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谁才是史家公认的两宋第一良将,

人生百味 2023-07-22 17:29:27

北宋初年有一员大将,姓曹名彬,字国华,今河北人。他为人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曹彬早年,一个善于相面名叫陈希夷的人曾告诉他虽早年富贵,但没有晚福,所以出兵作战宜少杀戮。因此,曹彬帅兵征讨,从不妄杀无辜。

建隆二年,曹彬带兵攻打后蜀攻破遂州时,其部下将士都主张屠城,但是曹彬却严令禁止。对于士兵们掳获的敌方女子,曹彬下令辟室妥善保护。到了战事结束之后,对于有家可归的妇女,他出资遣回;无家可归的妇女,也都替她们备礼择配嫁人。后来蜀乱平定以后,宋军诸将大多满载美女玉帛而归,而曹彬回来时还是只带着自己的书和衣物而已。

宋太祖见他立了大功,于是升迁他为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再三推辞而不能。

后来,曹彬在出师南唐围攻金陵(今南京)时,他怕将士残害百姓,便自己佯装生病。将士们都纷纷去问候他,曹彬对他们说:“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将士们听了曹彬的话,便都对天焚香为誓,攻克江南之日决不妄杀一人。

宋军攻城后,受到城内老百姓的欢迎。曹彬对请降的南唐李后主和大臣们好言安慰,待之以宾礼。曹彬班师还朝后,并没有上书表功,只写道:“奉敕江南干事回。”意思是说皇上交待我去江南做的事已经完成了。出师之前,宋太祖说过,如果曹彬能平定南唐,要委任曹彬为宰相,所以副帅潘仁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却淡淡的笑着说,自己只是履行职责而已,并且完全是仰仗天威,自己谈不上有什么功劳。

曹彬后来又与陈希夷相遇,陈希夷说他的面相已经改变,“金光聚于面目,必能增禄延寿,后福无量”。曹彬便问金光是什么意思。陈希夷告诉他:“金光就是德光,人若积了大德方有此光,不独增寿,当荫子孙远福。”果然,曹彬应了陈希夷的预言,晚景甚佳,享六十九岁而卒,并被追封济阳郡王。儿子共有九人,长儿玮、次儿琮、三儿璨,都是一代名将,幼儿也追封王爵,子子孙孙昌盛无比。

与之相反的是,曹彬的族弟曹翰当时也是武将,率军攻克江州后,纵兵肆意烧杀,掳掠财宝而归。曹翰死后不久,其子孙大多流为乞丐。

曹彬命运的更改验证了一件事:一个人的命运虽由上天注定,但后天的选择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选择。行善的可以为自己增福,行恶的将为自己减福,甚至遭到恶报。

或许曹彬的故事可以让当今那些依旧徘徊在善与恶之间的官员加以深思。是继续追随行恶者po害良善,还是改弦更张,弥补曾经的罪过,都将决定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最终命运。要知道,善恶有报乃是天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直在证实着这一点,现在和将来当然也不会例外。

北宋大将曹彬之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宋史》:“曹彬以器识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刘鋹遣使乞降,观美所喻,辞义严正,得奉辞伐罪之体;则其威名之重,岂待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而后见哉?二人皆谥武惠,皆与配飨,两家子孙,皆能树立,享富贵。而光献、章怀皆称贤后,非偶然也。君子谓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岂无意哉?若李浚者,亦以材干自结主知,遂历清显。谓为阴德所致,理或然也。”

历代评价

赵匡胤:“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 “吾任得其人矣。”

赵恒:“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

王仁赡:“清谦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

王陶:“曹彬、潘美统王师平江南。二将皆知兵善战,曹之识虑尤远,潘所不迨。”

刘清之:“曹彬在朝忠厚宽和,足师表一世。”

田况:“曹冀王彬遭会兴运,勋效寖着。诸将平蜀,竞掠财货,彬独不犯厘忽,由是太祖益知之。性兢畏不伐,破伪唐回入都城,令监门者但报自江南勾当公事回。及勋望曰隆,名宠亦峻,愈谦下诫惧,以保禄位。每出镇藩阃,卑躬待士。遇计台巡视封部,虽朝籍、省部位至下者,亦屏远从者,端笏迓于路左。使者见之,无不愧恐。”

