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背水一战:3万新兵大破20万赵军

人生百味 2023-07-22 20:39:35

围绕韩信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胯下之辱,滴水之恩等,下面和大家说得是韩信背水一战的英雄事迹。楚汉之争中,代国(山西北方),燕国(河北北方,也就是今天首都那一片),赵国(河北南方)这三个国家依附于项羽,在彭城外围(江苏徐州)形成一道天然缓冲区;为嘛这三个国家就能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呢?

这跟我国的地理有关系,今天山西的区域包含了几乎整个太行山,解释起来费劲,看下图,一边看图,我一边解释:

看到了吗?太行山跟中条山以及燕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过山打仗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行军缓慢,道路难行,气候不好,粮草等都是问题),而山东(齐)地处黄河以南,华北平原以西,其实就是一大块平原,只要突破太行山,山东不过是一块待宰的肥肉,而徐州在山东南边。现在你们能理解为什么刘邦打项羽要先灭掉代国以及燕国跟赵国了吧。

公元204年,韩信跟张耳率领刚刚招募不久的3万新兵蛋子跨过太行山,攻打赵国,于是赵歇(赵王)跟陈馀(成安君)引兵20万屯井陉口防守韩信。

井陉口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还是看图:

井陉,天下9塞之一,与居庸关,雁门关同等险峻的存在,从地图上看,这几乎是跨过太行上的唯一大道;而这个井陉口有多险峻呢?《资治通鉴》上说: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意思就是战车不能两驾并排,骑兵无法形成标准的队形;而且这个只容一辆车通过的“隧道”长达几百里。

因此赵国的第三个人物出现了——李左车(广武君),李左车就跟赵王歇说:大王,韩信张耳的部队拉得这么长,而井陉口这个地方又狭窄的很,那他们的粮草一定在后面,你不如给我3万人,让我从隐蔽的小道去破坏他们的粮草,而你只需要深沟高垒,不与他们作战就行;到时候他们进无战斗可打,退无回路可走,劫掠荒野无粮食可抢,不出十天,二手的首级必然呈现在您面前。

这是个很正确的计策,如果赵王歇采纳了,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什么“背水一战”;但是赵王歇说:“我这是抵抗侵略的正义之师,怎么能采用这些阴谋诡计呢?再说了,韩信率领这么点人,我都不正面打败他,其他诸侯会轻易来攻打我的。”

韩信的军中间谍回报这个消息,韩信很高兴,当天就大胆引兵到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天半夜韩信从3万新兵单子里挑选了2000人装备成轻骑兵,并安排这些轻骑兵悄悄的顺着隐蔽的小路隐藏在山里,等到赵军军营空虚无人的时候趁虚而入,将汉军的红色旗帜插满赵军军营;安排妥当之后,2000轻骑兵自去埋伏。

第二步,韩信借助赵国的麻痹大意,因为赵国是本土作战,所以他们的军营选择的地理条件很好,而且人数优势很明显,战斗力也不是韩信这几个新兵能比的,所以他们抱的想法是一战而全歼韩信所部,所以韩信分兵一万背水陈列在河边,不过赵军因为没有看到韩信的中军旗鼓,没有攻击,原因是害怕攻击的太猛,吓跑了韩信(韩信总共也只有3万人);不过这些都一一被韩信料中;背水陈列士兵,这是自古以来兵书上说的大忌;所以赵军也笑得很开心——遇到个傻瓜将军不容易。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韩信就驾起中军旗鼓,一路往赵军打去,赵军一看韩信中军大帐,也开门迎敌,韩信、张耳战斗了半天,眼看戏已经做到位了,就诈败逃回背水而陈的10000军队里继续战斗,赵国军队一看韩信逃走,倾巢而出追赶韩信,在河边一场大战,韩信这边的一万多人都是背靠大河的,不能胜就只能死,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淹死,所以都拼了老命的打。

