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主父偃做了什么事,就被皇帝召见一年升官四次

历史典故 2023-07-22 15:23:51

汉朝时,有个知识青年名叫主父偃。主父偃是当时的齐国人,混的是齐国的文化圈。可是,他却相当不受齐国的知识青年待见。为何?因为主父偃是个知识叛徒。刚开始,他学习的是纵横术。眼看着天下太平,纵横术没有用武之地,他才改换门庭,学习了儒术。

儒术是当时的名门正派,面对主父偃这个半路出家的投机者,齐国的儒生们从来不拿正眼瞧他,而且还常常奚落他。

主父偃发现在齐国没有机会,就离开齐国,到了燕国。可是,燕国人同样不鸟他。没办法,主父偃只好又到了赵国。结果呢,涛声依旧,赵国还不如燕国呢。

一路漂泊的落魄青年主父偃,在走投无路之际,一怒之下,干脆来到了西汉的都城长安,成了一名心怀理想的“长漂”。

但长安城里类似的理想者太多了,根本没有一个渠道让他们把理想变成现实。主父偃依然混得很惨。

越来越惨。

就在他几乎要饿死的时候,机会来了。汉武帝求贤若渴,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广招人才。主父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融合自己所学的纵横术和儒术,从实际出发,找准大汉朝的痛点,给汉武帝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奏章。奏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而这正是汉武帝迫切需要的。

结果,早晨送去奏章,晚上就被汉武帝召见了。

汉武帝见到主父偃,说了一句十分煽情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当时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人)。

一席对谈,汉武帝马上给主父偃封了官——郎中。郎中这个官的级别不高,但属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所谓上达天听,做出的成绩很容易被领导看到。

主父偃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接连给汉武帝上奏章。汉武帝大为赞赏,结果一年之内给他升了四次官,直至省部级干部——中大夫。

主父偃上的这些奏章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讲“削藩”的,后来,汉武帝依此颁布了一个诏令——《推恩令》。

削藩,是从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开始就想干的事儿。但是汉文帝收效甚微。到了汉景帝时,听从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结果招致了“七国之乱”,晁错也因此被腰斩。后来多亏大将军周亚夫率兵平叛,汉景帝才虚惊一场。

同样是削藩,主父偃就比晁错高明多了。主父偃不硬来,他的办法是迂回的:让封国的诸侯王,把领地分封给子弟们,然后汉武帝给这些子弟赐以侯爵,以示天恩。

这个办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推恩的外表,包装着削藩的内核。如此一来,封国被自动瓜分,成了一个个的小候国,对汉武帝就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汉武帝是个心怀大略的帝王。为了能够集全国之力,痛击匈奴,他前半生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加强中央集权。而主父偃上的所有奏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

从主父偃的逆袭来看,抓住时代的主题太重要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要站在“风口”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主父偃只因做对了一件事 就被皇帝召见一年升官四次汉朝时,有个知识青年名叫主父偃。主父偃是当时的齐国人,混的是齐国的文化圈。可是,他却相当不受齐国的知识青年待见。为何?因为主父偃是个知识叛徒。刚开始,他学习的是纵横术。眼看着天下太平,纵横术没有用武之地,他才改换门庭,学习了儒术。

儒术是当时的名门正派,面对主父偃这个半路出家的投机者,齐国的儒生们从来不拿正眼瞧他,而且还常常奚落他。主父偃发现在齐国没有机会,就离开齐国,到了燕国。可是,燕国人同样不鸟他。没办法,主父偃只好又到了赵国。结果呢,涛声依旧,赵国还不如燕国呢。

一路漂泊的落魄青年主父偃,在走投无路之际,一怒之下,干脆来到了西汉的都城长安,成了一名心怀理想的“长漂”。

但长安城里类似的理想者太多了,根本没有一个渠道让他们把理想变成现实。主父偃依然混得很惨。

越来越惨。

就在他几乎要饿死的时候,机会来了。汉武帝求贤若渴,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广招人才。主父偃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融合自己所学的纵横术和儒术,从实际出发,找准大汉朝的痛点,给汉武帝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奏章。奏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而这正是汉武帝迫切需要的。

结果,早晨送去奏章,晚上就被汉武帝召见了。

汉武帝见到主父偃,说了一句十分煽情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当时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人)。

