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文帝为什么对儿子不放心吗,看看临死前的这番话就知道了

众妙之门 2023-06-13 20:29:34

汉文帝为什么对儿子不放心吗,看看临死前的这番话就知道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文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有些皇帝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嘱,对后事做了一番预估和安排,数年或数十年却灵验了。比如刘邦对丞相人选的安排,刘备对用人方面的建议,汉文帝刘恒也是一位。

汉文帝是刘邦第四子,意外坐上龙椅,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文景之治”。公元157年,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享年46岁。之后由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临死前,对儿子不太放心,告诫了一句话:一旦国家发生急变,周亚夫才是真正能够带兵的人 。

汉文帝为什么对儿子刘启不放心呢?原来刘启与晁错交好。然而,晁错又是一位激进派,多次劝谏削藩。不可否认,晁错的想法完全正确,汉文帝自己也有这个想法,关键要看怎么操作。因为当时诸侯王的势力非常强大,不弱于中央朝廷,如果操作不当,必然会引发天下大乱。

事情果然如汉文帝所料,刘启继位后,晁错先被提拔为内史,之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公元前154年,即位才三年的汉景帝就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理由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诸侯们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七个诸侯国聚众三十多万人,又与匈奴、东越、闽越勾结,一时间杀气腾腾,朝廷不断损兵折将。刘启没想到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手足无措慌了神,甚至主动认错杀了晁错,希望七国能退兵。骑虎难下的七国,自然不愿收兵。关键时刻,刘启想起父亲临死前的叮嘱,于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帅大汉所有的军队。

仅仅三个月,周亚夫就平息了七国之乱。要知道,汉朝的七国之乱与晋朝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一样,都是全国性的战乱,如果处理不当,汉朝必将覆灭,晋朝和唐朝就是例子。

参考文献:《史记》

临死前的刘邦预言会有人篡权,到最后这个语言有没有成真?

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对于刚刚建立起来才几年的汉王朝来说是最血腥的一年,曾经在汉朝建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相续在这一年以谋反罪被杀。

为此刘邦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他平叛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一箭后久治不愈,不久离开了人世。


刘邦剧照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去世之前,他召见了自己血气方刚的侄儿刘濞,刘邦见到侄儿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汉书》

意思是我看你面带反色,四十二年后,有人在东南方向造反,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本是一家,你可要老实点。

刘濞听后,连忙磕头说自己不敢。

结果四十二后,刘濞真的反了,而且与七个诸侯国联手反叛,一度将大汉王朝陷于危险之中。

那么刘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刘濞又为何要反叛?


刘濞剧照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濞跟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刘仲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能耐,当年刘邦让他去镇守代地,结果匈奴一打过来,他弃城而逃。

但是弱父有强儿,刘濞孔武有力,剽悍勇猛。

淮南王英布反叛后,由于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太小,不能担当重任,刘邦只能带着侄儿刘濞御驾亲征,刘濞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颇得刘邦赏识。

英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担心淮南国多生事端,想派儿子兄弟镇守,奈何儿子们又太小、兄弟能力又不够,吴地难以震慑。

于是刘邦把目光转移到年仅二十岁的侄儿刘濞身上,如果有这位勇猛雄壮的侄儿替自己镇守淮南之地,刘邦也可以安心了,因此

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继任吴王之位后,最初还算比较老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这跟刘邦在军中、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关,此时的刘濞对叔叔还有敬畏之心。

吕后执政后,她的铁手腕和政治才能也让很多人畏惧,吴王也不例外,所以他跟中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吕后剧照

吴国的豫章郡有一座铜山,拥有大量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开采铜矿铸钱,史载: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史记》

到了文帝朝吴、邓钱通行天下,吴国的富有程度与天子相当。

由于吴国的地理位置靠海,除了铸钱以外,还可以煮盐,为此吴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

刘濞与中央政府产生隔阂缘于一场棋局。

史载吴国的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与中央政府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分歧,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启一激动,用棋盘打死了刘贤。

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了吴国,刘濞看到后非常气愤,他说天下刘姓一家人,直接在长安找一块地安葬即可,何必又送了回来,刘濞一气之下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运送回长安,而且他再也不进京朝见汉文帝了,他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入京。


汉文帝剧照

后来中央政府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刘濞没病谎称有病,汉文帝便扣押了吴国的使者,刘濞听闻后惶恐不安,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汉文帝向来比较宽和,在他人的劝说下,他主动赐刘濞凳子和手杖,向刘濞示好,并且特许他直到老死都可以不用朝见天子。

