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宰相系列:精通揣摩之道的无间道宰相(赵高到秦国是来玩无间道的吗)

人生百味 2023-07-22 22:00:49

隐、刺之乱,数进忠策,太宗以为诚,横赐累万。又密言于高祖曰:“秦王恃功,颉颃太子下,若不早立,则亟图之。”情白太子曰:”为四海不顾其亲,乞羹者谓何?”及高祖议废立,伦固谏止。当时语秘无知者,卒后,事浸闻。 ——《新唐书·封德彝传》

译文:

隐太子李建成与巢王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时,封德彝屡屡进献效忠之策,太宗李世民以为他为人忠诚,广赐财物数以万计。他又秘密对高祖讲:“秦王倚恃有功,与太子抗衡争高下,如果不早立太子,他会极力图谋。”他动情地对隐太子李建成说:“为了争天下不顾亲情,乞讨者又该怎么说?”到高祖计议废除原太子立新太子时,封伦一再谏奏阻止。当时他秘密说的话没有人知道,他死后,事情真象渐渐传开。

他出身贫寒,为了升官发财无所不用其极。

他善于审时度势,每每在王朝更替的时候,为自己选择一个安全地晋升之路。

他精于揣摩心理,每每在纷乱的表面现象中,一眼看破本质。

他身上打着一个王子的标签,却暗地力挺另一个王子,直到死后才被发现是个无间道。

他就是唐朝初年的宰相封伦封德彝。

隋唐时期,大大小小的王朝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为一个大臣,如何站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封德彝的爷爷是北齐的高官,爸爸是隋朝的大臣,他自己先后为隋朝、许朝、唐朝三个或长或短的王朝效力,侍奉过杨坚、杨广、宇文化及、李渊、李世民五个正史认可或不认可的皇帝。

他从一个刀笔小吏做起,闪转腾挪,数次成功躲过即将来临的危险,选择更有前途的主人,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一国宰相。

这能力,实在没的说。

封德彝“成功”的秘诀就是始终为自己保留两个发展方向。

他最初在隋朝当官的时候,先后辅佐一代枭雄杨素和书呆子虞世南,但干活攒经验值刷声望的同时,又暗中搭上了宇文化及的关系。

宇文化及灭隋,封德彝不但没受牵连,还成了功臣。

在宇文化及手下,封德彝很快就看出这个未来许朝的短命皇帝没什么前途,又搭上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的线。

在宇文化及四面楚歌的时候,早就跳出漩涡中心的封德彝跟随宇文士及投奔李渊,成功抱上了大唐粗壮的大腿。

在李建成、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时候,曾经做过天策府司马的封德彝不但没有尽心尽力为未来的唐太宗出谋划策,反而主动靠拢太子李建成,不断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上演了一场夺嫡无间道。

最厉害的是,玄武门之变以后,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并不知道封德彝坑自己的事情,一如既往地信任、封赏、重用,知道封德彝死后,才得知真相。

封德彝的必杀技是“揣摩”。

如果放到现在,封德彝估计至少是一个心理学博士。

封德彝最初的靠山杨素负责给隋文帝杨坚造宫殿,杨素花了大力气,整了个超级豪华的装修,被杨坚大骂铺张浪费。

杨素觉得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很害怕,封德彝说,没事,皇后一看,保证喜欢,您不但不会受处分,还会得到表扬。

果然,独孤皇后来视察之后,很是喜欢。

封德彝一语道破天机:女人就是喜欢豪华的东西,皇后高兴了,皇帝也就高兴了。

杨素慨叹:“揣摩之才,我不如你。”

到了唐朝,封德彝一以贯之地发挥自己善于揣摩人心的特长。

李渊当政的时候,大办丧事的风气很是流行,墓地要大,陪葬的财宝要多,但是唐朝初建,国力还比较衰弱,封德彝揣摩到李渊想提倡节俭,发展经济,于是主动上书,禁止大办丧事,要节俭,搭准了李渊的脉搏,李渊觉得封德彝是个忧国忧民的好臣子,封德彝在李渊心中的好感度飙升。

封德彝本身就有一定的才能,加上善于察言观色,很快成为李渊手下的宰相之一。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围绕着皇位的继承明争暗斗。