一席对谈,汉武帝马上给主父偃封了官——郎中。郎中这个官的级别不高,但属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所谓上达天听,做出的成绩很容易被领导看到。

主父偃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接连给汉武帝上奏章。汉武帝大为赞赏,结果一年之内给他升了四次官,直至省部级干部——中大夫。

主父偃上的这些奏章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讲“削藩”的,后来,汉武帝依此颁布了一个诏令——《推恩令》。

削藩,是从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开始就想干的事儿。但是汉文帝收效甚微。到了汉景帝时,听从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结果招致了“七国之乱”,晁错也因此被腰斩。后来多亏大将军周亚夫率兵平叛,汉景帝才虚惊一场。

同样是削藩,主父偃就比晁错高明多了。主父偃不硬来,他的办法是迂回的:让封国的诸侯王,把领地分封给子弟们,然后汉武帝给这些子弟赐以侯爵,以示天恩。

这个办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推恩的外表,包装着削藩的内核。如此一来,封国被自动瓜分,成了一个个的小候国,对汉武帝就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汉武帝是个心怀大略的帝王。为了能够集全国之力,痛击匈奴,他前半生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加强中央集权。而主父偃上的所有奏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

从主父偃的逆袭来看,抓住时代的主题太重要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要站在“风口”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主父偃算是西汉的一个传奇人物了。他在入仕汉武帝之前,刻苦研读学问,虽受尽挫折、歧视,却还能百折不挠的坚持下去,绝对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励志故事。在他出仕之后,的确帮汉武帝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是,因为主父偃的自尊心曾经受到过严重伤害,导致其行为过于自私,再加上盲目自信,得罪了一些权势人物,最终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被武帝族灭。


主父偃的辛酸求职路

主父偃出身贫苦农家,为了谋到一份糊口的差事,开始仿效战国时的苏秦,学习纵横学。结果,当他学有所成,出门谋生之时,却发现天下太平,纵横之术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怎么办?主父偃经过调查发现,儒家经学突然开始大流行。原来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并不固执,也不迂腐的主父偃于是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同时,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其他诸家学派的言论,也都统统不放过。

到这里,是不是很同情,也很赞赏主父偃。这不就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少年,希望使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么。当然,想要改变人生,并非如此容易。主父偃虽然学了百家之长,求职之路还是非常坎坷。


可能是因为主父偃并非一开始就学习儒学,学得比较杂;再加上他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所以,在他的家乡齐国,“诸儒生相与排傧”。主父偃并不被儒生接受。不得已,主父偃只能背井离乡,到其他诸侯国求职。结果,“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都不待见主父偃。


我们身边恐怕也有人,曾经品尝过类似主父偃被人看不起,求职时屡被拒绝的苦楚。不过,不要怕,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的。主父偃最后就取得了成功。


主父偃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身上所带的钱,也快花光了,生活陷入了困顿。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去京城试一试。


这次主父偃的小幸运来了,遇到了正受汉武帝宠幸的卫青。可能是因为主父偃并没有什么十分突出的特点,卫青几次推荐,都没得到汉武帝的回应。时间长了,大家都认为主父偃就是一个到处蹭饭的穷酸“无能”之辈,开始鄙夷、厌恶他。


能够承受住如此巨大心理压力的人,绝非平凡之辈,主父偃就是其中之一。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冒险了。


主父偃写了一篇反对跟匈奴开战的策论,呈送给了汉武帝。为了引起汉武帝的关注,壮大自己的声势,主父偃还拉上了志同道合的徐乐、严安,让两人也分别向汉武帝上书,表达类似的主张。


汉武帝可是一个好战分子,朝堂之上,自然多数大臣都是顺应武帝意愿。而武帝也恰逢英明神武之时,一看竟然有人反对开战,反而引发了兴趣。估计武帝也是为了树立自己“兼听则明”的形象,看到主父偃等人的上书之后,当天黄昏时刻,就召见了三人。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主父偃终于求职成功了。三人均被拜为了郎中,而主父偃之后又屡次上疏,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一年之内竟多次升迁,从郎中一路升迁为了谒事、中郎、中大夫。


主父偃屡立大功

本质上,主父偃是一位颇具谋略的纵横家,所以,和平、反战不符合他的利益。主父偃开始转而支持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建议武帝学习秦朝蒙恬,在边境筑城,对匈奴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


