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1139年7月18日南宋名将吴玠逝世

人生百味 2023-07-22 17:41:21

吴玠 (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抗金名将——吴玠,字晋卿,和岳飞是同时代人,生于1093年,卒于1139年。宋时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人,后迁居水洛(今甘肃庄浪)。吴玠出身卑微,父亲吴扆少年从军,由于作战勇敢,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被升为指挥使。吴扆为人宽广,对部下管教不严。在一次作战时,吴扆的士兵怯战,致使宋军吃了败仗。吴戾的上司—一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气,动用了杖刑处罚吴戾。这让吴戾感到羞辱,常常心不在焉。在一次作战时,猝不及防被一箭射死。父亲死后,吴玠便随母亲从陇干迁往水洛城。

地理环境及区域文化对一个成长有重要作用。吴玠便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宋史·地理》在记载陕西时说:“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秦陇由于地理的特殊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游民民族于汉族对垒的战场。长期的战争使这里不同于中原少,而吴玠居住的水洛城,是一个以军人为职业地区。这里除了士兵就是士兵的家属,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吴玠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具有了一个典型的军人气质。吴玠北宋末年“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1128年(建炎二年)时,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吴玠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一鼓击退金兵,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在1129年,吴玠升迁为忠州刺史。不久,由于刘子羽的推荐,张浚在巡川陕,会见吴玠兄弟,见吴玠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为统制。

1130年秋,金大举攻宋,江淮局势吃紧,为了牵制金军精力,减轻江南压力。张浚决定主动出击,牵制金兵。但张浚是个文臣并不懂军事,没经过准备就贸然集合刘锡、孙、锜、赵哲、吴玠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吴玠 刘锜都不同意。吴玠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而张浚自大的认为:“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刘锡因众议不同,尚在迟缓之时,金兵猝然大至,皆担柴兜土,填投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与平地相似。于是,金骑纵辔而过,进逼宋军各营。兀术也率众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吴玠、刘锜在左翼与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由于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金军左右夹攻吴、刘,吴、刘遂败。富平战役之后,吴玠受命为陕西都统制(官名,原来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在诸军将领选一个为都统制 战后取消,到南宋为正式官名),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

此时宋金的局势十分微妙,在江淮战场上,韩世忠、岳飞及各地的义军沉重的打击了入侵的金兵,但皇位坐稳了的宋高宗只想偏居江南不想收复失地。金虽然想灭宋,却忌惮中原的韩世忠 岳飞。金看光靠军事灭不了宋,便换了政治手段。扶植傀儡,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又把秦桧派回国让人让他“倡议和”。战略上,金把川陕做为战略重点,妄想以此迂回灭宋。而宋也发现到蜀中的重要,认识到“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于是双方兵力集结,酝酿着一场大战。

1131年,经过精心策划,金军进攻和尚原。有人劝吴玠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玠力主抵抗,慨然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吴玠这话很有见地,和尚原位于宝鸡以西南 大散关以东。户四面陡峭 顶上平宽。进可攻入蜀的金兵 退可防御攻蜀的金兵。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攻和尚原。五月,金分两路军从正面 侧后进攻。吴玠激励将士,寄托地形以弓弩杀伤金兵。四战四捷,士气大振。金兵都是骑兵,吴玠命令将士专挑山高沟深的地方伏击,和尚原都是山谷,战马发挥不了作用而山地战远远不是宋军的对手,无奈金兵只得退回凤州。另一路金军也发起攻击了,被吴玠事先派出的部队顽强击退。吴玠又派一小部绕小路迂回到金兵后面, 奇袭金兵,金军大败。

金帅兀术闻败,十分震怒,当年秋,亲率10万金兵进抵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相拒。为了引诱兀术到和尚原,宋军主动放弃神岔关。十月十日中午时,到达和尚原的金兵马上发起进攻。做了准备的吴玠胸有成竹,依托有利地形以强攻,硬弩轮番射杀。两次打退金军冲锋。黄昏时,吴玠趁金兵慌忙撤退派兵绕到后面掩杀金兵。当夜,吴玠命优秀射手用强弓专指金兵烧火的地方射,吓的金兵不敢点火。二更,吴玠直接对兀术大营发动袭击,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四更,劫寨归来的宋军杀气正旺,会同替换他们的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的大败。此时的兀术早已没了刚来和尚原的壮志凌云,金兵早已人疲马乏。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玠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 ,马上下令。宋军由守转攻,全线反攻。从和尚杀到神岔,金兵金兵死伤累累,满地横尸。兀术也中了箭,据说兀术在逃命的时候,听到吴磷喊“兀术休走”大惧,竟学起当年的曹操:“割胡逃生”。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捷报传到朝廷,宋廷一片欢呼。这是靖康之变以来第一同金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所以意义重大。高宗也很高兴遣使授年仅三十九岁吴玠镇西军节度使。