李建成以东宫为大本营,李世民以天策上将府为基地,双方网罗人才,培植势力,还时不时往对方阵营派些卧底啥的。

封德彝曾经任职天策府,按理说算是李世民阵营的人了,但是封德彝从来不会再一棵树上吊死,他觉得太子李建成的成算更大些,于是果断投注在李建成这边。

封德彝对李渊说,李世民功劳太大,是个不甘心在人家下面的家伙,要早有决断。他又对李建成说,想当皇帝就不要顾忌什么亲情,要心狠手辣,不要婆婆妈妈。

李渊曾经有过废李建成立李世民的想法,结果封德彝极力反对,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了李渊维持现状。

可怜李世民,完全被蒙在鼓里,还认为封德彝是自己人。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权在握,封赏有功之臣。

没有暴露的封德彝也升官了,继续着他乱中稳进的风格。

一年后,封德彝去世,唐太宗李世民追封封德彝为三公之一的司空,谥号明,这算是一个不错的谥号。

封德彝死后十六年,当年他坑李世民的“事迹”被揭露出来,李世民也震惊了。

人已经死了,还能咋办?

换了个谥号——缪,这个谥号一般是给奸臣的,谥法说:名与实爽曰缪。

隐藏得很深啊,死了这么多年,当年的小辫子才被人抓住。

实在是个厉害的无间道。

赵高到秦国是来玩无间道的吗

不是的。
说赵高玩无间道是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陔余丛考》指出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自宫后进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杀尽秦朝宗室,灭亡秦朝,赵高的所作所为志在复仇,并指出此段资料来源于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眼下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甚少,《史记》蒙恬列传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条材料,是了解赵高身世的唯一史料。将这条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来加以解读。史料的前半部分说“赵高者,诸赵疏属也。”
在《史记·田单列传》也有着与之相似的笔迹“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104]意思是讲齐国名将田单身世,为齐国诸田(即齐国公族)。注意,“诸田”中的“田”字并不是一个国名而是齐国公族的氏。与《史记》、《汉书》乃至《三国志》等正史当中此结构类似的词组,如:诸姬、诸窦、诸吕、诸赵……因此判断《史记·蒙恬列传》中的“诸赵”的“赵”字也是指姓氏,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赵国。赵国的国君姓赵氏,但是秦国的国君也同样姓赵氏,例如《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指出秦国王室的姓氏称谓:“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即秦国与赵国同祖同宗,同姓同氏。按照先秦(包括秦朝)贵族礼制,男子用氏,女子用姓,所以名字叫赵高而不是嬴高(这也就揭示了正史中称秦始皇为赵政而不是嬴政的真实原因)。依照秦始皇对赵高如此信任,应当是秦国王室远亲。赵高的父系,是秦国王室一族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何时从赵氏公族之中分出,因为没有其它更为确切的史料,已经无法准确地知道。至少在赵高这一代时已与普通庶民无异。
有不少人(包括清朝的赵翼)多凭臆想的认为: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灭亡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于是又衍生出赵高为故国——赵国复仇(尤其以长平之战的国耻家恨)而潜入秦国,阴谋颠覆秦朝,族灭秦国王室。其实这些被人广为传颂的赵高复仇之论实际上都是缺乏历史根据。

求好看的经典的言情小说

《桃花离》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s/15YmcvXIvrHds6D6X2-B8Sw

提取码: 528j
《桃花离》为沉默白纸所连载完结的穿越架空言情小说,总章节为第一百三十二章。

奸臣李林甫究竟有何能耐,让唐玄宗那么信任他,让他做19年宰相?

一提到唐朝丞相李林甫,大家或许就联想到“坏人、奸诈、祸国”这些词。的确,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奸相,他贪恋权力,不择手段……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唐朝担任宰相18年又7个月,是唐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张九龄,姚崇等人都只是做了几年。

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唐玄宗如此赏识呢?

