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濂是明朝末年官员,是明朝著名忠直大臣魏大中的次子,字子一,号内斋。魏学濂生年不详,是浙江嘉善人,为崇祯十六年进士。
明朝末年,阉党祸乱朝政。特别是明朝天启帝时期,大奸宦魏忠贤把持朝政,而以他为中心形成的“阉党”,更是在朝堂上肆意妄为,打压异己。
魏忠贤是历史著名的奸宦之一,是古代最为人所熟知的太监之一。他壮年之时,因为在外赌博成性,背负巨债,因此选择入宫。入宫之后,靠着巧言令色,逐步升至高位。到后来取缔同乡好友,与明熹宗客氏对食,获得客氏的支持。
那个时候魏忠贤的权利还没有到后来那么大的地步,但是与客氏的结合,绝对的如虎添翼。凭借着客氏这层关系,魏忠贤在明熹宗面前更加得势,最终到后来把持朝政的地步。而客氏掌控后宫,所以魏忠贤可以说是将内外大权收归己身,居万岁之下,号称“九千岁”。
魏忠贤秉政之后,大肆残害朝中忠良,培养亲信。魏学濂的父亲魏大中,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所以对于魏忠贤的行为十分不满,屡次上书直谏,最终招来魏忠贤的报复。
魏忠贤篡改诏书,将魏大中捉拿下狱,污蔑他收受熊廷弼的贿赂。在狱中魏大中受到各种酷刑的折磨,最后在狱中被害身亡。魏大中去世之后,朝廷还下旨追讨根本不存在的赃款,长子魏学洢被捉拿下狱,因此而死。
魏忠贤的暴行,一直到崇祯帝继位之后,才得到审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倒台,遭到清算。魏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死并兄学洢殉孝状。魏大中因此得以被追赠、太常寺卿,谥忠节,予祭葬,魏学洢配祭附葬。
崇祯十六年,魏学濂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在李自成逼近京师的时候,屡次上书,提出建议,因此得到崇祯帝重视,准备予以重任。然而不久之后,北京陷落,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魏学濂是上吊自杀,但是后世却并不以其殉国而亡赞扬。因为魏学濂本人身上有争议之处,在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他到底有没有投降李自成。
《忠逆史》记:“学濂初闻贼急,有老仆经事大中,劝主人尽忠,勿负先老爷一生名节,学濂唯唯。先以事遣此仆归,遂率先投款。初改外任,以韩霖荐,留用,授伪户政府司务。”
《平寇志》记:“学濂与山西解元韩霖同受天主教,霖荐学濂于金星。学濂廷谒,金星曰:‘汝是忠孝之家,必当录用。’引见自成,再拜曰:‘小臣何能,不过早知天命有归耳。’授户政府司务,学濂南平两浙策。”
这里说的是魏学濂投降了李自成,而且还有明确的职务记载。但是也有人说,魏学濂之所以选择投降李自成,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大家都准备以死殉节的时候,魏学濂则说:“死易尔,顾事有可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轻一掷也。”暗中联络义军和太子,不过等到后来太子被捉并遇害,义师却迟迟不至之后,选择了自缢而亡。
《甲乙史》记:“甲申四月三十日丁亥,庶常魏学濂自缢。学濂素负志节,一时堕误,知愧而死,亦愈于无颜求生者矣。”这个说法得大部分学者认可,就连《明史》也采纳了这种说法。《明史》记:“既而自惭,赋绝命词二章,缢死。去帝殉社稷时四十日矣。”
不管魏学濂到底有没有投降李自成,投降了又是何种原因,但是他最后却还是选择了殉节。所以后世在谈论魏学濂的时候,还是可以宽厚大度一些的。
核舟记拼音注释如下:
拼音原文:
《核【hé】舟【zhōu】记【jì】》:明【mínɡ】有【yǒu】奇【qí】巧【qiǎo】人【rén】曰【yuē】王【wánɡ】叔【shū】远【yuǎn】,能【nénɡ】以【yǐ】径【jìnɡ】寸【cùn】之【zhī】木【mù】,为【wéi】宫【ɡōnɡ】室【shì】、器【qì】皿【mǐn】、人【rén】物【wù】,以【yǐ】至【zhì】鸟【niǎo】兽【shòu】、木【mù】石【shí】。
罔【wǎnɡ】不【bù】因【yīn】势【shì】象【xiànɡ】形【xínɡ】,各【ɡè】具【jù】情【qínɡ】态【tài】。尝【chánɡ】贻【yí】余【yú】核【hé】舟【zhōu】一【yī】,盖【ɡài】大【dà】苏【sū】泛【fàn】赤【chì】壁【bì】云【yún】。
舟【zhōu】首【shǒu】尾【wěi】长【chánɡ】约【yuē】八【bā】分【fēn】有【yǒu】奇【jī】,高【ɡāo】可【kě】二【èr】黍【shǔ】许【xǔ】。
中【zhōnɡ】轩【xuān】敞【chǎnɡ】者【zhě】为【wéi】舱【cānɡ】,箬【ruò】篷【pénɡ】①覆【fù】之【zhī】。
旁【pánɡ】开【kāi】小【xiǎo】窗【chuānɡ】,左【zuǒ】右【yòu】各【ɡè】四【sì】,共【ɡònɡ】八【bā】扇【shàn】。启【qǐ】窗【chuānɡ】而【ér】观【ɡuān】,雕【diāo】栏【lán】相【xiānɡ】望【wànɡ】焉【yān】。
闭【bì】之【zhī】,则【zé】右【yòu】刻【kè】“山【shān】高【ɡāo】月【yuè】小【xiǎo】,水【shuǐ】落【luò】石【shí】出【chū】”,左【zuǒ】刻【kè】“清【qīnɡ】风【fēnɡ】徐【xú】来【lái】,水【shuǐ】波【bō】不【bù】兴【xīnɡ】”,石【shí】青【qīnɡ】糁【sǎn】之【zhī】。
船【chuán】头【tóu】坐【zuò】三【sān】人【rén】,中【zhōnɡ】峨【é】冠【ɡuān】而【ér】多【duō】髯【rán】者【zhě】为【wéi】东【dōnɡ】坡【pō】,佛【fó】印【yìn】居【jū】右【yòu】,鲁【lǔ】直【zhí】居【jū】左【zuǒ】。
