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汉朝抵御匈奴的前方基地有哪些,

华里士 2023-07-22 16:05:46

自从武帝亲自巡视北方边境以后,汉朝对匈奴的战略,一直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的五十年中,主要是采取正面防御,削弱其侵略势力的方针。

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死了,他的儿子儿单于继位,因惧怕汉兵的袭击,便把他的人畜往西北方向迁徙。从此,他的部属与汉朝对应的边郡也改变了,左部直对云中,右部直对酒泉、敦煌,单于的队伍则直对五原至鸡鹿塞一带。针对这一变化,汉朝加强经营五原和朔方地区,把它建设成为抗御匈奴的前方基地。主要措施有:

(一)增修沿边长城和城障,不断派遗大军驻防,计先后派遣了拔胡将军郭昌,促野候赵破奴屯朔方以东地区防御匈奴,命光禄助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从光禄塞开始,向西北一直修筑到卢朐。工程竣工后,命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守这些列城。还命强弩将军路博德将数万人修居延塞(今额济纳旗所在地)。在河西走廊,从永居(今甘肃水登境)西至敦煌,修起了长城,教煌以西至盐泽(罗布淖尔)也修筑了亭隧,对其它旧有长城,也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二)移民屯田实边。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水灾,武帝就迁徙贫民于函谷关以西,及朔方以南的秦中七十余万口,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命边塞士兵六十万人屯田戍边。天汉元年(前100年)秋天,又遣发请戍屯五原,屯田戍边,都由官家供给牛犁谷种,在朔方等地开凿渠道,引水灌溉,修集的达到几万人,可见当时水利工程的规模是相当宏伟的。因此,从五原到朔方,再西至令居一带,据史书记载,农田毗连,水渠交错。毫无疑问,这一带已建设成为支援大军戍守、出征的主要基地。

(三)斩断匈奴的左右臂。汉朝在东线方面,征服朝鲜、乌桓,把乌桓的人民徙居于河北北部、内蒙昭乌达盟一带,命令他们侦察匈奴的动静。在西线方面,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公主下嫁给乌孙王,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又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隔绝了匈奴与羌族的联系。

经过这一系列军事、政治、边防和经济上的措施,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奴隶主的威胁,匈奴单于曾多次表示愿意恢复和亲,但是汉武帝不肯答应,要求匈奴归降,结果,在一段时期内双方继续处于敌对状态。在汉武帝后期,五次派兵出征,多数都是从五原、朔方、居延出发,太初二年(前103年),赵破奴率二万骑出朔方北二千多里,结果全军覆没。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二万骑出酒泉,李陵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进攻匈奴,李陵兵败投降。征和三年(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骑出五原,还有两路军队出西河(可能是鸡鹿塞)、酒泉等地,深入漠北追击匈奴,结果又大败,李广利投降。

武帝后期出兵漠北,穷追匈奴,为什么往往劳而无功,甚至丧师折将呢?主要原因是,匈奴感到自己力量再不能够与汉朝相抗衡,便远徙西北,避开了汉军的军锋。当汉军长途跋涉,疲劳不堪后,便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攻击汉军的一路。所以,汉军五次出征,不是见不到敌人,就是其一路军队被消灭掉。

武帝末年,他开始认识到,由于频繁用兵,士兵、军马伤亡很大。致使人民劳役过重,财竭民穷,天下虚耗,百姓流离,各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以不得不停止对匈奴的用兵。

