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戏剧中的五种角色。在五种角色中,最为特殊的不是生角和旦角这两位大家所熟知的角色,而是排于末位的丑角。
丑角可以说是戏班中的“特权阶层”,在过去的戏班中,不管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也只能排第二。只有唱丑角的演员,才是老大。
以前戏班里有装有戏服道具的木箱,里面有凤冠、九龙冠、圣旨、笏板、尚方宝剑、衣、道袍、王帽、黄蟒等物,当然都是道具。这些箱子,大家都不能随便坐,只有丑角可以坐。
除此之外,在后台其他演员都必须守规矩,但是丑角演员却可以随意。甚至于化妆也得是丑角演员先画完了,其他演员才能化妆。而在赶庙会唱戏的时候,班子里的演员们要向“神”磕头跪拜,但是只有丑角演员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磕头。
丑角演员到底比其他四种角色的演员强在哪里,能够有如此多的特权呢?都属于戏剧角色一列,要说丑角比其他演员强在哪里倒没有。真正让丑角演员,得到如此特殊对待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君主。
这位君主历史知名,一手开创盛世,也见证了国家由盛转衰,这位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曾与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上演一场旷世绝恋。
唐玄宗是大唐最尊贵的男人,而戏剧在当时社会地位却并不高。天差地别的地位,二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唐玄宗曾经一手开创开元盛世,他在政治上的能力毋庸置疑。除了在政治方面,唐玄宗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从他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夺子之妻,宠爱杨贵妃,将大唐带入衰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有性格的皇帝。
唐玄宗不像大部分帝王那样看不起戏剧,不仅曾经亲自指点梨园子弟,还自己上台演过角色。而他最爱演的,正好是丑角。皇帝演了丑角,自然就连带着丑角的地位得到提高。尊丑角就是尊皇帝,这个习惯也就一直保留下来,使得丑角成为戏班中的特权阶级。
据说唐玄宗虽然出演丑角,但是却也顾及自己的身份,所以上台的时候都在脸上挂着一块玉片遮挡脸部。后来的丑角有样学样,就在脸上用笔勾勒出类似玉片的白粉块儿。这就是咱们今天看丑角,鼻梁上那块儿。
唐玄宗不仅有着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书法家之一。同时他还极富音乐才华,唐朝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由唐明皇创作的。除了这首名曲之外,他还创有《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
为什么今日的戏班有“梨园”的别称,也是因为唐玄宗。他上位之后,不仅将帝国带向强盛,同时也不忘娱乐消遣。
他在皇宫里设教坊,其中“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唐玄宗经常去梨园检查,纠正梨园弟子的错误。等到后来,戏班也就有了“梨园”的别称。
后世说起唐玄宗,除了政治方面,就是他与杨贵妃的情爱纠缠方面。但是他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小丑通常在京剧中扮演配角,俗话说“没有丑就没有戏”,但他的地位相当高。传说唐明皇演戏,是为了扮小丑。由于皇帝的身份,演戏有很多不便,所以皇帝特意在他的脸上挂了一块白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丑的脸上留下了一块白色的东西,那就是今天戏台上小丑画的面具上的白色“豆腐块”。《连城店》、《大夫》、《湖舟》、《花图》、《荷花串》、《小上芬》、《小年》、《刀》、《灶王》、《八字》、《十八拉》、《家访》等都是小丑负责的戏剧。
丑可以分为文学上的丑和军事上的丑。文学丑陋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老丑、色旦丑等。从京剧人物的表演来看,从皇帝大臣到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丑陋人物的表演范畴非常广泛。丑主要是用武术来表现的,如《偷鸡时》中的石潜和《偷鸡时》、《打瓜园》中的陶红、《三叉》中的刘丽华和《偷银锅》中的邱晓仪都是武术。文丑戏以江干《盗书记》、《神头刺汤》而闻名。新剧《徐九景升官记》也是文丑应该做的作品。
丑大师有自己的特点: 肖(昌化)有肖的规范,马(福禄)有马的幽默,刘(冰坤)有刘的机智,叶(盛章)有叶的热情。萧昌华先生是著名的伏连城班的总指导员,解放后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任院长。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英雄的聚会”,一个副本“江干偷书”。这是我看过的部京剧电影。真是无法形容的美味!一个将近八十岁的老人已经没有力气了,动作似乎不是很灵活,但是一个场景会吸引你的眼球,直到他偷走了书逃走。看了这部电影,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演员如此害怕挑战江干偷来的书。说到小丑,Shengzhang 是不容忽视的。