陶弼:“蒐兵四解降王缚,教子三登上将坛。”

欧阳修:“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司马光:“曹侍中彬为人仁爱多恕,平数国,未尝妄斩人。”

王辟之:“曹冀王彬,前后帅师征讨诸国,凡降四国主:江南、西川、广南、湖南也,未尝杀一无辜,功名显著,为诸将之首。”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至于曹彬之平江南,功亦不细矣,然使相之除,终至吝惜,止于赐钱百万而已。夫太祖岂食言之君,而曹彬亦岂饱则扬去之人哉!英君谊辟远虑微权,众人固不识也。”

楼钥:“艺祖之造邦,武惠之元勋,不容赞叹。……人徒以为武惠为熊罴之士,不知其用兵行师,不妄杀一人,所谓不二心之臣。”

忽必烈:“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

李冶:“彬伐江南,未尝妄杀一人,拟之方叔、召虎可也。汉之韩、彭、卫、霍,在所不论。”

胡助:“飞龙见知,不欺其主。位高志下,宠厚忧巨。平吴降蜀,勋业最隆。出将入相,善始令终。”

李廷机:“曹彬总兵权,士卒无伤损。 ”

归有光:“宋太祖受周之禅,去五代战争之患,致天下于太平,则有赵普、潘美、曹彬之辈殚其谋。”

黄道周:“曹彬为将,与众不同。仁以戢下,廉以治躬。奉诏伐蜀,图书自封。毫不矜伐,上贺其功。江南之伐,命之总戎。城危将下,忽作病容。誓不妄杀,方起而攻。李煜伏罪,宾待甚恭。尽贺使相,彬曰无庸。但多得钱,何必位崇。既而待异,北伐食穷。历念前绩,禄位善终。”

昭梿:“宋人伐辽之役,人皆怪曹、潘二公,当时宿将,何以偾军至此,不知二人固有所避忌也。太宗性猜忌,高梁之役,自有弃军之耻,曹、潘咸太祖时旧臣,若使进克幽州,必招太宗之忌,鸟尽弓藏之感,良有以也。二将颇识其意,故济阳之师已至涿鹿,乃反退雄州就食,虽粗知兵者所不肯为。而彬顾不知耶,适为偾军之计耳。潘美亦然。”

朱文翰:“彬实披坚执锐,冒死攻城,渡不测之江,系降王之颈,功冠诸将。”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黄彭年:“持己欲静,待士欲宽,临事欲谨,治军欲节,贫毋盗,富毋溢,毋侵有司、毋虐百姓,静也,曹彬近之。”

蔡东藩:“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然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勇者非浪战之谓也,遇事有断,是谓之勇。”

宋朝历代皇帝列表及关系是怎样的?

01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光宗赵敦、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幼主赵昺。

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为后周大将,掌管殿前禁军。960年元月,殿前禁军于京城汴梁(今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49岁,在位16年。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使得史家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2、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享年58岁。是太祖赵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在位期间,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但是两次伐辽,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企图都失败了。980年更试图统一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3、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太宗第三子,在位25年,享年55。真宗也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意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真宗时与辽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另外,真宗也是著名戏曲《狸猫换太子》第三主角。

4、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享年54岁。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亦以明君形象树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仁宗盛治?。仁宗论能力,不如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5、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是仁宗的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仁宗为嗣,是宋朝第五位皇帝。在位5年,享年36岁。英宗多病,但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

6、宋神宗赵顼(xū,1048年-1085年),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37岁。即位后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神宗初时,苏轼受重用,但不久就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黜出京,此即?乌台诗案?。

7、宋哲宗赵煦(1077年-1100年),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得年24岁。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不过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始终未能获得解决,反而在哲宗当政期间激化,多少造成朝廷的动荡。

8、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神宗十一子,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他自创的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象征?天下一人?。靖康之变时和儿子钦宗一道被金国掳去,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元朝的脱脱撰写《宋史》的《徽宗记》时,掷笔感叹道:?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9、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徽宗赵佶长子,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大举南下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和徽宗一起被金人虏北,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死于燕京,终年57岁,至死也没能南回。(真宗名赵恒,钦宗名赵桓,不要弄混了。)