金自然不会和尚甘心的惨败。1133年春,金集合各路兵十余万宋 绕过和尚原想从当时相对薄落的饶风关夺取蜀地。金兵为了迷惑金州守兵声称要攻取汉阴。宋将王彦中计,分兵据守要塞。金兵乘隙攻破金州。但王彦撤退时焚毁了粮草。宋将刘子羽闻金州失陷,估计金兵要攻击饶风关,马上派兵驰援饶风关,并通知吴玠。饶风关是连接秦楚蜀的道路,东南有一百多里,人烟稀少。但他是入陕重要关口之一,地理位置重要。

此时吴玠接到情报后,率2000精骑一夜疾驰三百里在金兵之前到了饶风关。吴玠一面筹划城防,一面派人给金主帅撒合离送去一颗黄柑,附语:“大军远来,聊逢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本来已经准备攻绕风关的撒和离大惊,叫道:“吴玠,你怎么来的怎么快啊。”撒合离以为吴玠做了准备,迟迟不敢进攻,吴玠乘机抽调人马,增援饶风关。几天后,撒和离终于才下定决心进攻绕风关,此时,宋军早以做好了充分准备。撒和先是从女真人中专门挑出了一批“敢死队”,这批金兵身批重甲,专打头阵,宋军用大石头滚压金兵,金兵死一个后面的继续进攻,战斗异常惨烈。但宋军在吴玠指挥下沉着应战,吴玠之弟吴磷更是身先士卒。金齐联军损失惨重,还是无法攻取绕风关。撒和见硬攻不下便把军中虏去的妇女还给宋兵。想这样瓦解宋军。这时有名应为怯战险些被吴玠杀了的士兵投靠了撒和,并告诉宋军的城防,撒和听了之后觉得应该攻后侧的郭仲营。便重赏了那名士兵,招募了五千敢死队,并叫他带路。深夜,金兵绕到 饶风关后进入郭仲营。此时郭仲营收留着不少从金兵那里来的妇女,士兵心猿意马,战斗力下降。不一会功夫郭仲营就被金兵攻破。攻破郭仲营后,金兵马上进攻饶风关。此时撒和也从正面进攻。宋军腹背,纷纷溃逃,吴玠用刀先砍了几个最先逃跑的士兵,并想组织宋军反击。但宋军溃逃太多,吴玠无奈,只得撤退。宋军虽然溃退,但从容退到定军山,刘子羽也烧了兴元的存粮。金军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熟悉三国的人应该知道,定军山是汉中的门户,攻破定军山就可以破汉中进而取成都。不过金齐联军在绕风关损失惨重,没有能力再打一场硬战。但此时吴玠的胆怯缺似乎给撒和一个机会,饶风关金兵的凶悍给吴玠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他怕万一金军进攻定军山自己弄个全军覆没。所以决定退到仙人关。守金牛道的刘子羽得到吴玠撤退非常气愤,给吴玠写去了绝命信:“子羽发誓死在这里,于吴公子永别了。”刘子羽对吴玠有伯乐之恩,就是他向张浚推荐吴玠才当上统制,吴玠看到信十分内疚,一边读一边流泪。这是部下杨政在门外大叫:“吴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我们也要随刘待制去了。”吴玠这才认识到自己的胆怯是多么愚蠢,带上卫队马上去跟刘子羽负荆请罪。刘子羽的防区已经有金兵活动,刘子羽听到吴玠来了故意把警卫支走,自己呼头大睡。吴玠看到了叫醒刘子羽关切的问:“都什么时候连警卫也不派。”刘子羽本来就有气故意说:“都要死的人了,还要什么呢?”吴玠没话说只得先刘子羽道歉,看到吴玠态度诚恳,刘子羽气也消了,两人握手言和。

