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实施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王朝取才选官最重要的途径。在科举考试中,考试第一名被称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则为“状元”。
自唐高祖武德元年第一位状元开始,一直到清结束,一共出了592名状元。文状元和武状元加在一起,一共777人。
在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中,能成为状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寒窗十年,得是有多优秀的才华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啊?
当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几百名状元之中,也有那么几位不是因为才干而被选为状元的。清朝就有三位考生,完全是因为足够幸运,才得了状元魁首。
第一位lucky状元,是乾隆五十四年状元胡长龄。
乾隆是清朝最出色的君主之一,与自己的祖父共同创建了康乾盛世。而相比于祖父的兢兢业业,挥鞭子打江山,乾隆的生活就安逸的多了。他本人会享受,会养生,所以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自信骄傲,总喜欢来个十全十美。虽然他在位之时的政绩,没有那么多标志性功勋,但是在他认为自己活的长就是最大的功绩了。毕竟明君活的越长,就能多施仁政。所以一直以来,长寿是乾隆帝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胡长龄参加殿试的时候,乾隆帝正好79岁。殿试之后,胡长龄名次排在第十位,绝不是最出色的那个。但是当主考官将批好的卷子上呈乾隆帝的时候,乾隆帝却越过第一二三名,直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
原因很简单,胡长龄名字取的好,意含长寿之意。乾隆帝见了很高兴,也算是博个好彩头,希望自己能活的更长久,于是就点了胡长龄为状元。胡长龄后来官居一品,做到礼部尚书。
另一个因为名字取得好,而被点为状元的就是清光绪三十年的状元刘春霖。刘春霖不仅是幸运状元之一,而且还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由慈禧太后钦点。在刘春霖考中状元的第二年,科举制度就被废除。
刘春霖为考试第二名,第一名是朱汝珍。朱汝珍是广东人,当时广东闹革命闹的凶,慈禧本就不喜。加之他还姓“朱”,慈禧太后就想到了前朝,就将朱汝珍弃置一边。
等翻到下一张试卷,慈禧太后一看这人名就觉得吉利。当时遇上大旱,急需一场春雨解急。“春霖”二字,可不就是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吗!加之他是肃宁人,天下动乱只地名也吉利,于是慈禧就点了他为状元。
第三位成为状元,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也是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被点为状元除了半身有才,名次考的好也很重要。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参加。此次考试,张謇考中第六十名贡士。慈禧见了他的名次,与自己寿辰相合十分吉利,便有了点他为状元的想法。而张謇本身才华很高,后来又在殿试中被翁同龢看中,被翁同龢一力送入殿试第一名。慈禧太后没有意见,主考官也喜欢,张謇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状元。
科举考试在古代是最重要的考试,形同今日高考。虽然这三位状元来得巧,但也并不是说他们是无才之人。相反能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殿试考进前十名,他们都不简单。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建到清朝晚期结束,经历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选举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举制度在百姓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国家栋梁。
古代的家庭里如果出现了一位状元,那个人便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不过状元毕竟是凤毛麟角,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状元加起来也不到500人。
正因为状元等级的人才很稀缺,所以大家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状元身上,因此历史上流传了很多有关各大状元的奇闻轶事。基于这个原因骆成骧作为清朝时期四川地区的唯一一位状元,他的经历更让人惊叹。
骆成骧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光绪年间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统治者,但也只是名义上,而真正的掌权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虽然看起来比较懦弱,但是他还是心怀抱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清朝完成改革。
可是凭借光绪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光绪皇帝想了一些方法来拉拢人才。其中,科举考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毕竟在殿试时,皇帝会亲自监考,能够通过皇帝的考查获得第一名的人也是人中龙凤。骆成骧就是在光绪皇帝寻找人才的时期出现的,而他的经历以及知识正好是光绪皇帝所需要的人才。
骆成骧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原本出生在一个李姓家庭,他母亲在他年幼时期病逝,他的父亲因为没有能力便将其送给了一位姓骆的商人,自此改名为骆成骧。那位骆姓商人因为经营不错,赚了一些钱,骆成骧因此能够上学读书。
而骆成骧天生喜爱读书,非常有天分,所以他的养父便请了专人教他。骆成骧没有浪费养父的一番心意,他勤奋好学,取得了好成绩。
1893年,骆成骧28岁,他在四川举办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三名。在这之后的第二年,骆成骧又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可惜的是在北京参加会试时,骆成骧发挥的并不好,最终名落孙山。
因为北京距离他的家乡路途遥远,而骆成骧也并不甘心最后这个成绩,所以他就留在了北京继续学习。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的他生活并不如意,还是依靠着朋友的接济他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两年之后,清朝政府再次举行会试,这一次骆成骧把握住了机会,中了进士。
