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宏杰:给曾国藩算账为反腐败支招

华里士 2023-07-22 15:03:41

从大数据来看,收入过低,同时又没有朱元璋那样极为强硬的高压铁腕的反腐措施,则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贪腐。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薪俸最低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后期腐败程度之深、面积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登峰造极。然而,低薪其实不一定导致贪腐。

对曾国藩的研究可说是当下的一门显学,但人们对他的关注多集中在其事功和道德文章。而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书《给曾国藩算算账》从曾国藩的收支情况入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曾国藩,也展现了一幅真实的清代京官经济生活画卷。阅读这本书,不但使我们对曾国藩有新的认识,也能引发我们很多其他的思考。围绕该书,本报对张宏杰做了专访。

十三年京官生涯,怎一个“穷”字了得

读书报:您的研究细致梳理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宏杰: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一家人从小拼命供他读书,希望他通过考学,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去北京参加会试,需要亲戚们东拼西凑才筹齐路费。后来曾国藩读书成功,被朝廷授以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相当于副处级,然而家里人却未曾沾到什么光。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呢,曾经衣锦还乡,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临走的时候,他专门去看望几位母舅,跟他们告别。当时他的大舅已年过花甲,却“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曾国藩不觉“为恻然者久之”。他的二舅江永燕比大舅强一点,也好不到哪去,三间茅草房,东倒西歪。二舅送他走时,对他说:“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外甥你将来如果做外官,我一定给你做烧火夫,就是你让我跟着享几天福吧。曾国藩到北京整整当了五年的官,没有给两个舅舅寄过一文钱。这个二舅最后没有等到享外甥的福,几年后贫病而死。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嚎啕大哭了一场。

曾国藩在北京做了十三年京官,十三年当中,他的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一个字,穷。

清代到北京作官,成本高昂,需要准备高额的路费以及到京后租房的费用,所以很多人进京为官前,都要想方设法筹集资本。曾国藩是通过一家一家“拜客”来获得“贺礼”的办法来筹资。他在老家湖南省花了近一年时间,奔走了近三千公里,拜了一千二百多家,其中不光有亲戚朋友家,还有大量无亲无故的商铺和官员,一共收到了将近1500两“贺礼金”。这种“筹资”方式,以前还没有人提及。

还有,曾国藩到四川担任乡试主考时,为了保持翰林体统,带了整整七大箱官服上路,但是因为无力负担过高的购置费用,他戴的蜜蜡朝珠居然是假货。出京前,他要仆人买一个“小戥子”,用于称量路上地方官员所送银子的重量。

他老人家在做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那时曾国藩已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堂堂副部级,居然掏不起回一趟老家的路费。

读书报:曾国藩的官为什么当得这么穷呢?

张宏杰: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低薪制。在清朝的俸禄体系中,曾国藩这样的七品文官,年俸是125两白银。清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大致心里有一个数,我们用大米购买力换算的方法,大概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当时曾国藩一年的工资加上所有津贴换算过来就是25000元钱,每月2080元钱。所以曾国藩没钱的第一个原因是收入低。第二个呢,也很简单,花费大。道光二十年,曾国藩衣食住行全部的经济开支加起来为620两白银,也就是说他这一年的财政赤字是495两白银,相当于99000元人民币。做一年官,赔了这么多钱。

读书报:花费这么大!?他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张宏杰:曾国藩毕竟是朝廷命官。在传统时代,不管收入多低,官员都要维持他的尊严和体面。首先住房不能合租,必须是租一个像样的四合院,独门独院,门口挂块牌子,某某官宅。曾国藩房租年支出160两,仅这一项就比他全年工资都高了。第二大支出是社交应酬。清代礼仪繁琐,随份子比今天多。另外别人请客你不能不去,别人请了之后,你也不能不回请。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给朋友婚丧嫁娶、朋友父母生日送的礼,加起来是70多两白银。他自己请客吃饭用了40多两。这两项加一起就是110多两。第三是买服装的支出。清代对官服的要求非常严格、非常琐碎。春夏秋冬,一个官员的帽子、衣服、鞋都有严格的要求。然而清代没有公款采购制度,你进京当官,这一套都置办齐了,至少得500两到800两。很多京官不得不长期租借官服。基于社交需要,曾国藩买自己的衣服、夫人孩子的衣服花了相当多的钱。另外,交通费支出也十分昂贵,却没有公车、没有交通补助。