赵国军队打了半天都不能胜,于是退兵回营,但是迎接他们的是韩信的2000轻骑兵以及满军营的红色汉军旗帜,原来在他们倾巢而出的时候,韩信安排的2000轻骑兵已经占领了赵军的军营,并且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赵军这一看,直接被吓破胆,士气完了,这战斗就没有意义了,赵国20万大军在汉军两面包夹之下损失惨重,最后,赵王歇被活捉,成安君被杀。

韩信一战而破赵国,这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背水一战”。

战斗结束,但是战略目标没结束,还有北方的燕国,东边的齐国。韩信的战略目标是剪除项羽的枝叶;之前一战韩信已经看到了广武君优秀的军事才华。

所以,韩信就把活捉广武君的士兵找来,赏了这个士兵千金,亲自给广武君李左车松绑,安排他坐在东向(最尊贵的座位),并且以老师的礼仪尊重广武君:“我想北伐燕国,东征齐国,先生教我要怎么才能取的胜利”。广武君兴味索然的说:“败军之将,怎么有能力决定这等大事(意思就是:我不行,我要是行怎么能让你打败?)”;韩信马上一顶高帽子送过去:“百里奚在虞的时候虞亡国了,百里奚居住在秦的时候,秦国称霸了,不是百里奚变聪明了,只在于为君者听与不听”;广武君于是说:“将军跨过黄河,俘虏魏王,活捉夏说,东下井陉,一天之内破赵国20w大军,这等功业已经威震天下了,而且你率领的还是新兵,我恐怕天下哪些农民都等着将军的召唤而从军了,毕竟建功立业在将军手里是如此简单。但是将军率领的是疲惫新兵,就算到了燕国坚固的城下又能如何,想战斗,燕国固守,想破城又做不到,广日持久,士气消耗完了,更加不可能取胜,而如果燕国将军都不能取的胜利,那么齐国肯定觉得将军不过尔尔,自然会集结重兵防守在边境之上;那么将军的战略目标就实现不了。”韩信一听,分析得真到位“那我该怎么办?”广武君说“简单,将军只管停下来休养生息,安抚赵国居民,让士兵有酒有肉吃饱,然后朝着燕国的方向陈兵布阵,做出要攻打燕国的姿态,然后派遣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劝降燕国即可”韩信采纳了这个计策,燕国望风而降。

楚汉战争韩信背水一战

楚汉战争中韩信三次用水破敌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

木罂渡河——避实击虚

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为重兵,但在战略上,魏王豹有强大的项羽为后盾,有恃无恐,韩信显然处于劣势。面对有河险可守,有后援可待的敌重兵集团,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

他增加佯动部队,集中大量船只假装要由临晋关渡河。暗中却调兵遣将,突然袭击魏后方,迫使魏王豹仓惶应战,兵败被擒。

韩信所以能够做到避实击虚,首先是因为他研究敌情,掌握了魏王豹的有恃无恐,以为只要守住渡口,汉军就无奈我何的心理。韩信针对这一心理,用佯动部队和船只紧紧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使他不再旁顾。其次,是因为韩信注意调查战场地形,找到了魏军认为不能渡河因而没有设防的渡河点——夏阳,远程迂回,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

最后,还因为韩信精心探索,别出心裁地找到了渡河的器材——木罂。用木罂而不用船只,就有效地隐蔽了渡河意图,蒙骗了敌方。这就启迪人们:避实击虚是以弱胜强的良法,然而要做到避实击虚,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敌情和战场条件,通过合理的机动,才能牵制强敌之实,打击强敌之虚,战而胜之。

背水列阵——巧用心战

韩信在井陉口击破赵军的战役,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都是以弱战强。赵军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而且大部分是刚从乡镇上招来的新兵。

赵军统帅成安君自认为有绝对把握,用不着什么“诈谋奇计”也可以轻取韩信。

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之下,韩信深知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他采取了背水列阵的战法。这个战法的奥妙在于,通过打击强敌的精神力量,来消弱它的物质力量;同时,又通过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弱小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成倍的威力。