他是 Fuliancheng 总统叶春山的儿子,也是唯一一个用小丑选课的艺术家,他创立了“全新社会”。因为他早年学过武术,所以特别擅长表演武打和丑剧。他经常出演《巧链》、《香梅寺》、《打瓜园》、《青铜网阵》、《野岭甲》(又名《时移偷甲》)、《偷杯》等剧目。1947年,叶在《三岔口》中称“南北双才”。/n/n
我国历史上,有“艺术皇帝”之美誉的有好几个,唐玄宗李隆 基、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最为著名。他们之中,李隆基以音 乐才华出众而闻名,赵佶的书画和李煜的词作至今也为人称道。 和赵佶、李煜不同的是,李隆基不仅具有艺术才华,他的政治能力 胜过艺术能力,不像赵佶和李煜那样最后成为亡国之君,而是开 创了“开元盛世”这样辉煌的政治局面。
一、李隆基的一生
李隆基(685—762)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高宗李治和武则 天的嫡孙,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在他五岁时,武则天改国号为 周,将李旦降为皇嗣并幽禁宫中。李隆基的童年基本在政变和宫 中权术之争中度过。705 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让位给中宗。708 年, 李隆基任潞州别驾,开始培植党羽,准备夺取皇位。710 年,韦后和 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阴谋篡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灭了韦后及其党羽,然后扶持睿宗李旦即位。睿宗即位后封李隆 基为太子,712 年睿宗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 713 年在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之前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之后, 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创了“开元盛世” 的新局面。
到了开元之后的天宝年间,李隆基由于宠爱杨贵妃,用杨国 忠为相。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和皇室逃亡四川途中,在 马嵬坡,随行的军队迫使他赐死杨贵妃,诛杀杨氏一族后才前往 四川。太子李亨在朔方即位,封李隆基为太上皇。直到 757 年,唐 军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之后,才迎李隆基回长安。760 年,李隆基被 太监李辅国幽禁在甘露殿,762 年 4 月 5 日,李隆基带着对杨贵妃 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愧疚与世长辞。
二、皇帝李隆基
在开元盛世,李隆基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了压制贵戚,巩固皇 权,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崇尚节俭,抑制奢靡等措施,还大力发展 经济,开创社会经济大繁荣的局面。他还注重对外交流,加强和邻 国之间的贸易,也注重和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和日本的交 流,对日本的影响极大。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开元盛世创造了新局面之外,在文化 上,也开辟了新局面。
在宗教方面,和汉代“独尊儒术”不同,唐朝是“儒、僧、道”三 教并列,这种局面在李隆基时代尤为突出,出现三教并行发展的 局面,全国上下出现了儒学昌明、佛教兴盛、道教风行的和谐发展 的新局面。国人对于这三教的信仰自由,可以中途由儒入佛,也能 由佛入道,这种局面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征。除了这三大 教派之外,唐朝还允许其他教派传入中国,像景教、伊斯兰教等。 由于信仰自由,多种文化并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更多的发 展空间。
在唐诗发展方面,由于李隆基重视文教,政策开明,文人雅士 具有思想、言论方面的自由,使这个时期的唐诗达到了顶峰状态, 出现了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和现实主义派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人 如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都是这个时候的主要诗 人。他们的诗歌各具特色,成为盛唐时期时代风貌的真实写造。
