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梁启超子女梁启超的妻子(求梁启超九个子女的介绍)

人生百味 2023-07-22 20:32:21

梁启超子女:梁启超有儿女共九人,成年后,孩子们大都出国留学,未出国的,也在各地读书或运动,因此梁启超通过书信和孩子们交流,这些书信集结成了《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的长女思顺,字令娴,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诗词研究专家,有《艺蘅馆词选》五卷,颇受读者欢迎。她与外交官周希哲结婚,婚后曾长期随丈夫生活在菲律宾、加拿大等地。

长子梁思成,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被人津津乐道,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早年入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赴美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他是和妻子林徽因一起领导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同哥哥一样先入清华,在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后考入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回国后担任炮兵校官,25岁时即因病去世。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名校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图书馆学学会学位,回国后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十分熟悉,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受到国内外学者交口称赞,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参与编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在燕京大学读书,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1941年到美国学习美国历史,后回国一直在妇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被日军轰炸学校而失学,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参加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五子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17岁时跟随姐姐梁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为祖国从无到有的火箭控制系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的九个孩子各个有所成,虽然继承了他学术和政治活动家身份的子女寥寥,但却在个人选择的领域里都有所成,而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一门三院士,在国内家庭也实属罕见。

梁启超的妻子

梁启超有几个老婆?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的妻子是谁?

尚书指婚传为佳话

梁启超,广东新会县人。1891年梁启超19岁时与李蕙仙结婚,李比梁大4岁,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光绪十五年(1889),李端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的赏识而中举。李端当即看上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小伙子,做主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婚礼在北京李家举行,由李端亲手操办。梁、李完婚后,始终恩爱如初,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李蕙仙虽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家庭生活也较优裕。但她这宦门闺秀与寒素之家的梁启超结婚后,于第二年便随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拜见翁姑。梁家是个贫苦家庭,祖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尽管清贫,但梁启超的父亲还是把一间古书室布置成新房,让新婚夫妇暂住。

南方炎热潮湿的天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及语言不通,使李蕙仙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困难,但她却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她努力适应南方的生活环境,尽力操持家务。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当时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带着女儿思顺避难澳门,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莲涧)也带着其他家属一起避居澳门。在当时极艰险困难的情况下,李蕙仙代替梁启超服侍老人,抚养幼女,使梁启超深为感动,在信中不断地表露出感激之情和敬佩之心。同年10月6日,梁又在一信中写道:“大人当此失意之时,烦恼定不知几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吾今远在国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义,必能设法慰解,以赎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谢而已。卿我之患难交,非犹寻常眷属而已。”

坚韧小妻挑起大梁

王桂荃是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四川人。王桂荃的身世很悲惨,4岁时不幸父亲猝死,继母虐待她,她从4岁到10岁被人转卖了四次做丫头。最后随李蕙仙来到梁家,那时她已十几岁,梁启超才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桂荃。1903年,她18岁时在李蕙仙的主张下和梁启超结了婚。梁启超说,她“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

王桂荃虽出身贫苦,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但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和梁启超一起流亡到日本后,她接触到日本现代文明,接受了新思潮,开阔了眼界,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京话。她既是李蕙仙的得力助手,又是她各项意图的忠实执行者,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并负责家务方面的对外联系。王桂荃负担着一大家人的饮食起居,用慈母的心照顾着孩子们。她每天督促孩子们做作业时,总是坐在一旁陪伴孩子们读书、写字,她也跟着读。就这样她学会了读书看报,学会了记账,以及写简单的信。她同样也很理解很支持梁启超的事业,为了使其专心工作,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使得家庭和睦安定。

王桂荃的生活十分简朴,自己的吃穿都很节省,但对儿孙们和亲友却很大方,经常接济他们。1929年梁启超去世,没留多少遗产,儿女们大多还在读书,是她苦心把家维持下来,把儿女都培养成才。

求梁启超九个子女的介绍

1、梁思顺

梁思顺(1893年—1966年),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

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2、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3、梁思永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

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经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4、梁思忠

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启超三子,1907年出生于日本,早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

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

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梁思忠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

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梁思忠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5、梁思庄

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梁启超次女,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广东新会,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梁思庄是梁启超的次女。1925年,梁思庄随大姐梁思顺与即将在加拿大任总领事的姐夫周希哲一起前往加拿大读书。后分别获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

1933年,与丈夫吴鲁强结婚。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名誉理事。

6、梁思达

梁思达,出生于1912年,男,1935年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梁启超四子。

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

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7、梁思懿

梁思懿(1914-1988) ,女,广东新会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为梁启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

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8、梁思宁

梁思宁(1916年—2006年),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

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9、梁思礼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梁思礼

——梁思宁

——梁思懿

——梁思达

——梁思庄

——梁思忠

——梁思永

——梁思成

——梁思顺

梁启超无名无分的妻子,培养了6个国家栋梁,晚年死于阴暗草棚里,她是谁?

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成功地打击了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将新思想代入了我国。而且梁启超和康有为都坚持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但是他们的言论却与行为不一。

康有为自己三妻四妾,在60多岁时,看到一妙龄女子时还利用自己的权势巧取豪夺抢过来,青楼更是他常常光顾的地方,就连他的弟子都批评他言行不一,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梁启超虽然也有两个妻子,但是评价却比康有为要好得多,因为他的另一个妻子无名无分,没多少人知道。

她就是王桂荃,生于1886年,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被卖到了李家当丫环,由于她长相乖巧,聪明秀气,又与李家小姐李惠仙年龄相仿,因此成了李惠仙的丫环。李惠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文采过人,王桂荃耳濡目染,也懂得一些诗文。

1893年,李惠仙被堂哥许配给了才学过人的梁启超,李惠仙听闻此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也没有拒绝,就这样,23岁的李惠仙嫁给了17岁的梁启超。李惠仙嫁过去时,王桂荃作为陪嫁丫环一起去了,两人结婚后非常恩爱,李惠仙不仅才学过人,还是一位好妻子,将家中的事情操办的井井有条。

王桂荃也非常能干,再加上长相漂亮,梁启超对她的印象一直不错,时间一长两人就产生了感情,但梁启超知道李惠仙不会同意的,因此一直没提这件事情。直到1901年,李惠仙生下了长子梁思成,梁启超以香火为由,纳了王桂荃为妾,李惠仙当时身体虚弱,也不好说什么。

王桂荃婚后一共为梁启超生下了6个子女。但是一夫一妻制是梁启超定下的,怎么能打自己的脸,所以梁启超在外人面前很少提及王桂荃。王桂荃虽然无名无分却不在意,并且不辞辛劳,承包了家中大部分家务活,尽心培养自己的6个子女。

王桂荃在生活当中关爱他们,但在教育上却非常严格,却从不打骂他们。她的孩子们却只能喊她“王姑娘”或者“王姨”,喊李惠仙“妈”,即使是这样,孩子们也跟她亲近一些。就连梁思成都说:“王姨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着家人一起逃到了日本,在日本这段时间,王桂荃凭借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很快就学会了日语。梁启超对其赞叹不已,并将重要的事都交给她来办,因此开阔了王桂荃的眼界,可见她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

1968年,梁启超一家因为受到了“文化运动”的影响,和王桂荃走散了,最后一直没有联络上,王桂荃最后在一间阴暗的草棚中去世,享年85岁。王桂荃的6个子女在她的培养下个个成为了国家栋梁,两家为了感谢她的付出,在梁启超和李惠仙的墓旁种下了一颗“母亲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9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