主父偃的建议虽然遭到了公孙弘等人的反对,但是,最终还是被汉武帝采纳了。武帝在边境设立了朔方郡,并派人修缮了蒙恬当年所修的要塞,巩固了边境。自此,汉朝对匈奴的形势从被动转为了主动。所以,主父偃在汉朝对匈奴的百年战争中,属于大战略制定者,自然是为汉朝立下了大功。


接着,主父偃又建议将全国各地的富豪全部移民到茂陵,给汉武帝守陵。这样做,有三个好处:其一,给茂陵增加了人气;其二,可以剪除豪强称霸一方,削弱对朝廷的威胁;其三,还可以顺便将茂陵附近的庄园、田地之类的卖给这些豪强,带动附近的建设生产,增加国库收入。


汉武帝一听,好呀,又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两个自私的人到了一起,果然是净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主父偃因此再立一功,毕竟古人对死看的比生还重要,陵寝更是重中之重。


主父偃在向汉武帝提议移民守陵的同时,还向汉武帝提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削藩主张“推恩令”。简单的说,就是不再直接撤销藩国,而是在前一任藩主去世后,将藩国分配给他的子弟。这样做,避免了强制削藩引起的各藩国对朝廷的仇视,反而可以收获拥护。同时,藩国越来越小,等于削弱了每一个藩国的实力,减少了对朝廷的威胁,实现了削藩的最终目的。


汉武帝一听,主父偃可以呀。于是乎,对主父偃大加赞赏一番之后,再次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主父偃也再立一功。


如果说主父偃前面所做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在给国家谋利,那么他之后所做的事情,更多的就是个人利益争斗了。这也成了最终害死主父偃的诱因。


主父偃剑走偏锋走向了不归路

主父偃开始将矛头对准了汉室宗亲,各大藩王。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主父偃后面掀起的事情,都跟色字有关。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揭发、逼死了燕王刘定国。


好在,这位刘定国也的确该死,而且简直就是一个“超级禽兽”。他先是跟他亡父的小妾,就是他的庶母通奸,还生了一子,留下了铁一般的罪证。接着,又把亲弟弟的老婆占为己有。就这样,他还是不满足,竟然还跟自己的三个女儿通奸。


主父偃得知此事之后,决定“替天行道”,除掉刘定国。当然,主父偃应该也是抱有私心的,毕竟当年他在燕国受到过燕王的慢待与歧视,他要开始维护自己曾经被人肆意践踏的自尊,他要开始复仇。于是,主父偃就将刘定国的罪行公之于众。刘彻和众大臣的商议,也一致决定杀。


刘定国得知他的“伟大”事迹,已经传遍了京城,皇帝也已经知道了之后,还未得到中央旨令,就自杀了。


在古代,真正正直无私的“青天”,可是非常稀有的。所以,大臣们开始害怕了,主父偃这个“大喇叭”太厉害,万一被他知道点事情,捅到皇帝那里,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于是乎,纷纷开始送钱财给主父偃。



而主父偃之前弄出的所谓“推恩令”,其实也有报复藩国的意味。这下子,其他藩国也害怕起来,谨小慎微的藩国开始主动讨好主父偃。可是,藩王们并不都会坐以待毙,如果抓住了机会,自然也不会放过主父偃。


曾经贫苦交加,被人鄙视,肆意践踏的主父偃,现在成了风云人物,成了家财万贯的大财主。随之,主父偃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走向了灭亡。不过,主父偃倒是对此看得很坦然,直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暗含的意思就是,没有享受荣华富贵,可能会惨死,那还不如生前好好享受,即使死得很惨,至少也值了。


主父偃倒是坦荡,无畏,却不免有点过于自私自利了。如果他能有一个更高尚的理想和目标,哪怕是包装出来的,虽然还是干同样的事情,最后还是会被刘彻灭族,肯定会在后世得到一个更高的评价。比如那个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就包装的很好。


主父偃干掉了刘定国,在一定程度上,又立了一功。毕竟刘定国确实有罪,而且是自杀,等于为国除了一害。所以,即使有人弹劾主父偃,刘彻也觉得主父偃没有过错,不予理睬。


主父偃被刘彭祖、公孙弘合力害死

接着,主父偃将矛头指向了曾经非常不待见他的故乡齐国。


主父偃原本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荣归故里,可是他又再次被鄙视了,继而引发了他的杀意,最终也让他自己死于非命。


