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汉人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享国268年,有5位汉人被封异姓王,为何都没有好下场?清朝封了5位汉人为王,谁的下场最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山海关大战后清军趁势入关,真正意义上的清王朝才宣告成立。1644年清王朝成立,至1912年清末帝逊位,历时268年,其中只有5位汉人因功封王。
1/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原是皮岛总兵毛文龙的部下,在秦命增援祖大寿的途中士兵发生哗变,孔有德趁机发动兵变,于1633年降清,1636年,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1647年被改封为定南王。652年被围困在桂林城,最终桂林城破,孔有德被杀,成了第一个被南明击杀的亲王。
2/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前期的经历基本和孔有德类似,二人一同降清。1636年,与孔有德、尚可喜同时封王,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649年被改封为靖南王。在进军广东的过程中,耿仲明被查明手下将士中有脱逃的农奴,这在满清可是重罪,而且耿仲明之前有过前科被处罚过,他自认为这一次逃不掉了,于是在江西境内上吊自杀。
3/平南王尚可喜
尚可喜原也是毛文龙的部将,于1633年率部渡海归降清朝。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为“三顺王”之一,1649年改封为“平南王”,公元1650年率军攻破广州城,之后尚可喜驻守广东长达二十余年。尚可喜的结局算是几位降王之中最好的。
4/义王孙可望
孙可望是张献忠的养子,后率部投降了清朝,并向清朝和盘托出南明的虚实,顺治皇帝十分高兴,于1658年封孙可望为义王,但是孙可望没有军队,在南明抗清运动渐渐趋弱以后,孙可望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最终于1660年去世,相传被毒死。
5/平西王吴三桂
就那位打开山海关大门的明南总兵,结果引狼入室,死心塌地的为满清镇压农民起义。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吴三桂起兵反清,最终失败。失败之前的吴三桂还过了一把皇帝瘾,1678年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周”,同年病逝。
纵观满清一朝,汉人封王难于上青天,上述五人都是满清为了取得天下而背叛大明的大名鼎鼎的汉奸,他们都是因为出卖自己的同胞而换来的王位,不值得称道,他们的下场也不值得同情。汉奸们基本没啥好下场,还徒留骂名,当你要跨出那一步时,可得当心!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汉人最危险的时期,在西晋王朝皇帝昏庸无能下,国内开始内乱,各个王爷开始炫富,他们之间互相征战。晋惠帝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傻皇帝,国主无能,臣子们别有用心,于是长达十年的八王之乱就爆发了。此时迁入内地的少数名族看到西晋内乱,于是便开始蚕食西晋的土地。还有一些大臣开始用少数名族对付藩王,最终西晋的国都沦陷,西晋就此灭亡。北方地区完全裸漏在少数名族的马下,北方汉人面临着危险。
以匈奴、羌、鲜卑、氐为首的少数名族打开了中原的大门,他们看到男人直接杀掉,女人抓回去作为粮食吃。逐渐北方地区出现了少数名族的政权,他们之间也相互讨伐。在南方的东晋没有北伐的想法,只想偏南一偶。北方的汉人处于危机之中。
这时候出现了冉魏政权,冉魏颁布了《杀胡令》,以此来打击胡人的实力,冉魏永乐十年的时间打败了后赵政权,但是却败在了慕容家族手中。虽然冉魏颁布了杀胡令,但是汉人的人口少了三分之一,反观胡人却增加了六百万人口。这也是无奈之举。
东晋朝臣没有北伐的心思,却在江南淫乱无度。此时的北方,百姓水生火日,汉人没有出头之日。各个少数名族之间也互相讨伐,中原地区的文明倒退了几十年,每走十步都会看到荒凉的景象,树上全挂着人的尸体,北方汉人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如果不是北魏统一了北方,并且接受汉化,那么北方的汉人早已经被灭绝.。
吴三桂最后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兵力不足?