在绘画方面,由于唐朝具有国富民殷、社会安定的氛围,加上 和外国交流频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开元时期的绘画也是 名派众多、高手辈出。由于绘画技巧的不断更新,表现题材多样, 唐朝的绘画分为人物、花鸟、山水、鬼神、屋宇等种类。
在开元盛世,绘画方面尤以人物画的发展最为显著,画家们 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绘画人物时也注重对人物性格 的刻画。代表人物是具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他在绘画上的造诣 极高,深受李隆基赏识,入宫后成为内教博士。吴道子擅长绘画人 物,也画山水。在人物画方面,他善画佛道人物,当时的长安、洛阳 有许多寺观,吴道子在这些寺观中留下了三百多幅佛道人物壁 画。这些人物形状各不相同,显得生动而有立体感。除了壁画,他 也留下了一百五十多幅人物卷轴画,最著名的是《天王送子图》、 《金桥图》和《十指钟馗图》。
在开元盛世,除了人物画达到艺术巅峰,山水画也逐渐成熟, 由于南北方的地域不同,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同时由于 宗教的发展,宗教画、石窟、陵墓和寺院的壁画也得到了空前发 展。这些壁画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对于唐代乐舞也留下 了传神写照。
由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唐朝的审美观 念也和我国传统的审美观有区别。自古以来,我国对女性的审美 都是以纤细、苗条为美的标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楚王好细 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到汉代还有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这些 都是纤细苗条的代表。但到了唐朝,却以胖为美,其代表人物是李 隆基的爱妃杨玉环。除此之外,在唐朝留下的人物画和雕塑中,女 子也都是以丰满为美。
在唐朝之前,人们的着装都以汉服为模板,到了唐朝,女子的 服装具有奇特华美的特点,她们流行一种袒领服,将丰满的胸部 露出来,还流行着胡服和男装。这种审美观和服饰倾向充分表明 了开元盛世时期人们追求健康,性情奔放的特色。
三、艺术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不仅在治国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个人修养方面他也 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正因为他个人对艺术具有鉴赏力,因 此在他统治时期,才大力提倡和推广文化艺术的发展。他的艺术 才能主要体现在乐舞、书法、器乐、诗歌等方面。
据史书记载,在李隆基童年时就具有艺术天赋。他才六岁时, 就在武则天的生日宴上,表演高难度的《长命女》为祖母祝寿。长 大后,他的兴趣又转到作曲方面,为唐代乐舞作出了极大贡献,他 作曲的有《霓裳羽衣曲》、《龙池乐》、《凌波曲》、《紫云回》等。他除 了具有高深的音乐造诣之外,还具备灵敏的听觉和超强的乐感。 具有指挥家的气质。他常编排大型乐舞,在乐器齐鸣时,他能听出 任何一件乐器发出的错误音节。
除了舞蹈和作曲,李隆基还善于演奏器乐,最拿手的是羯鼓, 在古乐器“金、石、土、革、丝、木、竹、匏”八类中,羯鼓属于革类。这 是一种来自古西域的打击乐器。乐器特点是声音洪亮、急促、热 烈,适合表演节奏明快的曲目。李隆基击打羯鼓的技艺高超,当时 的宰相宋璟曾经赞叹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是说他击鼓时 头部稳定,手却敏捷急促。除了羯鼓,他还擅长演奏笛子、琵琶。
在书法方面,他的字具有运笔精到、刚劲爽利,写出来的字具 有沉着雄秀、丰厚腴美的特色。在诗歌创作方面,《全唐诗》收录了 他六十多首诗,最著名的是五言律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四、李隆基对唐朝音乐的贡献
作为艺术皇帝,李隆基最杰出的贡献还是对唐代乐舞的推广 以及音乐方面的贡献。
1.对唐朝乐舞的推广。唐朝乐舞是唐代汉族舞蹈艺术,这种舞 蹈建立在汉代百戏之上,经过几个朝代的演变,到唐朝已经达到 艺术顶峰状态,唐朝乐舞吸收了外来舞蹈的精华。在李隆基时代, 他将唐太宗改革钦定的“十部乐”中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做了 创新改变。为了完善宫廷乐舞机构,他还在宫中增设了教坊,由原 来的一所增加到五所,将太常寺和教坊做了明确分工,太常寺负 责雅乐,供礼仪和祭祀使用;教坊负责俗乐,负责娱乐时的音乐。 由于教坊设在皇宫之内,因而乐工多为女性。此外,李隆基还创办 了另一个乐舞机构———梨园,这里的乐工负责宫廷音乐、舞蹈、戏 剧演出,相当于一个皇家艺术学院,既负责培养人才,又负责表 演。李隆基挑选了三百多名男乐工在梨园,他自己亲自进行教学 和排练。