共3页:123下一页

读张宏杰《曾国藩传》有感 - 读书笔记

读张宏杰《曾国藩传》有感

第一次将人物传记类书籍读了两次,也多次回头看,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如何寻找机会,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一 个人发展
1.考试落败
能从挫败感中走出,反省自身,明白受制本薄,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行不逮,并立即行动,对比找到改变方式方法,因此进入高中翰林院.尚挫
2.立志圣人
到翰林后发现自己所学不足,立志做圣人,并写日志给主动身边人督促自己,也定下详细的每日目标,师友夹持。这个过程中,认识到韧的重要,提出有恒。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着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3.寻找价值
发现做官并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给新皇帝上书,讲出现存问题,即使皇帝不采纳,也仍坚持再次上书,不愿意无所作为。
4.湘军崛起
个人觉得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所为的典型证明。团练原本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职位,曾国藩硬是以文人出身,扩大自己负责的范围,从而为湘军建立打下了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毫无书生之气,甚至讲到治乱世要用重典。
5.历经挫折后变通
为了和官场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为了融入环境,而改变自己所作所为。无论好坏,改变自己终究是很难的事情。
6.自裁湘军
急流永退,虽是不得已而为,但历史上类似能在兵权极盛时安然而退的例子实在太少。为护大局,能自断双臂,避免更大损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二 团队管理
1.注重团队精神
在成立湘军之初,曾国藩就注意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注重团队精神建设
2.目标坚定
以大局为目标,因此要求首站必胜。在江,吴兵败时也坚持未出兵营救,而是等合适的战机。也能在胡救助时,不考虑自身安危也派兵救援。同时,在遇到湖南,江西两地官员刁难,陷入困境,亦从未放弃。
3.合理的薪酬制度
类似高薪养廉,帮助士兵解决问题,才能换来稳定的军队
4.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军队从上到下,视为整体,胜能相庆,败则相救。
只有上下目标一致,才能保证共同进退。团队文化,精神并不可见,确实非常重要的一环。
读完全文,真正感受到有些人不论环境有多不利,总能坚持到底,找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同时也很感概,即使晚清乱世,明知国家大势已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挡,曾国潘等有识之士苦苦支撑,尽个人最大努力寻找各种可能的生机。顺势而为可敬,明知逆势仍坚韧不弃,着实令人敬佩。
分享:

读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传》第一章有感

“要想了解中国晚清政治史、社会史和传统思想史建议你读《曾国藩传》是最好的入门书。”

昨晚开始阅读《曾国藩传》先把第一章通读了一遍,后又逐字逐句细细品读,读完后受益匪浅,张宏杰从正面,侧面的剖析了曾国藩的处世之道,为官之道。

曾国藩:一个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的人。却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个不朽的境界”,这是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祖父曾玉屏为了打破老曾家五六百年来都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的愿望,先后送儿子曾麟书,孙子曾国藩读书科考,老曾家人还真的是非常的笨,儿子考了17年四十多岁才考中秀才,孙子曾国藩也紧跟父亲的脚步考了7次真的是屡败屡战。考中秀才后的曾国藩人生像开挂一样,1833年中了秀才,1834年中了举人,1838年中了进士。

1、人生没有捷径可走

大家可能会很好奇,一个读书资质平常的人,为什么最后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的确这个问题我开始也是很好奇,所以带着这个问题我逐字逐句的把第一章细细的读了一遍,曾国藩自己也称他很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我自己也是那种不懂投机取巧的人,做事情从不会走捷径,读了他的这一番话,我心中豁然开朗,自己有什么苦恼的,笨人就用笨人的方法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脚踏实地去做事情就可以了。

2、坚实的基础造就不一样的人才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说:“既然天性钝拙,那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这样非常奇特的人生哲学源于曾国藩的自身的经历,他父亲从小就教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并且不背诵出当天的文章是不准睡觉,这样的方法虽然从小扼杀了他的灵性,但是也培养出了他踏实和勤奋的精神,基础打的特别的坚实。