吴三桂之所以最终会失败,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因为关键时刻吴三桂去世,导致麾下军队群龙无首,失去了指挥。二是因为联军内部,并不算团结,大家之前联合反清,只是迫于无奈,等到清朝开始对这个反清联盟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时候,联盟内部就开始各自心怀鬼胎,甚至互相残杀。有这样一群队友,吴三桂不光需要对付清军,有时候还需要对付来自队友的进攻,最后自然就打不过清军了。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当年吴三桂投降清朝的时候开始说起。
明朝末年,随着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彻底灭亡。李自成入城的时候,当时吴三桂正担任山海关总兵,在山海关驻守防御清朝。而他的家人,则是全都留在了北京。而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对吴家人非常不客气,甚至还把吴三桂的父亲抓了起来,用来威胁吴三桂。
此后,得知家人遇难的吴三桂,愤怒到了极点。为了给家人报仇,吴三桂直接联系了清朝那边,放清军入关,帮他一起对付李自成。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这段时间里,清朝那边其实也不太平。当时清朝的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皇帝,皇太极,忽然去世。皇太极去世后,幼主福临即位,这就是顺治皇帝。而顺治皇帝登基之后,因为年龄太小,所以高层斗争非常复杂,后来大权则是完全落入了摄政王多尔衮手里。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多尔衮收到了李自成的邀请,而后迅速率军入关,最后在山海关地区,击败了李自成。此后,清军开始不断南下,接下来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渐攻取了整个中原。
在清军攻占中原的这个过程当中,以吴三桂为首的汉人武装,无疑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清朝在入关之前,人口其实并不算多。后来能够占据整个中原,这些汉人武装绝对出力甚多。尤其是在明朝统治根基相对较深的南方,如果没有这些汉人武装辅助,清军几乎根本不可能占领当地。
如此一来,这些汉人武装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然也拥有了一定的势力范围。尤其是到了顺治在位后期,随着南明政权基本被平定,几个麾下势力强大的明军降将,几乎都被清朝封王,而且在南方拥有一定的实际控制范围。
在这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就数割据云南的吴三桂了。刚刚打垮南明政权的吴三桂,权势恰好达到顶点。当时整个云贵地区,都要受吴三桂的辖制。而且云贵地区的军事指挥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一系列权力,都在吴三桂的手里。
此时的云贵地区,除了名义上还处于清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完全独立出去了。
对于这样的吴三桂,清朝中央自然不可能不防。所以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清朝中央一直在极力削弱这些汉人王爷的权力。先是拿走了他们的司法权和行政权,对他们各自辖境内派遣中央官员,然后又利用财政手段,削减吴三桂等人手中的兵权。
如此,到了康熙皇帝正式掌权之后,以吴三桂为首的汉人王爷们,权力其实已经被限制了很多。但同时,随着这些汉人王爷在各自辖境内,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当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康熙即位之后,就必须着手清理这些汉人降将了。
最开始的时候,康熙皇帝采取的手段,还比较温和。吴三桂等人提出了一大堆的条件,但基本上主要还是以钱和待遇为主,而清朝中央这边,开始的时候答应的也很痛快。双方唯一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给多少钱的问题。
但问题是,随着谈判逐渐进行,这些汉人降将渐渐发现,清朝中央其实根本没有给钱的打算,只是以此作为一个借口,想要削减他们的势力,或者逼他们造反。而清朝中央也发现,这些地方军阀不是真心想要解散自己的个人武装,而是有独立造反的倾向。
如此一来,双方自然就彻底谈不拢了。而谈不拢的结果,就只能是战争了。
公元1673年十一月,就在削藩工作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吴三桂悍然起兵,首先诛杀了云南巡抚,以及云南境内所有被清朝中央派来的官员。此后,吴三桂又挥师进入贵州,很快就拿下了贵州全境。在控制了贵州的同时,吴三桂又派遣军队进入湖南,直接杀向荆襄地区。
在吴三桂起兵的同时,企图汉人降将,也纷纷开始起兵。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福建的靖南王,以及广东的平南王。再加上吴三桂这位平西王,一共三位藩王,所以历史上便将这场叛乱,称之为三藩之乱。但实际上,除了三藩之外,同时起兵的还有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
这些汉人降将,同时起兵。一时之间,整个清朝超过一半的领土,都燃起了战火。尤其是南方,长江以南更是被叛军占据了大半。就连紧邻北京的河北地区,都开始出现叛军。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中央,到底面对着多大的压力。据后世史学家统计,当时这些叛军所统领的军队,总数接近清朝中央所控制军队数量的两倍。在军事实力上,其实要完胜清朝这边。
如果这些汉人降将,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清廷,那接下来的历史,估计就没有清朝什么事情了。
但问题是,这些汉人降将,之所以愿意共同起兵,主要还是为了对抗清廷的削藩政策,不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是真的为了反清复明。这种不牢靠的利益关系,注定叛军看起来势大,但内部却矛盾重重,不可能一致对外。
这就给了清廷对叛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机会。
