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冷门历史: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明朝重要历史事件)

话历史 2023-07-22 19:01:03

明朝的历史,素来出名的火热。但人红都是非多,王朝火热了,相关的口水自然更多,放在明朝身上,更是从来口水纷飞,好些历史人物事件,王朝的兴衰评价,只要一涉及,立刻引来各路粉丝吵翻天。吵到掐架的场面,更是司空见惯。但吵来吵去,该怎么看待这个王朝,依然一地鸡毛。

不妨,平复一下心情,从火热的帝王将相话题里走出来,瞧瞧一些看似冷门的明朝知识。这个王朝的热闹风貌,也许就看得更清楚!

一:打好评也惹祸

古代官员任满升迁,考核评语十分重要,只要能收获好评,升官加薪通常不成问题,但放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年间,这事可没这么便宜:就算你的工作业绩无比优良,考核评语写的妙笔生花,倘若触了他的霉头,官运也十有八九要到头!

洪武九年五月,山东日照知县马亮就成了倒霉蛋,这位仁兄干了三年知县,因为运送贡品时表现突出,考核时得到了吏部的重点表扬,还被重点推荐到朱元璋案头。谁知朱元璋看过后大怒:你这个知县任内,农业教育成绩平平,督运贡品物资反而勤快,简直是不务正业!直接狠批四个大字“宜黜降之”,把这春风得意的青年干部给贬官了!

为何这么零容忍?朱元璋的批示里也写的明白:农桑,衣食之本!这正是大明朝全力恢复国民经济的年代,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拼命干!这个抓农业无方的昏官,竟然还想靠送贡品来钻空子?贬!

但比起山西平遥主薄成乐,这位马知县还得叫声幸运。成主簿考核时,同样收获好评“能恢办商税”,也就是收商税很积极。一句好评又叫朱元璋瞪圆了眼睛,然后一顿狠挖,把成主簿乱收费的肮脏事全给刨出来,连同给他打好评的官员们,一窝官全数下狱问罪去了!以朱元璋的批语说:朕本来就要轻徭薄赋,你竟然还以收税来邀功?肯定不是好东西!

为什么这个开国后一穷二白,到处荒地白骨的贫穷明王朝,只用二十年时间,就成为一个粮食产值超过元朝两倍,民间官仓粮满仓的强大盛世。十分关键的,就是冷静的朱元璋,永远不会被“好评”遮蔽的清醒用人眼光!

二:最小气的有钱人

明朝工商业发达,后人眼里出名有钱的一群商人,当属大名鼎鼎的徽商阶层,但在明朝年间,民间口耳相传,小气到无比抠门的群体,还是看上去十分有钱的徽商们。

徽商们小气到什么地步?简直是对自己狠到家。照着《五杂俎》里的记载说,即使是徽商中有钱有势的头面人物们,在家里都是恨不得一枚铜钱掰碎了花。比如平时在家做饭,家里猪油堆的成坛,猪肉一次也买不了四两。早晨起来熬稀饭,连米粒都舍不得多放,喝的粥清汤见底,菜更是简单,越是有钱的徽商家,越是极少炒菜,每顿饭就是几颗盐豆下饭对付。相当的艰苦朴素!

可就是这么一群艰苦朴素的创业标兵,跑到公开场合里,却是一个赛一个的充阔。尤其在妓院等风月场所里,在家抠门的徽商们,全是出名能砸钱的主。为了与妓院里的头牌妓女共度良宵,一晚上都是千百两白银的价钱砸。以晚明名士张岱的话说:哪个城市有徽商,当地的妓女出场费,都是哗哗水涨船高!

而以明朝人陈铎的感慨,别说是徽商本人了,就连这些徽商家里的小伙计,平日居家过日子,都比主人还抠门,出去可就撒欢了,明明就是个徽商身边打酱油的小伙计,却都是鲜衣怒马到处招摇,吃喝嫖赌欠下一屁股账后溜之乎也。基本都是徽商主人最后替他还账。为什么这么大方?人家要充的,就是这么个体面!

所谓“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高消费充体面的“吝啬鬼”们,就是缩影!

三:明朝房价多少钱?

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明朝,买房是不是很难?

参考晚明作家冯梦龙《三言二拍》里的描述:《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故事里,主人公要买一所便宜房子,是那种紧靠着坟地的破房子,连中介费带购房款,一共花了五十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三万块钱拿下!

