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或随嘉靖皇帝葬入地宫,

华里士 2023-07-22 18:36:49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诏谕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下落不明)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朱棣的这道诏谕,用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都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之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不容易。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那样方便……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来,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气魄很大。他要编的这本书,气魄也很大。

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的做法起源于三国时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的。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以分类辑录的方法编纂一部类书,定名为《皇览》,总字数达到800余万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自此以后,类书的编纂盛行于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四大类书,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四大类书。据各种古代书目记录,从三国至清代中期1600年间,产生的类书有六七百种之多。

历代类书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按类别编排,大多数类书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但分类方法各不相同;第二大类是按韵目编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确要求,《永乐大典》就是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进行编纂的。

解缙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班子,加紧编纂,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于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将书编成。明成祖十分高兴,将这部类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一遍不行来第二遍

明成祖仔细翻阅了《文献大成》后,觉得这部类书还不尽符合当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意愿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这一次他加强了编纂领导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辅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大和尚,与解缙等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而编纂人员一举增加到2000多人。

可以说,修纂《永乐大典》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

朝廷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明成祖让编辑人员到皇家图书馆阅读图书,还令人分赴各地不计价值搜购图书,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为了上班行走方便,把编纂者安置在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并由光禄寺负责伙食,“朝暮酒撰”。为了编纂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特发给“膏火之费”,“仍免朝谒”。

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全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由姚广孝领衔进呈,明成祖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定稿后,由抄书者誊抄全书,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全书抄写完毕。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月一日起,北京成为明王朝的新都。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正本则迁藏至北京皇宫中的文楼(即现在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正本踪迹皆无成了谜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为历史之谜。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自成撤出北京,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嘉靖皇帝的随葬品?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他们认为,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有人对“正本殉葬说”提出质疑,认为从明朝的丧葬制度来看,不可能将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宫。

几种说法不一,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不管怎样,正本亡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对《四库全书》编纂作用大

《永乐大典》副本抄成之后,存放在被称为“石室金匮”的皇史宬内。皇史宬在皇宫的西侧,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石室”四周的石墙厚有6米,两扇殿门是两块整石,每扇石门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放置在1.42米高的须弥座上,副本就存放在这些“金匮”之内,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永乐大典》副本自明隆庆迄清康熙这150多年里,一直贮藏在皇史宬, 至清雍正年间又移藏至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曾清点副本,发现已丢失1000多册,计2422卷,乾隆曾下令查找,结果是一本也没有找到。即使这样,余存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佚书516种,其中388种收入《四库全书》,128种列为总目存目。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对《永乐大典》的管理是比较严的,其间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其中6册带回家去阅读,结果被盗贼偷走,此事呈报乾隆后,乾隆非常气恼,下令立即缉查,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进行搜缉,后在御河桥边复得,是偷盗者见查得紧,又偷偷地放置在这里的。黄寿龄因此事被罚俸3年。从此以后,严禁携带《永乐大典》外出。

乱世书劫

清代末年屡遭劫难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对《永乐大典》的管理逐渐松懈下来。至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又伺机挟带偷窃,并将所偷之书以每册1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洋人,因此,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点《永乐大典》时,所存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余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800余册。这些丢失的《永乐大典》都属监守自盗,例如大臣文廷式以借读《永乐大典》为名,盗走了100余册;翰林院的人在下班回家时,将一本本《永乐大典》挟在衣物中携带出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处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或纵火焚烧,一时仅存的《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

翰林院劫后《永乐大典》仅剩64册,被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清末大臣陆润庠运回府中。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即鲁迅先生)的建议和努力下,获教育部同意,并呈请国务院批准后,教育部派员去陆润庠处将这64册劫余的《永乐大典》取回,4册存放于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60册送交京师图书馆保存。京师图书馆经多方征集,到1934年,已改名为北平图书馆的馆藏《永乐大典》增加到93册。由于局势动荡,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北平图书馆即选择一部分善本典籍(包括《永乐大典》)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经代理馆长袁同礼、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使馆和美国联系后,选取了3000种书(其中有60册《永乐大典》)运到美国,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书(包括《永乐大典》)均被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赠,国内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全部赠送给北京图书馆(即原北平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广东文管会也分别将4册和3册《永乐大典》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将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册归还了我国。至今为止,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共有161册。现世界各地尚有《永乐大典》400余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谋生不易

