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构退位宋高宗赵构为何盛年主动禅位,

华里士 2023-07-22 18:05:38

赵构退位:对于一位活了八十多岁的封建帝王来说,五十来岁恰好是盛年,也是执政的黄金时期。再者,大凡封建帝王,没有一个不贪恋权势的,只要不受外力逼迫,只要健康状况尚可,只要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没人情愿将皇权拱手让人,哪怕继任者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这一规则下,宋高宗盛年主动把皇位让给养子赵眘的壮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宋高宗突然提出要禅位,右相朱倬认为“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意思是说,北宋的灭亡,与当年宋徽宗匆忙传位,致使朝政陷入混乱、金兵趁机而入有着莫大的关系,传位一事应当慎重,更应当从长计议。对于朱倬的合理建议,宋高宗不理不睬。六月十日,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闲退”(《宋史》)为由,下诏传位皇太子赵眘,自称太上皇帝,移居德寿宫。六月十一日,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

宋朝赵构:宋高宗一向身体强健,禅让时不过才五十六岁,而且当时身体并没有不适,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直到八十一岁才寿终正寝,所以自称“老且病”显然是饰词。再者,宋高宗禅位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一度政局动荡不安;而南宋却边境寝宁,国内安稳,人心振奋,民呼万岁,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禅位的外界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主动禅位,既让人纳闷,也催人深思。

有人认为,宋高宗固然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然而,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并没有就此躲在深宫,颐养天年,不问朝政,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大至对金和战,小至官吏任命,他都会出面干涉,多方牵制,寸步不让,说明他还是愿意为国事忧勤,还是对权力狠抓不放,并非他所讲的“久欲闲退”。笔者认为,宋高宗盛年禅位,有着不可告人的深层次原因。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传位,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为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建炎三年(1129),三岁德赵旉受到惊吓而死。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不得已,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初名赵伯琮)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

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他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正当盛年之际,宋高宗赵构为何选择主动禅位?有何隐情?

宋太祖在斧声烛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当时天下就传言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一百余年后的南宋高宗果然绝后,且其近亲后裔大都已被金兵掳去,只得广选艺祖之后宗子。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高宗居然在身体还相当强健的五十六岁盛年,主动让位给太祖之后的孝宗,这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绝对是罕见的。靖康之难,金军押解了二帝及宋宫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等北还,其中就包括赵构康王府的三位有名位的妻妾和五个女儿,其正事邢氏已有身孕,结果在北迁的路上以坠马损胎。惟有妾潘氏也已妊娠,因无名位,住在开封自己家中,独得躲过这一劫,后回到赵构身边。赵构即位一个多月之时,即建炎元年(1127)六月,其子赵杲瞪,潘氏也晋立为贤妃。

建炎三年(1129),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逊位,立他的三岁幼子为帝。后韩世忠统兵历时一个月平定了叛乱,处苗、刘以磔刑。然而此事变最严重的后果是:赵构在此次事变中受惊吓而从此阳痿,才二十三岁就丧失了生育能力。不久,三岁太子也受惊吓而离开人世。在潘贤妃妊娠期间,正值金军破开封府前后,她成天提心吊胆,生活艰难,故所生之子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据说七月间一天,赵昊疾∈保恰好有一宫女,不慎踢翻了一只鼎,仆地有声,太子即惊搐不止。高宗大怒,命斩宫人于庑下,然而仅过片刻,赵昃屯V沽撕粑。两件事发生于同年,如此巧合,莫非天意。而这时,年近六十的隆v皇太后孟氏,突然尝感异梦,梦见太祖赵匡胤说: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能有一线转机。太后自二十四岁时被宋哲宗废黜,长期过着痛苦的幽居生活,不过也由此而没有被金兵北掳,也算不幸中的大幸,此时看到宋廷所遭劫难也时有所思,于是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高宗也知道自己恐无希望有子嗣了,不如顺水推舟,便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于是同意广选艺祖之后宗子比自己低一辈者。