先说背水阵何能增强己方的精神力量。因为,韩信兵力既少,又多是缺少纪律和临战经验的新兵,在强敌面前容易畏阵退逃,只有置于没有退路的背水阵中,才能死里求生去拼命奋战。韩信就使怯弱之兵变成了勇敢之士。这一仗中,汉军士兵在背水阵中,以殊死之心,以一当十,努力坚持,最后迫使赵军后撤。

再说韩信如何以背水阵为契机,一步步地摧毁赵军胜利的信心。最先,赵军望见背水阵,认为此阵违背了通常兵法,不由得大笑,讽刺韩信不会用兵。这样,就使赵军产生轻敌思想,军心由警觉渐渐松懈。接着,韩信又亲率一部兵力前去决战,吸引敌人迎击。韩信佯败后退,进入背水阵。

韩信败走背水阵,又使赵军产生对方无路可走、败局已定的错觉,从壁垒中倾巢而出,冒险追击,军心便由松懈转向狂躁。在韩信佯败的时候,他预先派出的伏兵,乘虚而出,进占赵军的空垒,拔下赵帜换上汉旗。

赵军攻击背水阵久攻不下正欲撤退的时候,突然看到壁垒上面插满了汉军红旗,误以为主帅被擒,后路被断,斗志一落千丈,军心由狂躁变为惊恐,进而秩序混乱,汉军乘胜夹击,大获全胜。

示弱诱敌——半渡而击

韩信破齐之战,也是以弱击强的战役。当时,韩信孤军深入2000里,齐军不仅占有地利优势,而且得到了项羽派来龙且的20万援军。龙且十分轻视韩信,部属劝他长期坚壁防守,使韩信缺粮自溃,自动投降,他骄傲地说:“韩信容易对付,我不战而受降,有什么功?”决计与汉军会战。

汉军和齐楚联军,夹滩水布阵,韩信决定利用滩水,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条件,使敌人的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自己的弱中之强——胜兵远征,锋芒锐利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会战的前夜,他命令士兵用1万多条口袋,装满沙石,堵截滩水上游。决战时,他亲率一部兵力,强渡滩水,去攻击龙且军队,然后,又佯装不支,撤退过沙河。

龙且只当韩信果然胆怯,立即渡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令部队在上游决开堵堤,河水急涌而下,龙且的主力无法再渡,军队被分割成为两部分。汉军对于已渡河的部分齐楚联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精神上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于是,韩信迅速攻击,击杀龙且,龙且的败亡又引起其未渡河那部分主力散乱逃奔,韩信乘乱追击,全部俘获齐楚联军。

韩信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强弱,正确地对待强弱。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韩信三次以弱击强的战役,都借助了江河流水,而三次对河流的利用又各不相同。一次是声东击西;一次是背水列阵;一次是阻水淹敌。在对敌作战上做到了因敌而变,因势用兵,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创出了军事史上令人赞叹的战绩。

以3万大破赵军20万,韩信招数有多狠?

文|飞鱼说史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淮阴侯韩信功高至伟,他带着汉军一路所向披靡,先后定秦、灭魏、灭赵、降燕、灭齐、灭楚,而在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灭赵之战。

那么以3万大败20万赵军,韩信在此战中所用的招数有多狠?

纵观韩信之后2000多年时间里,他这招几乎无人敢用,不过有一人却效仿而为,结果还败了,韩信的狠招是什么,效仿韩信的人又是谁,同样的招数为何实施起来效果又不一样呢?

