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太监系列:害死高丽名将的太监

人生百味 2023-07-22 22:06:41

初,令诚数私于仙芝,仙芝不应,因言其逗挠状以激帝,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朘盗禀赐。”帝大怒,使令诚即军中斩之。——《新唐书·高仙芝传》译文:

此前,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没有答应,因此边令诚就奏报他不敢进兵损失物资的情况来激怒皇帝,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皇帝大怒,命边令诚在军中将他们斩首。

高仙芝,高丽人,唐朝名将。

公元756年1月24日,潼关,曾经威震西域、在帕米尔高原上建立偌大功勋的高仙芝,死在一个太监的手中,罪名是:无故弃地,贪污军粮。

和高仙芝一起被冤杀的还有另一个名将封长清。

这个太监名叫边令诚。

在 “英才辈出”的唐朝太监界,边令诚还算不上是一号人物,连进入《宦者传》的资格也没有,但是,边令诚不简单。

从隋朝末年到唐玄宗时期,为了控制军队,中央政府一般是派御史出任监军,天宝六年,唐军击破小勃律,太监边令诚坐上了监军的位子,虽然是临时性质的监军,仗打完了就免职,但边令诚算是第一批太监监军。

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任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去陕州监军,这就是长期的职务了,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公公们奔赴全国各地,开始祸害军队。

高仙芝和边令诚是老搭档。

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747年,高仙芝带领唐朝军队大破小勃律国的时候,边令诚就是他的监军。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幼时跟着老爸高舍鸡来到大唐,骁勇善战,擅长长途奔袭,精通山地行军作战。

天宝年间,一个名叫小勃律的国家叛离大唐、投靠吐蕃,隔断了丝绸之路。

天宝六年,高仙芝奉命出击,三路大军奇袭吐蕃连云堡,将战火烧到了今天的阿富汗。

割断吐蕃和小勃律之间的联系之后,军队继续向小勃律攻击前进,这时候,边令诚胆小的性格暴露了,他认为孤军深入很不妥当。

高仙芝果断给了边令诚三千人马,让他守住连云堡,在后方为大军提供后勤支援。

结果是唐军大破小勃律,活捉了小勃律的国王和他的吐蕃老婆,高仙芝的名声大震。

这次出征还有一个小插曲。

高仙芝大胜之后,有点飘飘然,直接向中央政府报功,惹恼了顶头上司。

于是,顶头上司送上小鞋若干,高仙芝不胜其烦,边令诚站了出来,为高仙芝打抱不平。

边令诚对唐玄宗说:“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

于是,顶头上司被调离,高仙芝上位。

皆大欢喜的合作。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扯起造反的大旗。

以有心算无心,以百战兵对上样子货,在各个战场上,叛军的胜利、政府军的败退是可以预期的。

一代名将封长清虽然自己能力强,但手下的兵都是歪瓜裂枣,虽然打得很辛苦,依然是节节败退。

封长清和赶来支援的高仙芝商量下来,觉得不能这么和叛军打,干脆直接退守潼关,利用坚固的城防拖住叛军,同时等候各地援军的到来。

应该说,这是一个再也正确不过的策略。

部队在潼关集结,叛军攻打了一下,没有得逞,退兵了。

封长清兵败是事实,撤职也没人能说什么。高仙芝把封长清安排在自己的军队中,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行使参谋长的职责,不断强化潼关防御。

边令诚又跳了出来。

他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说封长清渲染叛军的势力,为自己兵败找借口,高仙芝不但无缘无故狂退数百里,还克扣军粮,把皇帝的赏赐揣进自己的口袋。

唐玄宗大怒,杀头!

边令诚带着皇帝的命令回到潼关,先杀了封长清,又叫来了高仙芝。

高仙芝知道大限已至,对边令诚说:“退兵是有罪,我不否认。但说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

高仙芝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果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果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

在全军高呼“冤枉!”声中,一代名将高仙芝引颈就戮。

边令诚为什么诬告高仙芝?以前不是合作得挺好的吗?

《旧唐书》说,“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新唐书》说,“令诚数私于仙芝,仙芝不应”,《资治通鉴》说“高仙芝之东征也,监军边令诚数以事干之,仙芝多不从。”

三本书描述各不相同,有说干涉军务,有说索贿不成。

个人以为,应该是两者都有,太监一般都有好大喜功和贪财的毛病,不认同高仙芝封长清退兵固守的战略,同时想在各种军事物资上动点脑筋。

而高仙芝认为自己战略正确,现在是危难之际,不是发财的时候,所以和边令诚意见相左。

不管是什么原因,名将死了。

之后,哥舒翰守潼关,城破。之后,安禄山进陷长安,边令诚投降。

再往后,边令诚逃离叛军,被唐肃宗李亨处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果高仙芝和封长清不死,如果潼关可以守住,估计安史之乱不会闹得那么大,杨贵妃也不会死在马嵬坡,历史也就会走上另一条道路。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太监的诬告。

亲手害死珍妃娘娘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怎么样了?