“投笔从戎”原是抄书人

从简策版牍时期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了以代人抄书为生的穷读书人。东汉、三国时,将这些代人抄书的文人叫作“佣书”,是对被雇佣抄写图书的文人的一种称呼。纸写书代替了简策版牍之后,从事这种“佣书”职业的文人逐渐增多。到了唐朝,对从事抄书的人叫作“抄书人”“楷书手”。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也仍然需要抄书人,一是抄写在纸上之后才能据此雕版;再就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雕版印刷,有些书仍以写本书的形式出现,这些书仍需要抄书人。

抄书是一项既要求高而又相当辛苦的工作,偶尔抄抄也还可以,如果长年累月伏案抄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首先要求抄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更要求抄写正确,不误写、不丢字落句。此外,作为受雇于官府或私人的抄书人,必须按规定完成每天抄写字数的“定额”。既要求写得好,又要求写得多,天天埋头抄写,其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几位著名人士,在他们发迹之前,因贫穷落魄而以“佣书”谋生,如东汉名将班超还留下了“投笔从戎”的故事。

我国有两部最大的写本书,一部是《四库全书》,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写本书,其次就是《永乐大典》。同样是写本书,但编纂方式不同,《四库全书》是丛书性质的,而《永乐大典》是类书性质的。这两部卷帙浩繁的最大的写本书,全都是用手工抄写而成,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百科全书”是一种工具书,其中里面记载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那么您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什么吗,共有多少卷、多少册?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22
877卷,12
000册)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也是世界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政权,炫耀文治,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令太子少保姚广孝和翰林院学士解缙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解缙等奉旨于南京文渊阁开馆,参与者共有2169人,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所收宋、元御府藏书为基础,并派员至全国征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等,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七八千种。这部大型类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告竣,初名《文献大成》,后由朱棣正式更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为该书作序。
《永乐大典》当时辑录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达七、八千种,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它辑入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搜集颇多,尤其是其所征引的材料,或整部、或整篇、或整段辑入,均照录各书原文,一字不易,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赖以保存其原貌,难怪人们称其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譬如清人就从中辑出佚书数百种,而收入到《四库全书》的就达388种,4926卷。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搜罗广泛,而且缮写工整(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装潢精湛,被中外专家学者誉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的典籍历史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的年表年份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算命)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于此时的战火。亦有可能藏于永陵。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缺失2422卷,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途中失窃。乾隆帝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 *** 。不久六册书在御河桥边被发现,失而复得。
嘉庆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阁参考《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多参考《永乐大典》。
光绪元年(1875年):不足五千册。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位于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翰林院内仅存六十四册被陆润庠运回府中。(有说永乐大典为八国联军烧毁,但此时八国联军刚刚登陆大沽,尚未进入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三百三十册大典。
1912年,中华民国 *** 成立,国务院批准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
1920年,叶恭绰赴欧洲考察实业,在伦敦一间小古董铺里意外发现并购回《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残本。
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将原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二十一册捐献出来。顾子刚捐赠三册,系北洋军阀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赵元方、张季芗、郑广权、王富晋、陈李蔼如、赵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册。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1955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赠还中国3册。苏联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
1959年:收集《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副本、微缩胶片等,共七百三十卷,约占全书总卷数的3%。
1965年,赵万里捐出所藏2册《永乐大典》。
198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山东入藏1册。
永乐大典的诞生
《永乐大典》诞生于腥风血雨的皇权更替中。明成祖朱棣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元年,他假祖训“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攫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信的帝位,自己登基,改元永乐。为稳定自己的专制统治,朱棣极力网罗听话的文人学士,大量编辑出版图书,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他觉得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书之中,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学士谢缙组织儒士,编成一部一查便知的大类书。
次年11月,初稿进呈,朱棣看后感到此书不大全面,遂命重修。永乐五年十一月,编辑完成,进呈后,朱棣为这部亘古未有的巨帙之书题写书名《永乐大典》,并亲自序文,称赞这部书“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着为奥典”。
《永乐大典》共辑录图书8000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录等60卷,装成11095巨册,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是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它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还要早出300多年。
永乐大典的遗失
明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术道教,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在其案头,总放有几册《永乐大典》,以备参考之需。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楼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之状,足见《永乐大典》在他心中之重。嘉靖为防不测,特颁旨将《永乐大典》重录了一套副本。
四年后,《永乐大典》有了副本。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藏在皇史。可是却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讯渺然。
有人认为它毁于清代乾清宫大火,也有人认为它毁于明亡之际,还有人认为它毁于明万历年间宫中大火,更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没有丢,就在皇史夹墙里面。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殉葬之说――正本可能已随嘉靖葬入地宫。
副本最初收藏在皇史。明亡后,副本就在清朝历代皇帝手中散失。顺治曾把《永乐大典》放在身边阅览,身边的侍从可能趁机把《永乐大典》窃为己有。当康熙开馆修书时,发现《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不全。
到了清末,《永乐大典》又惨遭战火洗掠。义和团围困英国使馆,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掉了,翰林院书页撒得到处都是。据统计,毁于这次大劫的《永乐大典》副本有607册。
永乐大典的搜寻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分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至英、美、法、日等国。据专家估计,目前尚有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9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海内外仁人学者不辞艰辛,多方探寻大典散失之遗踪,广泛收集残卷剩册,迄今已有221册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但这还不到原书的4%!
为了让散失的国宝重新集聚,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家们做了种种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张元济先生向商务印书馆提议,把21册《永乐大典》副本捐给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也曾为此呼吁全世界《永乐大典》收藏机构、收藏家及有识之士,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