到了昭帝、宣帝时代,汉朝汲取了武帝后期用兵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战略防御的方针,不再派兵出击,只是多次发大军屯住缘边九都,而又主要是加强五原至居延一线。边郡长城亭障城堡并列,烽火侯望精明。所以,这一时期匈奴寇盗边境愈来愈少,虏获也愈来愈少,有时反而遭受重大损失。他们象惊弓之鸟一样。譬如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虚间权渠单于准备与汉和亲,左大且(音沮)渠(匈奴官名)不同意,主张先发兵到边境上去察看一下。他自报奋勇与呼卢王各带一万骑兵向南出发。走到路上。有三人跑到汉朝去报告消息,左大且渠便赶快把兵撤了回去。在这一时期,匈奴单于积极主张与汉和好,很少犯边,不敢派人到南边放牧。他们惧怕汉兵的袭击,派骑兵驻受降城防守,还在吾余水上筑桥,以便在汉军袭击时遁逃。

这时,匈奴也更虚弱了,甚至西域诸国和丁零、乌桓等民族,也出兵攻击匈奴,匈奴许多部落的贵族,因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发展,不断率部降汉。

汉武帝时期,西汉是如何对待匈奴的?相对于前代,其政策有何变化?

西汉时期,中原所面临着的最大的敌人,无疑就是位于北方的匈奴。这个强大而又极具威胁性的邻居,自战国时期开始,就经常性的袭扰中原地区,对中原国家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不过,因战国时期,与匈奴疆土接壤的赵、燕等国皆是从春秋百国中杀出来的强国,因此,这时,匈奴并未在与中原国家的战争中占到任何大的便宜,多数时候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如前244年,赵将李牧率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打的匈奴是数十年不敢再入赵边。

而到秦代亦是如此,作为一统六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霸主级国家,秦军可谓是所向披靡,匈奴亦是不敢触及锋芒,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30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自此终秦一朝,匈奴都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可以说,在秦代之前,犹如老鼠遇到猫一般,匈奴一直不敢正面硬刚中原王朝,中原一直对匈奴保持着一个压倒性的优势,无论是在国力,还是在军事上,匈奴都是被压制的死死的。但是,这种中原王朝死死压制着匈奴的局势,在西汉初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汉初年,因中原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数场波及全国的大规模战争,所以此时的西汉呈现出的是?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样一副凄惨的画面,这时,西汉可谓是一个真正建立在废墟之上的国家。

反观匈奴,在汉代秦,中原最为虚弱的时候,匈奴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走上了极盛时期,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此时匈奴先是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东胡,而后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落,并收复了秦代所夺的河南等匈奴地及原属中原的朝那、肤施等郡县,其骑兵也一度达到三十余万。

由此,在匈奴处于最为鼎盛,而中原王朝却是处于最为虚弱的时刻,此消彼长下,秉持着?趁你病要你命?的信念,曾经被压制的死死的匈奴也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欺压?着西汉这个中原地区新一代的统治者。

而对于匈奴的?欺压?,在武帝前,因西汉处于百废待兴之时,是经济萎靡,民生凋零,再加上当时西汉内部统治也十分不稳固,时不时就发生诸侯王作乱,因此对于匈奴的?欺压?,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西汉统治者,除高祖曾在立国之初曾短暂的采取武力硬刚的政策外,多数时候他们的应对政策皆以?安抚为主,战争为辅?为主,即不主动的去激怒匈奴,尽量满足匈奴所提出的要求,用?和亲?、?纳贡?等委曲求全的方式来安抚匈奴,让其能与汉廷和平相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在匈奴的袭扰已对西汉造成危害之时,汉军才会被迫的与匈奴发生战争。

可以说,在武帝之前,西汉应对匈奴的政策是带着一种近乎屈辱式的。当时,为了尽快的恢复国内的经济与农业生产活动,及加强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文景等诸帝对于匈奴是?纵容?的,他们皆秉持着?对外友善,对内发展?的态度,是尽全力避免与匈奴发生战争。

但是,到了武帝时期,随着在文景等诸帝的励精图治下,汉朝由曾经的?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变成?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般繁荣之景象,再经过?吴楚七国之乱?,汉廷又解决了诸侯王这一影响内部统治的隐患,由此,汉朝对于匈奴的政策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汉武帝时期,汉廷对于匈奴的政策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改变,而其核心的改变就是由曾经的?安抚为主,战争为辅?的?求和?政策变成了?战争为主,安抚为辅?的?逼臣?政策。