在李隆基的大力提倡下,唐朝乐舞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 一大批舞蹈家出现在李隆基时代,其中有善剑舞的公孙大娘,善 于《惊鸿舞》的李隆基的梅妃江采萍,以及善舞《霓裳羽衣曲》和 《胡旋舞》的杨贵妃,善舞《凌波曲》的谢阿蛮等。
2.李隆基对唐朝音乐的贡献。唐朝乐舞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大 曲是唐代乐舞的重要形式,是集舞蹈、音乐和歌唱于一体的多段 体乐舞套曲。在结构上,大曲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其中散 序是器乐演奏,中序节奏较慢,歌舞开始渐入,有时是只歌不舞, 破是节奏渐快并多变的乐舞部分,将全曲推向高潮。唐代的乐舞 中大曲较多,最著名的就是李隆基作曲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将西域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在这 部大曲中,散序部分具有自由、悠扬的特点,器乐由磬、箫、笛、筝 演奏而成,具有诗意般的朦胧,中序时,仙女般的舞女开始起舞,她们时而婆娑、时而婉转,具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 惊”的意境。破曲为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具有急管蘩弦的铿锵, 当舞者还在忘我遨游仙境时,音乐戛然而止。整个乐舞具有强弱、 急缓、动静的强烈对比效果,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霓裳羽衣曲》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服装,都在追求一种虚 无缥缈的仙境般的幻觉,是道家“羽化成仙”的思想体现,在舞蹈 表演时具有独舞、双人舞直到上百人群舞的形式,当时将这支诠 释得最完美的就是杨贵妃。
除了《霓裳羽衣曲》之外,李隆基还创作了《龙池乐》这首“坐 部伎”乐舞中的一首,主要表现兴庆宫具有“天子之象”,整部音乐 具有祥瑞和典雅的特点。
《凌波曲》来源于李隆基的一个梦境,他根据梦境创作出来一首如梦如幻的乐曲,由谢阿蛮配以灵动轻盈的舞姿,塑造了一个 姿态翩翩的龙女形象。
无论是美轮美奂的《霓裳羽衣曲》,还是神秘祥和的《龙池乐》 以及仙姿翩翩的《凌波曲》,李隆基用自己的音乐将唐朝乐舞从现 实主义引到浪漫主义的境界中,不仅为唐朝乐舞作出了卓越贡 献,还为中国的音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帝王的李隆基,他的后期在治国方面颇遭人诟病,但他 的艺术才华和艺术成就却是任何一个帝王都难以企及的。
这也就是李隆基为什么会被梨园奉为祖师爷的原因了。
东方朔是相声界的祖师爷,最早叫做“参军戏”,人物不可考证。马三立先生回忆,在拜周德山为师的仪式中,供奉着东方朔的牌位。
一、相声发源 历史 :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以讽刺逗笑为职业的艺人,他们活跃在民间,后来走进宫廷,时人称之为“俳优”。这种以语言为载体,以讽谏和 娱乐 为目的的艺术形态到了唐代又发展为“参军戏”,即由一个演员扮成参军官人,另一个演员在一旁讽刺戏弄他,演员以即兴表演为主,并经常跳入跳出于情节和所扮角色,有不少学者认为“参军戏”是相声的滥觞。
二、东方朔轶事:
西汉的东方朔学识渊博,谈吐幽默,算得上是相声一行的祖师爷了。因他号“曼倩”,过去有人称相声是“曼倩艺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年轻时还给东方朔的塑像磕过头呢。
在东方朔的诸多轶事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和汉武帝之间的故事。有一次,东方朔跟随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见到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树,东方朔顺口说树叫“善哉”。汉武帝暗中派人削掉树的枝干,并在树身上做了记号。
两年后君臣二人又路过此树,汉武帝故意问东方朔:“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又顺口说叫“瞿所”。汉武帝沉下脸说:“同一棵树过了两年,怎么名儿就不一样了?你竟敢欺骗我!”东方朔沉着回答:“小马叫'驹',大了才叫'马';小鸡叫'雏',大了才叫'鸡';小牛叫'犊',大了才叫'牛';人生下来叫'儿',老了才叫'老头',这棵树也是一样啊!”汉武帝呵呵乐了。
注:东方朔(生卒年不详),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相声界拜的祖师爷是东方朔,但是实际的祖师是朱绍文,虽然之前有张三禄,但真正形成是在朱绍文,外号穷不怕,关于这些,马三立先生写的《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对相声的起源和传承介绍的很清楚,建议看看,还有连阔如先生写的《江湖丛谈》里也涉及到一些
中国很多行业都愿意在一个古代名人身上找一个祖师爷!比如梨园行找唐明皇,妓女找管仲!相声也不例外!这主要是对自我行业的保护!真正意义现代相声有据可查的是张三禄,是从八角鼓演化而来,再经过北京和天津等艺人的创作,才有了现在的相声!