主持修订法律条文,领衔完成《唐六典》

唐玄宗时期,国家发展遭遇了许多困难。正当唐玄宗苦思冥想国家前途的时候,李林甫不失时机地走进了唐玄宗的视野。在唐玄宗的眼里,李林甫心狠手辣,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具有管辖众官员的能力,所以十分看好李林甫。

李林甫崇尚法家,为人处世注重原则秩序,不讲人情世故。他主张以法治人,让人们都在法律的约束下,安分守己,这样国家才会有良好的秩序。唐玄宗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为了实现以法治人,必须要修订法律条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刚进入中枢机构,唐玄宗就委以重任,让他主持大规模的法律条文修订工作。李林甫一直都在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因此对于这份修订工作,他可谓驾轻就熟。他汇集了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

历时两年,修订工作终于有所成就。据记载,在这次修订法律的工作中,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1324条,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宋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这些法典在同年秋向全国颁布。

这次法典的修订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此评价道:“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因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其中许多原则都符合的中国时代发展的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这些法律一直到14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

通过新法典的制定,唐玄宗充分见识到了李林甫处理行政问题时思维的缜密与他改革的决心,因此他对李林甫委以更加的重用与信任。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被任命为宰相,开启了他的宰相生涯。



李林甫画像

后来,唐玄宗下令由李林甫领衔编写一本名叫《唐六典》的书。

这部书囊括唐玄宗时期的所有体制内官名,详细考证了每个官名的历史演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规则、制度、职责等相关细则都进行了规定,并在其中附上《周礼》的记述,做出了系统的理论介绍。

《唐六典》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的一项创举。在往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这部法典一直被作为最方便、最具权威性行的政法而通行全国,即使是新旧官署变革,这种制度也一直没有改变。

后世史学家对《唐六典》寄予了高度的重视,将其视为一部唐代政治制度的百科全书。但后人对它的编制初衷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大唐帝国的行政法,但更多人认为《唐六典》是一部“礼书”、是一部儒家经典《周礼》的唐代版本。



李林甫雕像

李林甫为了让法律顺利得施行,也是处处以身作则,不管是谁,即使是名门望族或是达官贵人,也必须按照法律行事,否则就将面临严惩。

通过对政府法令法规和法律的调整,李林甫为唐玄宗建立了一个有效维持政府运转的体制。不得不说,李林甫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尽职尽责。

在朝廷极具威慑力,安禄山尤其怕他

对于李林甫这个人,司马光说他:“口有蜜,腹有剑。”但他阴险狡诈的同时,在朝廷也是一个颇有威望的人,朝廷上下对他那就只有一个“服”字。

李林甫当宰相期间,大权在握。但是他与我们印象里玩弄职权、贪污受贿的奸臣不太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他能保持做事公平,行为举止皆有法度。

《旧唐书》中说:“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意思是说李林甫处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尤其是在人事任免这个敏感问题上,可以做到基本的依法办事。因此朝廷上下对他也是敬畏有加。

关于李林甫在朝廷上的威慑力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安禄山的人,职位是御使大夫,地位仅次于李林甫。因为安禄山是个粗人,加上皇上宠信,因此十分傲慢。

当时和安禄山同任御使大夫的还有一个叫王鉷的人,是李林甫手下的人。二人决定联手给安禄山上一课。



李林甫画像

当时安禄山和王鉷二人一起来拜见李林甫。王鉷见到李林甫之后,毕恭毕敬地行礼,远远超出了一般下级对上级的那种恭敬,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战战兢兢的恭敬。安禄山见到王鉷如此恭敬,原本还直直的腰杆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弯了,而且弯得比王鉷还厉害,旁边人看到都乐了。

此外,李林甫手下耳目众多,经常打探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行踪。他又用此招对付安禄山。安禄山一有什么举动或打算,都有耳目向李林甫报告。李林甫对着安禄山当面点破,安禄山以为李林甫有通神的本领,所以此后每次见李林甫都是毕恭毕敬。

后来安禄山到别的地方当官,每次有使者入京归来,他都要问李林甫宰相有没有说什么和自己有关的话。使者如果回答说:“宰相说您干得不错。”安禄山就欢呼雀跃。一旦使者说:“宰相说要您小心行事。”安禄山就倒在地上拍着椅子说:“哎呀!我要完蛋了!”