第一次、由和亲转向征伐。首先,武帝登基之初,因武帝尚未亲政,朝中大权皆在崇尚?无为而治?的窦太后的手中,所以对于匈奴的政策,武帝只能是听从窦太后的吩咐,依旧是遵循着父辈所定下的对匈奴进行和亲的政策。但是,与文、景等诸帝?诚心诚意?的与匈奴进行和亲所不同的是,生性高傲且富有雄心的武帝自登基开始,虽碍于窦太后,只能是被迫继续维持着与匈奴?和亲?的国策,可其内心却从未想过要一辈子靠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来换取汉匈边境的安宁。

作为以?武?为谥号的皇帝,武帝从登基那刻起,想的就不是靠着屈辱的和亲来换取北方的暂时安宁,而是意图以绝对的武力来击垮匈奴,逼迫匈奴臣服于大汉,从而来换取北方的永世安定。因此,自登基始,武帝就开始着手进行?欲事伐匈奴,而韩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的武力征伐匈奴的计划。

前140年,武帝甫一即位,为了准确且详细的了解匈奴现在的状况,从而能在将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匈奴的举措,武帝先是将曾长期担任边郡太守,与匈奴有直接接触的李广与程不识二人调入京师,分别担任未央宫与长乐宫卫尉,同时又派遣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而后,前138年,经过二年时间的详细了解后,武帝在基本掌握了匈奴国内和周边的情况后,遂开始了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一步,即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瓦解匈奴在周边的势力,同时联合大月氏等西域诸国,一同对抗匈奴。

当然,此时,因朝中大权仍是被窦太后一系所掌控,而这一系又多为?主和派?,他们坚定的认为,用?和亲?这种以公主和少量的金银财宝的代价来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是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因此,对于武帝妄图用武力来逼迫匈奴臣服的野心,他们自然是坚决反对的,如在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遣使来京要求和亲,此时,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其一就是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主张同意匈奴的和亲要求,其二就是以大行令王恢为首,主张拒绝匈奴的和亲要求,并对匈奴发动战争。

对于武帝而言,他显然是倾向于听从大行令王恢的建议,就是拒绝匈奴和亲的要求,并寻机发动战争。但是,因当时朝中窦太后一系和王太后一系皆支持御史大夫韩安国的主张,同意与匈奴和亲,以此来获得汉匈之间的和平。而当时武帝又并未掌权,因此,武帝虽倾向于战争,但却只能是被迫遵从韩安国的意见,维持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总得说,在武帝登基最初的六年间,武帝虽对匈奴一直都是虎视眈眈的,可因窦氏,这个秉持着?无为而治?理念的外戚集团的存在,他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实行自己开疆扩土的抱负。

但是,武帝所受到的这种权力压迫,在前135年五月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五月,辅佐了景帝、武帝二代帝王,掌权二十余年的窦太后因病逝世,而随着她的驾崩,武帝终于得以亲政,掌控朝中大权。

而随着武帝的亲政,汉对匈奴的政策也终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武帝这位最高,且掌握实权的统治者支持对匈奴动用?武力?,由此,朝堂上反对动武的官员是越来越少,而赞成动武的官员是越来越多。而后,随着时间的逝去,至前133年,汉廷对匈奴的态度得到了基本的统一,那就是对匈动用武力。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大行令王恢的推动下,汉廷第一次主动的策划了一场针对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这就是?马邑之战?。虽然,这场伏击战因消息泄露最后未能完成,但是,随着这场战争的进行,却标志着汉朝对于匈奴屈辱式的求和政策正式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就是武力征伐的开始。

