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扯下了东汉王朝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将腐朽没落的刘姓皇族推向了滚滚东逝的历史潮流之中。公元184年,全国大旱,农民颗粒无收。但汉政府的税赋却一分都没减,农民已经被逼上了绝境。
由于叛徒的出卖,太平道道主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喊出了,压抑十余年之久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于是乎,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的贫苦农民都头裹黄巾,手持锄镐一起响应。一个月内便打得汉政府官军败逃、酷吏亡命。随后黄巾军迅速占领了各郡县,以图对抗朝廷。
此时的汉灵帝还在长安城内过着“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的生活。之前就有一个叫唐周的人告发说,那帮穷老百姓要造反,而且明确指出了京师重地之内就就有人造反。汉灵帝心想老子玩的正嗨,怎么会出现这么一群是如此扫兴之人,这不耽误朕玩的雅兴吗?于是吩咐道,来人呐,给朕杀了那伙小贼。于是,黄巾军在京师的内应马元义便被车裂而死,紧接着长安城、洛阳城内太平道徒被斩杀千余人,解决了内部的敌人,汉灵帝立即派人去捉拿张角。做好这一系列事情后,汉灵帝觉得这帮老百姓也不过如此。
可是事情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卧榻之侧的隐患虽然铲除,但其他地方却到处都有黄巾军的影子。眼见黄巾军来势浩大,灵帝一下子就慌了,这可吓死宝宝了,赶紧喊来大舅哥救自己。于是,何进走马上任大将军之职,总督剿灭黄巾之事宜。除派兵分守京畿重地外汉政府迅速宣召各地争集义军、大赦党人、起用民间懂军略之人以助官军。然后便派这些士兵分别外出平乱,卢植对付张角主力,朱儁携孙坚攻打波才军,皇甫嵩讨伐颍川。
然而黄巾军并没把汉政府的积极动作当回事,反而攻得更加凶猛。波才击败朱儁,进围朱儁皇甫嵩于长社,广阳、汝南皆打败了官军。黄巾军一时气势汹涌,军势达到了鼎盛。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
军官都是穷苦百姓出身,缺乏基本的战术素养。军队整体作战不是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而是去打攻坚战,跟官军拼消耗。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便使得一开始占据优势的黄巾军,在后来的作战中节节败退。先是朱儁、皇甫嵩、曹操三军大败围困长社的黄巾军。官军后又经过数战终于平定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另外一边,大儒卢植也率军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战终破张角斩杀万余人,进军到广宗附近。然而就在朝廷局势刚要好转的时候,一个左丰的小人代表汉灵帝来前线视察军情。他因为卢植没有贿赂他,便上奏汉灵帝说卢植消极作战,纵容敌人发展壮大。
这汉灵帝本琢磨着赶紧打完仗,自己好在有生之年继续享受享受帝王的奢靡生活。可这个儒生却违背自己的心愿,这怎么能行。于是,一道圣旨便把卢植装进了囚车。汉灵帝心里恶狠狠的想着:等你这个老顽固回来,朕要好好问问你,为啥不好好打仗,还能不能让朕愉快的玩耍了。
汉政府重新做了战略部署,继续对黄巾军实施赶尽杀绝的战争目的。正所谓医者难自医,恰好此时张角又生病而死。张角死后他的兄弟、部下继续着他他天下大吉的遗志。此时黄巾军在意一座城池得与失的毛病再次成为了他们致命的缺点。明知道他处无援军赶来相助,仍然困守危城,与朝廷军队展开攻坚战。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朝廷大军在朱儁与皇甫嵩这两位专业指挥官的带领下,早已经胜券在握了。朝廷军队已经不再是那个苦于无法战胜对手,而四处求援的可怜虫了。朱儁与皇甫嵩总能用远高于农民起义军的战略战术,成功地将敌人压制打败。黄巾军就这样一步一步溃败回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巨鹿。最后的结局便是斩张梁、诛张宝,又掘开张角的棺木戮尸枭首。这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在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准备后,虽然短短九个月即宣告失败。但其过程的悲壮难免让人哀叹。
究其失败的原因不外乎那么几点:
第一,起事仓促,起义之初便被叛徒出卖。导致里应外合之战略计划失败,张角被迫提前举事。
第二,农民起义军根本没有正确的战术战法,领导人基本不具备军事才能。没有战略首脑,起义的军队虽然人数庞大,但黄巾军的力量并未集中到一个点上。导致黄巾军各自为战,彼此孤立行动不能给汉政府致命一击。
第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农民起义军本来是贫苦百姓自己的队伍,对于杀官吏诛暴卒,这是他们反抗的必经之事。不过对待同为受压迫的农民,他们也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大力屠戮。相比于过去的腐败官府来说,他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后方兵员支撑,没有基地建设组织后勤,失去农民自身的支持,走向末路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四,黄巾军面对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汉政府虽然腐败,但边疆战事不断,这让汉政府一直处于一个半战争状态,将军士兵还是很有战斗能力的。再加上农民起义损害了地主豪绅商贾富人的利益,所以他们也愿意出钱出力帮助朝廷镇压黄巾军。
黄巾军主力皆为农民,仍然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战规律。这在兵者诡道的非常时期如何能不败,最重要的一点是黄巾军没有一个根本的政治,治国理想。他们只是做了旧时代的破坏者,而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想过如何建立新时代。自身缺陷再加上残酷的外在环境,使黄巾起义最终归于失败。张角们期待的新时代虽然没有来临,但他们也亲手埋葬了这个黑暗腐朽的旧时代。如此之壮举不可谓不悲壮。
黄巾起义是好的还是坏的 ,为什么会失败~ 黄巾起义的历史评价现在没有统一定论。按照建国初期的无产阶级价值史观黄巾起义当然是好的,只不过这是一场农民为了反抗暴政的一次不怎么成功的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初期世家大族为了对抗皇权,不闻不问还处处掣肘使得起义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大大的触动了世家的核心利益。最后不得不与皇权妥协。全面启动国家机器很快就平定了黄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巾起义犯了所有农民起义的大忌。不懂根据地建设,完全是流寇。后勤补给根本就跟不上。在张角兄弟死后,不但各自为政还互相拆台。导致被各个击破。为什么把黄巾起义叫黄巾之乱?因为黄巾起义促使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
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扩展资料黄巾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
一、它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因此提不出更具体的策略方针;