苏【sū】、黄【huánɡ】共【ɡònɡ】阅【yuè】一【yì】手【shǒu】卷【juàn】。东【dōnɡ】坡【pō】右【yòu】手【shǒu】执【zhí】卷【juàn】端【duān】,左【zuǒ】手【shǒu】抚【fǔ】鲁【lǔ】直【zhí】背【bèi】。
鲁【lǔ】直【zhí】左【zuǒ】手【shǒu】执【zhí】卷【juàn】末【mò】,右【yòu】手【shǒu】指【zhǐ】卷【juàn】,如【rú】有【yǒu】所【suǒ】语【yǔ】。
东【dōnɡ】坡【pō】现【xiàn】右【yòu】足【zú】,鲁【lǔ】直【zhí】现【xiàn】左【zuǒ】足【zú】,各【ɡè】微【wēi】侧【cè】,其【qí】两【liǎnɡ】膝【xī】相【xiānɡ】比【bǐ】者【zhě】,各【ɡè】隐【yǐn】卷【juàn】底【dǐ】衣【yī】褶【zhě】中【zhōnɡ】。
佛【fó】印【yìn】绝【jué】类【lèi】弥【mí】勒【lè】,袒【tǎn】胸【xiōnɡ】露【lù】乳【rǔ】,矫【jiǎo】首【shǒu】昂【ánɡ】视【shì】,神【shén】情【qínɡ】与【yǔ】苏【sū】、黄【huánɡ】不【bù】属【shǔ】。
卧【wò】右【yòu】膝【xī】,诎【qū】右【yòu】臂【bì】支【zhī】船【chuán】,而【ér】竖【shù】其【qí】左【zuǒ】膝【xī】,左【zuǒ】臂【bì】挂【ɡuà】念【niàn】珠【zhū】倚【yǐ】之【zhī】——珠【zhū】可【kě】历【lì】历【lì】数【shǔ】也【yě】。
舟【zhōu】尾【wěi】横【hénɡ】卧【wò】一【yì】楫【jí】。楫【jí】左【zuǒ】右【yòu】舟【zhōu】子【zǐ】各【ɡè】一【yì】人【rén】。
居【jū】右【yòu】者【zhě】椎【chuí】髻【jì】仰【yǎnɡ】面【miàn】,左【zuǒ】手【shǒu】倚【yǐ】一【yì】衡【hénɡ】木【mù】,右【yòu】手【shǒu】攀【pān】右【yòu】趾【zhǐ】,若【ruò】啸【xiào】呼【hū】状【zhuànɡ】。
居【jū】左【zuǒ】者【zhě】右【yòu】手【shǒu】执【zhí】蒲【pú】葵【kuí】扇【shàn】,左【zuǒ】手【shǒu】抚【fǔ】炉【lú】,炉【lú】上【shànɡ】有【yǒu】壶【hú】,其【qí】人【rén】视【shì】端【duān】容【rónɡ】寂【jì】,若【ruò】听【tīnɡ】茶【chá】声【shēnɡ】然【rán】。
其【qí】船【chuán】背【bèi】稍【shāo】夷【yí】,则【zé】题【tí】名【mínɡ】其【qí】上【shànɡ】。
文【wén】曰【yuē】“天【tiān】启【qǐ】壬【rén】戌【xū】秋【qiū】日【rì】,虞【yú】山【shān】王【wánɡ】毅【yì】叔【shū】远【yuǎn】甫【fǔ】刻【kè】”,细【xì】若【ruò】蚊【wén】足【zú】,钩【ɡōu】画【huà】了【liǎo】了【liǎo】,其【qí】色【sè】墨【mò】。
又【yòu】用【yònɡ】篆【zhuàn】章【zhānɡ】一【yī】,文【wén】曰【yuē】“初【chū】平【pínɡ】山【shān】人【rén】”,其【qí】色【sè】丹【dān】。
通【tōnɡ】计【jì】一【yì】舟【zhōu】,为【wéi】人【rén】五【wǔ】;为【wéi】窗【chuānɡ】八【bā】;为【wéi】箬【ruò】篷【pénɡ】,为【wéi】楫【jí】,为【wéi】炉【lú】,为【wéi】壶【hú】,为【wéi】手【shǒu】卷【juàn】,为【wéi】念【niàn】珠【zhū】各【ɡè】一【yī】。
对【duì】联【lián】、题【tí】名【mínɡ】并【bìnɡ】篆【zhuàn】文【wén】,为【wéi】字【zì】共【ɡònɡ】三【sān】十【shí】有【yòu】四【sì】。而【ér】计【jì】其【qí】长【chánɡ】曾【zēnɡ】不【bù】盈【yínɡ】寸【cùn】。
盖【ɡài】简【jiǎn】桃【táo】核【hé】修【xiū】狭【xiá】者【zhě】为【wéi】之【zhī】。嘻【xī】,技【jì】亦【yì】灵【línɡ】怪【ɡuài】矣【yǐ】哉【zāi】!
注释:
1、?明,明朝。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曰,名叫、叫作,不译作“说”。
2、?以,介词,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之,结构助词,的。
3、?为,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4、?以至:甚至。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动词,顺着、就着。势,(木头的)样子。象,模拟。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
6、?尝,副词,曾经。贻,赠。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盖,表推测,大概。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8、?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二黍许,二分左右。许,上下。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敞,开阔。者,代词,意思是“……的部分”。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形容词+者=名词。为,是。
11、?箬篷覆之:(刻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之,代词,指小船。
12、?启,打开、推开。
13、?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焉,语气助词,无义。
14、?则,连词,就(看见)。