自前133年始,武帝对匈奴发动十数场较大规模的战役,包括高阙之战、越阴山之战、漠南之战等,而其中富有决定性的战役共有三次,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首先是?河南之战?,它于前127年爆发,其目的是为了夺取河南地,从而让汉朝在进攻匈奴时有一个可攻可守的前进基地。这一年?匈奴入上谷,鱼阳,杀略吏民千余人?,武帝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让韩安国率军驻右北平,吸引匈奴主力,而后令卫青、李息率军急出云中,至陇西,突袭匈奴防守最为薄弱的河南地。在卫青的带领下,汉军一举击溃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所部,歼敌数千人,俘获牛羊百余万头,最终汉廷夺得河南全部地区,并在此置朔方、五原二郡。

其次是?河西之战?,它于前121年爆发,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河西走廊,从而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打通汉朝与西域的联系道路,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盟,以此来分便于双方共同夹击匈奴。这一年,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汉军两征河西,大破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部逃出河南,汉军占据河西之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再是?漠北之战?,它于前119年爆发,其目的是为了消灭匈奴的最后一股能威胁到汉朝的军事力量,即盘踞在漠北的匈奴左右贤王、匈奴单于本部军,从而完成统一北方的壮举。这一年,武帝在经过二年秣马厉兵的准备下,汉朝正式对盘踞在漠北的匈奴军发起总攻。武帝命卫青统五万骑兵,出代郡,霍去病统五万骑兵,出定襄,而后,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盘踞在漠北的匈奴左右贤王所部匈奴军损失殆尽,自此是?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当然,?漠北之战?虽完成了消灭匈奴左右贤王所部的目的,但匈奴单于本部军却并未消灭,而是远遁西北。而正因匈奴单于本部未被消灭,所以武帝一统北方的雄心也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汉军虽在?漠北之战?消灭了匈奴军大部分的精锐,但汉军同样也是损失惨重,?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在这次决战中,汉军损失了最后一支精锐的骑兵大军,出征前十四万军马,回来时仅剩不足三万匹,可谓是损失殆尽。如此,此次战役后,汉军也是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无力再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役。

第二次、由征伐转向征伐与招抚并用。如上所说,自前133年始,到前119年,在这14年间,汉军虽是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匈奴,并相继占据河南、河西、漠北、漠南等匈奴之地,从而开扩出了一块辽阔的疆土。但是,说实在的,匈奴并不是弱国,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北方强国,汉朝的国力虽要比匈奴强大,可这个强大并非是有着绝对的压倒性的,若匈奴选择跟汉军拼命,汉军还是有被重创的可能。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漠北之战?这场关乎着匈奴生死存亡的战役中,汉军就受到了重创,出征时14万大军,回来时却是十去九八,仅剩万骑。可以说,经此一役,匈奴虽然失去了再次进攻汉朝的实力,但汉军也同样失去了再次对匈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总得说,自?漠北之战?后,汉匈双方都已无力再组织起一次针对对方的大规模战役的能力。

同时,征匈名将李广的自杀、霍去病的病逝、卫青的老迈,也使得武帝不得已只能是改变此前想要单纯的用武力来迫使匈奴臣服的观念。汉对匈奴的战争,之所以能连战连捷,虽主要原因是因为西汉强大无比的军事实力,但跟李广、霍去病、卫青等征匈名将胆识过人,能力突出是分不开的,若不是他们在对匈战场上有着完美的表现,西汉断然不可能有如此惊人的战果。

总得说,对于西汉而言,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统兵将领能力突出与否是至关重要的,若是统兵将领能力突出,然后再借助着西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匈战争自然是无往而不利,但反之若是统兵将领能力低下,那对匈战争可能就会陷入失败的境地。而事实上,在武帝中期后,随着李广、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相继或去世,或老迈,西汉一时就开始缺少足够成熟的年轻有锐气的,能够带领汉军进行长途奔袭,对远在沙漠以北的匈奴进行军事打击的这种优秀将领。