吴玠跟刘子羽分析敌情:“金兵之所以不敢进攻是应为我害怕在进攻时我从后面偷袭,所以我应该驻守在仙人关一带。敌人见我们在他后方自然不敢进攻,而金军孤军深入,缺少粮食必然要撤退。金兵撤退编制必然散乱,所以他撤退时出兵伏击就可以胜了。”刘子羽觉得吴玠说的有道理便在地上较高的潭毒山屯兵柱防。如吴玠料想的那样金兵少粮,而人汉中民配合宋军坚壁清野。金军粮食供应非常紧张,于是开始吃起马来。次年春,瘟疫爆发不少金齐联军都感染了瘟疫。金主帅撒和离终于呆并不下去了,决定撤退。撒和非常狡猾,为了能顺利撤退他先向西走摆出一副要进攻潭毒山的驾驶。宋军得到情报后非常紧张。刘子羽不慌不忙,独自走到阵地拿一把椅子做下,随人怎么拉都不走。宋军才慢慢稳定。这是侦察兵传来情报说金齐联军撤退了。刘子羽这才恍然大悟。金兵是撤退不是进攻。吴玠得到情报后马上出兵到武休关,但慢了一步金齐联军早已撤退。通过武休后走斜谷就可以到长安了,但撒和离绕来绕去就是不敢进他怕什么呢?他怕斜谷有宋军的伏兵,所以又从连云栈道到凤州,再去和尚原,北撤到宝鸡。金齐联军到和尚原后守将吴磷和增援的杨从义率军重挫金齐联军,并不断掩杀金兵。撒和不敢再有攻打和尚原的心思。随后宋军一路强杀夺会了汉中和金州。此时吴玠因功进检校少保。

1134年(绍兴四年),金国经过短暂的装准备由金帅兀术率领10万人马,分三路进犯,攻破和尚原,转趋仙入关。吴玠兄弟率军据险死守,金军始终不能破入。翌日,吴玠乘金军疲惫,率诸将反击,猝然杀入金营,金阵大乱,开始溃退。吴玠又乘胜督军奋击,同时暗遣王浚断敌归路,遂大败金军,金兵不敢再犯。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授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为川陕宣抚使。吴玠与敌对垒数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1139年(绍兴九年),皇帝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不久病重,卒于仙入关,年仅47岁。

点评:一代抗金名将,可惜壮年早逝。

为何金国怎么都灭不掉南宋呢?

每当提到宋朝,我们总会想起一个对外软弱无力,屡战屡败的形象来,客观上来说,宋朝孱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宋朝丢掉了中原占据已久的河西走廊以及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大片畜牧场,导致缺乏优秀的马匹,无法逐渐起兵,从内部了解,冗兵始终是宋王朝的负担,部队多而不精,由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各路调兵往往还要受到朝廷牵制,导致部队在战术战略上,也经常落于下风。



至于宋朝的良将,相比于其他朝代,更是乏善可陈,有名气的大将也就那么几个,史学家昭梿就曾提到:“有宋一代,武臣寥寥。”

然而真要说宋朝太弱吧!那倒也不至于,它可是在辽金蒙古三个强大政权下,足足支撑了三百多年,其中要数金朝,和宋对峙更久,但是让人感到好奇的在于,金朝虽然多次侵宋,甚至还用反间的计策除掉了岳飞等名将,为何却怎么都消灭不了南宋呢?实际上,西面有一位守护神,曾打哭金军统帅。



如果大家去了解宋金战争,往往会发现,金军取得重大战果的地方,是在宋朝都城的江淮一带,但是西部却鲜有推进,这要归功于一名叫做吴玠大将的功劳。

1093年,吴玠出生在了甘肃,作为南宋名将,北宋初年的时候,他便已经投身于行伍之间,对抗西夏,随着1128年,金朝大军南下入侵,分兵直取陕西,此时的吴玠已经是一名中层军官,率领宋军部分抗击,大败金兵于青溪岭,追击三十里,“金人始有惮意”。因此吴玠被封为泾原路兵马都监,紧接着又乘胜追击,收复了华洲。



此时南宋建立刚刚不到一年,趁着宋王朝内部局势未稳,金军接二连三地发动着进攻,而到了1130年,吴玠已经是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坐镇前线,奋力杀敌,在初期,吴玠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金军进攻极不顺利,吴玠竟然还真就将金军统帅完颜撒离喝给打哭了,以至于史书记载:“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这也成就了吴玠的光辉历史。



然而吴玠的奋勇出战,抵挡不住宋兵的颓势,他们节节败退,同年秋天,吴玠来到了西北,在张浚的授意下在陕西富平发动了攻势,试图来牵制江淮地区金军的进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国方面同样十分重视,其中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竟然亲自抵达战场指挥,导致宋军阵营出现混乱,在不利的情况下,吴玠再次身先士卒,冲入敌军厮杀,奈何另外一名同仁,交战于左翼的赵哲却“擅离所部,将士望见尘起,惊遁,军队于是大溃”,富平之战宋军遭到了惨败。



在此之后,陕西只剩下宝鸡等地,依然掌握在宋人手里,尽管幕僚劝吴玠退到汉中坚守,然而吴玠却依然死守和尚原(宝鸡西南),驻扎营寨,凭借数千之众,击溃了来犯的数万名金军。

