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写董卓跋扈,纵其残暴,终归逃窜,至于灭族。辞载《后汉书.五行志一》。
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
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董逃》表达人民对董卓的憎恨与诅咒,董卓听到这首歌谣后,言令禁止,犯禁者被杀据说不下千人。
小平津的引证解释是:⒈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为河南八关之一。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孟津县》。引《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_、大谷、_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小平津的引证解释是:⒈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为河南八关之一。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孟津县》。引《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_、大谷、_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拼音是:xiǎopíngjīn。注音是:ㄒ一ㄠˇㄆ一ㄥ_ㄐ一ㄣ。结构是:小(独体结构)平(独体结构)津(左右结构)。
小平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_为河南八关之一。
二、网络解释
小平津小平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为古代黄河重要渡口。
关于小平津的诗词
《少年行·承恩借猎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的诗句
追宴小平津落花长草小平津草绿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的成语
龙跃云津分守要津津津乐道窃据要津
关于小平津的词语
延津之合盘踞要津窃据要津无人问津不敢问津延津剑合误入迷津津关险塞龙跃云津分守要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小平津的详细信息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作品目录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董逃歌词 度关山
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 观沧海 龟虽寿
蒿里行 精列 苦寒行 陌上桑 气出唱
气出唱 气出唱 秋胡行。其二 秋胡行。其一 却东西门行
善哉行。其二 善哉行。其三 善哉行。其一 塘上行 薤露行
谣俗词曹操(字孟德)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贼,也有人说他是奸雄。但是我觉的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虽然他在民间的名声和形象都不太好。
一、曹操非常有政治眼光,这个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在那些诸侯还没有称王称霸的时候,这个是克制他们的最好方法。在曹操与孙、刘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字子布)就曾经像孙权(字仲谋)说过,现在曹操顺江东下,是以天子的名义来打我们,我们要和他对抗就是对抗天子,所以我们不能够和他打,还是以降为好。虽然后来孙权在诸葛亮(字孔明)、鲁肃(字子敬)和周瑜(字公谨)的劝说下,终于联刘抗曹,并且最终打败了曹操,但是如果不是鲁肃带诸葛亮来游说,周瑜来劝说,鲁肃自己也尽自己之能劝说孙权,孙权可能早就投降曹操了!为什么?因为张昭说的话也有道理呀!是不是?
二、曹操非常有军事才能,为什么?因为曹操首先举起义旗,来讨伐董卓,后来又自己干,他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就充分的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这也是我听《易中天品三国》才知道的,说是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在去救援白马(一个地方)的路上,忽然探子来报,前面有刘备(字玄德)、文丑的军队。曹操问,多少人?探子说,5000轻骑兵。当时曹操人数很少,只有1000来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将士下马,将辎重、器械全放在路上,他的部将十分不解,就说:“明公(对曹操的称呼)啊,现在敌军来了,应该赶快准备战斗啊,你怎么叫士兵下马呢?”曹操就说:“你别管,执行我的命令。”刘备和文丑的军队一来到,一看地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争着抢,这时候曹操说,上马!把刘备、文丑的军队打得大败,刘备逃走,文丑被杀(有可能是关云长杀的)。这个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曹操有军事才能啊!
三、曹操非常注重经济。从哪里看出来?曹操一开始自己干的时候,他的谋士毛玠就告诉他,要发展经济。怎么发展?明公要设置军屯、民屯。军民互不相干,都在那儿种田。割麦的时候,军4分利,民6分利。这样可得民心,也可牟取暴利。曹操马上实施了,效果很好。
四、曹操求贤若渴。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二请荀彧的故事。讲的是曹操求贤若渴,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询问能够助他打天下的人才,老和尚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到许昌时有人指名道姓骂他时,打开就可以了。曹操到了许昌,曹仁带着兵士到处掠夺,这个时候,许昌城门上出现一张帖子,是骂曹操的,落款是荀彧(字文若)。曹操很生气,但他忽然想起那个锦囊,就拆开来看。上面写着:“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才过昔子牙,谋深似子房。”曹操半天才解开这首字谜,前两句是“荀”,后两句是“彧”。曹操转怒为喜,派曹仁去请荀彧。荀彧避而不见。曹操亲自去请,他才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曹操求贤若渴。
既然曹操有政治眼光,军事才能,注重经济,求贤若渴,我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他海纳百川,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司马徽:南州士子无人可与庞统相比
下一篇: 汉灵帝刘宏临幸宫女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