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山东密州,写下了《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赤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前后《赤壁赋》;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也才被列入了诗词的“豪放”一派。不仅如此,他每到一处,都不凑合地过日子,“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尽量把自己安排得舒适一些,为自己盖自己设计的房子。也“入乡随俗”地享用当地的特产。如在惠州,当地出产荔枝,他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给有的人,处在这样的一贬再贬的背井离乡中,还不知道怎么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呢,可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世界之大,也有所说的不毛之地,寸草不生。但这样的地方并不太多。即便荒漠,也有一些顽强的野草生长。而人类生存、生活的地方,更都会有草,而且都会有芳草。芳草也几乎无处不在。当觉得没有芳草的时候,一般不是真的没有芳草,而是有眼无珠,发现不了、感受不到罢了。以此比喻人生,无论岁月多么蹉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坎坷中,无论流落到什么地步,都没有绝人之路。芳草就在脚下。只要珍惜脚下的芳草,就会发现它也有自己的美丽和动人,也同样赏心悦目。苏轼正是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发现哪里的芳草,并陶醉于这芳草中,才让自己始终都有一个豪放的好心情。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一生一帆风顺,不期盼自己一生平安。但是,一生一帆风顺、一生平安的人也不是一个没有,不过很少很少就是了。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和挫折,甚至有所谓的“倒大霉”。这种时候,就要有苏轼这种“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和智慧,对不顺,对挫折,对“倒霉”,“既来之,则安之”,心平气和,发现新处境也自有芳草,也同样可以愉悦自己。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有一首诗,题名《假若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写道:“假若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这首诗被称为励志的好诗篇。也确实是好诗,展示了普希金的才华。但是,比之咱们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境界又低了一截。普希金说,“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如果这快乐的日子不来呢?是不是就悲伤、就心急、就忧郁呢?在许多人看来,苏轼一贬再贬,越来越远离了快乐的日子,可苏轼却贬到什么地方,快乐到什么地方。生活再亏待他,他也不亏待生活。而快乐,乃是个人的感受。所以,快乐于当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由此看来,苏轼的胸怀、情趣,确实要比普希金高多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天涯何处无芳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莫道“山穷水复疑无路”,端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也有好风景。
1、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1、苏轼被贬湖北黄州 ?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译文: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2、苏轼被贬居昌化军(今海南儋县)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3、苏轼被贬广东惠州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扩展资料: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文学上的成就虽高,却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还一次比一次被贬的远,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仕途不顺也就算了,他的三位爱人也都红颜薄命先他而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释义: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单从这一句就足以看出苏轼心中对亡妻的想念之情。
王弗在27岁就先苏轼而去了,苏轼悲痛万分,连续3年都没有再写过诗词。后来长辈的安排下,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作为继室,而王润之呢虽然不像王弗那样聪慧谦谨,但也是很柔顺贤惠的一个人,对待王弗所生的孩子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样。
王润之是陪伴苏轼最长的人,他们一起生活了25年,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可以说王润之重新给了苏轼家庭的温暖。
王朝云是苏轼于杭州买回来的艺伎,当时她才12岁,作为艺伎的她虽小却也懂不少琴棋书画,很受苏轼喜爱,18岁时就被苏轼纳为侍妾了。
若说王润之让苏轼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那么王朝云便给了苏轼精神上的慰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释义: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就是苏轼和王朝云游西湖写的。
但非常不幸的是,这三人都先苏轼而去,可想而知晚年的苏轼有多悲伤,不仅被贬,还连累了自己心爱的人同自己一起受苦而害病去世,大文豪的一生是真的命途多舛啊。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澈
原: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译: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原: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译:公子的名字叫轼,姓苏,字子瞻,还有一个字叫和仲。是四川眉山人,曾祖父叫苏杲,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曾母亲姓宋,被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叫苏序,被朝廷封为太子太傅,祖母姓史,被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叫苏洵,封太子太师,母亲姓程,追封成国太夫人。苏轼十岁时,他父亲四方游学,其母亲自教授。知道古今成败,都能说出要点来。母亲曾经给他读《东汉史》《范谤传》,有感而发,叹息不已。苏轼在旁边,说,我如果成为范谤这样的人,夫人愿意吗?其母说,如果你能成为范谤这样的人,我怎么就不能成范谤母亲那样的人呢?苏轼于是奋发立志,母亲说,我有一个好儿子。等到成年时,学通经鸣,写文章能日写千言。