完颜宗弼大怒,亲自率领十万人前来围攻,但是在宋朝援军赶到后,吴玠率兵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营寨,完颜宗弼更是身中流矢,仅仅以身幸免,这一仗,吴玠也让金人心惊胆战。



然而在金军的高压下,以及东南的失利,吴玠不得不放弃和尚原,退守蜀地,但是数年当中,金军迫切地想要“图蜀”,发动了一波波潮水一般的进攻,却先后被吴玠带领川蜀人民所击退,吴玠在蜀地内部,则鼓励修身养息,安民护国,紧缩开支,实行屯田,深得人心,这也导致金朝在后续的时间里,不再敢将川蜀作为战略目标,同时正是因为吴玠的牵制,也不敢深入东南腹地,这成功的让南宋,在岳飞去世后,挺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而他的贡献,足以被青史留名。





吴玠(jiè )和岳飞谁更厉害 吴玠是怎么死的

吴玠(1093年—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抗金名将。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由于长期鞍马之劳,病卒于防地仙人关,享年47岁,谥号武安,作庙于仙人关,号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德顺军之战:南宋的另一场自我失败,再也无法翻身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的西北发生了一场似乎不是太起眼的战役。 刚刚当上皇帝的宋孝宗赵昚,缺乏军事经验,在同样不懂军事的统军文人误导下,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导致战役失败。 宋孝宗 宋孝宗号称是南宋最为贤明、也是最有进取心的皇帝,由于这次错误,导致了次年隆兴北伐的失败,意志逐渐消沉。 因此有了淳熙(宋孝宗最后一个年号)年间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次错误让南宋无法翻身,连累了宋孝宗的孙子宋宁宗,开禧北伐,一并遭遇失败。 历史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根源在于宋朝文人统军的家法经常殆误战机。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一方,翻盘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一旦错失良机,只有缓慢地苟延残喘,直至殆亡。 德顺军 这场不太起眼的战役,名叫「 ”德顺军之战”。 1、德顺军 南宋初年的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他们的籍贯就是德顺军。(刘锜的籍贯也是德顺军) 吴玠、吴璘 《宋史》记载: 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人。父葬水洛城,因徙焉。 吴玠的父亲吴扆,是德顺军的一名乡兵。吴扆后来驻守水洛城(今甘肃乐浪县),最高官职为指挥使,统领五百人马,相当于现在的营长级别。 吴玠、吴璘兄弟,跟随父亲在水洛城长大。 德顺军的治所在陇干城(笼竿),在今天宁夏南部隆德县城附近。 隆德县公路 德顺军在六盘山(大陇山)的西侧,控制着宋朝西北出入六盘山的关口,向东可以到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向南可到秦州(天水),向西可到熙河路。 是西北的一个军事要地。 六盘山 德顺军、西安州分居六盘山西侧,镇戎军、怀德军、渭州分居六盘山东侧,它们共同构建了北宋六盘山地区的军事体系。 用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事要地来比较:大陇山的德顺军,相当于三国时期小陇山的街亭。 马谡丢了街亭,使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其实也间接导致了蜀汉后来历次北伐的失败。 宋孝宗的错误指挥,导致德顺军之战大败,也间接使后来南宋的历次北伐失败。 历史的教训,岂可不慎! 德顺军在六盘山的山麓,有水源,城北有甜水河(陇水)经过,附近还有苦水河(今葫芦河)。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德顺军城就建成了,是一座比较坚固的城池。 德顺军北部还有好水川,西夏李元昊曾在此击败北宋大军。 好水川之战 北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李元昊率十万西夏大军埋伏在德顺军北部的好水川口,用另一支军队引诱宋军。