基础是决定上层结构的,走捷径起步是很快,但是只是刚开始起步快,越到后期,弊端就会显现出来。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打的牢,靠才能起高楼,曾国藩的笨拙,看似慢,实则越往后就越快,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以慢为快。

3、“拙”出新高度

关于曾国藩的笨拙是出了名的,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偷潜入他家偷东西,看到他还在背书,就先躲在他家房梁上等着,结果曾国藩背一篇《岳阳楼记》怎么也背不会小偷都睡了两觉了,还没有背会,小偷气得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他大骂:你真是够笨的,我都背会了你还不会,说着小偷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甩上门走了。留下曾国藩一人目瞪口呆。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大笑,但是笑过了之后,我又不得不沉思,其实现在的我们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毅力跟韧性。看书看不下去早就甩一边刷手机去了,美其名曰换换脑子。

就因为他笨拙,所以他付出了别人更多的努力。

曾国藩的这种顽强坚毅的性格造就了他将来的成就,不管是做官、打仗,他顽强的精神都体现了出来。

最终才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以治学的精神讲好听的故事

看完一本好书,我都要反反复复地琢磨一番,就好像吃了一道好菜,就一定要研究一下配料和做法一样。

看完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心情是很激动的。尤其是在结尾写到他病故时,还流下了痛惜的眼泪。

作者文笔的驾驭能力很强,能hold得住这种比较宏大的题材,既表现出时代风起云涌的广阔背景,又深入细致地呈现了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让读者感受到如临其境的惊心动魄,感受到英雄豪杰的家国情怀,感受到当时的中国积重难返,无力回天的沉重叹息。

掩卷沉思,这本书写得好在哪里,使人受到如此深的感染?想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构十分简洁了然,共分为四卷:

第一卷是做京官的阶段

第二卷是做武将的阶段,主要是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

第三卷是任两江总督阶段

第四卷是对曾国藩一生总体的评价。

划分四个阶段以后,曾国藩的人生就特别清晰。这种划分粗看是依照时间的序列,但更主要的是暗中契合着曾国藩精神征途上的不断升级,即先打下基础树立人生理想,再在文臣武将的生涯中践行理想,最后是成就圣贤的伟业。

第一阶段主要写曾国藩在求取功名前后精神升华的过程。写了他求取功名的艰难,凸显了他资质的愚钝。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科考过程中,磨练了他“愈挫愈勇”的意志和“勤能补拙”的信念。曾国藩有自知力,他能够接受自己愚笨的现实而不自弃,坚定地选择永远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这是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的精神闪光点。

28岁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以后,他来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见识到了更优秀的人才,阅读了更丰富的藏书,使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人生境界的狭隘,他幡然醒悟,在30岁那年严肃认真地确立了要成为圣贤这一全新目标,这是他在精神层面上的第一次升华。这一次升华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无论是对他个人的命运,还是对当时的中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了曾国藩精神气质、性格特点以及人生哲学的形成过程,是他人生的基础,也是全书的基础。余下的篇章,全是讲曾国藩的践行,讲他在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讲他破除沉疴、整顿吏治的良苦用心。

没有第一阶段的娓娓道来,细细剖析,就可能无法深刻地理解曾国藩在面临各种危急关头时所做的选择,无法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第一卷,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铺垫,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可读性非常强。

作者善于讲故事,把丰富的史料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串接起来。准确地说,是以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讲述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启示是,原来写一个人物,一定要讲故事。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马上去做了一件事,就是去找了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写的《王阳明大传》来看。为什么呢?因为看了《曾国藩传》使我了解到王阳明是他的精神导师。他人生第一次精神大升华,就是受了王阳明的重大影响。

冈田武彦写的《王阳明大传》也是传记体文学,也很优秀。我们中国的文化,在日本能够得到这么深入的研究和传承,甚至超过中国人,实在是令人敬佩。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很诚实地来讲,这本书的可读性不如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正因为有了这两本书的对比,才使我突然明白了,张宏杰写作的成功之处。