选太祖后裔比赵构低一辈者,就是在其伯字辈的宗室子弟中访求。据说太祖后裔香火还特别旺盛,其伯字辈约有一千六百余人,当然朝廷只从七岁以下儿童中遴选。最后选出儿童十人,再让高宗逐一审看。据说,一次审看两人,某次一瘦一胖两个孩子出场,让高宗仔细端详,突然有一只猫走过来,胖的为童心驱使,踢了猫一脚,高宗以为,胖孩如此轻狂,怎能担当社稷重任。子是把胖孩淘汰,而那位瘦的,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琮。最后,高宗选了两个孩子:赵伯琮和赵伯玖,时为绍兴二年(1132)。

两个孩子来到妃嫔面前,张婕妤用手一招,赵伯琮便向她的怀里扑去,高宗便命张婕妤养育伯琮,命吴才人养育伯玖。伯琮后赐名赵瑗,伯玖后赐名赵璩。赵瑗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异于常人,颇受赵构钟爱,还亲自教之读书。绍兴五年(1135),封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建国公,入资善堂上学,并诏:建国公禄比皇子。然而,高宗却不正式立赵瑗为皇太子,原因是对自己能否恢复生育能力,仍抱有一定的希冀,就是说心里还是不太情愿由这个太祖的后裔入继大统。绍兴八年(1138),又封赵璩为节度使、吴国公,使两个孩子处于平列的地位。由此,高宗表明自己尚无立储之意,诸大臣提出不同意见,尤其左相赵鼎竭力反对,据理力争,高宗只得收回成命。然而到第二年,依然封赵璩为保大军节度使、崇国公,赴资善堂听读,禄赐如建国公例。此时,右相秦桧进谗言道:赵鼎欲立皇子,是谓陛下终无子也。宜待亲子,乃立。此话说到高宗心里。后秦桧独相十八年,是赵瑗成长中最为艰难的岁月,时或与奸相产生嫌隙。直到秦桧病死,总算扫除了立皇储的一大障碍,高宗对自己的生育能力也已不抱希望。这时,赵瑗为普安郡王,赵璩为恩平郡王,两人都已长大成人,且才能不相上下,高宗一时踌躇不决,不知立谁为皇储。最后灵机一动,决定用女色进行试探。他给两人各赐靓丽宫女十名,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二十名宫女招回,进行身体检查。赵瑗听从老师史浩谨慎对待的劝告,不近女色,所以其宫女依然是处女,后完璧归赵。而赵璩则采尽了秀色,十名宫女都已不是处女了。高宗并未将此事公布,但心中已有定数。此事载于周密《齐东野语·高宗立储》之中,令人不解的是:高宗本人就是一个荒淫好色之徒,他怎么会在这方面严格要求子嗣呢?其所用方法,以当时的科技条件能进行比较准确的鉴别吗?周密的记载会不会想立奇而作假呢?或只是采之于无法考据的道听途说?

绍兴三十年(1160),高宗下诏:以瑗为皇子,仍改赐名玮,进封建王。任命赵璩为判大宗正事,置司于绍兴府,并改称皇侄。至此,拖延了近三十年立诸问题,终于在宋高宗五十四岁时得到解决,时赵瑗已三十四岁。高宗教导皇子说:须是读书,便知古今治乱,便不受人瞒。实是要赵玮学习做帝王的机谋权术。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大臣草拟立皇太子手诏进献,高宗下诏说:朕以不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v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初志。而皇子玮毓德允成,神器有托,朕心庶几焉,可立为皇太子。又赐名s,宋廷举办了一系列立皇太子的典礼。六月,高宗又出御笔说:思欲释去重负,以介寿臧,蔽自朕心,亟决大计。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一应军国事,并听嗣君处分。朕以澹泊为心,颐神养志,岂不乐哉!随后在紫宸殿行内禅之礼。皇太子先不肯接受,退到大殿一侧,经赵构再三勉谕,大臣一番苦劝,太子方才答应,接受了皇帝的宝座。