尊的是东方朔,传的是朱绍文。
但是,这两位的祖师爷地位也都有一定争议,东方朔并非起源,朱绍文也不是首创。
一、相声起源早于东方朔
相声行业举行摆知拜师仪式时有一个固定程序是叩拜东方朔的像,也就是说凡是摆知时没拜东方朔像的,仪式都不正规,谁也别笑话谁。
为什么相声行业会尊一位西汉名臣为祖师爷呢?其实这玩意就跟库果窑尊管仲,黑帮拜关二爷一样,找一个有名的、好听的同时和自己的行业有关系的古人当图腾。
东方朔能和相声行业扯上关系关键点是他这个人的名声就是机智、 搞笑 和滑稽,并且被史书列入了《滑稽列传》。
但是,在现实中,相声的起源要远远早于东方朔。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宫里有两种人和相声有关。
一种叫瞽蒙,发音同古蒙。瞽蒙一开始是两种工作的名称,其工作人员都是盲人。瞽的工作是向大王献曲,蒙的工作是献诵,后来两个工作合二为一变成了用语言记录 历史 的史官。
瞽蒙在工作中经常用寓言故事和 历史 典故对大王进行讽谏,久而久之其工作就无限接近于说书,《墨子》里就有记载: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瞽蒙就是相声起源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很少有记载,但有一位疑似的名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不仅是盲人,同时也是史官,因此被广泛怀疑是瞽蒙,也就是最早的说书人。
另一种叫俳优,他们的工作比较有意思,是负责陪君王 娱乐 的,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侏儒。
俳优虽然比瞽蒙地位要低,但他们的工作自由度较高,一般他们开的玩笑当君王的都不会追究,因此很多俳优也就借这个便利向君王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或者像瞽蒙那样讽谏。
比如秦始皇有个俳优叫优旃,有一次秦始皇突发奇想计划把猎场扩大数倍面积,优旃举双手赞成,他说:好得很,不如再扩大几倍,多养一些麋鹿,等敌人打过来,让麋鹿上去把他们全踢死。秦始皇听了之后放弃了扩大猎场的计划。
我们可以看到,俳优说的话提的建议确实和大臣不同,他相当于是“寓教于乐”,用幽默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的俳优优孟则更有名一些,而且优孟还完成了史上第一次“对口相声”和“化妆相声”表演。
楚国国相孙叔敖死了,为官廉洁家徒四壁,家人无法生存。优孟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扮演孙叔敖,让孙叔敖的妻子给自己“捧哏”,两人用对话还原的方式讲述了孙叔敖家里的困难,寓教于乐之下,楚庄王醒悟过来,给孙叔敖家封了四百户食邑。
可以说,相声这种行业真正的起源肯定早于东方朔,但由于东方朔名气大故事多,所以才被相声行业拿来当成他们的图腾。东方朔字曼倩,所以现在一般夸奖谁相声说得好都会用四个字表示:曼倩遗风。
二、张三禄早于朱绍文
我们理解的近代相声一般都是从朱绍文开始算的,但在相声行业内部也有争议,有一部分相声艺人认为应该从张三禄开始算。
张三禄比朱绍文年纪大不少,但他和朱绍文之间只是认识并没有收过徒拜过师。张三禄是歪唱八角鼓艺人,生意不好做时他就去天桥说笑话和故事撂地赚钱,其拿手的故事有《九头案》和《贼鬼夺刀》。
朱绍文是落魄的秀才,落魄后也到天桥卖艺,主打的是白沙撒字,还被选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相声这个词的由来一般认为是从张三禄开始的,别人问他卖的什么艺,他管说笑话和故事叫相声。
当时天桥卖艺的其他艺人如韩麻子、丑孙子等人,其卖艺内容里也有抓哏逗笑,因此他们也管自己的玩意儿叫相声。
但是,之所以相声行业大部分人不尊张三禄而尊朱绍文,一是对口相声是从朱绍文开始的,他和自己的徒弟贫有本等人以一逗一捧的方式表演相声。
二是相声行业正式收徒拜师是从朱绍文开始的,他的徒弟有徐长福、范长利等人。
同时,朱绍文还联合旗人阿彦涛和评书艺人沈春和共尊张三禄为师,把他们也纳入到相声行业里,这样之后相声行业几乎所有的艺人都是从他们三位的门下发展过来的。
正因为朱绍文为相声行业做了这么多建设性的贡献,所以很多相声艺人都把朱绍文当成近代相声的祖师爷,而不是朱绍文名义上的师父张三禄。
最后,可能有些读者会质疑,文章里说的这些都是谁研究出来的?