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讲述方式,或者说写作方式是否注重一种故事的形式。《王阳明大传》其实更像长篇学术论文。我差不多看完了它的上卷(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在上卷中讲了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以及蒙冤下狱、被贬、被追杀等经历,按说也颇有戏剧性,但作者的讲述方式缺少一种代入感,让人不容易入戏。作者自谓王阳明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是书快看了三分之一,并没有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可以这么说,看《曾国藩传》,看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曾国藩就在近前。而《王阳明大传》中的王阳明,看到的是远远的一个身影。

《曾国藩传》的故事性在第二卷中得到非常强烈的体现。在这一卷中,主要讲述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一卷一共六个章节写得非常精彩。写战争、带兵打仗这样的题材,不容易。因为它场面宏大,气氛紧张且瞬息万变,需要语言节奏明快,准确犀利,收放自如,气势磅礴。张宏杰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一路写来,不慌不忙,绘声绘色,真实地再现了恢宏的历史画卷,让人不由得敛声屏息,全神灌注,悲喜忧急,如入其境。

我已经看完了一遍。但有时常常还会打开来重读,希望多学习他的写法和语言。但看着看着,又被他带入了情境,而忘了体会语言本身。所以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它的成功之所在。看《曾国藩传》,能够让人深深地被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所感动,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人格所折服。

故事性可以帮助读者产生良好的阅读感受,但故事性只是他的工具,本书旨他的目的并不在于写故事,而是做学术研究。通过引用大量的史料,以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尽量客观地再现这个历史巨人,把他介绍给广大的读者。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还看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曾国藩本人的家书、著作,与其同时代历史人物的相关言论、后人留下的著作以及史学家的研究著述等等。有了这些丰富的史料,使这本书的内容生动、详实,不仅仅表现了曾国藩可歌可泣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从皇帝到官僚臣子到黎民百姓广阔的社会图景。

我们所理解的曾国藩脱离不了那个时代,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他补天填海的精诚之心,内圣外王的精神力量,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积重难返的时代背景映衬下而倍显憾动人心。

三、对现实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曾国藩精神蜕变升华的历程,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发,使读者不能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根植于纷繁琐复杂的社会有所作为,同时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本书详尽地展示了曾国藩一生当中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升华过程,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志存高远,其次是具备不断自我调整的能力和不断扩大的包容力。

志存高远的重要意义是通过详尽地描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十多年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展现的。如果曾国藩的人生目标是立足于功名,他早已心灰意冷 。因为他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咸丰还一度解除他的兵权,不想再度起用。他明知战功越大,朝廷对他的防范越深,结局一定是不扬反抑。但是他仍然不计前辱,慨然受命,再度挂帅出征。

如果他为的是权力,湘军彻底打败天平天国时,他完全有能力继续北进,问鼎中原。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向朝廷主动提出解散湘军。

正因为他的理想超越了世俗层面,他追求的是做一位儒学圣贤,通过修身养性,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儒学最大的特征是“经世致用”,所以他的一切目的是要做事,要成事,而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掌握重权。因此才能够不计个人得失,看淡荣辱,砥砺前行。唯有志存高远,才能站得高,走得远。

要理解曾国藩思想及成就,绕不开对他平定太平天国的争议问题。作者很清楚这一点,因此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曾国藩为什么要建立湘军和投身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有人说他是 “ 汉奸”,但他这么做不仅仅是出于对满清的忠诚,更多的是维护中国的文化道统。具体详情建立读者亲自去阅读本书,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第二次思想升华就是发生在他被咸丰解除兵权,回到家乡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自己以前为人处世的得失,认识到自己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

除此以外,他还认识到人性都有弱点,水至清则无鱼。要包容他人的弱点,利用他人的长处,要 “与光同尘”,才能够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国家做更大更多的事情。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的转变。

第三次思想升华是在列强环伺威逼中体悟出来的。他发现对西方列强,不像对太平天国一样,只要有将才,有忠义、不怕死的士兵就可以对付。他意识到中国面临的是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必须冷静面对现实,韬光养晦,学习西方的长技,慢慢追赶。

因此在他晚年,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工业,他还建议朝廷派出百名中国儿童去美国留学,学成归来为国家尽力。后来在天津建造出人字型铁路的詹天佑,以及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便都是当年出国留学的儿童。对推动中国迈入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过本书的详细剖析,使我们看到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省、不断调整、不断奋斗的一生,充分表现出儒家思想的担当、充满弹性与包容性的特征。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对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