可见高宗的逊位完全出于自愿,无一丝一毫勉强的成分。年初,高宗曾带太子扈跸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时值天寒,雨雷不止,父子骑马而行,雨湿朝服,略不少顾,而随从大臣中,反而多有乘轿者。五十六岁的高宗能骑马而行,说明其身体还相当强健。退位后,高宗至高寿八十一岁才去世,也足以说明当时的身体状况。在身体还相当健康,又处于五十多岁的中年,且国事平稳的情况下,国家最高统治者自动退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少有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宋高宗主动退位呢?有人会说,其父宋徽宗还是在四十四岁时就禅位于钦宗了。那是什么时候?那时金军重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徽宗这才被迫撂担子。而高宗退位时南宋正当边事寝宁,去年金海陵王率军南侵,最后不但采石一战大败而退,且为部将所杀,金国政局动荡,而这时南宋正好可过略为安稳的日子。有人或说,乾隆也在晚年禅位于嘉庆。那时乾隆已多大年纪?八十五岁,这一年纪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是十分不得已。而宋高宗才五十六岁,且身体强健,确实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中说:他固然贪恋皇帝的尊荣,却又苦于国事之‘忧勤’,故在逊位诏中还是说了一些实话。他愿意以太上皇的地位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免于国事的‘忧勤’。他认为在‘边事寝宁’的形势下,正是自己‘释去重负’之机。或者说,赵构做皇帝已做得身倦神疲,想罢脱这国事操劳之苦,而过太上皇的清闲日子,所以就把这副担子扔给了皇太子赵s。这样的解释似乎颇合情理,也符合赵构自己的说法。但是太上皇并没有如其禅位时宣称的那样,从此不问朝政,在深宫颐养天年,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多方掣肘,出面干涉。如新任命的宰执必须到他那儿入谢,面听圣训,尤其在与金战、和问题及恢复大计方面,太上皇更是寸步不让,说明他对权力还是有些不舍。尤其是做皇帝真是如此忧勤辛苦,主动退位就犹如释去重负吗?那为什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绝少有皇帝做出如此举动呢?要知道皇帝在中国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别人都是奴才,只有他才是主子,整个天下都是属于他的。在一定意义上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驾驭任何人、任何财物。所以上述退位即可释去重负的解释,总让人觉得有点勉强,不怎么到位,然而又找不到更确当的原因。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主动禅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有人认为,宋高宗固然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然而,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并没有就此躲在深宫,颐养天年,不问朝政,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大至对金和战,小至官吏任命,他都会出面干涉,多方牵制,寸步不让,说明他还是愿意为国事忧勤,还是对权力狠抓不放,并非他所讲的“久欲闲退”。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传位,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为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建炎三年(1129),三岁德赵旉受到惊吓而死。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不得已,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初名赵伯琮)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到了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眘已经在皇宫生活了三十年,明知皇位非他莫属,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未必不着急。如果等到宋高宗临终时再传位,赵眘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这样不仅不会对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会产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禅位有施恩之意。
再者,宋高宗属于宋太宗一支,亲生儿子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他应该将皇位传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毕竟符合条件的大有人在。然而,宋高宗却经过再三斟酌,最终选择了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接班人。这种改弦更张,舍近求远,置宗室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势必会招来种种非议,特别是会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满。再者,以太祖子孙继位,打破传统惯例,也势必要遭到统治集团中许多因循守旧之人的反对,甚至产生变故。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的顺利执行,才能确保南宋政治稳定。事实证明,宋高宗以太上皇帝身份作为赵眘的后台震慑朝政,赵眘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朝野上下风平浪静,没有一人敢有半点异议,这在宋朝历代皇帝传位中是极其罕见的。

宋高宗为何退位?

1、赵构的投降主义路线不得人心。
南宋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宋高宗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主和派,所以他才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毁长城,杀害了主战派代表岳飞以迎合金兀术,签订了割地、纳贡、称臣的绍兴和议。同时,将张浚(并非害死岳飞的那个张俊)等主战派大臣边缘化,主和派全面把持朝政。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刘锜都遭到迫害,岳飞、岳云、张宪等人被杀,韩世忠等人被解除兵权赋闲,刘锜被贬斥远方,岳飞部将牛皋被秦桧党羽田师中用毒酒毒死。签订绍兴和约时,南宋把商州割给了金国,商州守将邵隆坚决反对割让商州,被秦桧贬官叙州后毒死。
同时,宋高宗不断缩减宋军的编制与规模,军队也随之日益腐败,将帅经常克扣军饷。于是南宋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纪腐败,战斗力与绍兴和议前大大下降。
虽然绍兴和议是一个奇耻大辱的投降条约,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却自以为高枕无忧。
宋高宗的投降主义路线激起南宋群臣的极大愤慨,韩世忠、胡珵等人纷纷上疏反对,枢密院编修胡铨更是慷慨激昂,他怒谏宋高宗说:国家是祖宗的国家,陛下所居的皇位,是祖宗的皇位,为什么要把祖宗的国家,变成敌人的国家,为什么要把祖宗的皇位,变成藩属的皇位呢?…… 即使没有知识的三尺儿童,要他向仇敌下拜,他都不肯而发怒;如今我们一个堂堂的大国,却相率而拜仇敌,连儿童的羞耻都没有,难道陛下能这样做吗?… … 如果陛下还不觉悟,费尽人民的膏血而不恤,忘记国家的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辱,把我们的国家当作敌人的仆从也心甘情愿,“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宋史》卷374《胡铨传》)
当时,宜兴的一位进士吴师古把胡铨的奏文版刻出来,大量印发,杭州的吏民争相传诵,都人喧腾,数日不定。全国反对议和的呼声,更加高涨!胡铨的上疏不但在南宋境内轰动一时,四处传诵,而且也传到金国,“金虏闻之,以千金求其书,三日得之,君臣失色,曰:‘南朝有人,盖足以破其阴遣桧归之谋也’。”(《鹤林玉露》卷6《乞斩秦桧书》)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真实地写出南宋人对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的极大痛恨和失望,赵构投降主义政策实在是不得人心。

