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慈禧能够掌权近半个世纪,除了历史的机缘巧合外,与她自身的素质也是分不开的。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御臣之术。不可否认,慈禧首先有识人之才。这一点,不但超越了她的老公咸丰皇帝,更是比后来的光绪皇帝高出了好几个段位。
我们现在熟知的那些晚清名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都是慈禧一手提拔的,而且,这些牛人都甘愿替慈禧卖命。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
相比之下,咸丰提拔了哪些能臣呢?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应该是咸丰倚重的,可结果呢?他们既无忠心又无能耐,慈禧随便搞了个“辛酉政变”,就把他们全都搞掉了,反而是被咸丰搁置在一旁的恭亲王奕?,日后干了很多大事,成了洋务派的领袖,为回光返照一般的“同治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光绪呢?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这里面固然有慈禧掣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的素质问题。你瞧瞧他器重的那些人吧:翁同龢是个只知讲大话的书呆子,康有为更是个眼高手低的无耻小人,没有一个是真能干事的。
可是慈禧器重的那些人,全是能干实事的人,没有一个是绣花枕头。能识别人才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她还能让这些人才都替自己卖命。这就需要极深的御臣之术了。
慈禧御臣,讲究宽严相济。这让臣下们时刻都绷紧神经,不敢糊弄她。慈禧召见大臣时,刚开始会非常温和,就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那样,和你唠家常。问你最近身体咋样啊,吃饭、睡觉是否正常,家里人的身体咋样,孩子读书怎样……等等。正当你要放松的时候,她突然画风陡变,立即换上一副威严的面孔,问你工作干得怎么样了,交给你的任务完成了没有,或者问你对某件事的意见是什么……
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发问,一般人都顶不住,难免紧张。连能力出众的袁世凯都曾经亲口说过:“余在万军之中,心极坦然,独朝见皇太后时,不知汗从何处来,而知此之心怯也。”相信,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
慈禧活着时,袁世凯一直替清廷兢兢业业地卖命。慈禧一死,换上愚蠢的醇亲王掌权,竟然公报私仇、卸磨杀驴,把老袁打发回老家养老去了。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南方的革命一兴起,别人根本指挥不动袁世凯手下的将领,只好又请老袁出山。
试想,你们这样对待袁世凯,袁世凯干嘛还要保你清廷的江山呢?
我觉得,如果慈禧活着的话,肯定不会做这么白痴的事情。
袁世凯的历史名声,很不好,因为他窃取了革命成果,后来又逆趋势而动,想要恢复帝制,最后不得善终。
但是袁世凯的做事方式值得学习,比如他的先见之明;比如他的百折不挠;还有取自李鸿章的教诲的做事风格的名言:谋定之后,行且坚毅等
他的成功虽然建立在先辈的基础上,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他的能力也是很高的,做事但求兴利除弊,百折不挠
起初他在朝鲜作为使节训练朝鲜的军队,甲午战争之后,回到国内,他需要一个官位。就在这时,他写了一本兵书,并且传到了李鸿章的接班人荣禄那里,这本书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让他最快达到目的的还是李鸿章的推荐(这里的背景是,李鸿章是袁世凯的父亲和祖父的领导),可是李鸿章向荣禄举荐袁世凯的心情很复杂,因为在这之前,袁世凯去找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袁世凯之所以去找翁同龢是因为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李鸿章的官职也被光绪皇帝免去,住进了北京贤良寺。
袁世凯觉得再跟李鸿章会前途无望,所以去拜见了翁同龢。但是在清朝,只有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两种职位都有的人才可称为宰相,可是,大学士在李鸿章手里,这一点让翁同龢使尽浑身解数,皆不可得。
所以袁世凯去见李鸿章,他明里拜见,暗里试探李鸿章对于大学士的看重与否,没想到李鸿章第二句便反应到: “你是不是来给翁同龢做说客的?”袁世凯的来意立刻被李鸿章猜透,于是袁世凯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狼离开了,离开时还被警告以后就是一个丧家犬。
袁世凯去拜见荣禄时,谈到了他写的兵书。荣禄说,太后只听李鸿章的。
其中缘由是朝廷正需要练兵人才,所以李鸿章出于爱才向荣禄推荐了袁世凯。
袁世凯到了李鸿章那里报名跪进。
袁世凯请李中堂发落,中堂用高亢的声音说,我怎敢发落你,后又提到,你的父亲和祖父都跟过我,才如此保你,袁世凯惭愧万分的样子,最后李鸿章把那把传奇的金手枪送给他,以此号令淮军旧部,并在此基础上招揽新军,以此为起点便造就了北洋六镇和大清江山站在一个天平上伏笔。
袁世凯练就新军。在太后阅兵时士兵喊道,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阅兵过后便喊道,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李鸿章去世时,是八国联军之后,太后回到北京之时。在他去世时他举荐了袁世凯正式接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上规定,清廷在北京100公里之内不能驻军。这一点让慈禧太后和荣禄伤透了脑筋也没有办法。荣禄只好举荐袁世凯,袁世凯看到太后的懿旨上让他解决,不能驻军问题,他便讲到,这一定是荣中堂的意思,因为他知道我袁世凯一定有办法!