这个故事靠谱不?明朝万历年间学者沈榜的文章里记录:万历年间徽州休宁县有乡民出售住宅,一所带三间正房三间厢房三间门面房的大宅院,确实五十两白银就成交了。冯梦龙小说 情节,十分忠于生活。

当然,并不是所有明朝住宅,都是这种白菜价。不信就看唐伯虎,这位电影里活的无比潇洒的大才子,历史上36岁时买房,看中了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就是号称他后来“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潇洒地方。却被三百两银子的购房款闹抓狂,为这二十万左右人民币,只能硬着头皮举债,然后疯狂画画还债,还写下泪奔诗句咏叹: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那要是地价极高的地段呢?同是冯梦龙小说里的桥段,《桂员外穷途忏悔》故事里,土豪桂员外卖自家豪宅,估价就是数千两白银。《苑署杂记》里记载,万历年间北京一位太监,出售其京城黄金地段一千多平米的宅院,总共卖了150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九十多万!

四:扯皮害死明军

明军的强大战斗力,在十六世纪时曾威震东北亚,但为何说歇菜就歇菜?缔造铁血虎师戚家军的名将戚继光很有体会:就是扯皮惹的祸!

如何扯皮?当年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没几个月就犯了愁,答应到位的粮饷军备一拖再拖。拖的戚继光放了大招,直接给隆庆皇帝上书,委婉表示请求缩减军费开支,不给国家添麻烦。果然叫隆庆皇帝开了窍,下狠手一顿追查,这才保障了戚家军的军备,有了后来拳打鞑靼脚踩日本的铁血明军。

可到了万历皇帝怠政的年月,明朝军备的扯皮风气,却是风云再起。比如万历年间,火器专家赵士祯,成功研发了新型火枪鲁密铳,但批量生产却成了难题,由于万历皇帝常年歇班,兵部户部互相提皮球,最后除了赵士祯自掏腰包造了几个样品,就再没生产出来。这款当时领先全球的火枪,就这样成了摆设!

如此“摆设”做派,最终给明军挖了大坑:待到努尔哈赤扯旗,萨尔浒战役即将开打时,昔日横扫天下的明朝火器战车,竟然因为多年扯皮,连挡板都腐朽掉了,好些战绩辉煌的英雄部队,由于多年扯皮,连阵法都没操练过,许多老兵竟需要临阵磨枪加练火器操作。如此水货军队,挨打也已注定。明朝的衰亡,逃不掉的一个祸首,就是这扯皮风格,和扯皮背后的懒政!

五:逃税如此轻松

好些后人都奇怪,为什么明朝创造了古代人类社会空前强大的生产力,甚至还被誉为“宋朝后第二个生产高峰”,但朝廷却常年穷的叮当?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明朝逃税太轻松!

有多轻松?比如号称明朝农业税最重,老百姓在重税下呻吟的苏州地区,以《昭代丛书己集》的形容,都“呻吟”出了民谣:朝廷贪多,百姓贪多。也就是管你税多重,老百姓就是硬拖着不交,拖上个几年,明王朝自然会下个减免命令,该交的都能免掉。从15世纪起,这种欠税成习惯的场面,就在明朝江南地区隔几年就上演,连张居正都痛心不已,给朋友的书信里,都大骂当地人欠税成风!

何止是苏松人逃税?就连理论上最容易收的路桥关卡费,在明朝都“逃”出了产业链:以明朝法律规定,有秀才举人功名,就可以过关免税。于是科考功名成了香饽饽,好些船只为逃税,直接请个秀才往船头上一站,果然一路畅行无阻。当然不白站。秀才站一路能拿五两白银酬劳,举人更是翻倍。好些穷出身的明朝名臣,比如明朝阁老谢迁,科场登第前,都做过这类“兼职”。

而发展到万历皇帝歇菜怠政的年代,“逃税”在明朝,更成了雷场面,比如东林党创始人李三才,身为漕运总督,每到收税的时候,就直接把税单大方给商人,想交多少钱,就意思意思填上。年年慷国家之慨,在坑掉大明白花花的白银税收后,换来自己“名臣”身份,外加骄奢淫逸的生活。

但别看逃税容易,可国家用钱却难,逃掉的税,也就乱找人买单,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时,名臣高拱就痛陈,由于有权有势的大商人逃税,结果税赋全压在可怜的中小商人身上,奸商偷税漏税发财,可怜小民百姓倾家荡产买单。所以才有了前仆后继的隆万大改革。到了明末时场面重演,明朝却又叫北方苦农民买单,结果越买越乱,陕西大起义烈火席卷,明朝悲情落幕。

逃不逃税的问题,让谁买单的问题,严肃点说,就是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重要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一: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是个常胜将军。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他。

蓝玉不仅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

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太祖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

