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讲个李鸿章的故事。《走向共和》热播以来对于李鸿章的再认识就不断,许多人惋惜李鸿章生不逢时,本来是一代枭雄,落得个卖国贼的下场。
我觉得李鸿章是个英雄,英雄却也有栽跟头的地方,特别是别人处心积虑要算计你的时候,哪能轻易躲过?这种算计如果只是针对李鸿章本人,他生个闷气也就算了,在大国之间代表中国纵横捭阖的李中堂,一旦被算计就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损失,百口莫言,什么错都的担着。
这种愧疚感一般人恐怕难以承受,而敢于承受这种愧疚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还是让我们讲讲这个俄罗斯老毛子的阴谋吧!
1895年,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昔日的东邻小邦日本,北洋大臣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羞辱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条约除了赔偿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之外,还要求清廷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而辽东,正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甲午惨败,李中堂心向帝俄
这令清廷上下,倍感耻辱。在这令人羞耻而愤怒的关口,众人不曾期冀的“奇迹”却发生了:以俄国为首的俄、德、法三国,竟然“良心发现”,主动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当然,前提是中国需要交纳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不过,辽东总算是在列强的“帮助”下拿回来了。
甲午战争的惨败,令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海军荡然无存。面对日本的崛起,他再也无法以武力与之抗衡了。所幸,他还有娴熟的外交技能。数十年北洋大臣的外交历练,令他积攒了宝贵的外交经验。
而这位裱糊匠最擅长的,莫非“以夷制夷”。即利用列强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借助一个列强的力量,去平衡另一个列强。这个办法脱胎于中国古代绥靖羁縻四夷的策略,应用在了近代国际外交场上,机智灵活却不免是一种无奈之举。
“三国干涉还辽”,令对日本崛起忿忿不平的李中堂感到些许慰藉。尤其是俄国的强势,令李鸿章感觉俄国是一个可以压制日本的强大力量。根据自己之前“以夷制夷”的外交斗争经验,中国如果同俄国联手,则日本便可以被打压,东亚的国际格局有望恢复正常。
不止李鸿章自己,有“联俄制倭”想法的人,在当时的大清国大有人在。两江总督刘坤一就奏称:“倭之强,非俄所愿,倭之扰我东三省,尤为俄所忌”,他甚至提议割让新疆的一部分给俄国,以换取俄国的进一步支持。
湖广总督张之洞虽然清楚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但他还是觉得“中国已实受其益”,并主张与俄国签订密约,共同对抗日本。对此,作为局外人的英国人赫德看得格外清晰:俄国为中国帮了这样的大忙,已使中国人的眼睛再也看不到别的。
这种复杂心境与舆论环境的交杂下,李鸿章于1896年开启了自己的俄罗斯之旅。
更多>>(接下文评论)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李鸿章也在被邀请之列。其实他们这些列强是看不起大清的,别说李鸿章了。只不过背后是很大的权益,也就是这样,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开启了唯一一次出国访问。
在俄国的时候,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后来有人说李鸿章签订条约是收受了贿赂。不过这个说法只有俄方档案作为单方证据,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李鸿章确实收取贿赂。
我们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不管有没有,其实都不影响这个条约的签订。
那么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中俄密约》还有一个名字叫《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从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为了第三方所签订的。
条约只有六款,别看数量不多,但对两国的影响都很大。条约规定了如果日本侵犯两国任何一国或者朝鲜,那么两国要共同出兵并相互接济。这恐怕也是清政府最看重的。至于其他的,那都是有利于俄国的,特别是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从此,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东北三省。
对于俄国来说,最重要的是铁路和在东北的特权,如果能够把日本这个竞争对手踢出局也是不错的。而对于大清来说,更重要的是日本。
甲午战争以后,大清再也不敢小视日本这个对手。本来大清从来没有把日本当作一个对手,尤其是在强盛的时候,尽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受尽了欺负,但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是大清经过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面对日本,竟然不堪一击,这不仅是丢了面子,更丢了里子,清政府不得不防。
就在日本崛起后,入侵台湾之际,在朝廷里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在李鸿章看来,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的主要对手都是从海上来,特别是日本,对清朝的威胁巨大。而遥远的新疆等地,对于大清王朝来说,就算失去了,也没啥损失,不如不收回。
可见李鸿章本人对日本还是有提防之心的。但应该如何防呢?大清想到了俄国。
实际上,清政府基于当时局势所作出的战略判断,以夷制夷是最好的策略。除了俄国外,所能依靠的国家并不多。
马关条约签订时,其实清政府割让的还有辽东半岛,但正是在俄国的干涉下让日本吐了出来。当然了,俄国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德国势力在远东不值得一提,而法国虽然有不小的存在,但法国有点虚弱,论战斗力,也曾是大清的手下败将,要不是清政府胆小怕事,恐怕这场战争法国败得会更彻底。所以以夷制夷的最佳对象只能依靠俄国。
本身,与俄国签订条约,无异于与虎谋皮,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没有实力在外交上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谈何容易。
在密约签订之前,李鸿章还致电清廷,要求在密约第四款中加上?惟此项让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力?的字样。
可见,李鸿章也明白与俄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什么,但有求于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李鸿章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当然他也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有的人说他挽救了即将覆灭的清王朝,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因为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而李鸿章的最后死亡其实也让人感慨不已,有人说李鸿章是被俄国公使气死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时李鸿章是住在北京的贤良寺,李鸿章之所以住在这里,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进京赶考就住在这里,而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命运就开始飞黄腾达起来,所以李鸿章认为贤良寺是自己的风水宝地,他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自己年龄很大的时候79岁了,他还是选择住在贤良寺这个地方,而不是自己在北京买一个大宅子住。
当时李鸿章住在贤良寺里面,但是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那个时候俄国的一个公使跑过来要李鸿章赶紧在中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但是李鸿章不同意,他闭上了眼睛,李鸿章的副官看到之后大哭,哭声把李鸿章给惊醒了,然后没有几天李鸿章就死了。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李鸿章的死是因为和俄国公使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吐血而亡的,这个只是他的一面之词。
虽然不能证明李鸿章是被俄国公使给气死的,但是确实和当时俄国公使的一些行为有脱不开的关系。因为首先李鸿章年龄已经非常大了当时是七十九岁了,就算是普通的老年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也已经是非常脆弱的了,各种病都有,再加上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清朝高官,他每天非常的忙碌,加上当时很多事情对清朝都是不利的,甚至是耻辱的,所以李鸿章在处理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力不从心,是非常伤心的,再加上外国人的不断紧逼,在多种因素之下,李鸿章就这样死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评价曾国藩,曾国藩质平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