在接收天津防务时,联军领事为了羞辱他,特意讲到,在我们百般节省下终于省下5000块钱,他便把交接文件塞在靴子里,以示不屑。随后又让3000警察装扮的步兵叫到近前报告。此前他认真研究了英国警务章程,结果成功钻了空子。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期间,创建了清廷的警察制度;警察制度下的警务员,也属于他的一手提携,所以他们是袁世凯为再生父母;直隶总督为百官之首,所以对于君主立宪期间的新官制任命也是举足轻重,这一及其艰难的事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在游戏天平倾覆的最后一刻才放弃,我认为这对于时下的我们很有学习意义,当铭记于心。
他之所以交出北洋六镇八万官兵,是因为他自信这些兵还是听他的(个人认为)。
在他认为可以搞掉死对头瞿鸿机时,做了一个很大的局,他做导演,演员有 李莲英,租界报社,庆王父子,核心人物是跟了死对头瞿鸿机二十多年的学生。他头脑清晰的提出三点1 正直 2 忠心 3 文笔好
另外还附带了3句话,
1 没有什么人不会被收买,就看你的筹码有多大
2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大的赌局,就看在何时何处发生
3 这老虎要是喂饱了就像猫一样听话
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好,这取决于他的心理空间可以同时运转几件事,这需要在关系中充分延展;同时也取决于在人际规则中可以游刃的范围
袁世凯逼宫的时候,之所以清朝的皇家卫队不反抗,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清朝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了;第二、清朝的皇家卫军没有人带领;第三、当时的清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一、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清朝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了首先,袁世凯在慈禧太后生前就已经是清朝朝廷中一位有权有势的大臣了,虽然一直被慈禧太后打压着,但是袁世凯也一直在悄悄壮大自己的势力。后来慈禧太后去世,袁世凯趁此机会拉拢了清朝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借着扶持清朝的名义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其实就跟当初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很相似,所以当袁世凯没有了慈禧太后这个束缚以后,便能够很轻易地拿走清朝的朝政大权,所以当时的清朝皇家卫军想必也是不敢得罪袁世凯才不为所动的。
二、清朝的皇家卫军没有人带领其次,当时清朝的皇家卫军虽然有这么多士兵,但是他们根本没有领头羊。袁世凯在逼宫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准备,他将那些有意投靠自己的将领给拉拢过来成为自己的人了,所以这一部分人是肯定不会反抗袁世凯的,而剩下的那些将领要么是?辞职?了,要么就是手中根本没有实权,所以根本没有人带领那七万皇家卫军来反抗袁世凯。
三、当时的清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最后,袁世凯当时逼宫的时候,清朝已经是处于内忧外患中无法喘息的状态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清朝几乎是无力回天了,这一点其实大家心中都清楚,所以当袁世凯出来?逼宫?的时候,对皇家卫军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们也没有理由去反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4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皇家除夕晚宴古代皇帝们年夜饭都吃些啥
下一篇: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