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论三杰: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汉高祖论三杰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
使:派
与:赐予
隐:隐瞒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
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说:陈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汉高祖论三杰翻译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1. 苏辙 隋论 翻译 高祖少有风骨,气度不凡,外质木而有远略。得政之初,内谋外患,不逾十秋,廓清八荒,克定南北,其功伟矣!然能不骄,旦朝昃休。吏治民生,无不留意。当是时,钱币一,均田行,黔首感涕。逮至年暮,虽有屠戮,不湮其德矣。
夫高祖子广,少机敏,文采风流。廿掌兵事,南下击陈,府库无犯,上下皆称其能也。及高祖殁,广乃西灭吐谷浑,三征高丽,开疆千里。且内除苛法,兴复儒学,开科举士。唯病其用费靡奢,大兴工役,虐用民力,以天下亡于役者竟千万。田垄荒弃,民生凋敝,白骨于野者不可胜计。群豪并起,终为之乱。
余尝闻隋之漕运,北起涿郡,南至余杭,蜿蜒五千余里,何其壮哉!乃知广非不作,其过犹不及也。此自然之理,广亦不能免矣。
叹矣!民心之顺逆,社稷沉浮之数也。孰道天命无常邪?盖不识天命之所隐也。夫子曾曰:“古今之变,存乎一理。”岂不信然?
2. 苏辙文集 隋论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3. 苏辙《隋论》的翻译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长久,是以后的世代没有能比得上的。
而国家政权迅速灭亡的,要首推秦国与隋朝,都是只经过两代便灭亡了。秦国与隋朝的灭亡,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代丧失政权以后,诸侯国便各自为政。
秦国只有秦岭以西不过一千里的地方,韩、魏两国挡在它的正面,楚国就像是威胁着它的肩部,燕、赵两国窥伺在它的北边,而齐国却大摇大摆地据守在它的东边。那时候,秦国人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经过七代的不懈战斗,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直到秦始皇以后才统一了全国。
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便以为如不严加把持,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于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销毁,把英雄豪杰杀死,把天下的武器销毁,企图通过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离的希望彻底破灭。
秦国人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竟然严密到如此程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全国百姓愁怨困苦,百无聊赖,没有不想离开它的。
所以,陈胜、项藉就顺应了百姓这种不愿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举兵起义,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由此看来,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难道不正是因为它把丧失政权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恶果吗?隋国建国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乱,长久不能安定,很害怕丧失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权。
因为,自从东晋以来,天下大乱,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等一批人纷纷起兵,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到了拓跋氏,才吞并消灭了北方各处列强,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没有把国家的南方统一。
北魏后来又分裂为北周、北齐。北周吞并了北齐,而隋朝又夺取了北周的政权。
以后,隋文帝相继消灭了南方的梁、陈两朝政权,这才最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长期不得安宁,建立了全国的统一政权之后,又害怕失掉政权;享受到了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帝王的快乐之后,又害怕这种享乐长久不了。
所以,他尽管处在全国百姓之上,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为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强们割据独立的思想。于是,他就制定了严酷的法令来杜绝天下人们发动变乱,把过去协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谋臣将领几乎诛杀殆尽。
然而,他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终于在隋炀帝时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无法挽救,彻底灭亡。由此看来,隋朝政权遭到灭亡,原因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悲啊!上古超凡出众的帝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
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政策的宽松,根源就在于他们心中没什么忧虑;而政策的严酷,根源就在于掌权的人觉得特别无依靠。
我过去曾经听说,周代兴起的时候,太王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迁到了岐山一带。而原来在豳地的百姓,却全都扶老携幼,到岐山一带来归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连绵不绝。
结果,周代尽管丢弃了原先的旧地盘,但国势却大大兴旺起来。反观秦国与隋朝,正是由于不愿意失去,结果却反而迅速遭到灭亡。
明白了历史上的这些成败得失,然后才会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重点。
把帮他夺取天下的谋臣旧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他自己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2。