成为进士之后,骆成骧获得了参加殿试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见光绪皇帝。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只依靠?之乎者也?并不能够挽救国家,所以他提出以?时局策论?为考核标准来选拔人才。这对骆成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孤身在北京的这两年间,不仅深入了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亲身感受了北京的政治变动,同时感受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以及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
相比较其他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考生来说,骆成骧显然更有优势。他在书写答案的时候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答卷。不过,在他将要交卷之时,抬头看到了坐在龙椅上略有忧愁的光绪皇帝,于是再次提笔,在试卷的末尾写上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
这次殿试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光绪皇帝来说,这是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大清命运的机会。因为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他想借助于这次考试建立自己的势力,希望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的忠臣。
基于这个目的,当光绪皇帝看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时,心中顿时感触颇多,最终喜极而泣。光绪皇帝没有想到他真的找到了如此忠心的学子,随即便钦点他为?状元?。
骆成骧在做官之后,没有辜负光绪皇帝的期望,一生为官清廉,忠心不二,可惜清朝灭亡已成定局,骆成骧也没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民国建立之后,骆成骧还被邀请担任临时议会的议长,威望极高,这得益于他?以廉政为先、以百姓为先?的为官理念。1926年,骆成骧病逝,百姓们自发为其悼念,可见其备受百姓爱戴。
十年寒窗,无人问津,他一举成名。
是状元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显眼的名词之一。在古代,考状元并不容易,要经过子女教育、书院考试、乡试、会试、宫试五个阶段。宫廷考试通常由皇帝任命的大臣主持。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第二名,第三名是探花。考上的都是秀才。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把考状元作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科举制度始于隋,确立于唐,完成于宋。第一届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最后一届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1282年,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名字,选出了654名文学状元和185名武状元。它已经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成为第一名,领导者。
是每个学者的终极梦想,
但是你知道当状元有多难吗?
首先你至少要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家里小康了,才有钱,才有余粮供孩子读书。如果家里挨饿,没有钱给老师就没人教你。除非你有幸遇到一个好的私塾,一个好的启蒙老师,而且你很努力,那么你就可以踏上漫长的科举之旅。
去北京考试=超级自虐旅行
恭喜你,。终于可以准备去北京考试了。
考试一般在取得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所以你一得到消息,就必须收拾行李,奔向帝都,否则错过时间就要等三年。你需要准备什么?
一,足够的钱。
赶去北京很考验财力。普通人怎么可能让你横跨大半个国家,历时一年多,行程几千公里去参加一个考试?除此之外,到北京后还有各种管理和沟通费用。所以你不是有钱就是有钱,或者你有一个有钱的公公。最坏的情况,你得找风投,协商好回报,拿到资金。
而且贿赂考官是唐代科举最大的弊端。一些有强大背景和经济实力的考生为了获得名声,向考官行贿。当时贵族官僚的子女基本垄断了科举,而没有靠山的穷人家的子女,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也很难考上进士。
唐高宗隆硕年间有一个现象,就是考官不直接收钱,而是有专门的机构操纵考场。考生如果不走机关的后门,就很难指望考试成功。说白了,考试前,钱都交了,分配名单默认名单已经定了。
为了防止考生贿赂考官作弊,历代都做了一定的“防火墙”,采取了很多措施。唐代武则天时期,为了减少考官认出作者的机会,设置了粘贴姓名的方法,以隐藏考生的姓名。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一种规则。同时发明了抄写的方式,由专人抄写考生的试卷,发给年级。这样一来,评分员连字迹都认不出来了。但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用某个特定的句子或词语作为暗号,称为“买关节”。
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自宋太宗以来,已经建立了一个锁定医院的系统。每次考试的主考分为副主考和副主考,都是临时指定的,互相监督。主考官被任命后,必须在当天进入希兰医院,在考试结束前不得离开。你不允许接待客人。如果考官想从外地监考,他本人
清朝入关初年,丁酉案震惊世界。经过十四年的治理,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了五起骗案。最后江南16个地主全部审查完毕,数十人被判死刑或贬为宁古塔、上阳堡。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的看护下赴京重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作弊案。
第二,做好工作。
是坐船、马车、马还是步行?你想带你的随从吗?如何保证安全?反正不管怎么选,今天绝对是超级自虐之旅。没有好的策略是不行的。
此外,祖先还有另一个奇怪的加分项:名字。
很多人说名字只是个代号,但在古代高考中,只要代号好,冠军是跑不了的。
清光绪二十九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主考人发现考生中有一个王寿彭,于是视他为珍宝,把他列为状元。
在慈禧面前,他们说的理由是:你好,候选人王,文笔,李连杰。最棒的是,他叫王寿彭,比彭祖还长寿,祝你佛:
待命多时的慈禧一高兴,任命王寿彭为状元,考官赏她三斤。
不仅名字要起得好,还要写得好。
明朝永乐年间,孙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路进宫考试,成为高考状元。
然而,当监考人员按照排名将试卷打包,准备在朱棣批准后打开并填写名单时,一道闪电击中了孙。
第一名:孙
主考官一落笔,朱棣就生气了。
因为古人写字是竖着的,合在一起写就成了一个。
宝宝朱棣突然有点情绪了:暴力的文字不可能是讽刺我通过三鑫网贷夺权吧。如果我聘他为状元,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孙被无情地剥夺了终身状元的权利。后来,据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太阳狗”
还没完呢。
考官正忙着改第二名的卷子,看:梁治。
朱棣:这个横梁.光线.这条光束.