10、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岁。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赵构在位初期因为动乱,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强化皇权,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他还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11、宋孝宗赵昚(sh?n,1127年-1194年),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太祖的后裔,高宗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孝宗,宋朝的皇位真正了回到太祖的长房后裔。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让位与儿子光宗赵惇。基本上,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反了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12、宋光宗赵惇(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3岁。光宗是宋朝皇帝中比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亲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2岁。光宗体弱多病,患有精神障碍,没有安邦治国之才,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让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皇后李凤娘干政,光宗自己对朝政的掌握力不断下降。另外,光宗历来就与父亲孝宗不和,对朝政影响很大。

13、宋宁宗赵扩(1168年-1224年)是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宁宗在位30年,享年55岁。其统治期间内,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

14、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岁。理宗本名赵与莒,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宁宗的远房堂侄。他是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的后人,机缘巧合得以上位。纵观南宋一代,平庸无能的皇帝好几个,尤其是南宋王朝后期的几代帝王。但南宋走向灭亡之路是从理宗开始的,由于他的无能、昏庸不辨忠奸,任用奸相佞臣,排斥打击忠臣良将。生活上荒淫奢侈,致使南宋统治日益衰退,朝纲不济,终于被蒙古所灭。

15、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太祖十一世孙,理宗的侄儿。在位10年,得年35。《宋史》记载赵禥七岁始会说话,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是历史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只有等着走向覆亡。

16、宋恭帝赵?(xiǎn,1271年-1323年),宋朝第十六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在位2年,得年53岁。咸淳十年(1274年)十月,度宗驾崩,四岁的赵?在奸相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遣陆秀夫求和称侄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赵?出城向元军献上玉玺投降。宋亡后,恭帝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宋恭帝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后来恭帝写了一首表达对宋皇朝思念之情的诗,被元英宗赐死。

17、宋端宗赵昰(sh?,1269年-1278年),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他是度宗的庶长子, 恭帝的长兄。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于两个月后去世。

18、宋幼主赵昺(bǐng,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称宋帝昺,宋朝末代皇帝(第十八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十个月。他是度宗赵禥的少子。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上开展决战,宋军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州崖山(今新会崖门)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皇朝彻底覆亡。

为什么宋朝军队打仗比唐朝军队强的多。后人却认为宋朝军队很弱呢?