我们一起来看。

书生误国。话说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势力范围一路狂跌,背叛刘邦的诸侯王,一个接一个,这让刘邦很是忧伤。

好在他并没有多惊慌,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折腾,背后都有一个能收拾残局的韩信,对于这些诸侯王的背叛,刘邦便让韩信带兵挨个去收拾。

而魏王豹便是刘邦想要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韩信率兵进攻魏国,魏王豹便在蒲坂以重兵迎击韩信,韩信倒也不惧,他设置了多处疑兵,让魏王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哪里。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韩信让士兵以木盆、木桶为工具渡河,进而袭击魏国都城安邑。

魏王豹听闻立即出兵进攻韩信,正在等待时机的韩信指挥大军将魏王豹的军队打得七荤八素,甚至还活捉了他,进而平定了魏国。

之后,刘邦命令韩信继续东进,为此还将张耳给派了过去,只是不知道刘邦此举的目的究竟是帮助,还是监视了。

韩信和张耳联合一起又破了代地,一时间,风光无限。

随后两人带着3万人又将枪口对准了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口陈兵20万抗击汉军,3万对20万,单看双方的兵力对比,胜负似乎根本没有什么悬念。

平均下来赵国几乎七个士兵去揍韩信的一个士兵,怎么着都不至于输吧,当然成安君也是这样的想到。

可惜的是,成安君是一介书生,也正是他误了赵国。

背水一战。在这场战争将要打响之前,赵国是有机会赢得,前提是要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李左车对成安君进言,请求他拨给自己三万骑兵,让他绕后去断汉军的粮草,进而断其后路,而武安君只需深挖壕沟,加高城墙。

等到断了韩信后路之后,便在狭窄的井陉口,对他来个前后夹击,此举不说能全歼汉军,至少韩信、张耳的小命得交待在井陉口。

多么高明的计策,可是成安君却表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兵力上多于汉军那么多人,根本不用搞绕后突袭这些花花肠子,直接开干就是。

最终李左车正确的建议被成安君否决,韩信倒是高兴了。

既然成安君那么有自信,韩信就不能表现得太小气了,于是他大胆引兵前来,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战事一触即发。

当然韩信可不打无准备的仗,为此他半夜选出了两千骑兵,每人拿一面汉军的红旗,让他们在赵军倾巢而出之后,趁机插在赵军的营地上。

为了吸引赵军出击,韩信还命令士兵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看韩信摆出了没有退路的绝阵,纷纷大笑。

赵军根本没有怀疑这其中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韩信的名气都是吹出来的,手里根本没有两把刷子,所以成安君便倾巢而出进攻韩信。

汉军一看,毫无退路,与其被赶到河里淹死,还不如战死沙场,于是纷纷咬牙进攻。

赵军一看汉军这么不要命,纷纷撤退,结果却发现营中汉军的红旗迎风飘扬,以为赵王已经成为了俘虏,于是军心大乱,而韩信则趁势发起总攻。

最终用“背水一战”的狠招,以3万破了赵军20万,斩杀了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歇,赵地就此平定。

山头扎营。韩信的背水一战,后世的将军几乎人尽皆知,但是敢尝试的几乎没有,因为自断后路这样的狠招,用不好真会要命。

几乎没有,并不是一个没有,三国时期却有一个人便用了此招向韩信致敬了,只不过结果却惨败。

此人名叫马谡。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在选择先锋时,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了人人都不看好的马谡,魏明帝得知蜀汉来伐,便命令张郃在街亭阻挡马谡。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马谡当了先锋,便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期间更是不顾王平的多次劝阻,愣是将大军驻扎在了山头之上。

马谡认为,山头地势高,等到曹军来了之后,借助地势一冲而下,岂不是美滋滋,再说了当年的韩信不也是如此,才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是结果张郃根本不进攻,直接在山下断了马谡的水源,在蜀军人困马乏之际,果断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落花流水。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的大军便失去了落脚的据点,这次最有希望胜利的伐魏之战,还没有开始便已经结束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有人会说,马谡那可不叫背水一战,因为他没有靠着水,而是占着山,其实马谡失街亭和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根据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定出的战略。

那为何同样的核心,韩信成功了,马谡却败了呢?