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出发,向西翻越六盘山,偷袭李元昊军队的背后。 结果,任福反而被西夏的诱兵迷惑,在德顺军的好水川落入李元昊的埋伏。任福战死,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2、吴璘收复德顺军 南宋初年,多有不懂军事的文人统兵导致大败的战例。 比如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张浚指挥的陕西富平之战,他调集了南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陕西各路兵马共18万人,聚集在旷野之地,于富平与金国决战,结果一战全溃。18万大军一夕溃散,葬送了南宋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金兀术等人准备趁胜攻入四川。 金兀术 幸好吴玠、吴璘兄弟临危不惧,收集残兵败将,在和尚原、仙人关,打了两次漂亮的阻击战,差点把金兀术打死,从此守住了四川。 吴玠、吴璘兄弟的吴家军,和岳飞的岳家军齐名。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吴玠病逝。 宋高宗赵构趁机来削弱吴家军,将其三分,吴璘统领其中一分。赵构派宝文阁学士、川陕宣抚使胡世将节制吴家军,命吴璘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吴玠在仙人关的二万军队也归吴璘指挥。 宋高宗赵构 赵构不断分割川陕战区军队的统帅指挥权,削弱了吴家军的战斗力,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入侵南宋。 此时,秦桧已死。 但宋高宗赵构仍然保持着求和派的政策,至少是以战求和。 南宋仍然分为三大战区:两淮战区,京湖战区,川陕战区。 南宋四大战区 完颜亮的主力在淮西,配置了金军总兵力的一半,共20多万人,完颜亮亲率大军。 川陕战区的金兵数量较少,西蜀道兵马都统徒单合喜带领5万金兵驻守陕西,并派兵入侵大散关,实际是声东击西,牵制川陕宋军。 吴璘年近六十,杨政和郭浩早已先后去世。 宋高宗赵构新任命的姚仲和王彦(非八字军的王彦),军事能力不如前任,与吴璘也不能同心同德。姚仲和王彦在战时名义上归吴璘节制,但往往不能切实执行吴璘的指令。如同两淮战场上,淮西的王权名义上受刘锜节制,实际上不能切实执行刘锜的命令。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初五,金人犯凤州黄牛堡。 黄牛堡是今陕西凤县东北黄牛铺,是陈仓故道的必经之路。 凤县黄牛铺 金军张中彦和完颜喀齐喀,率领五千余骑,从凤翔大散关入侵四川,进军三十里后,扎营三寨。 黄牛堡守将李彦仙告急。 吴璘刚刚接受四川宣抚的官职,在祝贺声中启程北上抵御金兵。 李彦仙在黄牛堡派军队用神臂弓击退进犯的金国骑兵。 吴璘派高崧增援黄牛堡。 金军退兵,扼守大散关,深沟高垒,坚固自守。 吴璘大军已出仙人关,到达凤州青野原(今甘肃徽县)。 吴璘在青野原收到前线战报,得知金军打了一枪就撤,对部下说:金自守之兵,不足虑也。 金军的主力不在川陕,兵力不足,只能采取防御姿态。 吴璘胸有成竹,下令调集川陕军队全面出击,亲自向各路将领面授机宜。 收复故土,当在今日,我已经等了二十年了。 吴璘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 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吴璘大军已经收复了秦州、陇州、洮州、兰州、商州、虢州(今河南灵宝),在小陇山以西将金兵分割,东线的宋军已开始威胁潼关的金军。 北宋时期的陕西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海陵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国军心动摇,纷纷北上,向金世宗表忠心去了。 金世宗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西蜀道兵马都统徒单合喜: 岐国失道,杀其母后,横虐兄弟,流毒兆庶。朕惟太祖创业之艰难,勉膺大位。卿之子弟皆自军中来归,卿国家旧臣,岂不知天道人事?卿军不多,未宜深入,当领军屯境上。陕右重地,非卿无能措画者。俟兵革既定,即当召卿,宜自勉之。 大意是:你的儿子们都从南方回来投奔我了,你是国家元老,岂不知天道人事?你的军队不多,守住陕西就可以了。 