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4月14日 (农历三月初一),萨尔浒之战爆发。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王师正式出征;三月初一,西路军遭努尔哈赤攻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总兵杜松战死;三月初三,北路军遭受攻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总兵马林狼狈逃回;三月初五,东路军被后金军偷袭,猝不及防,全军覆没,总兵刘铤战死;三月初六,南路军接到三路大军战败的消息后匆忙撤兵,后金军趁势追击,损伤惨重。结果正如我们这群事后诸葛亮所分析的一样,可惜我们的分析也正如开原总兵马林的意见一样,终无改这场战事的结局。
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在这次战役中,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一个出色战役。
后金是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时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明朝初年,这些留居东北的部落分为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明神宗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
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明朝统一全国后,在东北设官置治,建卫设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辽阳设立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置建州卫,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增设卫所。
万历时从鸭绿江至嘉峪关设置“九边”即9个重镇,其中辽东辖今辽宁大部地区。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面以羁糜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对立,以便分而治之。后来由于对女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断加剧,引起了女真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便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积极向明辽东都司进行袭扰。在明与后金对抗中,居于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为避免被努尔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对后金。鸭绿江以东的朝鲜李氏王朝,也倾向于明。蒙古察哈尔部,住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承德之间,与金对立,但同明的关系也好坏无常。住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蒙古科尔沁部与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尔喀部,倾向并依附后金,常与后金配合,袭扰辽东。在这种形势下,明虽可以利用叶赫部屏蔽辽东,利用朝鲜李氏王朝牵制后金,但叶赫部人少力弱,朝鲜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袭扰无力助明。
因此,明与后金在争夺辽东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
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人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10余万,实有兵不过数万。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守备又极分散,军队战斗力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内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二月,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三月间,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四月十三日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发起进攻。次日,兵分两路,左四旗兵取东州堡,(今辽宁抚顺县东大东州)、马根单堡;自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锐内兵(护军)向抚顺所(今辽宁抚顺城)进发。
十五日清晨进围抚顺城,明军守将李永芳不战而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均被后金军占领。四月二十一日从广宁(今辽宁北镇)出发的明总兵张承荫部1万援军赶至,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四月二十六日后金军撤回都城。五月,后金军再次越过边墙,攻克明大小堡寨11个。七月,后金军进围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市东北),经力战后攻陷清河堡。至此,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经过一段休整,努尔哈赤又于次年正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给予其重大打击和破坏,基本稳定了翼侧,然后倾其全力对付明朝。
萨尔浒之战简介
后金和明朝共进行了两次大的决战,一次萨尔浒之战,一次松锦大战。
1619年,对明朝来说,是万历四十七年;对后金来讲,是天命四年。这一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之后的两年,努尔哈赤都在积极发展生产,招兵买马,为反明做准备。
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正式发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以前,努尔哈赤只能说是有反明之心,但是没有同明朝正式决裂。“七大恨”一发布,后金跟明朝的矛盾就摆在了明处。努尔哈赤马上行动,率兵两万进攻明朝的抚顺。后金攻陷抚顺等地后得到大批战利品,回到都城赫图阿拉。
后金占领抚顺的消息传到京师,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决定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大部队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经过半年多的准备。
在1619年二月,以号称四十七万,实际上只有十万人马左右的军队在沈阳地区集结。杨镐坐镇沈阳,兵分四路,分别由西路杜松、北路马林、东路刘、南路李如柏统领,想要一举歼灭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杨镐选择这个时候出发,在天时上显然不利。因为二月的东北地区大雪纷纷,江河结冰,明朝的军队根本不能适应这样的气候。再说说“地利”。这一路上山路崎岖,密林丛生,而且后金还设置了很多障碍和陷阱,明朝行军困难重重。
精明的努尔哈赤看到了明朝分兵的弊端,他认为明军南北两路道路遥远,充满艰难险阻,不能立刻达到,决定“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将十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
杜松率领的明军主力最先杀过来,想得到消灭努尔哈赤的头功。这杜松也算一员久经沙场的猛将,他乌黑如漆,人称“杜黑子”。在打仗时,喜欢掳起两臂,持着金刀乱砍。但他有勇无谋,贪功冒进,为此吃过不少亏。
杜松这次为了得到头功,不顾大军从抚顺出发时正下着大雪,天气恶劣,却只管行军,搞得军队人困马乏。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地界藩城。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是明军主力,已经兵分两路从抚顺出发扑了过来,于是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努尔哈赤集中六万八旗军队去对付杜松三万多人的军队,且是以逸待劳,在人数和体力上均占优势。