2、秦桧的黑暗专权令赵构丧尽人心。
对外投降的同时,赵构还放纵秦桧专权,这期间成为宋朝最黑暗、腐败的时期之一。
当时南宋老百姓评论说:“自秦太师讲和,民间一日不如一日”(《胡澹庵先生文集》卷14《与虞并甫》)。“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史》卷374《胡铨传》)。秦桧大量收受贿赂,侵吞国家与私人财产,其府库财富,超过了南宋朝廷的“左藏数倍”,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家都应有尽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号称“富敌于国”(《宋史》卷473《秦桧传》)。
宋高宗默认秦桧收刮民脂民膏以媚奉金国的同时,还下令各地官吏进行献助。名义上是南宋各地官吏以“羡余”献助中央,但这些财物除了献给金国,剩下的都落入了秦桧的腰包。
对于秦桧的黑暗专权,宋人无不痛恨。“故老含泣而望绝,黄河呜咽以流悲”,“桧之肉其可食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9)这些从侧面都显示了宋高宗赵构已经人心丧尽。

3、采石之战后,南宋主战浪潮高涨,赵构自感颜面丢进,只得下台。
公元1161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调集32万大军,号称60万,兵分四路南下。南宋军备早已废弛多年,兵无精兵,将无良将,一触即溃,金兵迅速饮马长江。此时,南宋情势极度危机,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随时有可能被突破,面临着亡国的危机。公元1161年10月底,准备就绪的金军开始发动攻击,11月初,进抵南宋在长江防线最后一道屏障——采石。
面对来自全国上下的声讨以及前线危局,赵构不得不以李显忠负责整个长江防线。在李显忠未到任前,赵构委派中书舍人虞允文到采石劳军,而他自己则再次作好了随时乘船出海南逃两广甚至海南岛的准备。这时,太子赵昚慨然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赵昚的老师史浩知道此事后大惊,深感赵昚犯了大忌,乃让他赶快上书谢罪,并要求随高宗赵构一起出征。
南宋真的很幸运,危难之际,文臣虞允文拯救了南宋,他以劳军文官的身份指挥了采石之战,不足2万人的败兵击败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金军,确保了长江防线。采石大战的胜利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宋敢战之士绝对不少,而且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也层出不穷。同时,宋军随后展开反击,西路吴玠收复了西北七州地方,中路收复了邓,蔡,陈州及顺昌府等地,东路收复了江淮等地。此时若乘机北伐,绝对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
但赵构并没有看到这一大好时机,只希望继续对金称臣,继续苟活下去。因此,赵构在完颜雍登位,完颜亮死后,居然说“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若以小事大,朕所不耻”,希望继续对金称臣,灭国破家、杀父辱母的大仇再一次被他忘得干干净净。
由于赵构的软弱无能,南宋再度对金称臣,最终失去了这次绝佳的收复中原的机会,举国上下再度民意沸腾。
对此,宋高宗赵构深感他的投降政策已经彻底破产,对金步步妥协退让也让赵构无地自容、声名扫地。因此赵构审时度势之下,索性便禅位给一直主战的太子赵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