徒单合喜当然无话可说,连忙点头称是,职务也改成了陕西路统军使。 陕甘高地上严寒的冬季来临,再加上春节到来,陕西的宋军和金军休整了一段时间。 得知两淮战事及完颜亮败亡,吴璘心情愉快,但内心也有丝丝的忧虑: 川陕总兵力9万5千人,朝廷派吴拱带了3千精兵去援助京湖战区,现在8万多大军在秦岭以北部署,后勤供给是个大问题。 诸葛亮屡次翻越秦岭北伐失利,大都是因为粮草后勤不济。 所幸此次用兵顺利,夺得金军多座城池,获取大量金国粮草,因此对四川的后勤压力不是太大。开春之后,必须控制大小陇山以西的所有地区,收获其夏麦秋谷,就地解决粮草问题,才是持久之道。 王彦在东线进攻潼关一带,牵制金军不能集中兵力到西线。 只是姚仲和王彦皆是赵构任命的庸将,恐怕难以承担春季攻势的大任。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新年刚过完,姚仲派所部6千4百人的步兵进攻金军盘踞的巩州(今甘肃陇西)。等到攻城时,却发现造的云梯竟然够不到城墙上端,连攻三昼夜,不能攻克巩州。姚仲只好舍巩州而去。 巩州的父老听到宋朝的军队来了,连忙送米面到军营。 姚仲离巩州而去时,巩州父老极其狼狈:如果金军得知我们给南宋军队送军粮,岂不把我们全杀了! 于是巩州父老杀了姚仲后军的几名士兵,割了首级,焚烧军粮,逃走了。 姚仲留下部将米刚驻守巩州监视金军,自己统兵东向,前往德顺军。 与此同时,金州(今安康)都统制王彦,在商州、虢州及华山、南山附近强征民兵五万人,包围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 王彦并没有对民兵做有效训练,被强征的民兵心怀不满,战斗力极差。 金国华州守将押军万户裴满挼剌,看到南宋大军声势浩大,准备坚守城池,避不出战。 他的部将猛安移剌沙里剌说:「 ”宋兵看上去虽然多,但大多数是居民,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不如以劲兵击之。” 金国铁浮图 于是挼剌派出骑兵千人,出城作战,一鼓作气击败王彦的前锋,随后追入宋军大阵。临时征发的民兵无力抵抗金国骑兵,被斩首五千余级。 绍兴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姚仲带领大军围攻德顺军的金兵, 在吴璘大军的冲击下,金国陕西大将徒单合喜,感觉兵力不支,请求金世宗增兵陕西。金世宗下诏以河南兵一万人支援陕西。 徒单合喜派丹州刺史赤盏胡速鲁改以四千兵力守德顺城。 姚仲围攻德顺城40多天,仍然未能攻下。 吴璘派李师颜取代姚仲,并受吴璘之子吴挺的节制,继续强攻德顺军,依然无法攻克。 金军在德顺城的押军猛安温敦蒲里海,身先士卒,作战凶猛,战后金国以蒲里海为德顺军功第一。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闰二月,吴璘的大军攻克大散关,分兵重新占领和尚原,大散关的金兵退守宝鸡。 金军和南宋军在德顺军处于僵持状态,让吴璘心急如焚。德顺城的地位,此时比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还要重要。 吴璘决定亲自出马,率三万精兵,前去德顺城。 三月十七日,吴璘亲率大军到达德顺城下。 金国的援军也已赶到德顺城。 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金国统军都监石抹迭勒远在河州,恐怕被宋军包围,带兵万人,在河州击败阻截的宋兵,向东经过德顺,翻越大陇山,到达平凉,向徒单合喜请求援兵,以解德顺之围。 徒单合喜派遣万户完颜习尼列、大良顺,宁州刺史颜盏门都,合二万人,以顺义军节度使乌延蒲离黑为统帅,在平凉城与石抹迭勒会师,共计三万人,前往德顺军。 吴璘派出五千人来诱敌,金军前锋特里失乌也、奚王和尚,追宋军诱饵到德顺城南小溪边。吴璘埋伏的大军覆蔽山冈而出,金军迭勒、蒲离黑的主力赶到,双方力战,一直到天黑,都看不清敌人的面目了,才鸣金收兵,双方打了一个平手。 吴璘看到金军援兵到达,假装退兵。 金军赤盏胡速鲁改、蒲离黑则在徒单合喜的指示下,撤离了德顺城,回师平定宋军对华州等地的侵袭,并在关中平原度过炎热的夏天。 吴璘趁机占领了德顺城。 虞允文 在采石矶大败完颜亮,名声大噪的虞允文,前往川陕担任宣谕使。到了四川后,虞允文力挺吴璘。针对朝廷中放弃陕西的言论,虞允文上《论德顺守战之利不可轻弃奏》,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斥。 吴璘在新收复的陕西各路招募二万弓箭手,总兵力已达11.5万,完全可以在陕西独当一面。 新收复的陕西三路,获得三十万石军粮,对四川的后勤压力不是太大。 一旦放弃德顺军,则陕西三路之险、三路之兵、三路之粮,全部都会落入金军之手。 