倘若传说中的《永乐大典》被找到,对我们有哪些意义?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很多问题都能够找到答案,很多未解之谜能够剥开迷雾。《永乐大典》相当于一部活历史,它保存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的各方面的资料,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很多历史谜团可能迎刃而解。

《永乐大典》当时并没有刊印,全部是手抄本,而且只有两套。一套是成书后经过装帧后的正本,我们称为“永乐正本”,一套是嘉靖年间,仿照正本又重新抄写了一遍的副本,大小、样式和正本一模一样,我们称为“嘉靖副本”。

但是,很可惜,因为历史和战乱的原因,现在“永乐正本”已经完全找不到了,“嘉靖副本”8000多册,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400多本,分散在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221本藏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内。

? 明成祖朱棣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凝结了无数人心血亘古罕见的宝书当然明成祖朱棣自己是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编书的重任就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翰林院学士解缙,另一个则是当时的高僧,名叫姚广孝。

现在的《永乐大典》早已经残缺不全,据说是被嘉靖皇帝带进地宫去了。不过好在嘉靖帝还有点良心,命人誊写了一份副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于世。然而好事不长,几十年后大清入关,紫禁城遭到损毁,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烧,后来的鸦片战争导致国威沦丧,英法联军大肆洗劫北京城,所以《永乐大典》大部分已经找不到了,据说是被嘉靖皇帝带进地宫去了。不过好在嘉靖帝还有点良心,命人誊写了一份副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于世。然而好事不长,几十年后大清入关,紫禁城遭到损毁,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烧,后来的鸦片战争导致国威沦丧,英法联军大肆洗劫北京城,所以《永乐大典》大部分已经找不到了

? 嘉靖年间抄的副本虽然没抄完,但是也有八千多册。清朝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从这八千多册里面找出了三百多本已经消失的书籍。可是后来国祚衰微,《永乐大典》多被人焚烧抢掠偷盗,现在世界现存的永乐大典只有800多册。

如果有一天《永乐大典》原本一册不少的现世,绝对会轰动世界,中国历史上许多无法查证的事件都有可能在《永乐大典》中找到答案,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体系都将得到完善,先民在科学、制造、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上的智慧结晶也必将重现于世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4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