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朝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郭晔旻,原题:从春节吃“年糕”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
春节在尧舜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称“祀”,周代时叫“年”。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不仅历史最悠久、礼仪最隆重,而且更是一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的饕餮盛宴。一年之中,过节的食品最为丰富、精致。饺子之外、年糕也是春节众多食品中的主角之一。
从饺子到年糕
大概从汉代开始,春节节庆从立春过渡到了正月初一,故称“元旦”。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西汉时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相延至今。新年前一天为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除夕与元旦(春节)适逢岁月轮回的枢纽,因此特别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历来受到了讲求“慎始敬终”的传统社会普遍的重视,成为汉文化圈内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品尝美食自然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朝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不但要请客吃饭,还要给百官加工资。
其实,品尝美味佳肴在元旦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年夜饭还要泼洒在马路上,除旧迎新。唐人有守岁的习惯。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迎新,一直要等到元旦来临,整个除夕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酒宴中消磨度过。长安宫廷会摆下守岁宴席,皇家子孙与部分臣僚要陪皇帝共度良宵。唐代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写到,年三十这天要“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里也说,除夕之日要“家家饮宴,笑语喧哗”。至于清代吴县人(今苏州)顾禄所著《清嘉录》里,更是“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连“年夜饭”的名称也出现了。
早在明代,在广大北方地区,饺子已经是春节期间当之无愧的主角。饺子在明宫中被称为“扁食”。按照明代天启年间的大太监刘若愚的宫廷杂史《酌中志》的说法,正月初一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时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北京皇城宫内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然后“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这种“扁食”即后来的饺子,后世称为更岁“饺子”,谐音更岁“交子”。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扁食,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二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到了清代,按照富察敦崇(晚清文人,生卒时间不详)在《燕京岁时记》里的说法,“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饽饽(饺子),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这话就有些夸张了,改成“北国皆然”就妥贴多了。当然这里的“国”,也许特指的是京城。不过,虽然这本《燕京岁时记》参考引用了不少先人著作,包括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富察敦崇可能没有注意《酌中志》里还有另一个说法,明朝的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而吃年糕的。这些人新年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较之《酌中志》稍晚,崇祯年间记录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也已经明确地说:“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可见明朝时期年糕已经是帝都新年的时令佳品。
“拆了相门城,救了姑苏人”
那么,年糕是从何而来的呢?年糕是糯米做的,年糕的食俗自然也是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今属宁波市)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江南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了。江南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古时候,这里出产的优质水稻往往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
另一个传说也把年糕的诞生与盛产稻谷的江南联系了起来。传说,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公子光(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公元前514年)以显示他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以为有了坚固城池便可高枕无忧。见此情景,伍子胥深感忧虑,嘱咐下人“我死后,如国遭难,民饥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惨遭诬陷,自刎身亡,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今苏州)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随从众人想起伍子胥的嘱咐,便带领城内居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砖”。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暂时度过了饥荒。这就是苏州民谚所谓的“拆了相门城,救了姑苏人”。吴人敬仰伍子胥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都用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