吴璘只要在德顺军站稳脚跟,就可以分兵攻略陕北的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对盘踞在关中平原的金军形成战略大包围。 吴璘的战略包围圈 3、不懂军事的史浩误导宋孝宗,导致德顺军之败 金世宗通过谋叛称帝,金主完颜亮在扬州被弑,导致金国政局一片混乱。 数十年间倍受金人欺压的契丹人,趁机纷纷举起造反大旗。 以西北移剌窝斡的契丹起义规模最大,「 ”兵众强,车帐漫野”。 金世宗 刚当上皇帝的金世宗非常忧虑南宋和契丹南北夹击金国: 窝斡兵势如此,若南宋趁虚袭我国,其危矣!设有所求,当割河南与之。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当上皇帝的宋孝宗,虽然有心恢复旧邦,但受到太上皇赵构和主和大臣的牵制和误导,没有抓住最佳机会。 对宋孝宗误导最大的就是史浩。 在宋孝宗当东宫太子时,史浩是他的老师。 史浩 宋高宗赵构在二十多岁时,被金国军队的追击,吓得丧失了生育能力,只好收养了两个皇子:普安、恩平二王。普安郡王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史浩极力辅佐他,顺利成为了皇帝。 传说赵构为了考验这两个养子,曾各派十名宫女来侍奉。 史浩劝宋孝宗将宫女当庶母对待,宋孝宗对他言听计从。 过了一个月,赵构将宋孝宗的宫女们召回去,发现她们都还是处子,而另一个养子的宫女都已不是处子。赵构才下定决心立宋孝宗为皇太子。 史浩不是一个投降派,而是一个温和的先和后战派。史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北伐,所以,宋孝宗对史浩非常信任。 东宫太子的老师,一般被称为从龙之士,将来要当宰相的。 宋孝宗当了皇帝后,就提拔老师史浩当了参知政事(副宰相)。 正是在史浩的误导下,导致宋孝宗下达了让吴璘放弃德顺军的诏书。 史浩的说辞打动了宋孝宗,宋孝宗让他代草一份诏书: 朕比览卿奏,念卿忠劳,此心未尝一日不西向。而卿子挺,又能坚守德顺,备殚忠力,世济其美。传之方册,可企古人。今若并力德顺,敌或遁去。前进所得,不过熙、原。恐将卒疲毙于偏方,无益恢复。以朕料之,若回师秦陇,留意凤翔、长安,乃为大计。卿更审处也。卿所带忠义兵,却须守挈老小,于秦州以里,措置屋宇屯之,必得其用。比王彦之去,闻极迟迟。此深可罪,亦有曲折。拱知其详,卿且包涵用之。方时艰难,人材不易得,卿当使过,以责其后效。《传》不云乎:‘师克在和’,此之谓也。边地多寒,卿宜益加保护,副朕注想。 史浩简单类比历史,认为汉高祖刘邦、蜀汉丞相诸葛亮,都是出陈仓故道或褒斜道,占领宝鸡、凤翔,再进攻长安,这是自古以来的好战略。 史浩还认为吴璘主力在德顺军,是重蹈姜维的覆辙,曹魏趁姜维主力在西凉方向,邓艾的奇兵得以从川口袭击四川。 史浩不是一个简单的主和派,他实际主张先把南宋做强大后,按照诸葛亮的方式北伐。 连宋孝宗也上了史浩的当。 关键的问题是,此时不能照搬三国故事。 诸葛亮时代,蜀汉面对的曹魏,骑兵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双方还是以步兵对决。 另外,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主要的原因在于后勤粮草困难,往往是看到粮食不多了就主动撤军了。 秦岭给蜀汉的后勤造成了巨大压力。 南宋初年,金军有强大的骑兵力量,有令人生畏的重骑兵铁浮屠。前文已说,金兵出动1千骑兵,竟然能一次冲垮南宋5万大军。 而平原地带,是金军重骑兵驰骋的最佳地理环境。 宝鸡、凤翔一带,是关中平原西部,有利于金国骑兵的展开。 关中平原 如果吴璘在凤翔一带,集中兵力与金军决战,很有可能会重蹈三十年前张浚的富平之败。 大小陇山以西的陇西,虽然土地不如关中平原肥沃,但可以给吴璘的大军就地提供粮草,减少从四川运输粮食的压力;此处多山地高原、关隘重重,适合吴璘根据地形打防御战。 吴璘从小在德顺军长大,并在陕西征战三十多年,对地形和敌人部署都了如指掌。 史浩不过是读了一些历史书的文人,根本没有战场经验,说白了就是一个赵括! 吴璘主力在德顺军一带,是正确的决定。 接到撤军的诏书,吴璘不得不主动放弃德顺军及陕西十六州,南撤四川边关。德顺军在南撤过程中,因为地形较为平坦,遭到金军徒单合喜部骑兵的阻击和追袭,损失惨重: (吴)璘军之失者三万三千,部将数十。连营痛哭,声震原野。 吴璘军队元气大伤,在第二年的隆兴北伐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任何有力的军事作用。 吴璘在陕西已经收复了一半国土,对关中平原的金军形成了战略半包围。 德顺军之败后,这些成果全部丧失。 话说两边,金国的徒单合喜在稳定了关中平原后,也敏锐地发现德顺军的战略地位。 到了绍兴三十二年秋天,徒单合喜先以完颜璋为权都统、完颜习尼列权副统,将兵二万攻德顺军。