而我们要知道,武帝征伐匈奴并非是穷兵黩武的,正如他对大将军卫青所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武帝只是想利用战争来打服匈奴,让他们以后不敢再踏入中原半步。因此,对于武帝而言,战争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胜利,只有胜利,才能遏制住匈奴进犯中原的野心。可在当时,随着汉朝名将凋零,又暂时后继无人,如若再贸然发动战争,难免会遭到重创。由此武帝只能是转变以往的观念,采取剿抚并用的对匈政策。

基于以上事实,汉朝在无力再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役,且缺少能力突出的统兵将领的前提下,武帝只能是采取征伐与招抚并用的政策,打一批,拉一批,对于那些负隅顽抗的,坚决要继续与汉朝为敌的,则派兵围剿,而对于那些有想臣服大汉的,甚至是已经投降过来的,则给予高官厚禄。

武帝这般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既然没有再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实力,那就用高官厚禄来瓦解匈奴人反抗汉朝的意志。试想,匈奴为何要经常性的袭扰汉境呢?还不是因为汉朝有吃有喝,经济富庶吗?因此,如若匈奴人能在不进行战争的情况下,就能得到这些,而他们需要做的就只是臣服于大汉,只要他们能臣服于大汉,他们就能衣食无忧,且若是匈奴首领,还能得到高官厚禄,试问他们会不动心吗?

可以说,武帝给出这般招抚条件,对于匈奴人来说,是极其诱人的,毕竟匈奴当时已经无法靠与汉朝的战争来获得生存物资,且曾经赖以生存的河南、河西之地又被汉朝占据,而就在这般窘迫的局势下,武帝却给予了他们另一条选择,只要投降,就能够衣食无忧,我想这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而事实上,武帝这般由单纯的征伐转变为征伐与招抚并用的对匈政策是颇具成效的,随着优待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加入到了投降汉朝的行列中,甚至有些匈奴人为了得到汉朝的高官厚禄,不惜是与自己昔日同族刀兵相见,如前112年,匈奴人渠复累?以属国大且渠击匈奴?,就得以受封昆侯。

第三次、由征伐与招抚并用转向彻底放弃征伐,独行招抚。当然,政治招抚虽有效,但最初武帝却并未完全放弃以征伐来逼迫匈奴臣服的这种方式,自?漠北之战?后,汉匈之间虽然再也没有发生双方动辄出兵数十万的大规模战争,但是数万规模的小型战争却依然还是时有发生。

但是,到了武帝晚年,因种种缘由,武帝最终是彻底放弃了与匈奴的战争行为。首先,自汉朝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相继去世后,汉军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就陷入了连连失利的境地,前105年,赵破奴军2万余人被匈奴歼灭;前99年,李广利军三万余被匈奴伏击,十去九八。同时,此时的汉朝不仅面临着前线接连失利的结果,其军队内部更是遭遇重创,曾被视为能接任逝去的卫青、霍去病的李陵、李广利是相继投降匈奴,而随着他们的投降,汉军不但是军心动荡,更是将星凋零。

而后,又因与匈奴陷入数十年的争战,汉朝的经济也是开始趋于崩溃,此时,汉朝是面临着?县官大空?,?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的窘迫局面。如此,在经济匮乏与军事失利的双重压迫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及稳定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武帝迫不得已只能是完全放弃征伐,独行招抚。

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武帝,建议在轮台戍兵以防备匈奴的入侵,但是曾经一向崇尚武力的武帝,此时却是一反常态,不但驳回桑弘羊于轮台戍兵的建议,还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道诏书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轮台罪己诏?)。随着?轮台罪己诏?的颁布,武帝正式结束了对匈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同年,武帝正式开启了?对外奉行和平,对内休养生息?的全新国策,由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开始转变为?招抚为主,谈判为辅?。