一、兵员身材基准:宋朝禁军的征兵标准是161CM,而汉唐两朝则是143CM,唐朝对比秦代毫无丝毫历史进步之处。反倒是世人鄙视的宋朝首创正规军的理念。宋朝禁军士兵无论身材高大还是强壮,远甚于汉唐军人。在冷兵器时代,身材高大强壮的士兵,往往能够拉开更强有力的弓弩,在血腥的战场中更大的机会宰杀对手。
二、兵员训练:唐朝前期是府兵制,一群拿着武器的农民而已,后期唐玄宗终于废除了不切实际的府兵制,财富募兵制。使得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真正的强盛时期。尽管如此,但是比起宋朝禁军来说,仍然有着相当的差距。
三、士兵膂力与宋军素质:士兵的膂力是冷兵器时代士兵能否拉开强弓硬弩的基准条件,有强大的膂力,就可以在战斗中使用强弓硬弩远距离射杀敌人。而宋朝士兵的膂力远胜于汉唐军人,是毫无疑问的。有具体的历史为证:关於宋朝的武备及军人素质,可以参看以下一段话∶「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至道初,李继迁遣其大校张浦入贡。上御便殿,召卫士数百辈,习射御前,所挽弓皆一石五斗以上。先是,赐继迁一弓,皆一石六斗,继迁但以朝廷威示戎虏,识非人方所能挽,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上问浦:『戎人敢敌否?』浦曰:『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固已逃遁,岂敢拒敌?』上悦,后以浦为郑州防御使,留京师。」(江少虞《事实类苑》)「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躁,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虏人(金人)所射弓不过五斗,本朝战士所射弓多是一石或二石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正是平日锻炼充足,宋朝步兵才能穿起比欧洲骑士全身甲还要重的步人甲,宋朝弓弩手才能在挽弓能力上超过春秋时代的军人以及同时期的党项人甚至女真人。而相比之下,唐朝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倚赖胡人,胡兵胡将逐渐成为唐朝军队的作战主力。这也是唐朝军队缺乏足够训练,而北方游牧民族天生比南方农耕民族善于骑马射箭的缘故。在宋朝,以汉人为主的宋朝禁军论战斗力强过同时期的党项人,契丹人。对比吐蕃人,1个宋兵可以对付5个吐蕃兵。真正做到了“一汉敌五胡”的状态。(可参考《三都谷之战》)而唐朝时代,汉人的武力却不如同时期的胡人,使得唐朝军队中的主要野战部队是胡兵胡将。
四,军事理念宋朝时期作战军事理念发达。有著名的《武经七书》《武经总要》。而唐朝的军事理念却默默无闻。因此许多昏庸无能的将领,一次葬送十万,十几万唐朝军人的性命。如王孝杰率领17万唐军却被原始契丹虐的惨败。云南两次作战葬送13万唐军精锐。曹仁师,张玄遇等28将率领的唐军被原始契丹全歼。
而在宋朝对外320年战争中,却很少发生军队被对手全歼的战例。即便有,也是在兵力对比相当悬殊的情况下,如好水川之战,万余宋军遭受到了十万西夏军的围攻。如瀛州血战,两万宋军遭受到十万契丹军围攻。至于高粱河等战,宋军战死万余败退。伤亡数字非常有限。
五,武器装备唐朝前期武器为兵士自带。因此各种杂七杂八的武器都有。缺乏精良而统一的武器。后期武器国家发放,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整个唐朝,出名的新式武器也就陌刀而已。唐朝军队以肉搏类武器为住。