考官马上反应过来:这个x光片有问题,论文也有问题。陛下慧眼识珠。你想看第三部吗?
第三个名字叫邢宽,朱棣同志突然高兴起来。
“好,从轻处罚。
我符合宽厚仁慈一代的形象。
只有他。"
第三,夹带经文
有钱有势的考生通过贿赂考官就能当上状元,没钱没势的只能做考场作弊最“自由”的生意,就是躲和夹带。到了唐代,对“书册”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取藏考,谓之书册”。唐玄宗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9月,李隆基亲御勤俭建试“抱才持器”,部分应试者竟在唐高宗眼皮底下“私拟文策”。在唐代的科举考场上,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有的用文房四宝收集抄录相关文章,真是五花八门,五花八门。
唐朝的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设置了士兵。自宋代以来,考试一直在贡院举行。希拉姆医院里的考生被墙隔开,被称为“号房”。考生不得制造噪音或离开房间,以防止传递纸张或信息。但夹带经文的作弊方式一直是屡禁不止的。常见的方法是把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者干脆写在衣服和身上。其他各种个人物品,包括文具、食物、蜡烛等等,都被用作夹带。明清科举的安保非常严格,要求达到“一张纸都不能带进考场”的程度。
除了吉贝在进入会场前的仔细搜查,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发函规定考生带入会场的各类物品的规格。比如:砚、炭、饼的大小和厚度;水壶和烛台的材料;因此,刷子和篮子的样式受到了限制。另外,举报夹带者有奖励,被发现者不仅要取消资格,还要当众鞭笞。然而,考场作弊从来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打击。传说有一次开会,某人把随身携带的账本掉在地上,下令考试的考官替他盖上,说:“你为什么把账本带到门口?”
说到这里,边肖不得不说,作弊的伎俩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四,求一点运气
走之前,请你祈祷,到了京城,没有大病,没有土匪,没有狐狸,没有鬼。剩下的就看运气了,运气也不容忽视。比如上夜班,中了状元,还有毕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了。进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毕沅和他的同事朱、佟峰在军部值夜班。三人都通过了考试,第二天将参加宫廷考试。朱重光和佟峰欺负毕元老实,故意留他值班。毕原觉得吃亏是福就答应了。
当晚,陕甘总督黄庭桂送来折子,邀请朝廷在新疆屯田。毕渊仔细看了折子后,下令呈给乾隆皇帝。谁知道,第二天进宫考试,考题竟然是如何屯田新疆。那真的是毕元的答卷。他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结果,虽然他的书法有点差,但由于他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他被甘龙钦点为状元。朱重光和佟峰知道真相后,肠子都悔青了。
一年后,——哇,我真幸运,我真的在北京!