接下来,清朝中央首先派遣精锐,在湖南地区拖住吴三桂,同时拖住实力较强的平南王和靖南王。三藩被拖住之后,清廷就开始集中力量,去对付其他势力较小的降将。有的直接派军队扫平,有的则是进行招抚。
在清廷的分化瓦解之下,很快,原本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就被平定了小半。只剩下实力最强的三家,还在和清廷对抗。但接下来,就算是这三家,也不可能同心协力,彼此之间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如此一来,这些队友非但没有帮到吴三桂,反倒是阻碍了吴三桂的发展。
当然,作为军中老将,吴三桂事先也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原本在吴三桂的计划当中,其他汉人降将,基本上都是炮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尽量拖住清廷的步伐,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按照吴三桂的计划,占领云贵地区之后,接下来吴三桂大军会进入湖南,占领荆襄地区,依靠长江天险阻挡清军。拿下长江天险之后,下一步吴三桂会去攻略四川,然后以四川为跳板,攻略关中。反正这些地方,当时都有不少汉人降将势力,完全可以接应吴三桂。
但吴三桂怎么都没想到,他的这个计划,还没打出湖南,就彻底打住了。
为了拖住吴三桂的步伐,当时清廷这边,派遣了大量军队,驻守在湖南这边。再加上吴三桂集团内部,除了吴三桂本人之外,几乎没什么特别能打的猛将。而吴三桂本人称帝之后,又不能随意外出征战。
所以,吴三桂的军队,在湖南浪费了很长的时间,还没取得什么显著的战果。反倒是清朝那边,逐渐清理掉了其他反叛势力,开始集中力量,前来对付吴三桂了。
眼见如此,吴三桂也坐不住了。公元1677年,吴三桂亲自率领军队,进入湖南作战。不得不说,吴三桂本人的指挥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随着吴三桂开始接手湖南战事,清军在湖南地区开始节节败退,逐渐落了下风。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吴三桂本人却忽然病死了。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吴三桂,因为战事不顺心情烦躁,再加上湖南地区气候炎热,所以没过多久,吴三桂的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逐渐病重了。
临终之前,吴三桂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开始做出各种布置。到了这个时候,吴三桂这边另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吴三桂唯一的儿子,之前一直在北京做质子。吴三桂起兵的时候,他的儿子直接被清廷杀掉了。所以吴三桂临终之前,只能让自己的孙子接班。而当时吴三桂的孙子,仅仅只有13岁而已,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所以,吴三桂去世之后,清廷很快就转守为攻,原本湖南境内刚刚有点起色的局势,也开始峰回路转。此后两年里,吴三桂集团不断败退。两年多以后,清朝中央军攻入云南,兵围昆明。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困之后,最终吴三桂的孙子只能开城投降,而后被押往北京处死。
至于其他两个藩王,早在吴三桂被平定之前,就已经先一步被清朝中央给灭了。
纵观三藩之乱被平定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三藩之乱刚刚开始的时候,吴三桂这边确实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内部不团结的矛盾,也为吴三桂的失败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而后来的湖南战争,又拖住了吴三桂过长的时间,致使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吴三桂本人在关键时刻,忽然去世。如果吴三桂能多活几年,或许局面还能有所转机。毕竟吴三桂本人,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但随着吴三桂去世,接下来又是后继无人的局面。到了这个时候,叛军的失败,其实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说到底,别看三藩之乱开始的时候挺吓人,但因为内部矛盾的存在,从一开始,这场叛乱其实就没多少成功的希望。至于军队的多少,其实只是一个表象罢了。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9、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
这些胡人部落起兵造反,连皇帝司马业都被人杀害,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到处血流成河,中原成了人间炼狱,汉族人民到处被人杀害,是前所未有的悲惨场面。胡人的胡作非为,来到中原后无恶不作,杀人不眨眼,每到一处,必定屠杀百姓,五胡到来使得中原生灵涂炭。使繁荣的中原地带变成了荒芜人烟的地方,到处是被屠杀的尸体还有绝望的百姓自杀的尸体,这些胡人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也没有善终。
其中一个胡族是匈奴,匈奴在中国的历史上,算是最厉害的异族了,常年在边疆危害百姓,虽然被战败很多次,但是仍然野心勃勃,一直没有被歼灭,与汉朝打了几百年。附属于匈奴的一个羯族,下场悲惨,最后是彻底被灭族。羯族起源于西域的小月氏,在胡人中,对汉族为祸最深,害人不浅,五胡中实力最强,最终被融合消失。
政权最强大就是鲜卑族,由于有较大政权的背后力量,最后剩下的一支鲜卑拓跋部,最终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五胡其中还有个羌族,后来跟氐族人争夺关中,被大量屠杀之后苟延残喘,基本灭族。
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是五氐族,这个胡族与汉族人员交往密切,而且还会说汉语,与汉族有着较深的关系,所以对待中原人士的祸害也没有那么严重。五胡乱华给中原带来了噩梦般的影响,最终也得到了报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