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继位之初,还保留着开圆桌会议的习惯。不过因为是祖辈的规矩,所以皇太极对于大家一起开会决定没什么太大抵触。不过皇太极登基之初,许多兄弟都得到嘉奖,只有一人地位不升反降。此人就是皇太极的哥哥,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儿子——阿巴泰。
阿巴泰出身不高,母亲也不受努尔哈赤重视,好在他排序较高,能比弟弟们先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因此立下不少功劳。努尔哈赤对于这个儿子不宠爱,但是也不是不信任重用的。所以在努尔哈赤时期,阿巴泰的地位还行。
那么为什么阿巴泰在努尔哈赤时期地位还行,到了皇太极时期却不升反降呢?这也要从阿巴泰的出身说起,因为地位比较低,所以在同样建立功勋的情况下,阿巴泰的赏赐要少一些。因为这样,阿巴泰时常说些牢骚话。而皇太极因为年纪与他相近,平日里阿巴泰最不满的就是皇太极。
等到皇太极上位之后,自然对阿巴泰也没什么好观感。所以封赏的时候,阿巴泰不入和硕贝勒行列,召开宴会的时候,座位在诸和硕贝勒之下。而最让阿巴泰无法忍受的是,在他座次前的还有不少是他的弟弟。
皇太极初始没说什么,只派大臣去开导阿巴泰。阿巴泰不仅没有听进去,此后还更加过分离谱,你说皇太极能忍吗?不能忍。但是阿巴泰怎么也是一位贝勒,手中握有军权,得找个合适的理由。皇太极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阿巴泰的爱妻爱女上面。
虽然阿巴泰在外面是一员猛将,面对敌人冷血残酷。但是在家里的时候,却是爱护妻子的好丈夫,疼爱子女的好父亲。甚至为了他们,敢直接与皇太极对上,违背命令。
阿巴泰有一个女儿,长的十分漂亮。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皇太极就想将她他嫁给外藩蒙古,巩固满蒙关系。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满清之时,宗室子女需得由皇帝或者皇太后指婚。
但是阿巴泰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远离繁华安定的生活,于是就两次违旨。坚决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置皇太极的命令于不顾。
阿巴泰如此娇宠女儿,子女们难免骄纵成性。他有一女嫁给了蒙古贵族色冷的儿子色尔古伦,婚后五年夫妻不睦。阿巴泰的女儿骄横跋扈,长期拒绝与色尔古伦同居。忍一时还好,久了色尔古伦终于爆发,对她以死威胁。
阿巴泰的女儿丝毫不惧,反而愤怒的说:“你竟敢以杀人之词逼我,我又岂能与你生活?你若不杀,算何好汉?我若不死,又算何人?”于是带着侍女就回了娘家。
色尔古伦前往阿巴泰府中道歉,府中奴仆在阿巴泰的授意下,狠打了色尔古伦一顿。此事后来被皇太极知晓,连带阿巴泰和格格一道责罚,打人的仆从都被处死。
阿巴泰也爱护福晋,拿到现在来说就是不管你占理还是不占理,对还是错,我都站在你这边支持你。
他的福晋迷信萨满女巫,爱好占卜。但是当时皇太极已经下令全国臣民,禁止萨满跳神问卜求医。
阿巴泰知道这件事,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帮福晋打掩护。后来福晋为自己的女儿占卜,看嫁给谁比较好,阿巴泰还默默认同了这件事。
不过此事渐渐传出,皇太极下令责备阿巴泰和福晋。本来是要处死阿巴泰福晋的,但是在阿巴泰的求情下,皇太极还算网开一面。不过在问罪阿巴泰的时候,毫不客气的拿这事儿说事,直接定了“受制于妻”的罪名一条。
因为爱妻爱女甘愿被责罚,虽然阿巴泰确有不对的地方,但是这份心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皇太极(1592~1643)生平简介
皇太极(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军机,统兵出征。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今北镇)之战,克义州(今义县)。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十一年,从父参加宁远之战失利,退兵沈阳。是年九月,在努尔哈赤卒后,于沈阳继后金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定先征服朝鲜(今朝鲜、韩国)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天聪元年(1627),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进兵朝鲜,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通使议和,待机而动,五月,亲率八旗军5万余发起宁锦之战,兵败还师。次年,以使臣屡为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所杀,率精骑奔袭,获敖木伦(今辽宁大凌河上游)之捷,俘众万余。复率满蒙联军西征察哈尔,追逐至兴安岭。三年,率满蒙联军10万绕道蒙古,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边墙,突袭明京师(今北京),互有胜负。巧施反间计,致明廷逮杀督师袁崇焕。陷京畿州县多处。东归连下遵化(今属河北)、永平(今卢龙)、滦州(今滦县)、迁安四城,留兵据守。颁发八旗临阵赏罚令。五年,命人铸红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将军”(为后金造炮之始)。令以归附汉族军民组建一旗汉军,由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遣将率满、蒙、汉军数万攻明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挖壕筑墙,长期围困,在城周围50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45处,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百余天中,督军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又亲率主力击败明援军4万,迫明总兵祖大寿于粮尽援绝献城投降,旋纵其归锦州。次年,阅汉兵,定仪仗制。率满、蒙军再征察哈尔部,迫林丹汗弃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区。不久,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坐的旧制,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七年,谕各牛录额真以恤贫训农习射。亲自出迎渡海来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礼厚待,授都元帅、总兵官。遣兵取旅顺。