汉武帝生母王皇太后在嫁给汉景帝之前,还跟他人育有一女。王皇太后的这个女儿,生有一女。皇太后就准备将这位外孙女嫁给齐王刘次昌。主父偃也乘机想让自己的女儿一起入齐王后宫。


齐王母亲纪太后得知后,大怒,说齐王只会娶王太后的外孙女,他主父偃算个什么东西,也想让女儿入齐国的后宫。


主父偃得知了消息,自然非常愤怒,很快探知了刘次昌与其亲姐姐通奸的事。而王皇太后知道情况后,担心齐王会跟燕王一样,打消了将外孙女嫁给齐王的想法。



王皇太后没有发难,主父偃对齐王、纪太后发难了。他向汉武帝报告了刘次昌跟亲姐姐通奸的事情,还添油加醋,说齐国很富有,很可能会叛乱。于是,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相,查办此事。结果,齐王刘次昌还没等主父偃审问,也畏罪自杀了。汉武帝一怒之下,废除了齐国。


这时候,主父偃遭到了宿敌赵王刘彭祖的攻击。这位刘彭祖还有一个亲弟弟,就是有名的中山靖王刘胜。主父偃流落赵国时,刘彭祖也曾轻视过主父偃,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除掉主父偃。


刘彭祖早已经搜集好了主父偃的罪证,他告发了主父偃的两大罪状:一、接受诸侯的重金贿赂;二、离间皇室宗亲。


主父偃也很聪明,认了受贿,坚决否认离间皇室宗亲。毕竟燕王、齐王,确实有罪,而且都是自杀。这在汉武帝时期,是可以交钱赎罪的,应该死不了。


可是,偏偏这时候,时任丞相的公孙弘又踹了主父偃一脚。这个公孙弘,可不比主父偃简单。公孙弘说:“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意思就是,齐王因为恐惧死了,无后国除。但是,毕竟案件没有查清,齐王就自杀了,这件事天下人会认为是你刘彻指使的呀。所以,必须杀主父偃。



汉武帝原本就不能用好人、坏人之类的简单标签来评断,一听到公孙弘的说法,是呀,朕绝对不能背这个黑锅。这都是主父偃惹出来的事,那就让主父偃背就好了,“乃遂族偃”。主父偃全族被汉武帝诛杀。


主父偃的死因分析

主父偃早时的人生经历,让他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致使他最终走向了极度自私自利,以及复仇的道路。可是,这条道路,最终也毁灭了他自己。


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到底要不要沉浸在过去曾经受到的伤害之中,我们到底要不要复仇?如果最初是以“复仇”为目标,激励自己奋进,那倒也无妨。可是,当达到了一定高度,我们的胸怀、气度是不是也应该随之提高。一些早已经过去的事情,让它随风而逝,应该会更好吧。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呢?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术,后来又钻研诸子百家之言,算得上是一位饱学之士。不过,主父偃虽然很博学,但人品却很差,既然无法在齐国存身,便在燕、赵、中山等王国游历,希望能得到诸侯王们的赏识,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主父偃最困窘的时候,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可谓落魄至极。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只身进入长安去拜访大将军卫青,想通过他来求得入仕的门路。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能,便多次在汉武帝面前举荐他,但均被皇帝无视。主父偃在京师停留多时,所带的钱财渐渐花光,情急之下便上书阙下,直接向皇帝陈明志向。要说主父偃也真是够幸运,他早晨向皇帝上书陈述九条建议,中午便被皇帝采纳八条,晚上则被蒙恩召见,由此踏进仕途。

在被采纳的八条建议中,最令汉武帝感兴趣的,莫过于意在削弱诸侯势力的?推恩令?。?七国之乱?后,汉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诸侯王,但他们的实力依然很大。比如,汉武帝的叔父-梁王刘武,每次出行时的威仪可与天子相媲美,并且在国中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甚至多于京师,每每令汉武帝寝食难安。