当然,无论武帝对匈奴的政策如何的改变,其对匈奴所实行的武力征伐的政策无疑是成功的。在武帝数十年的征讨下,匈奴国势日衰,再不复往日的辉煌,曾经逼的汉朝签订?城下之盟?,用?和亲?才能换取和平的匈奴,在此时已经沦落到因惧怕西汉攻打,只能是在给武帝的信中,写下:?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这般讨好话语的?丧家之犬?般的存在。

可以说,在武帝一朝,西汉算是彻底的将匈奴这曾经的北方霸主给打服了。因此,无论后面武帝如何的转变对匈奴的政策,匈奴被打残了的这点已是成为既定事实。自武帝后,西汉再也不惧怕匈奴的威胁,反而是能时时刻刻的威胁着匈奴,这时匈奴再意欲和亲,西汉的答复不再是?可?,而是可以高傲的答复道:?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要和亲可以,拿你们的太子来换。

卫青在战争中有哪些战功?

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兴起了一个游牧民族——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势力达到极盛,统治着东到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天山,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河套的广大地区。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南下骚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

西汉初年,汉王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而且内部不够稳定,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和金钱。但是,和亲政策并没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北部边疆的生产时常遭到破坏,无数汉族人民被抢走或杀死。汉武帝即位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发动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

卫青是继李广之后,汉朝抗击匈奴的大将。他是个私生子,被人看不起,受此影响,小时候的卫青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有一次,一个相士对他说道:“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但是后来卫青运气不错,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刘彻看中,成了宠妃,因着裙带关系当了将军,自己被皇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看上,当了驸马;他和李广曾分别率领万人出战匈奴,李广多次移动部队都没有遇到敌人,因而无法战斗,就在郁郁寡欢地归队的当儿,卫青却捡了个漏子,遇上小股敌军,轻轻松松地打了个胜战,从此更受青睐。这并不只是因为沾了姐姐的光而已,卫青本身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

汉朝对匈奴的反击,使得匈奴的进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卫青后来又多次带兵出击匈奴,都是大胜而归,为稳定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帝的小舅子,就居功自傲。他做官极为谨慎。在外面打仗,有人犯了军法,卫青也不理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一套,特意将犯人交由皇帝处置,以示人臣不敢专权。这使汉武帝更加喜欢他了。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公元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名)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两汉是如何对匈奴作战的?揭秘两汉对战匈奴始末

匈奴是两汉时期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势力,虽然他们总的人口没办法和汉朝人口相比,但是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而且他们生活的很多必需品都有赖于中国所供给,平时与汉族互市,但在有机可乘时就入侵汉朝的边疆,满足他们在物质上的要求。

汉高祖统一中国,匈奴的实力仍然是有增无减,而后来匈奴又把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大月氏给吞并了,这就形成了包围中国的右臂,因而到汉武帝时不得不倾全国之力,以解决匈奴问题。

在汉初时期,由于汉高祖曾经遭遇白登之围,因此暂时不敢与匈奴正面交锋,因而采纳臣下建议,进行和亲。而高祖死后,冒顿对于汉朝愈加轻视,甚至侮辱吕后,而吕后这样强势的女性也忍住了。这种和亲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景帝、武帝,每一次和亲都要付出大量的财物,而且最多只能维持几年的和平局面。另一方面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西汉的国力已大大增强,于是到了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不甘心一直这样下去,于是决定严厉打击匈奴。

白登之围

而综汉武帝时代,武帝对待匈奴的态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中间也发生过变化,不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元、元光时期,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29年,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从这时候起就开始准备反侵略战争。元光二年的马邑之围,虽然汉军无功而返,但是汉朝和匈奴撕破了脸了。而匈奴更是加剧对汉朝边疆的骚扰,外患更为严重。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进攻,武帝命令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全面对匈奴进行反击,其他三路失败,只有卫青大胜而回。这一阶段时武帝准备反击匈奴的开始。