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
4. 苏辙 隋论 翻译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
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
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
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
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
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
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Formerly,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king, the country enjoyed a long-term, future generations and monensin. Conquering violence, however, did not like the Qin, Sui of speed, II, and the dead also. Qin, Sui of the death, plagued with security in the zai fruit? Since the week of missing the affairs of princes Allusion, and Qin scored Shanxi place, but thousands of miles. Han, Wei press the red, Chu threat to their shoulders, Yan, Zhao server to the north, while the Qi out the East. Qin Pi Jia hold soldiers, VII, and not solution-inch busy movement of foot to take to the First Emperor and bined into one. Qin reflected in the world if this will be difficult to take too, but that does not support the urgent, then later separated and that the enemy plex. Is selling city, killing hero, cast Feng Di, hope of the world to never. The so prepared and those who cling to the very close of this, but sorrow at home and bored, Mo could not bear to have meaning. By Sheng, Xiang Ji dissatisfied because of the people of the long call dispatched troops, but all should be Shanze.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not the weight loss world and against the disadvantages of too much of Secular? Fu Sui Man of the world today, its also see the world as long as uncertainties and re missing the set also. Since the cover 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iu Cong, Shi Le, Murong, Fu Jian, Yao Xing, Helian the Christians, who have the sky, innumerable. As Yuanshi and get swallowed up, carry on a little done, while the South did not serve. Yuanshi divide and for the week since, Qi. Zhou and Qi for the grant of the Sui. Chan Sui Wen to take off beam, then the world one. He is also the world see as long as uncertainties are, by-all world of the people, and fear of its loss; enjoy the world of music, but fear its long; stand above all people, but often guess the heart of anti-anxiety that the world person, there are heroes of former times were separated by the Huai, Jun order system for the strict laws to Du world of change. Policy makers Jiujiang, Zhumie doing what, seven hundred and thirty hands alone died, and therefore to large. Finally the occasion of Emperor Yang, chaos, while the Mo Tu to the rescu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reason why the dead hu *** and Sui, no different from the Qin to have. Bei Fu! The ancient sage, virtue and moral integrity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world of opinions on who everyone in the world in me, so its a very light, as the lost world. Hu *** and (but) the world lost a very light, as the actual occurrence of the heart ease, and its too wide for the government. Wide persons (students) in the worry-free, while those who suffer acute ear born boring. Xi Chang Wen and Zhou of Xing, Qi-Tai Wang avoid tik, Bin of people young and old, and go under the Qishan, numerous but not absolute, the loss of their old country, Erzu to Tai Hing. (And) view of the Qin, Sui, the only loss of the As can not bear to death, then known as the Sage is not wide and slow speed of the entrants, is the so (D) were also taking the。