1900年7月,八国联军的枪炮声已经在北京城外此起彼伏。眼看北京城是守不住了,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人心惶惶。慈禧虽说没显示出慌乱的迹象来,但她这几日的嘴角却歪得更狠了。谁都知道,这意味着慈禧心里正不痛快呢。所以大家噤若寒蝉,做事也小心翼翼,唯恐犯下一点差错,触了霉头。

这天,慈禧午觉醒来,先是一言不发,然后喊过太监崔玉贵来,命他带珍妃到颐和轩后院去接旨。说完,也没让宫女跟着,便一个人往乐寿堂去了。颐和轩就在乐寿堂后面,崔玉贵不敢让慈禧久等,忙不迭地去东北三所传令。不过,久在宫中,让崔玉贵养成了谨慎的习惯。他深知按惯例,传嫔妃们时,必须有两个太监在场。所以他疾步走到颐和轩,找到掌事的太监王德环,说明来意后,两人这才一起到珍妃那里传了话,把关了几年的她放了出来。

崔玉贵在前面领路,王德环在后面小碎步跟着,珍妃在中间,也是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到了颐和轩后,崔玉贵发现慈禧已经在那里了。但让他纳闷的是,慈禧的身边冷冷清清,就只跟了个宫女。慈禧打量了珍妃一眼,说道:“洋人就要打到城里来了,外面乱得很,谁也不知道这往后是个什么景,你长得俊,万一你受了辱,丢了皇家的颜面,事情就严重了,你说这事怎么办?”

慈禧的意思,是让珍妃自尽。珍妃哪里肯死,赶紧跪在地上哀求,希望慈禧能带她一起逃走。早就不耐烦的慈禧,命崔玉贵立刻动手,把珍妃扔到了水井中。做完这件事后,慈禧才扮作村妇,带着光绪慌张而逃。

那么,下手把珍妃扔进井里的崔玉贵,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作为慈禧的心腹太监,崔玉贵当时自然也要鞍前马后地随主子逃亡了。说起来,人们都知道最得慈禧宠信的有两个太监,一个是安德海,另一个是李莲英。此外,崔玉贵也很得慈禧宠信,被升为二总管,位居李莲英之下。崔玉贵起先并不在宫里当差,他先在庆亲王府当差。

由于他有一身武艺,再加上他聪明谨慎,好听戏曲的慈禧在宫里组建戏班子时,庆亲王奕劻把他推荐到宫里,在升平署戏班子唱戏。崔玉贵的武生演得很好。慈禧一高兴,就把他留在身边当差,还把他封为二总管,颇为抬举他。所以,感激不尽的崔玉贵,对慈禧唯命是从,处处把慈禧侍候得舒舒服服。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下《辛丑条约》后,朝廷一再拍电报请慈禧和光绪回銮。

慈禧存疑,先让崔玉贵回京看看实情。待崔玉贵看到一切如旧时,才拍了电报给慈禧。慈禧这才不紧不慢地起驾回宫。慈禧思量,既然洋人不再追究她的责任,那她也该适当和光绪缓和下矛盾。于是,她在回宫后,命人将珍妃的尸骨打捞起来,装殓入棺。不仅追封她为“珍贵妃”,还赞她“贞烈殉节”,予以厚葬。为了掩人耳目,慈禧又将珍妃的死,赖在崔玉贵的身上。

说崔玉贵是糊涂奴才,自己当时不过说了句气话,他却自作主张害了珍妃。慈禧红嘴白牙这样一说,崔玉贵自然有口难辩。满朝大臣认为,一个奴才,居然敢弄死妃子,这可是一等一的死罪,理该凌迟。但慈禧却说,念在崔玉贵护驾有功,便饶了他的死罪。最后也只是取消了他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中。

不久,慈禧想看武生戏,便找个了由头,又把崔玉贵召回了宫。1908年,慈禧病逝,在办完她的丧事后,崔玉贵和李莲英先后出宫。不过两人出宫后几乎没有往来。那么崔玉贵出宫后怎么样了呢?崔玉贵由于得慈禧宠信,除了慈禧平时赏赐的,还有就是宫女太监们孝顺的,所以他带出宫的财物相当可观。太监由于净身后,身子被人看作不完整,也就不能回故乡养老。

所以当时北京城郊的寺庙,往往就是老太监们的集中地。崔玉贵就到了老太监最多的立马关帝庙,仗着手中有钱,给庙里捐了680亩地,这才在庙里安心地住了下来。本来,崔玉贵凭着手中的财物,完全可以安度晚年。谁知他这人没事就喜欢去听书。听也罢了,别人若是起哄要他讲讲宫里的事情,他也不推辞。

这天,崔玉贵在茶馆里又被大家怂恿,要他讲讲珍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说起这事,崔玉贵颇有些得意,毕竟事情真相他最清楚,所以他绘声绘色地把如何传珍妃,又如何把珍妃推下水井都讲了个明明白白。结果有人听他讲完,就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杀珍妃缺德。不光骂,还把装了茶水的茶碗向他脸上砸来。崔玉贵练过武功,头一偏,躲开了,可是那滚烫的热水却泼到了他的背上。