而宋朝武器对比唐朝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许多新式武器的发明和出现。宋朝皇帝对武器制造颇为留心,以宋太祖为例,「每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之,作治之巧尽矣」。「11-13世纪是中国社会中军事技术取得明显发展的一个时代。……从10世纪末起,与对兵器装备问题表现出强烈兴趣的同时,……一些新型的兵械都被发明创造出来并被做了核准调试,如弩炮手、连发弓、兵车等。发明创造受到了金钱奖励;新兵器在由军械库成批订购之前要做试验。」([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p.267-269) 宋代弓弩技术为中国历朝之冠,像「三百步外贯铁甲」的神臂弓,以及「一发可中数十人」的床子弩,均为代表作。宋朝步兵配备中国历代防护力最强的铠甲(步人甲),以及能在近战中克制骑兵的利器(大斧、麻扎刀)。火器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及应用,南宋全国主要军事重镇都设置火器制造工场,仅江陵府即「一月制造一二千支」铁火炮。火器类型五花八门,技术不断改进,猛火油柜、火箭、蒺藜火毬、毒药烟毬、霹雳火毬、铁嘴火鹞等一一面世,以至出现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看到西夏的铁制兵器水平高超,宋政府就仿制追赶,如学习冷锻法做出蟠龙剑及瘊子甲。在领教过回回炮的威力后,宋政府又针锋相对的制成襄阳炮,用於战守。
六、军阵构成宋朝前期禁军军阵是冷兵器时代步兵打骑兵的最高水平。禁军六七成为弓弩手,期于为长枪刀斧等肉搏兵器。在河北平原上遇到辽国骑兵进攻,则弓弩手居中,长枪刀斧手居外,防止敌人骑兵冲击,一旦敌人进入射程范围内,有一将官先射一箭,其余弓弩手根据将官射出的箭就是一顿箭雨射出。禁军军阵在宋辽25年战争中,尽管面临着步兵对抗几十万骑兵的不利劣势,但是25年宋辽战争中,同样的兵力,宋军很少处于下风。这样出色的表现,为冷兵器时代华夏步兵之最。
而相比之下唐朝的陌刀阵之所以有名,那是因为对手愚蠢,没有采取骑射手牛皮糖战术。假如对手是契丹,骑射手保持距离射杀你的陌刀阵刀手,不直接冲击你的陌刀阵。唐朝将士只会给敌人当作箭靶子。而宋朝军队则不一样,无论契丹骑兵是冲击阵法,还是采取骑射手对射,都占不到便宜。对射的话,凭借有力的训练,宋军步兵开弓比契丹骑兵开弓射的更远,六七成的弓弩手可以对付自己数量一点五倍的对手而不吃亏。如果契丹骑兵冲击,则在近敌前要面临宋军箭雨的有效杀伤,临近宋军军阵,也要面临宋军长枪与刀斧手拦截,与他们身后宋军弓弩手的射杀,火力配置在平原战场完美无伦。
七、民间尚武之风的对比:「在宋代军事性结社的风气极盛。……乡社武装遍布全国,农村普遍如此,城市也不例外。至南宋,民间更出现了大量的抗金军事之社。……弓箭社的训练与组织相当严格,规定其成员『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平日里器甲鞍马都是装备妥当,随时准备迎击北寇的侵袭,……民间斗力习武之俗的存在,当然是为了强身健体,但同时又是民间尚武精神的真实反映。……,社团出现会社的名称,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当始於宋。在宋以前,历代民间虽有习武之俗,但尚未形成有名有实的军事性会社。入宋后,如弓箭社、马社、万马社,均为众所周知的军事性社团。宋代,乡社武装遍处皆是,结社置办兵器,演习武艺,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这是唐代所未曾有过的。」(史江《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
武术成为宋代城市常见的娱乐活动,项目包括角抵、使棒、舞刀枪、舞剑、射弩、举重等等。以最受欢迎的角抵为例,仅临安城一地,就有著名角抵艺人五、六十个之多,连女子都参与这种活动,甚至敢於与男子同台较量,比赛的最高级别为全国性,冠军所获的奖品是很丰盛的。别以为宋代文人总是手无缚鸡之力,像柳开、王曾、张咏、陈尧咨、陆游、陆九龄、辛弃疾等等文人,都武艺不凡,其中辛弃疾更试过带著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敌营拿下叛将。宋代正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武术的套路(如「太祖长拳」)、冠以名称的枪法(如「杨家枪法」)、较为完备的拳棒擂台赛,还有武当派等大流派,以及「十八般武艺」的说法,都出现於此时。
————第一段最后一句亮了:这是唐代所未曾有过的!