原: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太夫人忧,终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公遍问老校,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伐行无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写书信
译: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曾经以为是文忠的学生子固所写的,于是评苏轼为第二名。后来又以“《春秋》对义”一文得到第一名,后参加殿试,中乙科。上书答谢诸位考官,文忠看见了,写信告诉圣俞说:“老夫要避开这个人,放出一头地。“士听的人开始嚷嚷不厌倦,很久才信服。丁太夫人忧愁,最终去世。五年,授官河南福昌主簿。李文忠因直言推荐的秘阁。试验六研究,过去不起草,因此文章多不好,你开始起草,文章鲜明,当时认为很难。比回答控制策略,再进入三等。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备的,你尽心职守,老吏畏惧。关中从元昊反叛,人穷劳役沉重,岐下一年以南山木?进攻,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危险,衙前以破产的接连不断的。景公问遍老校,说:“伐木的危害,本来不至于这样,如果黄河、渭河没有上涨,曹操?伐木者按时进止,其实不用耗费太大,担心趁着黄河渭河的泛滥会发生许多灾害而已。”你就是修衙规,使衙前可以自己选择水工,伐木行无忧。于是对府,使得系登记,从此,衙前的伤害减少一半。治平二年,罢任回到,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外地听说公名,想把唐的旧例召入翰林,宰相限用近例,想召试秘阁,上说:“不知道他们能否因此试,如苏轼有不能吗?”宰相尚且不可,等到考试二论,都进入三等,得直史馆。
原: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译: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原: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密人私以为幸。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译:苏轼从杭州调到密州。一到便立即实行法律,使人民自己按照一定户数分散财产,还使人们实现上告法律不真正实现的地方,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实施实行的人按违反制度处置。苏轼对提举常平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密州人私下为这件事感到幸运。郡县曾经有盗窃的事情而没有破获,安抚转运司非常忧虑,派遣使臣带着几千彪悍军卒到那里抓捕。军卒残暴恣意横行,用违禁物品来陷害百姓,进入百姓的住所争抢打架,最终杀人,畏惧受到惩罚而惊慌逃跑,想要制造慌乱。人民为此向朝廷起诉,公开上书,朝廷却视而不见,回复:“一定不至于这样。”逃亡的士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心安。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
原: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译: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原: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言者従而媒孽之,上初薄其过,而浸润不止,至是不得已従其请。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会晏驾,不果复用。
译: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表感谢。又因为一些事不方便百姓但又不敢说,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摘录苏轼谢表上的话,并且诬陷苏轼所写的诗是毁谤朝廷,逮捕苏轼押送京城投入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能决断。惟独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他。苏轼和乡里父老结伴于山水之间,他在东坡修筑房屋,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神宗几度有意再次起用苏轼,但被当政的大臣阻止了。神宗曾对宰相王王圭、蔡确说:“国史至关重要,可以命苏轼撰成国史。”王王圭面有难色。神宗说:“苏轼不可用,姑且用曾巩。”曾巩进上《太祖总论》,神宗意思不满意,于是亲自写信把苏轼调到汝州,其中这样说“:苏轼贬谪居住期间反思自己的错误,经过一年更加深刻,人材确实难得,不忍心一直弃而不用。”苏轼还没有到达汝州时,上书说自己饥寒贫穷,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到常州居住。早晨上奏,傍晚皇帝就答复同意了。
原: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请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实七月丁亥也。
译:建中靖国元年六月,邀请老人,以自己官吏的身份邀请做官,竟然不起身。在死前的十天,独自为众多孩子所在旁边侍候,说:“我一生不做恶,死后必然不堕轮回。你们千万不要为我的死而哭泣。”向他询问死后之事,也不回答,于是在七月丁亥日时快乐地逝去了,。
原:公娶王氏,追封通义郡君。继室以其女弟,封同安郡君,亦先公而卒。子三人,长曰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县事。次曰迨,次曰过,皆承务郎。孙男六人,箪、符、箕、籥、筌、筹。
译:苏轼娶了王氏,并追封为通义郡君。继承他房间的是他的女儿和弟弟,封为安郡君。有三位儿子,老大名迈,是雄州的防御推官,知晓河流间县城的事。老二名迨,老三名过,都是承务郎。有六位孙子,名叫箪、符、箕、籥、筌、筹。
