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董卓就是个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奸贼。其实不然,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乏善可陈。
《三国志》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董卓“以健侠知名”,其所作所为与汉代那些游侠无异。
《后汉书》言:“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鞬是指装弓箭的器具,一般人都是背一鞬,可董卓却比别人多一鞬(因为他可左右开弓)。董卓武力值很高,善骑射(在马上左右开弓),而且“性粗猛有谋”。
《后汉书》:(董卓)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董卓很体恤士卒,颇具统帅风度。
董卓身经百战,有一定军事才能。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他能从军司马一直做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靠的主要是军功。
董卓为什么废少帝呢?“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第一个原因是陈留王刘协贤明,第二个原因养育他的董太后和自己同族。但明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协比少帝贤明。
“(董卓)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董卓为被宦官诛杀的陈蕃、窦武等忠臣平反,此乃善举。
“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毖阴为内主。”董卓当政后,任人唯贤,重用那些忠良、名士。连和他作对的袁绍也被他封为渤海太守。不过最后董卓重用的人,都反叛了他……单这也正表明,董卓是真心信任这些贤士的。
董卓重用名士蔡邕,礼遇他,也能听从他的建议。董卓死后,蔡邕为之叹息,因此被杀。《后汉书》:董卓宾客部典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剪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并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皁盖车。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董卓也有不少优点,不能全盘否定他,应客观评价他。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一个文能拉拢人心,武能帅兵打仗的由一个被发配边远地区的草根逆袭到改朝换代的人才。之所以说他是被彻底的妖魔化是因为关于三国的小说对他的描写全部是以他的晚年为模型,进行的夸大描述。小说中的董卓,是一个残暴无情,又无能的人,手底下能人良将众多,实力最初是最强的一方,好好的一副牌被他给打烂了。这种形象下的董卓就变成了一个浑身上下没有优点,只有缺点的人。
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董卓,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手握重权的。他最初是和族人一起被迫迁移到羌族地区,被朝廷想要同化胡人而进行移民变成的无家可归的可怜人。这就代表着董卓在发家之前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在小说中对董卓的描述,其实是根据董卓晚期时的作为,进行刻画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董卓无论在现实还是小说中,都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底下的人对他不离不弃。
试想,若是一个残暴无情的造反者,怎么可能那么多能人良将都对他忠心跟随呢?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董卓的,他是一个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他起家的过程中的。在他很贫穷的时候,就对朋友很大方,在他领兵打仗的时候,也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分发给下面的士兵。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得他身边的人,对他都十分的信服。也正是因此,董卓才凝聚了巨大的实力,才开创了三国的乱世之始。
只不过晚起的董卓,确实是行为太过恶劣,也就使得后来人们对他的印象太差,让人厌恶了。董卓自从进京后,看到了皇朝的弱小,开始不服从朝廷的管控,开始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进而影响到了他不仅对朝廷态度差,对自己的人态度也差。所以说,董卓虽然被妖魔化的有点过分,但也是有迹可循的,而不是凭空就把一个正面人物给妖魔化了的。
董卓从一不起眼的角色,凭着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东汉末年时期无人不晓、骁勇善战的风云人物,一跃成为朝廷呼风唤雨大将,非同凡响。
东汉末年,甘肃地区少数民族集中,董卓结交了不少少数民族部落人士,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董卓率领黄巾军起义,在边陲地区时常露胳膊现现大腿,也逐渐成为有气候的人物。
机缘巧合,何进、袁绍与京城宦官相斗热火朝天,正乏有得力军队相援,董卓率领的西凉铁骑正在附近,于是,袁绍下令董卓大军洛阳城辅佐讨伐朝廷宦官势力,结果,还没等董卓铁骑进京,袁绍就收拾了那帮势力,让董卓捡了便宜。
成功进入洛阳城的西凉军,多数是匈奴,唯董卓马首是瞻,根本不听朝廷调遣。董卓进京后率领西凉铁骑,也一并将洛阳城唯一军队力量收拾了,并将何进军收编旗下,势力得以壮大,在朝廷更是是兴风作浪。
董卓治军虽有方,连三国猛将吕布等诸多善战大将尽收麾下,猛将无数,统领的军队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但是,董卓残忍无道,敢为一己权势,滥杀无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丞相,敢随意在朝廷之下血刃朝廷大臣,其手下士兵也是肆意烧杀掠夺,作恶多端。董卓声名狼藉,作法不得民心。
袁绍集结十八路诸侯联盟攻打董卓军的时候,始初也是难以抗衡,就董卓麾下一个小小战将也能令各大诸侯犯难,若非最终王司徒使用离间计,策反了其麾下大将吕布,董卓还不定会改变了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格局,其实力实在不可小觑!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乘虚率军进京,废立皇帝,成为了三国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他权倾朝野,大有将?东汉?取而代之的意图。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也未取得成功,最后不了了之。
之后,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巧借吕布之手,除掉汉贼董卓,还东汉一个朗朗乾坤。董卓死后,东汉各地实力派群龙无首,你争我抢,最后成了魏、蜀、吴三家分立。有人说,如果董卓没有被杀,便不会有魏、蜀、吴三国,这是真的吗?董卓到底有多厉害?
