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记载,“安史之乱”后,被架空为太上皇的玄宗,莅临勤政楼,被长安市民发现,人们看到这位从他们视野里消失已久的曾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已苍老如此,不禁百感交集,欢呼万岁,声泪俱下。那一刻玄宗万言难表。这情景叫专权的宦官李辅国很不高兴,他以此为借口,将玄宗强制性地牵居到西内宫。
《杜阳杂编》还有这样一句记载:“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这句话的深意似乎是:玄宗皇帝最终不是病死,而是被李辅国害死。只是这条记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玄宗皇帝真的是为李辅国所弑,那么唐朝被宦官杀害的皇帝,就达到了四人之多!说起来,肃宗之后即位的唐代宗对付宦官是有一套的,很有手腕:先是派遣刺客刺杀了李辅国,又诱杀了此后专权的鱼朝恩,并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位皇帝解决了三大宦官,这一胜利记录可谓唐朝之最。
但进入9世纪后,面对新专权的宦官俱文珍、梁守谦、仇士良、鱼弘志等人,越来越孱弱的皇帝就没办法了。此时宦官已直接掌握作为禁军的神策军。这一制度始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当时,经长安奔赴前线的的士兵发生哗变,德宗在宦官的保护下仓皇出逃。这一痛史让他做出一个并非明智的决定:皇帝身边的禁军即神策军的两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直接由宦官担任。
这样的决定演变的结果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不再是家奴,而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唐文宗大和九年冬爆发的“甘露之变”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事变过程在《唐朝的黑夜1》中有详细描写,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四名宰相及其他大臣和家属共计两千多人,被仇士良、鱼弘志所率的神策军扑杀,造成唐朝第一痛史。
“甘露之变”后,胜利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作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取得了直接参与延英殿朝会的资格。至于唐文宗李昂,按《杜阳杂编》记载,事变后郁郁寡欢,“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有一天,在宫中散步,题诗道:“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又曾在观赏牡丹时忽吟《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才想起这是遇难宰相舒元舆的作品,“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
就在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时,文士李玫写了一篇志怪作品影射“甘露之变”,并对事变中遇难的四位宰相进行了追忆与纪念,可谓奇文:会昌元年春,孝廉许生下第东归,次寿安,将宿于甘泉店。甘棠馆西一里已来,逢白衣叟,跃青骢,自西而来,徒从极盛,醺颜怡怡,朗吟云:“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生策马前进,问其姓名,叟微笑不答,又吟一篇云:“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生知其鬼物矣,遂不复问……(《纂异记》)
故事以唐武宗会昌元年之春为背景。故事中,许生考进士不中,东归家乡。路过安阳寿安山,欲投宿于前面的甘泉店。未至店,遇一白衣叟,在随从簇拥下,乘青骢马自西而来,并吟诗道:“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许生催马跟进,问其姓名,白衣叟笑而不答,随即又吟诗一首:“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许生望着此人,知他是鬼,遂跟踪在后面。走了二三里,天色已晚,来到一个叫“喷玉泉”的地方。喷玉泉在寿安山下,白居易曾有诗《题喷玉泉》:“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练垂青嶂上,珠泻绿盆中。溜滴三秋雨,寒生六月风。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此时,白衣叟回头道:“我听说有几位名士,会在今晚于此泉下追忆旧事。我昨天被通知参加这一聚会,你不可再跟着我了。”
