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诗人被毛主席称赞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在清学者赵翼的《瓯北诗话》中也得“明开国诗人第一”的赞誉。获此殊荣的诗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
高启是江苏苏州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为明初四杰。高启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但其本人结局却十分惨烈,受腰斩而亡,享年三十八岁。
高启之所以被判腰斩,与另两位历史名人有关,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元末著名起义首领张士诚。
高启是江苏苏州人,出身富贵,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而他本人也天子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极有才华。
元朝末年,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几支势力庞大起义军之一的张士诚,率部在吴地称王。当时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的饶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听说高启才名,多次邀请,请为上宾,高启因此成为饶介幕僚,时年十六岁。
官场黑暗,高启不喜欢,于是在二十三岁的时候,随便找了个借口离开,此后隐居在青丘一带。明太祖朱元璋建明统一天下后,于洪武三年请他出为户部右侍郎。
因为早先就曾入过仕途,不愿入朝为官,所以高启坚辞不受。朱元璋没有强求,赐金放其归还。但事实上,当时的朱元璋对高启已经十分不喜。加之他本身就是个多疑的性子,怀疑高启作诗嘲讽他,因此对高启记恨。
事实上当时高启写的《题宫女图》:“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只是写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朱元璋并无关系。但是朱元璋却对号入座,认为高启借古讽今挖苦自己,而这也成为日后高启惨烈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洪武五年,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刚刚到任,就着手修建新的知府治所。新修的办公大楼,选址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
大楼修建好之后,依照当时的规矩,要作一篇“上梁文”。这和当时古代平常人家盖好房子,上最重要的大梁时摆猪头祭神,点炮竹驱鬼是一个道理。
高启文采出色,才华高绝,举世皆知。正好当时他又隐居于青丘,于是魏观就专门请来高启作上梁文。此事不是大事,高启便答应了,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就是这么一篇“上梁文”,最终将高启送上了刑场。
魏观将办公大楼修建在张士诚的宫殿上,朱元璋得知之后十分不高兴,认为魏观居心叵测,最后将魏观杀死了。高启因为此事受到牵连,也被问罪。
在高启所作上梁文之中,有“龙盘虎踞”字眼,直接点燃了朱元璋的怒火。朱元璋认为“龙盘虎踞”是帝王居所,而高启却将张士诚宫殿遗址形容为“龙盘虎踞”,其心可诛。张士诚是朱元璋争天下时的大对头,“龙盘虎踞”四个字,自然犯了朱元璋大忌,最后被判腰斩。
《明史·高启本传》记:“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从这儿可以知道,《郡治上梁文》中的“龙盘虎踞”四个字,只是一个导火索。朱元璋对高启的不满,早就有了,一天天累级,到上梁文时达到顶点,从而爆发。
因为四个字,而丢了性命。不管在哪个时代,文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呀!
汉代以后,只有北魏承袭汉制,法律明文规定有斧钺之刑(即腰斩)。直至明初,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对不肯与他合作的知识分子滥施淫威,也有在法令之外使用过斧钺之刑。著名诗人高启在入明后对朝政有所不满,擢升他为户部右侍郎时辞官不就,回到原籍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以教书为生。有一次,他作了一首《宫女图》诗:“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诗中对宫廷生活寓有嘲讽之意,朱元璋见到此诗非常生气,有心惩治他,一时又找不到借口。后来,高启受苏州知府魏观知遇,把全家迁至郡城居住。魏观在府衙大兴土木,有一天高启为他作上梁文,文中对朝政又进行了讥讽。朱元璋得到爪牙们的密报后,就下令将高启逮捕法办,加诸斧质腰斩于南京。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
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携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杯酒释兵权简介:如何评价杯酒释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