二、它没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因此部队保障受到限制,战斗行动受到掣肘;
三、它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互相的配合,各自为战,因此造成战区上的孤立、分割态势,以致为敌占优势的主力军所各个击破;
四、它不懂得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等机动作战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热衷于城池的攻守,将起义军主力胶着于一地,同敌人打硬仗、拼消耗,直至耗尽自己战斗力而被击败。
所有这些,都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和作战指导方面的严重失策,也是直接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战争不幸失败的主要原因。
-黄巾起义
三国演义黄巾起义详细过程黄巾起义的过程: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
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
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扩展资料: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当时,地主阶级的掠夺、兼并变本加厉,农民的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从而激起东汉农民群众更激烈的反抗斗争。
此时,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治病的方式传教,秘密组织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教徒遍布青、徐、幽、冀、荆、场、兖、豫等地,共几十万人。
他把这些人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有自己的首领,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准备在农历甲子年三月五日于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
但是,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公元184年2月,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象暴风骤雨,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地冲击。
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席卷了河北直至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黄巾军的主力部队由张角、张梁、张宝兄弟率领,战斗在河北一带。
十一月占领了广宗,东汉 *** 极其恐惧,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反动军队同张角军战于广宗。卢植在广宗城周围筑起围墙,挖了壕沟,架上云梯攻城,久攻不下。
朝廷遣小黄门左丰监视卢植,后撤换了卢植,用东中郎将董卓来代替,继续围攻广宗。但直到第二年的六、七月间,广宗依然在起义军的坚守之下。
八月张角不幸病死,他的弟弟张梁指挥战斗。张梁军越战越勇,反动军队难以战胜他们。东汉朝廷吃了败仗,撤换了董卓,又遣皇甫嵩来代替。
英勇善战的张梁军,又给了这个刽子手以沉重打击。但是,十月间,起义军麻痹大意,遭到皇甫嵩的夜袭,损失很大,张梁英勇战死,阵亡和投河牺牲的共八万多人。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将领有哪些?天公将军(大贤良师):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神上使:张曼成
张角: 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晋西南)人,画符行医十余载,聚众数十万,号大贤良师,中平元年春二月(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初战先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广阳(今北京)太守刘卫。同年冬十月,病殃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张宝: 角之弟,称“地公将军”。十一月于皇甫嵩战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亡于阵中。《三国演义》中称张宝阵前使妖术,被刘备射伤,后被部将严政(虚构人物)所杀,献首投降。
张梁: 角之弟,称“人公将军”。张角死后,拒守广宗,被皇甫嵩夜袭破城,亡于阵中。《演义》中曹操以骑都尉参预此役。
波才: 豫州区黄巾军首领。先败当南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次败朱儁,又依草结营围皇甫嵩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是夜会大风,皇甫嵩使人内外放火,会朱儁、曹操军至,大败。汉军追至汝南陈国再胜,复追杀波才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彭脱: 波才副帅,被斩于西华(今河南西华南)。
卜已: 青州区黄巾首领,八月被傅燮俘杀于东郡苍亭(山东阳谷东北)。
张曼成:称“神上使”,南阳(河南南阳)区黄巾首领。斩杀南阳太守褚贡。后进攻宛与太守秦颉战,殁于阵中。
赵弘: 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为统帅,攻克宛城,部众发展至10余万人。六月,朱儁击灭颍川黄巾军,转攻南阳,与荆州刺史徐谬、南阳太守秦颉围攻宛城。八月,儁退兵诱敌,暗中设伏。黄巾出城追击,遭伏击,赵弘战死。
韩忠: 继赵弘为南阳黄巾首领,投降未遂,突围不成,死于阵中。
孙夏: 继韩忠为南阳黄巾首领。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于十一月西移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之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
马元义:黄巾大方首领,召集荆、扬地区道众数万人到邺(今河北临漳),与冀州道徒会合。往来洛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起事之前,张角济南弟子唐周叛变,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元义被捕车裂。
程远志:《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于第1回登场,统兵五万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破敌。两军交战大兴山下,远志被关羽一刀挥为两段。
邓茂:《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程远志副将,于第1回登场,茂被张飞一合刺于马下。
高升: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张宝副将,于第2回登场。曲阳之战中被张飞刺杀。
孙仲: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翎。和韩忠、赵弘共同攻宛。与朱隽、刘备交战,被刘备射中落马。