测试:龚氏之路
修好它,准备测试。每三年一次,在农历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节”。考试的规则和程序与地方考试大体相似,只是录取率更严格,录取率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之间。
如果你通过了考试,你将成为一名“宫师”。再参加复试,取得三等以上成绩,才有资格参加宫考。考试第一名是“慧远”。恭喜你,你超越了无数学者,你有很大的机会创造纪录。
宫考:我以祖宗为荣就看这个。
宫考是“中考状元”,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不过此时你也不用担心被淘汰,而是想靠近社头,做状元,殿试结束,阅卷大臣轮流阅卷,然后选出十份公认的卷子,用红铅笔交给皇帝排名。这十篇卷子是甲等和乙等的前七名,而乙等和甲等的前七名就不用交给皇帝审阅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一”。
如果你在宫廷考试中获得了皇帝老子的赏识,成功晋升状元,那么恭喜你可以载入史册了。毕竟隋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里,出了那么多的才子,出了那么多的奇人异士,连第三的都屈指可数。
讲真,经过这段旅程,你再也不能被形容为“普通人”了。你需要有过人的天赋,同时需要有寒窗苦读的毅力,需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需要对几十年的科举考试有信心。最后,你必须有一点运气.总之你真的有比现代人还牛的那么多,让你得意一阵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状元简直牛逼?事实上,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校长们从来没有
1.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也是文天祥的家乡吉安市也被誉为“文章节义之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吉安考出了3000名进士 ,是中国出进士最多的地方 )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5.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6.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7.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8.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陈盾、彭时、商辂等17 人。
9.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0.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1.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2.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祐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3.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4.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濬(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5.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6.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7.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8.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19.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0.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3.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4.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5.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5.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大于明朝时期吉安府产出的12名文状元。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7.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28.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29.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0.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1.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2.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3.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大中五年状元封开人莫宣卿,高中时仅17岁。
34.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5.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6.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7.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8.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39.1300年的科举,共有连中三元的状元13名,大约100年才有一个。
40.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彭时,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最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此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重登帝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重进内阁,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41.全国状元分布最密集的县-吉安府吉水县,十里之内出过5个状元,这也造就了庐陵(吉安府)“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美誉。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次称帝的人就是清朝末代帝王溥仪,他之所以人生可以三起三落,也是因为他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而他从三岁起身上就被打上了帝王的烙印。因此在时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他被各路势力看中,成功多次复位。
幼年登基的溥仪溥仪原本只是一个亲王的儿子,要不是光绪帝无子,估计这帝位要落不到溥仪身上。从光绪帝的一生来看,只要清朝还有慈禧太后,这个娃娃帝王的命运就好不到哪去。因此当溥仪家人知道溥仪被慈禧选为帝王之后,这感伤之情要大于喜悦。不过溥仪比光绪帝幸运的是,慈禧立下他后,就去世了,他可以逃过成为像光绪帝那样的傀儡帝王命运。但很可惜的是清朝到了他手中后,已经千疮百孔,灭亡就在顷刻间。果然他还没有来得及长大,英明神武地统治帝国,大清朝就亡了,他也成为亡国之君。
张勋复辟虽说大清朝灭亡了,但当时北洋政府对清皇室的待遇还不错,而且溥仪依旧可以生活在紫禁城内,对于当时还年幼的溥仪来说,可能没有多少亡国之君的概念。直到一个叫张勋的男人出现,他用行动让溥仪知道帝王之尊是何物,以及落水的凤凰不如鸡的事实。1917年张勋利用段祺瑞与黎元洪之间的矛盾,带着4000辫子军进北平调节,结果张勋直接让溥仪复辟了,当时溥仪才12岁。再次登基的溥仪,大概也明白了帝王的权力与至高荣耀,可惜这场复辟仅仅十一天就结束了,年少的溥仪再次无奈宣布退位。
满洲国帝王之后溥仪在紫禁城的好日子也没几年,冯玉祥就带兵闯进紫禁城,用不太礼貌的方式就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没了王朝也就算了,就连他从小长大,世人皆知他们家的紫禁城也不让他待了,可想而知溥仪心中的愤怒。之后日本人开始拉拢溥仪,有心让溥仪再次复位。也许溥仪是不甘心自己没有执政过就被两次撵下台的遗憾,也许是因为清皇陵被孙殿英盗挖的事情刺激。最后在日本人的诓骗下,溥仪踏上了逃往东北的道路上,从此成为日本人的伪满政府帝王。
事实上溥仪这次在东北的复位,真实憋屈极了,据说溥仪没有生育能力,日本人就将有日本皇室血统的女子嫁给他的弟弟溥杰,日本人在溥杰媳妇怀孕后,特意修改了伪满洲帝国的继承法律,这让溥仪危险感十足,以至于溥仪每次看到弟妹怀孕都紧张无比,担心弟妹生下男孩,自己就会被日本人给暗害。而且溥仪说是伪满洲国的帝王,实际上他就是日本人的傀儡,当溥仪深刻认识到的时候,也为时已晚。
最后侵略者日本人被国人赶出了中国的领土,而溥仪也因为自己过错,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溥仪作为末代帝王,三次称帝的经历可以说是历史上仅有的。但他的这种幸运也恰恰正是他的不幸,不管是哪次称帝,他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执政过,他一生的帝王之路就是摆设与傀儡结合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