这个说法未必就是事实,不过以米制糕团的确是久已有之。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饵谓之糕”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称作“白茧糖”的米糕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粢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也就是说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粢,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跟今天上海的传统早点粢饭糕倒有几分相似。
在同一时期的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里,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已经出现了。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做法跟今天的年糕已经有些接近了。
到唐代,洛阳地区出现了在“正月十五食玉粱糕”的风俗(见《云仙杂记》),这大概是目前已知的关于春节期间吃糕的最早记载。又根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代大都里,正月初,“人家以黄米为核糕”,也算是春节期间吃糕。到了明嘉靖年间的《姑苏志》中有“二日食年糕,曰撑腰”,标志着“年糕”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
天下年糕
无论伍子胥发明年糕的说法是不是真的,年糕在清代的苏州的确已经成为主要的春节节令食物。大吃货顾禄在《清嘉录》就用了整整一节专门写“年糕”,还收录有“方头糕”、“薄荷糕”、“糖年糕”、“条头糕”等各式各样的年糕产品。清代的《苏州府志》也说:“正月朔,黎明起,爆竹开门,长幼整衣冠,拜五祀及先祖,以此拜贺,丸粉食之,古所谓元宵也,啖春糕春饼,是日不烹饪。”可知当时食年糕的习俗已是苏州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常,过了腊八节,苏州人就要家家预备年糕。这就是清朝蔡云所说的:“腊中步碓太喧嗜,小户米囤大户厫。施罢僧家七宝粥,又闻年节要题糕。”一般富贵人家因用量大,常常雇糕工到家,自制自蒸。这些人家会用年糕作为赏赐仆俾的赏品,这些年糕大多成狭长形,俗称条头糕。年糕有的形似元宝,称为元宝糕,是亲友间馈赠的佳品。直到春节之后的二月初二,农家还会把去年年糕油煎至金黄而食。这种糕就是《姑苏志》所说的“撑腰糕”,据说此日食此糕能治腰痛病。《清嘉录》所载的“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掌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即指此俗。
同样是二月初二,清代北方一些地方也有将春节时剩下的年糕油煎食用的习惯(但其叫法跟苏州不一样,名曰“熏虫”。其实,岂止是叫法不一样,在食用年糕的习俗向全国各地扩展过程中,它的做法也变得大不一样了。北京人的年糕是基于宫廷食制的延续,年糕品种花样繁多,也常常作为贡品陈设。天津年糕常在面上撒红绿丝、碎蜜饯果料等,另有夹馅年糕,且多为甜馅,如豆沙、枣泥、山楂。上海年糕常加入糖猪油、撒黄桂花、红玫瑰花。吉林则偏爱用粘黄米做年糕。山东的黄米、红枣年糕和安徽的粳米、糯米年糕都是蒸成大块切着吃。杭州有糖年糕,象征一年到头甜甜蜜蜜。广东人的年糕也分甜咸两种,别有风味。
新年食用年糕的习俗甚至渡海传到了东瀛。
日本人的各种年糕都被称为“饼”。在日语中,“饼”读作“もち”(moti),有长久、持久的意思。日本人过年吃年糕,含有事业、生活长久兴盛,身体一直健康的寓意。正月初一(明治维新以后改用公历)的时候,日本人要在家里摆上“镜饼”作为祭祀品。所谓“镜饼”是纯糯米制作的白色年糕(在西日本为圆形,东日本为四角形),一般是大小两层摞在一起,最上面放上一个桔子、干柿或海带。因为日本人信奉神明都是在镜子里,所以这种年糕被称为镜饼。根据地域不同,镜饼作为祭祀品放置数天后要进行“开镜饼”的仪式,用木槌捣碎镜饼,一家人分食,表示过年的结束,新的一年开始。虽然寓意稍有差别,年节时候制作和食用年糕作为一种民俗已经成为中日两国长期以来的传统,作为一种民俗符号而固定了下来。
参考文献:
邱庞同:《食说新语:中国饮食烹饪探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叶致远:《苏式年糕历史及其食文化研究》,《农业考古》,2016年第1期
崔莉:《中日年糕的民俗符号意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月
写作思路:首先表明自己想和家人一起过年,然后表达过年发生的事情。
2020年的春节,我要想一想春节要和谁一起过?
我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要和家人一起过。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过呢?是因为跟着家人过春节可以得到很多东西。
压岁钱
我会收到压岁钱,跟着爸爸妈妈去拜访别人的家里,他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钱,老是要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可爸妈也老是要那个红包,要我还回去,我只能依依不舍的把红包双手奉上。
到了外婆家,舅舅给了我一个大红包,这次,我推辞了一下,但还是收下了,爸爸妈妈这次没有说什么,可能是为刚才太愧疚了吧!所以这次没有说什么了。
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肯定少不了吃的,外婆把早以前就准备好的年货给煮了,有鸡又有鸭非常的丰盛。
外婆中午煮了一只糯米鸡,因为我不喜欢吃鸡,所以我把糯米吃光了,饭吃完后又吃了点饭后点心——果冻!
酒足饭饱后,我们就要回家去了,我乞求爸爸晚一点再回去,2爸爸不由得我要把我带回去,一路上,我想这刚才吃的糯米鸡,把他好好的回味了一番。
元旦,又名元日、无朔、无辰、元正等,含有一年之始的意思。因为“元”本义是“人头”,引申为“始”。“旦”的本义也是“始”。
元旦,是每个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庚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阴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既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村;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从此,元旦成为我国全国性的欢乐节日。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因此,各国进入元旦的时间各有先后。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一天的地方,自然也就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迎来新年的地方。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迎来元旦曙光的国家.
元旦的由来之二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的由来之三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昭帝简介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