第二阶段,元朔、元狩年间,这时候汉朝由被动迎敌转向主动向匈奴进攻。这一阶段,西汉的版图得到了扩张。元朔元年,武帝派卫青和李息出击,把匈奴击退了。第二年,卫青带领汉军对位于今天河套境内的匈奴进行大包围战,匈奴兵大败,死伤甚多。汉武帝在河套设立朔方郡,迁徙内地之民充实边境。元朔五年、元朔六年卫青多次出击匈奴。

这一阶段又有一个天才型的统帅加入,他就是霍去病。元狩元年,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出陇西,大败匈奴,而霍去病又对匈奴进行了一次大的包围战,同样大败匈奴,由于这次失败,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匈奴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就占有了他们的地方,在这里设置了张掖、酒泉、敦煌等郡,至此这些地方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元狩四年,卫青和霍去病大举北进,卫青这次穿过戈壁,到了漠北,击败了匈奴。而霍去病从另一个地方出兵,深入两千余里,大败匈奴。霍去病一致追击匈奴追到了瀚海,封狼居胥。

第三阶段,元鼎、元封、太初年间是对匈奴作战的低谷。这时候的匈奴因为前面的一系列败战,势力大受打击,而此时汉武帝一方面分化瓦解匈奴,另一方面修筑工事防备匈奴,但是这都遭到了匈奴的破坏。

第四阶段,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年间,是对匈奴作战但再起和失利时期。这时候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后来的将领李陵和李广利都先后投降了匈奴。

虽然汉武帝打匈奴,汉朝消耗巨大,但是匈奴更惨重。

一是人口的损失,高祖时匈奴人口只是可以上马打仗的有三十万,而到了汉武帝,其中一次击败匈奴,匈奴光投降的就有二十万人。

二是匈奴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因为游牧民族的主要财产就是牲畜,匈奴几乎破产。

三是领土的损失。汉朝的攻击使得匈奴不得不迁徙。

四是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固、窦宪统兵攻打匈奴,大获全胜。其中的南匈奴投降中国,后来成为“五胡乱华”的祸首。而北匈奴的一支迁徙到了欧洲西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祸根。

有抵抗匈奴的中流砥柱长城,缘何汉朝还用和亲换和平?

如果仅仅只依靠长城的话,那么汉朝早就被匈奴灭亡了。当时的刘邦在建立了汉朝之后,因为当时的汉朝还只是初建,百废待兴,国家的政权并不稳固,这时候并不适合和匈奴作战,因此在大臣提议和亲之后,刘邦便答应了和亲,想要用和亲来维持边疆的和平。不过,即便是和亲,当时的匈奴在迎娶公主后,却并没有履行承诺,而是继续侵犯边疆。

在汉文帝时期,匈奴的十几万大军将汉朝的边疆洗劫一空。等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国立的不断强大,才让匈奴对边疆的侵犯稍稍缓和了一下。到了后期,因为对匈奴的作战比较激烈,所以匈奴这时候只是小范围的侵犯。

在汉武帝继位后,因为有强大的国力支持,所以便想要北击匈奴。当时的汉武帝更是任命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将军,和匈奴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后来,匈奴大败汉朝之后,远遁漠北,等到了汉宣帝时期,更是将匈奴打得分崩离析。

在汉朝几代君王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匈奴打怕了,并且匈奴也越来越弱小,到最后的臣服。为了避免和汉朝继续作战,当时的匈奴甚至主动为汉朝镇守边疆,同时也主动提出了联姻。这时的皇帝则是将有着公主身份的宫女嫁到匈奴,而匈奴人此时却待公主为座上宾。而在汉初的时候,刘邦嫁给匈奴的是真的公主,但是匈奴人却不屑一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亲并不能解决战争的问题,也不能让国家不被侵略。而是通过武力的方式,只有将对方打怕了,那么自然就会臣服。汉初的时候,刘邦是想通过和亲来阻止战争,但是却没成功,而等到汉朝国力越来越强后,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后,这时的匈奴必然是不会再犯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7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