刘濞听闻后,松了一口气,暂时取消了谋反计划,但是他跟汉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因为吴国富庶的缘故,刘濞下令免除吴地老百姓的赋税,刘濞此举在吴国深得人心,除此之外,刘濞每年都亲自去慰问那些有才之士,这几项政策在吴国一共执行了四十几年,直到刘濞去世,所以刘濞在吴国的号召力很强。

刘濞的举动被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濞不是泛泛之辈,在自己的封国内大力推行仁政,邀买人心,而且还大力发展军事,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后患无穷。

他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在文帝朝有不少人提出过削藩,文帝都没有采纳。


汉文帝剧照

晁错不死心,到了景帝即位以后,因为晁错以前是景帝老师的缘故,备受景帝器重,他不放过任何劝说皇帝削藩的机会,他常常劝景帝削藩,尤其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吴国,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汉景帝考虑事情没有文帝那么全面,也没有汉文帝那么沉稳,他听取晁错的建议,从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削了三个诸侯王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削藩举措让刘濞颇为不安,加上早些年的太子棋局事件,让他更加不安,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一些准备,但是他始终没有正式宣布反对朝廷,或许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汉景帝给了他这个时机。

不久之后,汉景帝对吴王刘濞下达削藩命令,一下子要削去吴王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刘濞当即决定起兵。

当然靠吴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

刘濞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六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这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剧照

这次叛乱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次挑战,虽然最后由于刘濞的战略失误,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七国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是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化,其次,汉朝建立以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到了文帝即位以后,连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过,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七国之乱让老百姓又尝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而且对当时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吴楚七国之乱?主要是由景帝盲目的削藩导致的,

对于文中开头提到的?刘邦的预言?,很多学者认为只不过是后世史学家的附会之言,事后诸葛亮加上去而已。

如果刘邦真有预知未来之能,他怎么没有预料到吕后将来会夺权,他怎么会看不出来代王刘恒才是他最有能力的儿子。

【弟子规】诗句中的故事

故事一: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故事五: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故事六: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

故事七: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故事八: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 (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 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故事九: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故事十: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子路说:「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

汉文帝的8个儿子中刘启继承了皇位,他们几个结局怎样?

汉文帝的8个儿子中刘启继承了皇位,他们几个结局怎样?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美人心计》这部剧相信大家都有看过,通过观看这部剧我们可以得知汉文帝有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刘武和刘启。刘启是汉文帝和窦漪房两人生的儿子,至于刘武则是慎儿生的儿子。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启同刘武皆是窦漪房生的。虽说两人在身世方面有很大不同,但对于剧中两人的结局,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继承皇位,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称汉景帝,刘启与刘恒统治期间被称为“文景之治”。刘武是刘启的亲弟弟,深受窦太后喜爱,窦太后甚至多次劝说刘启,希望能封刘武为储君。正是因为窦太后对刘武的这种过分的宠爱,让刘武越来越贪图皇位,但皇权却一直掌握在哥哥刘启手中,这让刘武心生妒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武选择暗中谋反,但还没等事成就被朝中大臣发觉,并报告给了刘启。

刘启听说自己的弟弟竟然想要篡权,心中很是愤怒,但毕竟是亲兄弟,刘启也没有做的太过分,只是给了刘武一点小惩罚。密谋造反可是杀头之罪,刘武不仅没有感谢刘启的不杀之恩,反而记恨上了这位告状的大臣,并派人暗中将其杀害。要说这刘武做事也不够谨慎,没想到此事又被刘启知道,刘启依然没有杀掉他,只是禁止他以后再进入京城。

后来,窦太后十分想念自己的小儿子,反复请求刘启,希望能让刘武进京见她一面。刘启再次心软答应,刘武进京之后便希望能一直留在京城,这样也不用再受思念之苦,还可以好好照顾母亲,但这次刘启拒绝了他的请求。刘武回到封地后,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大家在剧中只见到汉文帝这两个儿子,但其实他一共有八个儿子,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六个,他们都有怎样的结局?为什么剧中没有对这些人进行描写呢?