原: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译:明年是癸酉闰六月,葬在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原: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译: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有学识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我却瞠乎其后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孔、老,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父亲晚年读《易》,玩味爻象,悟出刚柔、远近、喜怒、逆顺的道理,再来看卦词,无不迎刃而解。父亲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哥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至于遇事有感写成的诗、骚、铭、记、书、檄、论、撰,都超过了别人。他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几乎所有陶诗都有追和之作,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轻财好施。伯父太白过早离开人世,子孙没有成年,姑母杜氏谢世,尚未安葬,父亲去世时留下遗言。公守丧期满后就按礼数安葬了姑母。等到能够按荫庇的规定求官时,又奏请让伯父的曾孙苏彭袭爵。他待人,见到好的就赞美,显得迫不及待;见不好的就责备,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正是如此。
原:铭曰: 译:铭上说的是:
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苏东坡来自栾城,祖籍在眉州西部。
世有潜德,而人莫知。 苏家世代有德行,只是世人不知道。
猗欤先君,名施四方。 直到哥哥你名扬四海。
公幼师焉,其学以光。 你从小拜师学习,你的学问很光彩。
出而従君,道直言忠。 自做官就一直效忠皇帝,行道正直,说话忠诚。
行险如夷,不谋其躬。 危险的事对你显得平常,你从来不亲自办理。
英祖擢之,神考试之。 杰出祖先提拔你,神灵考核测试你。
亦既知矣,而未克施。 才能虽得以显示,主张却未得以实施。
晚侍哲皇,进以诗书。 晚年侍奉哲宗皇帝,常献以诗书。
谁实间之,一斥而疏。 谁知有人为了自身利益竟然离间你和皇帝。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你的心就像玉石,即使焚烧也不化为灰烬。
不变生死,孰为去来。 你不畏生死,看透朝堂。
古有微言,众说所蒙。 你微言大义,终于重新回朝。
手发其枢,恃此以终。 你亲自掌管中书省直到去世。
心之所涵,遇物则见。 你的心灵美,遇到事情都会体现出来。
声融金石,光溢云汉。 你进的是金石之言,光照天地。
耳目同是,举世毕知。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你的同仁也都是这样的人。
欲造其渊,或眩以疑。 但他们为了他们的事因为疑惑而茫然。
绝学不继,如已断弦。 可惜你的才学像断了的弦无人继承。
百世之后,岂其无贤。 你去世之后,难道就这样没有贤才了吗?
我初従公,赖以有知。 一开始我跟随你,是自恃智慧。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安抚我的你是我的哥哥;教诲我的你是我的良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现在你我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这是老天绝我啊,没人能知道我的哀痛!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是苏轼自己主动求调的职位,而被贬的是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读音:dan zhou?儋州在海南。
自请任职杭州
王安石变法初期,苏轼对新法中的一些内容积极发对,苏轼奏议皇上“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怕求治心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这样就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就让苏轼去任业务比较繁忙的开封府推官,结果苏轼处理业务很快,依然让王安石感到伤脑筋。
然后王安石开始全面整肃御史,反对新法的官员一个个被罢官或者被远调。苏轼本来还算安全,王安石并没有要对付他的意思。可苏轼主动出击对王安石进行讥讽,王安石的亲戚兼随从谢景温出面弹劾苏轼,说他护送父亲的棺木回四川时,曾滥用政府的卫兵,买家具、陶瓷,甚至贩卖私盐谋利。
对于这次弹劾,王安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神宗派了官员到苏轼途经的省份,向船夫、士兵收集资料,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时苏轼就不愿留在京师便自请到杭州任职。
杭州到期任满后又主动请调密州,改调徐州,湖州,我在这里不做详细解说。
我们在这里要欣赏一下在杭州写下的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黄州
苏轼出任湖州知州时期,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对任命表示感谢,但苏轼个性直率,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于是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黄州的诗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再度外调
在黄州几年后,皇帝诏苏轼到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自己打算在常州终老于是上奏给皇帝《乞常州居住表》,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原来申宗病危了。第二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还朝东山再起后,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提出谏议,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后又调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被贬惠州
章惇掌权后,调回被贬在外的官员,而对司马光的旧党都逐出朝廷,而苏轼就开启了被贬之路,先是罢免翰林学士,后追夺他定州太守等职务,最后被贬为惠州节度副使。这比上次黄州还要惨。
这时苏轼写了一首特别旷达的诗句: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被贬儋州
苏轼以为晚年就此定居黄州,没想到两个月后突然被贬海外,这次原因是因为他的诗句“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章惇的耳中后,章惇说原来惠州过得这么惬意啊,那就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到了儋州苏轼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哲宗24岁驾崩,弟弟徽宗即位,即位后申宗太后一起听政,申宗太后把哲宗在位时候被贬的大臣逐渐内迁,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又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0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奇闻:北宋将领敢公然向皇帝索要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