然后,徒单合喜亲率四万大军入驻水洛城,切断秦州和德顺军联络通道。 此时,金军在德顺军附近的总兵力已达6万人。 吴璘也不断调兵遣将,增加秦州的兵力,增加出蜀口的兵力。双方各有攻防,但整体上来说,吴璘占据了战场主动。 德顺军和秦州的宋军,已经收获夏麦秋谷,粮草充足,固守城池一年以上也不会有饥荒。 转眼间,从春夏秋,到了冬天。 虞允文被罢免川陕宣谕使,主和的王之望为川陕宣谕使。 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在史浩的诱导下,宋孝宗下诏给吴璘,弃德顺城。 吴璘拿到宋孝宗的诏书时,心情如同绍兴十年在郾城拿到宋高宗十二道金字牌御札的岳飞。 岳飞 奉不奉诏? 吴璘的部将纷纷说: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 此时,宋孝宗刚继位不久,还有宋朝对武将猜忌的祖宗家法,面对这一切,吴璘无奈地说: 握重兵在远,朝廷俾以诏书从事,璘敢违诏耶? 吴璘只好让德顺军的三万大军分三路撤退,遭到金国徒单合喜六万大军的追击,损失惨重。 王之望奏: 四川精锐皆属吴璘,吴璘精锐尽在德顺,德顺正军三万余人,今据吴拱所申:实受到人未及七千,统制、将佐所存无几,但云未知下落。自西南用兵,无此狼狈。 《金史》记载: 于是,临洮、巩、秦、河、陇、兰、会、原、洮、积石、镇戎、德顺、商、虢、环、华等州府一十六尽复之,陕西平。 4、德顺军之败产生了另一个恶果 德顺军之败,在南宋朝廷和川陕吴家军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 这场败战的主要责任在宋孝宗和史浩。 但宋孝宗碍于颜面,不肯承认错误,却认为是吴璘在撤军过程中部署不当导致的。 在德顺军之败二十年后,宋孝宗还念念不忘,向吴璘之子吴挺提醒失败的责任是谁,要吴挺吸收经验教训。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宋孝宗写《宣示蜀帅亲札御笔》给吴挺: 将来虏人或有侵犯口衅,国家或为进取之策,先于何路出师?合取是何要地?昨者兴师,主帅愚谬举措无谋,宜为深戒。 宋孝宗自以为写得很委婉,没有点名,甚至还可以向淮东、淮西联想,但说的话却很伤人「 ”主帅愚谬”、「 ”举措无谋”,说吴璘愚蠢谬误。 吴挺接到御札,心头火蹭蹭蹭上窜,毫不客气,针锋对麦芒,回了宋孝宗一封奏章《兴元具状》: 虏自用兵以来,前后犯蜀,皆由凤翔、秦州两路。……若破秦州,即可直据德顺,则泾原、熙河、秦凤三路皆为我有。 言下之意:我老爸用兵如神,他的军事路线是对的,先破秦州,再占德顺,今天我还是认为这是最正确的路线。先从大散关攻打凤翔是蠢蠢的书呆子想法! 吴挺的顶撞,把宋孝宗也惹恼了,直接点吴璘的名,御笔写到: 若以卿言,恐并日未为得计,寻检会吴璘、王之望所奏,前后累章,备见辛巳出师秦州、德顺舍重取轻,首尾失据,应援辽远,几失川口,费我全力,竟致无功。……是皆前事之危道也。故辙可复蹈哉?……勿以向一时之误,不为后事之戒。 宋孝宗措辞严厉,一逞口舌之快。 这就在朝廷和吴氏将门集团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吴挺虽然气鼓鼓地,但也没办法,谁叫自己是别人的臣子呢。 吴氏将门集团对朝廷的积怨,最终在吴挺之子吴曦身上爆发出来。 吴曦 吴曦担任太尉时,看透了了南宋的衰弱,看到朝廷对吴氏将门集团的猜忌和压制,心怀异志。那时他已被调离四川担任闲职。 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北伐金国。吴曦趁机依附韩侂胄,请求回到四川。吴曦回到四川后,把兵权和财权都抓到手,叛宋降金,请金国封他为蜀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吴曦自称蜀王,称王仅四十一天,后被部下所杀。 吴曦在四川的倒打一耙,使南宋的开禧北伐彻底破产。 最后一事,史浩有一子,名叫史弥远。 参考文献: 宋史 金史 宋会要辑稿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张有堂,徐银梅,德顺军治地考述,宁夏史志,2011.3 魏柏树,德顺军考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王智勇,论宋、金德顺军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4 许浩然,南宋孝宗朝晚期对金边备事考:以淳熙十一年周必大档案、信札文献为中心,史林,2004年 汪圣铎,乔东山,史浩与宋金和战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