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王后就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后来王后去世,刘恒虽然非常宠爱窦氏,但却始终没有把她立为王后。在这之后便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刘恒当上皇帝之后,这本是一件大喜事,这几个儿子也都将成为皇子,但就在刘恒登基的两个月内,这四个儿子竟然相继死去。如果他们不死,刘启也就轮不上继承皇位了。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几位皇子的死因,但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代王后出身于吕氏家族,朝臣们绝不会允许吕氏势力的存在,就更别说让他们继承皇位了。这样一番分析,这四位皇子很可能是被人谋杀,而非正常死亡。除此之外,代孝王刘参其实也是刘恒的儿子,但因其生母身份低微,而且不怎么受宠,所以刘参也一直没什么势力。刘恒最疼爱的就是自己的小儿子刘揖,但这个小儿子的命却不怎么好,在公元前168年,外出打猎时坠马身亡。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告诉儿子,空城计是假的?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每每提到司马懿这个人,我想大家的定义都是?奸诈小人?,是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英雄好汉?眼中的?大反派?。

而《三国演义》后半段,对于这位反派遗言的撰写,更是让人惊叹,这大反派是死了也不让人省心,各种精算。在小说的第一百零八回,临近死亡的司马懿,对自己子孙这样说道:?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什么意思呢?表面是说,我可没有篡位的心思,你们在我死后也要好好辅佐皇帝啊。但其实背后是要告诉他的儿子,不要因为你老子现在掌握了实权,你们就对曹氏家族掉以轻心了。

那么为什么已经独揽大权的司马懿对曹氏家族任然这么忌惮,甚至死前还要如此隐晦地提醒他的后代呢?

说起来,在三国演义里,曹操一直忌惮着司马懿,觉得他不是甘于屈居于人下的人。曹操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食。三马,司马,槽又同曹。多疑的曹操觉得这说不定是上天给他的暗示,叫他小心司马懿一家。他也确实这么干了,并且还带上他儿子一起不信任司马懿。

司马懿这人呢也聪明,他懂得装傻和收敛野心,显示自己的谦卑。与此同时呢,他也不过分藏拙,在曹氏家族需要他的时候就为他们效力。这就是明摆着告诉曹操,你放心,我不是那种要夺你天下的人,而且你看,我还是很有用的。

同时咱们从空城计这一出戏里,也是可以看出来司马懿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国演义》里写兵力不足的诸葛亮想出了用空城计来对抗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司马懿一看诸葛亮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就绝得有诈,立马就退兵走人了。这两相对比,诸葛亮简直是机智过人,充分掌握了敌人的心理啊。司马懿嘛,就差劲极了,说一句胆小如鼠也不为过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会看不穿诸葛亮怎么想的吗?就算看不穿,他领着大军,还怕这小小一个城攻不下来吗?

司马懿其实是考虑到他如果现在把诸葛亮俘虏了,蜀国岂不是就没人可以与他对抗了,那拿下巴蜀就是迟早的事了。这之后,曹氏家族外患减轻,那可能就要着重整治朝廷内政了。他没有用处,又手握大权,肯定首当其冲。

出于这一番考量,司马懿终是转身离去。为了保命,宁可?养虎为患?,这样的司马懿,你肯定会说太老奸巨猾了。

其实真实历史的司马懿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个老奸巨猾的乱臣贼子,不过,他确实挺能忍的。

司马懿出生于名门望族,他虽然知道汉献帝担不起这个江山,但是也是实打实地看不上曹操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故而,在曹操多次请他做官的时候,他宁愿说自己有病,也不愿意为他效力。

但是架不住曹操爱才啊。在曹操的?威逼利诱?下,他也只有被迫出山了。但也是因为他太有才了,曹操就有点忌惮他。他也明白,现在是在人家手底下做事,还是要收敛些的。

同时由于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曹魏政权发展和巩固的良策。渐渐得,曹操开始信任他。

但是,这样的安稳总归是不持久的。

在魏明帝曹叡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考虑到曹芳年纪小,曹叡就安排了他的亲戚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佐曹芳。谁想到这个曹爽一直看司马懿不顺眼,老是和司马懿作对。司马懿为了国家的安定,也没有和曹爽硬碰硬,相反,他还主动修复与曹爽的关系。奈何,曹爽这个人就是看他不顺眼,渐渐地把他架空了。

司马懿本来想,他都忍曹家人这么多年了,再忍忍也不是不行。可谁知道,这个曹爽压根不是个治国的料子,他任用的人也没什么大才。他肆意敛财,穷兵黩武。眼看着好好的江山就要不行了,司马懿也只好发动政变,处死曹爽了。

所以啊,历史上的司马懿可不是什么奸臣,更不是老奸巨猾之徒。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还是不要把它当作史书来评价历史人物。你看《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个凶神恶煞的武夫。但历史上的张飞可是个翩翩贵公子呢。咱们得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以后再下定论才好。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司马懿是真正的权谋家 倪大红

权谋大师?司马懿 江西国防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