对于安禄山对李林甫的害怕,《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有这样的评价:“虽然安禄山力量强大,但他个人仍非常畏惧李林甫,这种关系在这些动乱的年代里对维持朝廷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时安禄山还未谋反,就是因为有李林甫能镇住安禄山。李林甫死了以后,杨国忠当权,安禄山看杨国忠不过是软弱无能之人,所以他也就肆无忌惮发动兵变了。

主张给予军人优待与修订《长行旨符》财政制度

唐玄宗时期的军事变革就是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所谓募兵制,就是一种通过临时招募民丁组建军队的方法。被招募者一般选取富贵多丁、骁勇善战者,并举荐已退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不足的部分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资助。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推出了新的政策,给予职业军人优越的待遇,以吸引人员投军:“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量军镇间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体恤。”

这种改革建立在盛唐强大的国力之下,边防军日益壮大,成效显著。



李林甫画像

不过,这种兵制也是存在不小隐患。庞大的边防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使得政府的财政和后勤出现了巨大的亏空。在建立了职业军队之后,政府不仅需要常年支付军队的开销,更需要应对军队的封赏和特权,巨幅增长的军费使朝廷不堪重负。

同时,募兵制还加强了边镇的军队,而中央的兵力反而空虚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逐渐形成,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谁能提供详细的明朝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年谱?

李春芳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靖十年
(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当朝首辅。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明史》列传第81),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引退经过
明代嘉靖、隆庆两朝的内阁争斗是激烈甚至血腥的,首辅夏言与严嵩之间、严嵩与徐阶之间、徐阶与高拱之间互相争斗,有的被抄家,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初使李春芳萌生退意的,应该是他被卷入徐阶、高拱之间的漩涡之后。高拱一党的监察御史齐康,弹劾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在内阁中狼狈为奸弄乱朝政。当年,李春芳两次乞休,奏疏没有提齐康弹劾的事,只讲了 “亲老身衰”的两个理由:父母亲 “年并七十有七,景逼桑榆,命同风烛”;自己年龄也大,精力衰减, “目花生而莫辩,心血耗而善忘”,不能再承担内阁重务。皇帝当然知道李春芳乞休的原因,当即下旨安慰挽留:“卿德望素著,年力未衰,朕方切倚任,用图治理,岂可遽求休退。宜即出供职,以副眷怀,不允所辞。” 过了两年,李春芳又上疏乞休,这一次当是徐阶罢相他继任首辅之后,即明史中所指的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 ‘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奏疏中提出的理由是 “血疾陡作,不能供职”,左鼻几次衄血如注,医生认为 “病起积劳,非旦夕可愈”,希望皇上能够“悯臣多疾,放归田里”。皇上派了太医诊治,仍然不允所求: “卿辅弼之臣,忠勤素著,朕所倚任,岂可以微疾辄求休致。宜用心调理,痊可即出供职。” 李春芳最后比较集中地提出乞休,是在隆庆五年。当时南京的给事中王祯揣摩高拱的意图,上书指责李春芳 “亲已老而求去不力,弟改职而非分希恩”,是为 “不忠不孝”。李春芳在乞休奏疏中提到: “臣果忠实乎果欺诈乎,皇上圣明内蕴,无微不照,自然辨察”,但 “忝居丞弼,既经丑诋,岂可复玷班行之首”,要求皇上将其“即日放归田里”。隆庆皇帝很快下旨挽留: “卿辅弼之臣,忠诚体国,朕所眷倚,岂可以人言辄求休致。宜即出安心供职。不允辞。”这一次李春芳铁了心,连续上了4封奏疏,弄得皇上很不耐烦: “卿昨具辞已有旨勉留,何又有此奏?”“机务繁重,方切倚毗,岂可坚于自遂。宜即出辅理,慎勿再辞。” “卿屡疏求退,已屡有旨慰留,宜体圣怀,勉出辅政,勿再固辞。”等到李春芳上了第5封奏疏,隆庆皇帝没有办法,只得下了一道 《赐大学士李春芳归田敕》, “特从说请,用遂雅情”,并赐驰传遣官护行, “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与嘉靖、隆庆两朝所有的首辅相比,李春芳的结局是最好的。
引退后生活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 《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这些文章现在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