八,唐宋军人在民间百姓心里地位对比:唐朝军人在百姓心中地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谚出处不可考,倒是唐朝(高宗以后)反映类似现象的文字证据不少∶「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王梵志《天下恶官职》「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刘昫等《旧唐书?刘仁轨传》「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劳苦与白丁无异,百姓不愿从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一》「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武则天时期,韦嗣立上疏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指出当时的情况是∶「逃避兵役成为人民逃亡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唯一原因的话。」宋朝何曾有过同等规模的逃兵潮?
宋廷无法吸引精英阶层投笔从戎吗?北宋有所谓的「豪士」集团,专指任侠豪气、热衷边功的文士群体。「宋代文臣愿意转为武臣,……是太祖、太宗兄弟大力鼓励推动所致。……当北伐失利,边廷告急时,又将一批有武干而表示愿效命沙场的文臣,包括柳开等七人,改为武资,……陈尧咨字嘉谟,……他是咸平三年榜的状元,……他和王嗣宗一样,后来自愿转为武资,官至节度使。」(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p.296-297)「北宋产生了像柳开(947-1000),郑文宝(953-1053),杨偕(11世纪上半叶),张亢(994-1056),景泰(?-1042后),范祥(亦名范翔,11世纪中叶)、范育(?-1085)父子,王韶(1030-1081)、王厚(?-1115后)父子及钟传(?-1107)等出身文官而矢志边功的人才,……」(曾瑞龙《拓边西北》p.167)当年元昊起兵,韩琦自荐前往陕西统兵,还顺带保举了好友范仲淹。还有尹洙,主动请缨去当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投笔从戎的例子真是很多。宋廷靠甚麼吸引他们?除了赏赐和晋升,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有边功士人免发解试等等。
九、唐宋军人在朝廷的待遇和地位:军人、武官待遇。「唐及五代的士兵虽然全家随军,但国家却只供给士兵本人衣粮,家口不入军籍,其全家的生活在制度上没有得到合法的保障。……士兵就只有希望多得赏赐,以养活家口。……为甚麼宋代的骄兵不能成为藩镇割据的条件呢?不但全家生活有保障,而且士兵还能额外得到赏赐、装钱、特支等。所以被召募为厢、禁军者,有时『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p.181、183) 这里的唐还是指中叶以后,唐前期就更不堪,军人不但没有薪水,而且还要自备武器、马匹和粮食,高宗仪凤以后连赏赐也省了。倒是南宋初年,即使财政困难,官吏俸禄打折发放,前线将领却是例外,并且还能得到丰厚的补贴。宋代凡官拜节度使,朝廷要授予隆重而别致的旌节,「撤关坏屋,无倒节礼,以示不屈」,这可是连宰相也没法得到的礼遇。北宋王韶拓边有功,「官其兄弟及两子」、「赐绢八千匹」,所受荣耀亦超过状元。宋代有拔卒为将的制度,基层军官即使没能建立特别的军功,也有机会凭藉本身的武艺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一介小兵可以登上武职的顶点,历朝罕见,恰恰宋朝就有这样的事例。以投军搏取功名,在宋代是没有家世背景的人一种很好的出路。宋朝收兵权虽然有名,其实在唐朝也没少发生,至於冤杀武将,更没有唐朝的多。
十、为何宋朝版图不如唐朝的大呢?网友们会问:“既然宋朝军队战斗力比唐朝强大的多,为何版图却不如唐朝的大呢?”那是有原因的。
宋朝版图之所以不及唐朝的大,主要是因为外族势力在保留剽悍之风的同时又进化成先进而稳定的城居国,而产马地却不在宋朝手中以致宋朝缺少进攻战所需的马匹。说到底,没「重文轻武」的甚麼事。倒是几次以失败告终的大规模进攻战,都是武臣(或武臣与宦官)的「杰作」,而成就最大的一次拓边战争,统帅就是文臣。大抵来说,唐宋对手的实力根本不是同一档次,所以只看版图大小判别军事强弱,意义不大。宋朝可没有唐朝那麼多软杮子可以捏。拿两朝的共同对手(吐蕃、契丹)比较(前者略为转衰,但也绝对不弱,后者更是远较以前强大),宋朝的得分甚至高於唐朝!在此引用史家对宋朝国防困境的分析∶「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 宋代》) (补充∶东北一部分是唐朝丢失,一部分是沙陀送给契丹,而沙陀也是唐朝请来的,西北又是唐朝送给吐蕃、党项)「半耕牧民族仍带有游牧民族的骑战传统和尚武特性,加上较多元化的经济,较强粘合性的政治体制,都是面对战争的有利条件。拥有一定规模矿业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具备制造铠甲的物质条件,一般都能维持重骑兵为主力。辽军的『铁林』、西夏的『铁鹞子』,都属於这种难以对付的重骑兵。……在经济上,半耕牧民族政权能生产的货品种类较多,在遭到经济封锁时比较容易立得住脚。……吸收了官僚制度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在政治上较为巩固,容得挺得住『以夷制夷』等分化的策略。」(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补充∶唐时北方几个汗国都因内乱、雪灾而崩溃,唐朝不费多大工夫便可收拾残局)「宋夏边界向西北有瀚海沙漠戈壁七百里,成为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在汉武帝时,匈奴『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故忽来忽往给汉边境造成很大威胁。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各领五万骑,出其不意,径值幕北,大败匈奴,但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可见自汉代起,大幕(漠)就是汉族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与草原民族一争雄长,否则只能是望大幕(漠)瀚海兴叹,『无以复往』。」(李华瑞《论宋夏战争》) (补充∶宋时西北瀚海比汉时大得多,西夏的防御能力也非匈奴可比)这些才是宋朝难以大规模开疆拓土的原因所在,而不是甚麼空洞的「重文轻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