5. 汉高祖论“三杰”文言文阅读 带翻译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6. 文言文阅读:明太祖论 廖燕《明太祖论》
选自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
天下可智不可愚,而治夭下可愚不可智。使天下皆智而无愚,而天下不胜其乱矣。盖智者动之物而扰事之具也。昔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耳。夫庸人乌能扰天下哉,扰天下者,皆具智勇凶杰卓越之材,使其有才而不得展,则必溃裂四出,小者为盗,大者谋逆,自古已然矣。惟圣人知其然,而惟以术愚之,使天下皆安于吾术,虽极智勇凶杰之辈,皆潜消默夺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后天下相安于无事。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秦始皇以狙诈得天下,欲传之万世,以为乱天下者,皆智谋之士,而欲愚之而不得其术,以为可以发其智谋者无如书,于是焚之以绝其源。其术未尝不善也,而不知所川用其术,不数年而天下已亡。天下皆咎其术之不善,不知非术之过也,且彼乌知诗书之愚天下更甚也哉。诗书者,为聪明才辨之所自出,而亦为耗其聪明才辨之具。况吾有爵禄以持其后。后有所图而前有所耗,人日腐其心以趋吾法。不知为法所愚。天下之人无不尽愚于法之中,而吾可高拱而无为矣。尚安事焚之而杀之也哉,明太祖是也。自汉唐宋历代以来,皆以文取士,而有善有不善,得其法者,惟明为然。明制:士惟习《四子书》。兼通一经,试以八股,号为制义。中式者录之。士以为爵禄所在,日夜竭精敝神,以攻其业。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虽图史满前,皆不暇目,以为妨吾之所为.于是天下之书不焚而自焚矣.非焚也,入不复读,与焚无异也.焚书者,欲夭下之愚而人卒不愚,又得恶名。此不焚而人自不暇读,他日爵禄已得,虽稍有涉猎之者。然皆志得意满,无复他及。不然,其不遇者。亦已颓然就老矣,尚欲何为哉。故书不可焚,亦不必焚。彼汉高、楚项所读何书?而行兵举事,俱可为万世法。诗书岂教人智者哉,亦人之智可为诗书耳。使人无所耗其聪明,虽无一字可读,而人心之诗书原自不泯。且人之情,图史满前,则目饱而心足。而无书可读,则日事其智巧,故其为计更深,而心中之诗书更简捷而易用也,秦之事可鉴已。故曰明巧而秦拙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治天下者,一人而已,其徐皆巨与民,而听治于一人者也。使天下皆安心而听治于一人,而天下固已极治矣,尚安事使其知之而得以议吾之政令也哉.故虽以明之制百世不易,可
也。
魏和公先生曰:此论有五奇。治天下可愚不可智,一奇也。以制义取士与笑书元异,二奇也。诗书能愚天下,三奇也。扑诗书能教人智,实人之智可为诗书,四奇也。心中之诗书更简捷易用,五奇也。绝世奇谈,发前人所未发。柴舟议论佳者甚多,当推此篇为第一。
导语:多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文学水平。下面是文言文和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一、治本在得人
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翻译: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翻译: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四、韩信袴下受辱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五、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六、齐宣王好谀
原文: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翻译: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七、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翻译: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八、萧何追韩信
原文:(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翻译: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九、汉高祖论“三杰”
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翻译: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十、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翻译: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十一、东吴四英杰
原文: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翻译: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国,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肃遂代瑜治军。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谁可代你?”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汉高祖持有天命和谋术,从而控制一段时事使它朝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汉高祖不如陈平;揣摩天下的形势.举起手指用眼睛示意就能遏制项羽,(在这方面)汉高祖不如张良.如果没有这两个人,那么天下就不会归附汉,高祖也只是木讷倔强的人而已.但是天下已经安定下来,为后代子孙考虑,就是陈平,张良的智慧达不到的了,高祖曾经预先为后代子孙做好规划和安排,让后世情势的发展,明白得好像是亲眼看着那样的事而安排处理的.大概高祖的智慧,在大事方面精明,在小事方面暗昧,到现在才看出来.
高祖曾经对吕后说:"周勃忠厚稳重缺少文才,但是将来能够使刘氏天下安定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在这时候,刘氏的天下已经安定了,周勃又将安定谁的天下呢 所以我的想法是:高祖把太尉的职位交给周勃,知道将来有吕氏的祸患.既然这样,他没有废掉吕后,是为什么呢 是形势使他不可以这样做.过去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因而管叔,蔡叔,霍叔三个监国大臣叛乱.高祖预料他死后,会有像武庚禄父一样叛乱的将相大臣和诸侯王,但没有制服他们的人.他只是考虑到家里有一个主妇,那些强悍的奴才和婢女就不敢和年幼的子女对抗.吕后辅佐皇帝平定天下,向来被大臣敬畏佩服,只有她才可以镇住他们叛乱的野心,用来等待继承帝位的儿子长大.他没有废掉吕后的原因,是为惠帝考虑啊.
