以外的人了,你们抓杀人犯别抓我,我叫青莲居士。
05
人人都想杀李白
李白之蠢,不仅蠢在瞎得罪人、乱吹牛,还蠢在政治觉悟低下。
杜甫一生给他写了很多很多首诗,其中一首说: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是说,人人都想杀李白,只有杜甫爱其才。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犯了“政治不正确”的毛病,活生生成了反贼。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跑到了永王李璘的阵营中,尽心尽力地为反贼摇旗呐喊,写下了长长的组诗《永王东巡歌》。
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往四川跑,太子李亨在大后方组织抵抗,后来即位于灵武。
而永王李璘坐镇南京,抵抗叛军,力量迅速壮大。
当时长江以北正打得不可开交,长江以南仍然太平富庶,所以永王就想趁此机会割据江南,南北分治,就像当年的东晋一样。
其实只要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永王这种不想着驱除反贼,先往东占据地盘的做法愚不可及,所以天下名士应者寥寥。
只有李白举双手赞成。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自比谢安,要在谈笑间消灭安史之乱,今天看这组诗,顶多觉得李白又说大话了,可在当时,这些诗就显得非常大逆不道了。
谢安在打赢淝水之战后,收复中原故土了吗?并没有,他只是保全了东晋王朝。
李白引用这种典故,不摆明了为国家分裂、政权割据摇旗呐喊吗?
他那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住在永王李璘的幕府,以为自己是即将出山的诸葛亮,要出门去一统天下。
一想到这里他的心潮就很澎湃,于是写诗“龌龊东篱下,泉明不足群”,说明自己跟隐居的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个龌龊的,而他心系天下。
李白的另一项政治不正确,是在入永王幕府前,他在溧阳和张旭一起喝大酒吹牛,写了一首《猛虎行》。
诗里写安史之乱爆发,北方打仗打得很凶,“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还把自己比作韩信张良,说国家的存亡以后就靠自己了。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属于酒后吹牛,却触了唐室逆鳞!
典故引用得很押韵,可是把这场战争比作楚汉之争?官军和叛军打仗,怎么能比作楚汉之争呢?
谁是楚、谁是汉?谁做了流氓刘邦,谁成了悲催项羽?大逆不道!
所以后来叛乱平定,永王被K.O.以后,李白当之无愧地成了“乱臣贼子”,被流放夜郎。
流放的路上,李白还不忘写诗,给王昌龄写了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一写可不得了,吓得王昌龄差点尿裤子:李太白啊李太白,我跟你关系没那么好吧?你个乱臣贼子没事给我写啥诗!大家伙都想杀了你,你别跟我攀关系!
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楚狂人这个典故,出自《论语》中的楚狂接舆,那个楚国的疯子高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可是一转头,他又说: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杯赠南陡常赞府》)
你看我的才华,是不是很像孔子呢?
他虽然自称狂人,但心里却想做圣人。
但他的确又没本事做圣人,所以只好假装嘲笑一下孔子。
杜甫写那首“人人都想杀李白”的诗时,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他很久没有见过李白了(因为被流放了),他觉得那位老兄每天装疯卖傻的真可怜。
杜甫是把李白这个人看得比自己还透彻的,所以他知道,李白的“狂”,是“佯狂”,是假的、装的,为何要装?
因为他太清醒了,又太天真了,他虽清醒着,却看不清现实,他对这个无能的自己感到绝望,于是假装疯狂。
安史之乱后,天下皆衰,狂性不改的李白就算不追随永王,也没法再继续潇洒下去了。
或许,在他看来,支持永王并没有错,写反诗也没有错,有错的是这个乱七八糟的社会。
06
前文我们说,李白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就是一个天上的人,所以永远弄不清楚人世间的规则。
他一边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边又写很多很多的诗到处送人,既送玉真公主这样的宗室贵胄,也送贺知章这样的中层官僚,更送汪伦这样的平民地主,希望能碰到伯乐带他走上仕途。
他一生留下1100首诗,有700多首是写来送人的。
现存李白的诗很多,他的确留下了无数惊艳的好诗,但也不乏一些很糟糕的烂诗,也有很多肉麻的、吹牛拍马屁的诗。
比如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拍荆州刺史韩朝宗的马屁,以求找个工作。
再比如,写“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拍一位县令夫人的马屁,将她称为天仙织女。
他和林妹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林妹妹的诗的确不是她自己写的(曹雪芹写的嘛),而李白的诗的确全是他自己写的。
一个会拍马屁的人,从十几岁到六十岁都在为了进入仕途而努力,晚年还为了入仕跑去反贼幕府。
可惜李白并不懂得官场那些弯弯绕,常常马屁拍到马腿上,马尥蹶子了。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真,一直到死都没明白这个社会,到处说错话,做错事,惹人讨厌,导致人人都想杀了他,这和林黛玉是一模一样的。
林妹妹的情商很低,得罪了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人,谁也不想跟她做姐妹,只有宝哥哥爱着她;
李白的情商也很低,得罪了天下人,人人都想杀了他,只有杜甫爱惜他的才华。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为了你,我愿意背叛全世界。
诗场基友情,令人感动。
但杜甫的鼓励并没什么用,李白的晚年依然过得相当悲惨,不得不去投奔远方表叔李阳冰,最后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写《大唐李白》的张大春这样概括李白:
“一个街头艺人,一个酒馆狂生,一个以他那样的阶级不该拥有的写作能力而名闻遐迩的道者,一个曾经那样接近过权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优之徒’对待的浪子,以及——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个国人皆曰可杀的叛国者。”
从始至终,他就不是那个出尘绝逸的道者,只是一个大言不惭的失败者。
综上,要是能重来,我才不要做李白。
李白轶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 701 — 762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 少年时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
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
有 《李太白全集》 传世,存诗 九百九十余 首。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熙的《李白研究》、王瑶的《李白》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可以参阅。
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
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2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710年4月2日唐代的一次拔河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