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二: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又称南京教难,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事件的发起人是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这是基督教在中国所遇到的第一次教案。南京教案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晚明党派斗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为晚明天主教传华后发生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猛烈地冲击着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面对宗教改革潮流,罗马教廷也采取了一些自我革新措施,耶稣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为改变天主教在欧洲的困难局面,罗马教廷派遣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传教,以扩大天主教的信仰领地及在东方的影响。

在南京教案(1616年)以前,中间也有一些教士被当地人民围殴、侮辱、住宅被捣乱、被抓坐牢、被驱逐出境等事件发生。但这都仅属于地方性的事件,影响范围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但南京教难却不同,这事在利玛窦死后第六年发生,断断续续维持了好几年,后果是颇为严重的。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但有些狂热的传教士们,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被驱逐,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南京教案的经过是由当时南京的礼部侍郎沈灌发起的,他一向偏爱佛教,对基督教毫无好感,并且带动一班仇视基督教的人,常常逼迫__。在利玛窦死后,他便蠢蠢欲动,想起来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连上三张奏书给皇帝明神宗,沈灌告传教士的罪状主要有三方面:

一、控告传教士送礼物给中国人是为了收买人心,以致在适当时候可以倾覆中国。

二、传教士曾帮助中国修历,推算日蚀、月蚀等日期。沈灌认为传教士以西洋方法治历,违反尧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变乱中国传统。

三、沈灌指控传教士破坏儒家文化,教导人不拜祭祖先,这更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书皇帝后,皇帝并无反应,因上书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国信徒徐光启为传教士辩护,皇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群众排教。朝廷在压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将传教士驱逐出境。于是传教士有些被杀,有些下在监里,日后又驱逐出境。这时传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门,有些则躲在信徒家中,不能再公开传福音。在外表上教会活动看似停止了,但暗地里工作却未停止。不过这次南京教案,确实带给了教会一定的损失和限制,数年后,教案就平静了。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因推算日、月蚀的士大夫屡屡出错,令崇祯十分不满,于是又准许传教士进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又再度活跃起来了。

明朝被推翻后,满清入主中国,朝代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南京教案后七、八十年之间,天主教基本上的发展是很顺利的。当时中国十几个主要省份都建立了教堂,信徒人数达一百二十万。但就在教会顺利发展时,传教士之间在礼仪问题上,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使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三: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百姓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民怨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元朝末年的官僚机构极为腐朽,官吏贪腐成性,以至于明太祖在建国后十分注意政风甚至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他一方面提倡廉洁,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廉政爱民。另一方面对于官吏犯法特下重典,以吓阻官吏贪污腐败。如果有官员触犯贪污罪,则施以剥皮之刑。郭桓案爆发前,空印案、胡惟庸案先后发生,明太祖为了解决官员贪污,逐渐采取法外施刑的方式,而且也越来越重,并且设立锦衣卫以加强监控官员。他曾经感叹说:“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1385年明太祖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岁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为此,明太祖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污官员。

明太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最后,明太祖为了平息民怨,将审刑司吴庸杀了,并称折算赃粮实有两千石百多万石,“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

《明史?刑法二》记载郭桓案的起因时,曰: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明太祖在《大诰》感叹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郭桓案与之前的空印案坐死数万人,这是明太祖过度重典肃贪的表现,让明朝官员警戒恐惧,时人谓:“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郭桓案因打击面过宽,使不少官员蒙受不白之冤,从而使肃政目标大打折扣。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当过两次皇帝的六个人之一「明英宗朱祁镇」

被俘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传奇经历:太子—皇帝—俘虏—囚犯—太上皇—皇帝 提到明英宗朱祁镇,人们恐怕会首先想到土木之变和错杀于谦。或许有人会对其恨之入骨,但事实上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代皇帝,明宣宗的长子,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1427年十一月)。出生四个月被立为太子。 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九岁。以累朝元老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继续推行仁、宣两朝的各项政策,社会尚算安定。 正统7年,张太后去世,三杨逐渐失势,英宗开始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蒙元看成心腹大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第一前线。并且不断用加固长城和亲征的办法打击残元势力。 成祖朱棣先后5次亲征,病逝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1449年蒙古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亲率精兵50万出师迎敌。8月,大队人马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包围,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数日后,明军被蒙古军击溃,50万大军全军覆没,王振为部下所杀。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由皇帝变为阶下囚。史称「 ”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为景帝,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原本被视为奇货可居的英宗变成了空质,后在右都御史杨善等人的 *** 、积极斡旋下,英宗得以南归。回京之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在武清候石亨、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的拥戴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复登皇位。改年号天顺。后杀害抗击瓦剌保卫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谦等多人,但是也任用了许多有能之臣。 复位之后的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死后遗诏罢宫妃殉葬,明史誉为德政。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庙号英宗。死后葬于北京天寿山裕陵。 《明史》的赞词是: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