旁边的人也跟着那人一起起哄,骂崔玉贵。众怒难犯,崔玉贵只得灰溜溜回到了立马关帝庙。越想越气,竟一夜不曾合眼。不久,崔玉贵觉得背上刺痒难忍,便找大夫来看,才发现竟生了背疮。崔玉贵服了大夫开的药,没有什么效果。

不几日,整个背上都刺痒起来,越痒越挠。结果一个背被他抓得血脓长流,不久因此丧了命。崔玉贵死后,有人说崔玉贵死得蹊跷,怕是因为杀了珍妃,被人下了毒。不过无凭无据,再说崔玉贵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太监,谁又去查呢!

大唐中的极品太监睡宫女玩妃子也害死皇帝



每个朝代似乎都有一个宦官倾权,成为朝廷的害群之马。唐敬宗李湛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太监,他被誉为历史上最好的太监!


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刘克明。他是太监,但他是假太监!这是因为他没有洁身自好,这自然是背景使然。刘克明的背景是他的刘光。为了让养子入宫享福,老人想尽办法把刘克明从净身中拯救出来。


入宫的刘克明还是很乖巧的,但是她受不了男人的天性,老是勾搭小宫女。与其他太监不同,刘克明很受宫女们的欢迎。但是,李恪越来越疯狂,很快就勾搭上了皇帝的妃子董贵妃。被皇帝冷落的董贵妃和刘克明相处得很好。


当然,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皇帝高兴的前提下,刘克明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陪皇帝打猎,打球,除了让皇帝开心,什么也没做。


有些宦官是以权谋私,但刘克明不是。他只想逍遥自在!皇帝要摔跤,就和皇帝摔跤,被皇帝打得鼻青脸肿。皇帝想打球,就苦练马球。皇帝要打狐狸,就带着一帮太监上山抓奶妈放在骊山宫,准备给皇帝打。这些也让皇帝异常高兴。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洒脱。


但是好景不长,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害死了李湛!当时,李湛和刘克明正在猎狐,而李湛不小心把箭射进了刘克明的腿,然后哭了又哭。


然后他认为是李湛发现了他的行为,这是对他的警告,以约束他的行为。之后,他和被李湛压迫的太监一起杀了李湛!


这个奇葩太监一生传奇,杀了皇帝,睡了皇帝的女人。然而也落得个不好的下场。不久后,它被扔进井里,死了。临县说书人的婚尸被捞出来了,但终究死无全尸。

太监名将:杨思勖为唐朝平定越南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中学生百科》2007年第36期,作者:陕西过客,原题:《中国上的太监名将》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这两位罢了。至于在军事上,太监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其实在阴影的深处,我们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史实……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不久,中宗的侄子、一代雄主唐玄宗登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 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真腊国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杨思勖主持讨伐。当时已经年过六十的杨公公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他在岭南招募当地土著子弟共十余万人马,巧妙地化解了水土不服的难题;随后取东汉马援南征时的伏波故道隐蔽行军,突然出现在梅玄成面前。可怜号称四十万的黑帝大军还没醒过神来就被杨公公的闪电战打得大败,老梅更是在战场上就丢了脑袋,黑帝不幸见到了阎王。玄宗不吝封赏,杨思勖官居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阉人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其实杨为人残忍好杀,在岭南四次平叛实行焦土政策,总共杀掉了十多万人,为了震慑当地居民还“积尸为京观”,就是把被杀者的尸体堆到一个大土坑里炫耀。因此不论蛮族人还是军中将士都非常惧怕杨思勖,连手下的偏将报告战事时都不敢抬头仰视他。在岭南,杨思勖就如死神一般令人恐惧。从这些事例上,我们既能感受到杨思勖的赫赫战功,也看到了他心理变态的黑暗一面。 开元二十八年,八十岁的杨思勖病死。十五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伴随着宦官擅权和藩镇割据,中国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战乱之世,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才获得了安定统一的机会。宋朝的太监武将,大概也是之最。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的使相童贯了。童贯后来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为导致靖康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实际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将。 徽宗曾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负责主持与西夏的战事。他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徽宗遂罢六路大军,“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随后在童贯主持下宋朝对吐蕃开战,经过一年的征伐,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童贯升任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俨然是帝国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了。 徽宗相当以童贯自豪:“契丹人听说我国有一个童贯,屡屡打胜仗,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辽国的情形。”于是把童公公的官职加为检校太尉,前往辽国进行国事访问。辽国人很没有礼貌地嘲弄了童贯,童公公大怒,当下在回国的途中接纳了辽人马植,开始了宋朝经略幽燕的行动。在金兵的帮助下,宋军克复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愿,童贯以太监之身进封广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 在明朝,也并非只有郑和一名太监专美于军伍:开通西域的侯览,攻打兀良哈的刘永诚……这班堪称名将之花的另类太监,在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上国中,构成了一道诡异而又别样的风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2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