为什么是黄巾起义与黄巢起义说是黄巾起义是因为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军队叫黄巾军;而黄巢起义则是领导人是叫黄巢,故历史上称之为黄巢起义。
1、黄巾军,是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于甲子年184年产生起义,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引发的起义不到一年就被东汉王朝所镇压,历史上都把黄巾起义作为三国时代的开端。
2、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扩展资料:
黄巾军主要将领
正史人物
张角:黄巾军领袖,太平道教主,自称“大贤良师”,于汉灵帝时期于各地传道,经十余年发展拥有教徒数十万。起兵后自称“天公将军”,后为卢植所败,困守广宗,数月后病卒于城内。[4-5]
张宝:黄巾军领袖,张角之弟,自称“大医”,起兵后自称“地公将军”,率军据守下曲阳县城,城破被诛。
张梁:黄巾军领袖,张角之弟,自称“大医”,起兵后自称“人公将军”,随张角同守广宗城,城破被诛。
马元义:太平道渠帅,起事前往返雒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后案发被捕,车裂而死。
张曼成:荆州南阳郡黄巾军渠帅,自称“神上使”。攻杀南阳太守褚贡,率数万人屯兵宛城,后为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剿灭。
波才:豫州颍川郡黄巾军渠帅,曾率军击败朱儁,后为皇甫嵩所破,波才退守阳翟,城破被诛,颍川黄巾灭。
彭脱:豫州汝南郡黄巾军渠帅,汝南太守赵谦初为黄巾所败,后皇甫嵩、朱儁破彭脱于西华县,汝南黄巾灭。
参考资料:-黄巾军
参考资料:-黄巢起义
黄巾起义的口号是什么意思?“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指汉王朝,汉代官员军队的衣服以苍青色为主。“黄天”是指黄巾起义军。意思就是说汉王朝要灭亡了,黄巾军是未来的统治者。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
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乱不堪,农民生活困苦。有见及此,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于魏郡,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
因此,追取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
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后,沿徒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
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
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不过信众中不乏豪犟、官员、宦官等,所以汉室并未多加理会。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东汉末年,朝中各派系力量争权逐利,社会动落不安,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从汉和帝刘肇继位起各地又接连不断地闹水灾、旱灾、蝗灾,人们无路可走,只好起来反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信奉中黄太一之神,以道家秘作《太平清领书》作为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太平道的这种思想使张角的信徒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遍及8个洲。
张角把8个州的信徒组织成为36方,大方1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36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预定在这一年的三月五日,8个州同时发动起义。张角还叫人在首都洛阳地方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标明这些官府衙门到时候都将改变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兄弟3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恶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东汉朝廷十分惊慌,派重兵守住洛阳和附近的关口,又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隽为右中郎将,率领4万多名精兵镇压黄巾起义军。黄巾起义军奋力抵抗,但终因经验不足被镇压。
黄巾军的主力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黄巾军仍然在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朝廷的统治。在黄巾军影响下的各地各族农民起义军,也纷纷起来跟地主阶级斗争。直到汉灵帝的儿子献帝刘协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还没有平息下去。
张角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候,得病死了。张角的两个弟弟也在激战中牺牲。
在镇压黄巾军的战役中,东汉宫军的北中朗将卢植和工中朗将董卓率领的军队被张角兄弟打败。
黄巾起义历经九个月就失败的原因是面对的敌人过于强大和农民起义的过分局限性。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由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的一次大规模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准备时间很长,据历史记载,有十余年之久,按理说是非常充足的一次起义。而且在起义爆发之前,张角等人就将总部队划分成立三十六大方,人数达数十万人之多。从史料中记载来看,张角也有一个全面的作战规划,但为什么仅仅历经九个月就失败告终呢?
在战术上缺乏经验。在黄巾起义爆发数月,朝廷便派出众多官兵来打压,仅仅两三余月,就斩获张角队伍的二十万余人。这二十万如果张角有一个全面又细微的布置,对军队做出合理的战队计谋,那么朝廷能否获胜这也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张角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军队准备,各方面的问题也都考虑到位,和起义军们也都做了合理的战争规划,但么每一次的规划都盲目进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黄巾起义虽然密谋已久,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后期也会因战乱太久而导致人心涣散,失去了作战的一个士气。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太多。黄巾起义虽然是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但终究还是农民起义,没有智勇谋士的参加,虽然密谋十几年,最后也是以失败结束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班婕妤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