有鉴于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如此一来,每一代诸侯王在位期间,都将面临着辖区缩减的问题,如此延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几代人的时间,诸侯王们便再不具备对抗朝廷的势力。这条计策的妙处在于,朝廷几乎不用付任何代价,便可以取得削弱诸侯王的目的,实在是一举两得。

汉武帝对?推恩令?的内容非常认可,随即以法律的形式颁行全国,而主父偃也因献策有功获得赏识,被皇帝任命为郎中。此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主父偃又相继晋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数年后,主父偃又因帮助卫子夫谋得皇后之位、揭发燕王刘定国丑行等活动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汉武帝、卫皇后的器重。

主父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一旦发迹后,便对当年排挤、羞辱过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而朝臣们或是为了防止他进行诬陷,或是为了巴结他以求得升迁,便纷纷用重金贿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见主父偃行事过于嚣张,便好心劝告他做事不要走极端,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

对于朋友的劝谏,主父偃根本不以为然,并大言炎炎的说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做人如此不留余地,最终只能给他招致杀身之祸,而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的事件,就发生在齐国。

原来,主父偃发迹后曾派人去游说齐国的纪太后,希望能把女儿送入王宫做妃嫔,结果不但遭到纪太后拒绝,而且还被羞辱一番。主父偃愤恨至极,便上书给汉武帝,声称齐国富强,但齐王的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必须派信得过的大臣前去监管,才能保障不会出乱子。随即,主父偃又自请出任齐相,并得到汉武帝的同意。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处搜罗齐王刘次昌的罪状,最终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污秽不堪的丑行。主父偃得知这些事实后,便上书奏报给朝廷,并请求汉武帝对刘次昌进行严惩。然而没等汉武帝颁布惩罚的决定,惊惧交加的刘次昌便饮鸩自杀,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死后齐国便被废除,时在元朔二年(前127)。

刘次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赵王刘彭祖(汉武帝的异母兄)因为先前曾侮辱过主父偃,并且在封国内多有不法之行,所以内心同样感到恐惧。为防止主父偃对自己?开刀?,刘彭祖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金的事情,并请求汉武帝严惩。汉武帝得到奏报后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主父偃。

不过,汉武帝鉴于主父偃功劳甚大,并不想将他处死。但此时,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却劝谏皇帝,声称若主父偃逼死亲王,如果不将他处死,将难以平息诸侯们心中的怒火。汉武帝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公孙弘的建议,下令将主父偃灭族。据史书记载,主父偃得势时,趋炎附势者数以千计,但等到他被灭族后,这些人却全都咒骂他,世态炎凉,何至于斯!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奇才,为何却被满门抄斩?

因为主父偃贪污受贿,接受各诸侯王以及朝中大臣私下馈赠的礼钱,被汉武帝知道后,就下令将主父偃满门抄斩了。

主父偃出身贫苦,早年又学习些纵横之术,本身又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于是为了谋求出路和功名,周游各个诸侯国,然而当时各个诸侯国都不待见他。主父偃只好来到长安,投奔到卫青门下。卫青多次请求汉武帝面见主父偃,可是都被汉武帝拒绝了。主父偃直接上书给汉武帝,据说书里面写了九件大事,每件事都至关重要。汉武帝召见主父偃,也开启了主父偃的成功之路,仅仅一年之内,主父偃的官职一路上升,最后成为汉武帝的内朝大臣,恩宠日盛,也权倾朝野,还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政治才能,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其中最有名?推恩令?,就是主父偃提出来的。

主父偃可以说是汉武帝身边红人,于是好多大臣都想巴结他,大量赠送钱财,主父偃全部欣然接受。有好心人劝说主父偃这样贪污是不可以的,主父偃却义正言辞反驳,说是自己过得清苦日子太久了,穷怕了,如今有钱了,就该好好享受有钱的生活,就喜欢钱。最后主父偃果然因钱而死,因为太贪,让人抓住了把柄。当时的赵王向汉武帝告发主父偃贪污受贿一事,汉武帝知道后,先派人审问主父偃,主父偃虽然承认是事实,但是汉武帝还没想杀他,然而当时的御史大夫是公孙弘,这个人和主父偃之前又过节,就劝汉武帝一定要杀了主父偃,好给全天下人民一个交代。

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将主父偃斩杀,其家族也全部被满门抄斩。主父偃的确是个有才之人,最终因为贪,而葬送了性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6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