15、?徐,慢慢地。兴,起。
16、?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用颜料等涂上。
17、?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而,连词,表并列关系。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端,名词,画卷的一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0、?现,显露、露出。
21、?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2、?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依靠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相比之两膝”。
23、?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隐”后省略“于”。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4、?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绝,极。类,像。
2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娇,举。
26、?不属,不相类似。属,类似。
27、?卧,平放。
28、?诎,同“屈”,弯曲。
29、?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0、?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可,可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1、?楫,船桨。
32、?舟子,撑船的人。
33、?者,……的人。椎髻,椎形发髻。
34、?衡,同“横”,横着。
35、?攀,同“扳”,扳着。指,同“趾”,脚趾头。
36、?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这里指大声呼喊。
37、?其,代词,那人。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形容词,直、正。容,容貌。
38、?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然,……的样子。
39、?其,代词,那、那个。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低。夷,平。
40、?则,副词,就。题,书写,这里指刻上。名,字。
41、?文,文字。
42、?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43、?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4、?钩画,字的一钩一画。了了,清楚明白。
45、?用,刻。篆章,篆字图章。
46、?丹,朱红。
47、?为,做。这里指雕刻。
48、?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曾不盈尺,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49、?盖,表推测,原来是。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50、?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是神奇啊!灵,善、好。怪,奇异、罕见。“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年-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善县)人,是著名散文作家。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所做的赋更是精妙,之后成为当地有名的秀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后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后来魏学洢家庭遭遇大变,1625年因病而死,死时二十九岁。
魏学洢是名臣魏大中的长子,是魏学濂的兄长。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N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8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B[>l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vF4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三十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
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
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
原因。
《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6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