努尔哈赤决定首先拿下杜松的萨尔浒大本营,于是抄了杜松的后路。明军知道自己后路被断,军心大乱。这样一来,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又把杜松率领的另一支军队打败。
此时,北路军马林赶来,率领军队赶到一个叫尚间崖的地方。马林在得到杜松军战败的消息后,不敢前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马林为保存实力,挖掘三层战壕,将火器部队列于壕外,骑兵在后。但这看似坚固的防御,还是让骁勇善战的后金军队打败。
就这样,马林的第二路军也败在了努尔哈赤手上。
接着,率着东路军队的明朝将领刘从东部来了。此时,一路急行军的刘部已经是饥寒交迫,行动非常缓慢。在刘军队经过之处,有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地方。这是一个山谷,两旁山河密林,努尔哈赤事先就把军队埋伏在山林里。
努尔哈赤用计让后金的军队换上明朝军队的衣服,带着明军的旗帜,引诱刘,说杜松已经拿下赫图阿拉,你快出兵。刘果然中计,急着进军,结果被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后金军伏击。
刘毕竟是武状元出身,经历过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能舞动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人称“刘大刀”,后人称赞他为“晚明第一猛将”。只见他骑着马就跟后金军搏斗。
他先是左肩中箭,但仍然英勇杀敌。接着右肩又中一箭,他还是骑着马继续奔驰。最后后金军一刀劈到他脸上,把他半边脸劈掉了,他终于从马上摔下来。双方激战的场景,惨烈无比。刘军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这样,东路军也被消灭。现在,只剩下李如柏率领的南路军。
当李如柏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锣发出进攻信号,大声呼噪。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一千余人。
至此,杨镐的分兵计划彻底失败,后引咎辞职。杜松、刘和马林战死,后来李如柏也因此事自杀。
这场战役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四五天的时间,努尔哈赤就让杨镐军队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领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元气大伤,对后金只能取守势。
问题的提出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争,是明帝国政府为遏制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部之崛起势头,而发动的一场?突袭作战?。在这场突袭作战中,明朝政府因战略战术失误损兵折将,而努尔哈赤也借助这场胜利,不仅极大的扭转了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实力对比情况,还为其之后的进一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在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中,明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这些数据又有多大的水分?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47万?不靠谱关于这场战争中明军的参战人数,说10万、20万,甚至47万的都大有人在。但是笔者认为,47万显然是最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就在之前的万历援朝战争中,明政府所累积动员的陆军也未超过20万人的大关,那么对于帝国的政治精英们来说,清剿一个小小的努尔哈赤,又何需要?小题大做?呢。
还需注意的一点,则是明帝国在进剿努尔哈赤的前夕,已发动了数场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即?万历三大征?),除此之外,万历为了给自己修筑宫殿等,也让政府给他掏足了银子。所以此时的财政压力之巨大,已无法供应如此庞大数额的军队。
因此,47万的数字,是首先可以排除掉的。正规军+雇佣军+盟军=?那么明一面真实的参战人数,到底更接近哪个数字呢?对于这场战争,著名学者黄仁宇教授等曾作专文加以详考,并给出了我们较全面的解释。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二。为了打击努尔哈赤的主力,明中央政府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这支大军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即是明帝国直属的作战部队,其主要将领分别为杜松、刘綎与李如柏等四人,统一归由杨镐节制。这四人均是久经战阵的大将,而其手下的人马,要达到十万人左右(《神宗实录》所载调兵四方,议兵十万?,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过这些部队中,因为既包含了他们原先所统属的人马,也包括了新补充的兵员,部队建制等较为混乱。所以战斗力参差不齐与指挥难等问题,自然浮出了水面,并困扰明军战役之始终。
再看第二部分,明帝国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大量的雇佣军,即?土兵?。他们多来自于云贵等地区。在针对四川杨应龙的叛乱中,明将刘綎便曾率数千?土兵?对杨的阵地进行迂回渗透,这些土兵也奋力拼杀,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但是,英勇归英勇,这些兵勇中的精锐多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是不上正规军花名册的(不过是不是拿私人的钱养还是政府的就不得而知了)。而明政府也对?土兵?之战斗力有所耳闻,所以在战争的前夕,明政府除刘綎部固有的数千?土兵?外,又征调了一部分配属到各作战部队中,他们的数量,也升至近万人。
说完正规军与雇佣军部队外,还有一支武装,也参与到了这场作战当中,那就是李朝朝鲜的军队。对于李朝来说,明帝国对其可算有?救命之恩?。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刘綎向朝鲜王国提出的派出部队来助战的要求,便很容易的得到了满足。
近万名朝鲜官兵(其中有数千名火铳手),顺势加入到了明一方的战团中。虽然他们在数量与装备上同明正规军存在一定差距,但毕竟充实了明远征军的队伍,也起到了扩张声势的作用。这便是第三部分。
叶赫的算盘第四部分,则是明军团的另一支友军部队,即女真人中的叶赫部。叶赫部与努尔哈赤部可算是一对仇家了。不过,仇恨归仇恨,在实力上,叶赫部却远低于努尔哈赤,就在大战爆发的前几个月,努尔哈赤部又出奇兵一口气攻取了叶赫的十几个寨子,让叶赫等大为惊恐。
所以此次明军的突袭作战,叶赫也派人积极联络,并派出两千余人配合明军主力行动,希望可以借助明军压境来减轻来自努尔哈赤的威胁。
但叶赫想错了,在他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明军的主力,而他对明军的策应不仅没有给努尔哈赤造成多少伤亡,反而让他成为了努尔哈赤攻击的下一个目标,萨尔浒之战后不久,叶赫部便被努尔哈赤所吞并(而谁又曾想,二百多年以后,这个部落的一个女人,却掌握了努尔哈赤子孙的命运),所以叶赫部所派出支援明军的人马,虽也有千人之众,但未能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军在萨尔浒一战中所投入的兵力,如果将土著雇佣军与朝鲜兵等加在一起,大致在10到15万人左右。这支大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的杀奔努尔哈赤的老巢,但由于各部联络不畅等原因,最终被八旗军各个击破。从这之后,明帝国在东北,再未能一次性投入如此庞大数量的兵员作战。战场的主导权在发生转移,明帝国这艘巨舰,又将驶向何方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明奇才解缙的坎坷人生
下一篇: 大明奇才解缙的故事:解缙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