吕后既然不可以废掉,所以高祖削弱她的党羽用来削减她的权势,使得即使有变故但刘氏天下根基不会动摇.因此,凭着樊哙的功劳,忽然有一天要杀他却没有迟疑.哎呀!他难道仅仅是对于樊哙不仁吗!况且樊哙和高祖一同起兵,他攻克城池,冲锋陷阵,功劳不小,当时在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唆使项庄舞剑时,如果不是樊哙责备项羽,那么汉朝能否建立,还无法知道.一旦有人中伤樊哙,说他要灭掉戚夫人,当时樊哙奉命在外讨伐燕国,高祖立刻命令陈乎,周勃当即将他斩杀.当时,樊哙的罪行还没有暴露,中伤他的人说的是真是假还不一定,并且高祖不会因为一个女子而杀掉国家的功臣,也是很明显的.他娶了吕后,吕后的宗族像吕产,吕禄之类都是庸才不值得顾虑,只有樊哙是豪杰,是诸将所不能遏制的,后代的祸患,没有比他更大的.高祖看待吕后,如同医生看待堇这种毒药,让它的毒性可以治病,却不至于毒死人罢了.樊哙死了,那么吕后的毒性将不至于杀人了,高祖认为这样足以使死后没有忧患了.那陈平,周勃是高祖留给吕后的忧患.
樊哙死在惠帝六年,是天意.假使他还活着,那么吕禄就不会被骗,太尉也没法进入北军.有人说樊哙对于高祖来说是最亲近的人,假使他还活着,未必会与吕产,吕禄一起叛乱.韩信,黥布,卢绾都是南面称王的人,并且卢绾与高祖最为亲近受宠幸,但是趁着高祖没死的时候,他们都相继因为叛逆而被诛杀.谁说高祖死后,杀人屠狗出身的人,看到他的亲人能够做皇帝而不欣然跟从呢 所以我说:那陈平,周勃是高祖留给吕后的忧患.
1. 汉高祖论功行赏古文 《汉高祖论功行赏》古文和译文,具体如下:【《汉高祖论功行赏》一般作为语文阅读题型,可佐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古文: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2. 刘邦论功行封翻译 1.原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2.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一、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二、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 刘邦论功行封翻译 1.原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2.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一、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二、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4. 汉初三杰,刘邦论功行赏,萧何第一,为何张良排名仅第62位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对大汉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三人,但是在《史记.高祖功臣年表》中记载,萧何排名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
汉初三杰
难道张良的功劳真的不大?非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这是高祖对张良的评价,既没否认张良的功劳,又肯定了张良的才华,为何在汉高祖论功行赏之际却排名仅仅第62位?
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对比现代企业管理潜规则来说,又很简单。你们回顾下你们现在的企业,是不是身居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老板的亲信,一种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虽然人才很重要,老板也重视才华,但是核心成员并不会是仅仅只有才华。
刘邦
功臣也是一样,功臣大概分为三种。
一种是跟皇帝起家的亲信。这类人,从起步开始追随于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又最忠诚,这批人不能寒心,比如萧何,萧何虽然功劳大,但真正使他排名第一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丰沛集团的领军人物有很大关系。
萧何
再比如李善长、徐达在朱元论功行赏排名靠前的原因一样
一种是兼并其他山头,或者策反敌军骨干,并且保留了自己势力的人。这类人,因为本身掌握着势力资源,哪怕作为老大,对这类人也是很忌惮的,论功行赏排名肯定靠最前,但是结局往往也很凄惨,比如韩信、彭越、英布。
最后一种,就是人才。
固然有才华,但是是半路入伙,又没稀缺资源,往往没有资格跟老板叫板。老板也不会给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最常见的一种补充方法就是带高帽子。
比如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对你的尊敬,对你言听计从。张良就属于这类人。
张良
不过这类人,往往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排名靠后,其中原因肯定也是有张良自身的想法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对其封赏,张良屡次推脱,知进退,才有后来的善终。张良功高震主,也信奉道家,不愿意沾染这个。
张良虽然排序较低,虽然张良推辞不受,不过最后也是仅有的三个万户侯之一。
5. 刘邦起兵反秦文言文 司马迁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6. 在汉高祖封萧何中汉高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意见不尽一致。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有四:
1、对待生命认识不同。
2、政治天分与政治主张不同。
3、战略、策略不同。
4、用人态度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0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高祖刘邦墓在哪,刘邦墓被盗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