其实,这都是上世纪相声行业最红火的时候一批曲艺理论专家研究的结果,比如薛宝琨、倪钟之、高玉琮以及侯宝林,马三立等人。他们是真正将相声作为一门艺术来看的,所以才将相声艺术推进到史上最高峰。只是可惜,目前随着相声艺术在低谷长期的徘徊,愿意深入研究语言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
马三立老爷子曾经说过,相声界的祖师爷是朱绍文。在朱绍文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声了。他一开始只是唱太平歌词,说段笑话,逗个哏,扮个小花脸演出等等 ,后来又发展成为了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等等,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最终,形成了艺术这个行当。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很多人说相声祖师爷是东方朔,而且相声界内部也认可,其实这个就是相声界借来的祖师爷。
以前有段相声叫 《祖师爷》 :
都说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敢拿汉武帝开玩笑,名气也大,相声界就把他老人家请来做祖师爷,这也是个精神寄托。
就像 梨园业的祖师爷是唐明皇,曲艺业的主师爷是周庄王,戏法业的主师爷是吕洞宾,冶铸业的主师爷是老子,裁缝业的主师爷是轩辕氏 ,都是一样的道理。
以前徒弟上场前紧张,老师傅就说:“去给祖师爷上柱香,让祖师爷保佑你。”这样徒弟在精神上就能放松一些。
有些家里比较困难的老先生,整块木板,打光了放在那也当祖师爷拜。
而有记载的最早一位说相声的艺人是张三禄。
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
但公认的祖师爷是穷不怕朱绍文,“天桥八大怪”之一, 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太平歌词 相传为他所首创。
尽管与古代的说唱艺术有一定渊源,但说相声这种职业形成还是在清朝,为相声建立行规的是京剧丑角朱绍文,从此相声成为一门行业。尽管功劳在册,但朱绍文并不算相声的祖师爷,只是创立者。 按照相声行内公认的说法,相声界的祖师爷是东方朔,是汉朝人。他活着的时候还是公元前,皇帝是汉武大帝。
东方朔是汉代辞赋名家。辞赋名家很多,东方朔能被认定为相声界的祖师爷,是因为他滑稽幽默,能言善辩,而且很敢言,善于献出谏言。后人敬佩他的性格,崇拜他的学识,称他为智圣、滑稽大师。因为他性格开朗,爱讲笑话也很有文采,所以相声界因其文人地位和抗争精神尊称他为祖师爷。
现在表演传统相声的舞台上经常放一张桌子,桌子上围一块桌布,上面经常写的是“曼倩遗风”,鼓励后来者继承先贤的智慧才华,其中的“曼倩”就是东方朔的字。
祖师爷这事儿现在看来不算太大的事儿了,但在更为讲究传统和师承的年代,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很多行业都拜祖师爷,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行业的师承都为师徒关系。要想强化师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就要塑造一个传授过程亘古不变的印象,所以行业祖师爷总是 历史 久远的人物,具有时空上的神秘感。一代一代传下来,就使得当下师父的传授具有了正当性和权威性。在古代,各行各业都有一位祖师爷,也就是专管这一行当的神。 从艺者做的好的叫祖师爷赏饭吃,干的不好叫祖师爷没赏这碗饭。
曾经去过德云社的后台,正中央供奉的正是这位东方朔。
各位看官请了,我是懒散叔叔。
直接先说答案“相声”起源于东方朔、成型于朱绍文。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查到确实的史书记载,毕竟相声只是一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街头艺术”,笔者也是从一些流传下来杂记或者传说来做的分析。
西汉的东方朔学识渊博,谈吐幽默,算得上是相声一行的祖师爷了。因他号“曼倩”,过去有人称相声是“曼倩艺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回忆,在拜周德山为师的仪式中,供奉着东方朔的牌位。
过去相声在曲艺园子演出时,观众对喜欢的优秀相声艺人给以褒奖,会送帐子,帐子上边经常书写“曼倩遗风”或“曼倩再世”等。因为东方朔的字是一曼倩,由此可以看出,不但艺人承认东方朔是祖师爷,观众也是这种观点。
但据老相声艺人活着的时候说,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师”叫朱绍文(也作“朱少文”),绰号叫做“穷不怕”。可是我敢肯定地说,朱绍文之前已经有人在用后来的这种“相声”的形式在谋生了,比如他的老师张三禄先生。
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的艺人头目,在他的照顾下,许多艺人得以在北京的卖艺圈子里站住了脚跟,而相声最早便是以撂地摊儿卖艺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张三禄在相声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朱绍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他扮个小花脸演出,由唱太平歌词、数板说笑话或小段故事,发展成为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的故事情节,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并且带了六个徒弟。最终形成了“相声”这门行当。
东方朔
穷不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法海是好人,历史上真实的白蛇传故事
下一篇: 李世民用烧饼吓退十万突厥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