首先,这两人面临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韩信的目的为了进攻,而马谡的任务则是防守。

置之死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士兵的求生欲,从而增加战斗力,但如果单纯为了防守而断了自己的后路,那么就将自己置于了死地。

其次,韩信背水一战前,有一整套详尽的计划,他先在赵军大营侧后设置伏兵,进而故意以不利的地形诱敌而出,从而击垮赵军军心,进而里应外合,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作战策略。

马谡就不一样了,他在汕头扎营,想的只是一点,居高临下容易向下突袭,水源啊,防守啊,策应啊等等,马谡统统没有想,自然无法成功。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位成功的将帅,必定不是一个僵化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位智勇兼备,不墨守成规,懂得变通的大智之人。

参考文献:《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韩信点兵的故事

『壹』 “韩信点兵”的故事是什么

“韩信点兵”的故事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得来的。具体故事如下:

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贰』 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的故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典 故】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 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
参考资料://zybang/question/

『叁』 韩信点兵的简单的故事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

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其次有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49。

后来刘邦伪游云梦,韩信被软禁长安。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你怎么会被我抓。”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

刘邦统一copy天下以后,追杀项羽部将钟离昧,钟离昧和韩信有交情,跑到韩信那里躲避,韩信收留他被刘邦知道,找他要。
韩信就要杀钟离昧,钟离昧说我死了下一个就是你,然后韩信杀了他,带着钟离昧的头去找刘邦,被当场逮捕。
大臣求情,改封他为淮阴侯。
问他,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大王最多带十万。
刘邦不高兴,问那你能带多少?
韩信说我自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说那你怎么还被我捉住了?
韩信说大王善于指挥将军,我只是善于指挥小兵。
这时候韩信仗着统一的功劳各种作死,最终被杀。

『伍』 “韩信点兵”的历史故事

韩信点兵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刘邦出的这道题,可用现代语言这样表述:

“一个正整数,被3除时余2,被5除时余3,被7除时余2,如果这数不超过100,求这个数。”

《孙子算经》中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

所求数被3除余2,则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

所求数被5除余3,则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

所求数被7除余2,则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而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故233加减105的整数倍后被3、5、7除的余数不会变,从而所得的数都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于所求仅是一小队士兵的人数,这意味着人数不超过100,所以用233减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这个算法在我国有许多名称,如“韩信点兵”,“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神奇妙算”等等,题目与解法都载于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一般认为这是三国或晋时的著作,比刘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算法口诀诗则载于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诗中数字隐含的口诀前面已经解释了。宋朝的数学家秦九韶把这个问题推广,并把解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个解法传到西方后,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而韩信,则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诛杀于未央宫。

请你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这题:

一个数在200与400之间,它被3除余2,被7除余3,被8除余5,求该数。

(解:112×2+120×3+105×5+168k,取k=-5得该数为269。)

『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的故事

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统领多少(士兵)?”韩信说:“皇上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呢?”

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皇上您不(善于)指挥士兵,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皇上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皇上您指挥将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6)韩信点兵的故事扩展阅读:

文化常识

秦国灭亡后,刘邦被分封在汉(今陕西汉中市),不久便打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仅数千人且为乌合之众,由韩信指挥。韩信第一仗在井陉与二十万赵军对阵。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于是士气大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

此后,也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故成语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

成语示例

这位公子却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学我这烧争之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多多益善倒是多多益善,这回可是上面逼得急,要得急呀!(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

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该多多益善。

在当前资金短缺情况下,要改变储备多多益善的习惯做法,紧俏的、一般的、市场上有随时都可调进的,各存多少要有所分析,逐步形成梯形库存结构。

『柒』 “韩信点兵”是什么典故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韩信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拓展资料:
中国剩余定理是公元5-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算术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个“物不知数”的解法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捌』 简单说一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这个故事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玖』 韩信点兵的故事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9)韩信点兵的故事扩展阅读: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简单扼要总结:

1.算两两数之间的能整除数。

2.算三个数的能整除数。

3.用1中的三个整除数之和减去2中的整除数之差(有时候是倍数)。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73。

『拾』 韩信点兵这个故事是什么

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