许生好奇,执意跟随,白衣叟不语而去。许生尾随,见前面有很多侍从,他穿插其间,侧身而过,侍从们像没看见他一样。随后,他来到喷玉泉边,下马后,伏于草丛,屏气窥视。有四位男子现身于泉边园林中,一位神貌昂然,一位短小精干,一位高大少须,一位清瘦机警,四人皆“金紫”。“金”指“金鱼袋”,“紫”指“紫色官服”。按唐时规定,朝臣的官服分四种颜色:紫色(一、二、三品)、绯色(四、五品)、绿色(六、七品)、青色(八、九品);同时,佩带相应的“鱼袋”。
此制度开始于唐高宗上元年间。“鱼袋”用彩帛制作,到武则天时废除,后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又恢复。按规定,一、二、三品官佩“金鱼袋”(四、五品佩“银鱼袋”),以此推断,上面四人的官职都在三品以上。他们坐于喷玉泉北面的石矶上。这时候,白衣叟来了。
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唐肃宗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掌有大权的宦官有很多,最著名的就要属明朝的太监魏忠贤了,但是虽说他的权力很大,但他的职位还是一个秉笔太监,不过是只比知府略高上一些而已。但是历史上确有一位太监,经过努力做到了宰相的位子,他就是唐朝的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是在李隆基时期进宫当太监的,后来他又全心全意的侍奉太子李亨,并且成为了太子的心腹。在公元755年时期,安史叛乱爆发了,各路叛军直接打到长安,而唐玄宗仓促逃走,把储君留下来安抚百姓。
在756年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但是由于他生性软弱,很多的时候都很难做决断,因此就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对他非常忠心的李辅国,视他为自己的亲信。在他们回到长安之后,李亨马上就加封了李辅国为郕国公。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李亨与李辅国为了预防唐玄宗复位,所以李辅国就在李亨的默认之下对唐玄宗进行了心理打击。他先是把唐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然后又把唐玄宗迁到了内宫,让他与外界彻底的失去了联系,之后又把高力士以逆党之罪名流放到了巫州。
公元762年唐玄宗驾崩了,而此时的李亨也已是久病在床。朝廷的大事就都由李辅国来全权决定了。为了掌控朝中大臣的动向,他甚至还成立了几十人的情报系统,专门用来打探官员们的行动。朝臣的奏章都得经过李辅国的审批才能被皇上看到,而皇帝的诏书也只有经过李辅国的署名才能实施。群臣都对李辅国的专制敢怒而不敢言,很多的人都是争相的攀附于他,当时的一位宰相都要称他为五父,就连皇室宗亲都要称他为五郎,可见权势有多大。
当李亨去世之后,李豫登基称帝,因为他登基也有李辅国的一份功劳,所以李辅国就更加的猖狂了,他甚至说过让皇帝坐着就行,外事全交给他。唐代宗听了他这话之后就非常的不舒服,就想着要杀掉李辅国,但是因为李辅国根基非常深厚,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够除掉,因此唐代宗就一边安抚李辅国,一边联系人刺杀他。在不久之后,唐代宗就成功的干死了李辅国,并且把他的头割了下来,扔到了茅厕之中,一名宦官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唐朝著名宦官仇士良一生杀过多少皇帝?
唐代文宗时当权宦官。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北)人。 唐宪宗时,士良任内给事,数出为监军,复入为五坊使。文宗大和九年,为神策左军中尉。文宗与李训、郑注等谋诛宦官史称“甘露之变”,因计划不周,未能成功,仇士良与右军中尉鱼弘志(一作志弘)等遂大肆诛戮朝臣,挟持文宗。从此宦官更为专横。 宰相李石为士良所忌,士良遣刺客刺之。李石幸得免,惧而辞职。
文宗自叹“受制家奴”,不如周赦王、汉献帝。 开成五年,文宗郁郁而死。唐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以士良有拥立功,表面尊宠,实抑其权。会昌三年五月,迫士良以内侍监致仕,寻卒。 离朝时,士良叮嘱送行诸宦官,须诱使皇帝纵欢极乐,使其无暇读书和接见朝臣,以巩固宦官擅政的局面。 在职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身为宦臣的仇士良,一生弄权干政,在宫中侍奉六主,拥立二帝,专权二十多年,大肆杀戮朝臣,凌驾于天子朝臣之上,可谓恶贯满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唐朝皇帝都是怎么过生日,
下一篇: 武则天少女时竟如此摧残:弄死五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