个人认为如果董卓不死,董卓可能统一全国,没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董卓西凉铁骑力压十八路诸侯。
西凉铁骑是非常厉害的,曾为剿灭黄巾军出了不小的力气。来到京城的不只有董卓的西凉军,还有丁原军队,最后却是董卓掌握朝政大权,这就显示了西凉军的厉害之处。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信誓旦旦讨伐董卓。
董卓刚开始仅仅派了一个骁骑校尉,便将十八路诸侯大军阻挡在汜水关下,使其不能越雷池一步。华雄战败江东猛虎孙坚、杀死孙坚手下四大将之一的祖茂,还杀死鲍忠、骁将俞涉,就连上将潘凤也死于华雄之手。最后,如果不是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估计华雄还会一直狂下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华雄只是董卓手下的一员普通部将,就这么厉害了,这说明董卓的西凉军经常和少数民族作战,整体素质高于养尊处优的十八路诸侯军队,战斗力也比十八路诸侯军队强。
其次,董卓有天下第一高手吕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华雄被关羽斩杀后,董卓派出了?终极高手?吕布。吕布也没有令董卓失望,他先声夺人,接连斩杀方悦、穆顺,败武安国、公孙瓒,最后刘、关、张三英才遏制住吕布的凶威。
这并不影响吕布的威名,他还是那个顶天立地,使十八路诸侯闻风丧胆的第一高手。?人的名,树的影?,胜败乃兵家常事,吕布只是一时托大,一人大战三人,其中还有两个超一流高手,这才败北。如果单挑,那时还没人是吕布的对手。这时的吕布,真的有那种高手寂寞,独孤求败的感觉。
最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吕布兵败虎牢关,董卓感觉洛阳受到十八路诸侯的威胁,在李儒的建议下,想要迁都长安,以避锋芒。董卓说迁都,就迁都,胁迫汉献帝及后妃宫女数千人,劫掠洛阳豪强金银珠宝,还有大批百姓,浩浩荡荡,向长安奔去。董卓离去,留给十八路诸侯的只是一个空壳子,是一座空城。
此时,十八路诸侯各怀私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都没有及时追赶逃走的董卓及汉献帝。如孙坚遭到丢失的金镶玉玺,就独自离开了,背叛了盟约。只有曹操,一心为国,率军追杀董卓,却遭到董卓军队的埋伏,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曹洪拼死救援,曹操也可能殒命。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这儿是他的大本营,还有函谷关,易守难攻。关中平原就是当年秦国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极大的地理优势。此时的董卓,就如同后来的曹操丞相,掌握了汉献帝,掌握了东汉的中枢,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的命令,都是名正言顺的。
其余地方实力派,表面上,还得听从汉献帝的圣旨的,不能公然违抗。因此,董卓占据了大义,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还不次于以后的曹操实力,很有可能逐一剪除反对他的地方实力派,重新统一中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孙王的传说西汉乌孙公主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