次年,率军9万绕道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关,袭掠宣、大一带,收察哈尔部余众。是冬,遣兵征黑龙江虎尔哈及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巩固和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九年,命贝勒多尔衮、岳托等领兵万余赴黄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额哲,得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统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12城,俘人畜18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亲领大军攻之,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崇德二年(1637),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编汉军为两旗,以总兵石廷柱、马光远为都统。次年,亲征喀尔喀蒙古,迫查萨克图汗远遁。九月,以多尔衮、岳托分统左右两翼八旗军入长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次年三月退兵,转战数千里,克府、州、县城数十座,俘人畜号46万余。是年,分汉军两旗为四旗。五年,改变入关掳掠、消耗明朝实力的方略,采取长围久困和野战打援之策,与明军展开松锦之战。命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流担任前方主帅,率兵往义州筑城屯田,逐步进围锦州。六年,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计13万步骑援锦州,亲统大军,抵达松山戚家堡,命师横截松山至锦州大路,断明军饷道,设伏以待,大败明军。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畴。三月,迫明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复降清。塔山、杏山相继而下,历时两年余的松锦之战告捷。六月,将汉军四旗改编为八旗。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10万余入关攻明,深入山东腹地,克降府、州、县城88座,俘掠人口30余万、牲畜30余万。八年,遣阿尔津等征黑龙江虎尔哈部,叶臣等更戍锦州。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岁。皇太极一生博览群史,允文允武,长于计谋,优礼汉官,建立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不断改变战法,所向多捷,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见皇太极的军事思想)
历史版: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在努尔哈赤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大清帝国。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他身体奇胖,因心血管疾病而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满族)努尔哈赤在东北雄起,令曾经强大的海西女真臣服,此时的东北,蒙古的势力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努尔哈赤极力拉拢蒙古科尔沁部,采取联姻合作的方式,对抗明王朝,已经衰落的明廷,也是极力拉拢蒙古势力,与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结成联盟,对付努尔哈赤。
可以说当时努尔哈赤是女真人的英雄,林丹汗蒙古人的英雄。林丹汗,成吉思汗直系子孙,孛儿只斤氏,名林丹巴图尔,汗号呼图克图汗,从成吉思汗算起,他是第三十五位蒙古帝国的大汗。
本来明末烽火连天,东北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初兴,这给了蒙古部族复兴的绝佳的机会,林丹汗本应理智地团结蒙古各部,以黄金家族的号召力,化解内部的矛盾,然而,林丹汗走错了一步棋,也就是公元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喇嘛的劝导下,宣布放弃蒙古人一贯信奉的佛教黄派,而改奉佛教红派。
(林丹汗,蒙古末代大汗)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黄派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林丹汗此举无疑是离经叛道,遭到从蒙古贵族到平民的反对。策略上依附没落的明王朝,而与与他比邻的,新兴的努尔哈赤为敌,逐渐演变成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后金努尔哈赤比林丹汗年长三十余岁,无论军事策略还是政治头脑都胜过林丹汗,自兴起之日起,就运用利诱加要挟,争取蒙古部落的支封,利用联姻达成同盟,孤立林丹汗在蒙古诸部的地位与威信,共同抗御明王朝。
在东北,努尔哈赤与林丹汗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都不允许对方的存在,努尔哈赤与林丹汗争斗不休,互有胜负,想吃掉对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子皇太极即位后,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对察哈尔部林丹汗发动攻击,经过两次兵发察哈尔,击败了林丹汗。
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夏天,兵败逃往青海打草滩的林丹汗患天花去世。
八月,林丹汗的第四大福晋巴特玛璪率领自己统领的窦土门万户斡耳朵主动投降了皇太极,也让皇太极得到林丹汗确切去世的消息。皇太极深知联姻是最好的安抚,便娶了巴特玛璪,借以招抚林丹汗的察尔尔蒙古。
天聪九年春天,命令多尔衮等人率军第三次征伐察哈尔部。
林丹汗的大福晋娜木钟见后金大兵压境,而她刚刚给林丹汗生下一个遗腹子、次子,无力抵抗,只好归顺。
此时的察哈尔部群龙无首,林丹年幼的儿子额哲继承了汗位,额哲的母亲是林丹汗第三大福晋苏泰太后(林丹汗共有八大福晋,统领察哈尔部众。第一大福晋多罗大福晋娜木钟;第二大福晋斯琴图福晋,第三大福晋苏泰太后,因她的儿子,也就是林丹汗的儿子继位,被尊为太后;第四大福晋芭德玛璪伯奇福晋;第五大福晋苏巴海福晋;第六大福晋乌云娜福晋;第七大福晋俄尔哲图福晋;第八大福晋苔丝娜伯奇福晋)知道无力回天,带着儿子额哲以及一千余户部众投降了,奉上传国玉玺。
(皇太极)
皇太极龙颜大喜,把苏泰纳入后宫,让苏泰又当了一回新娘,成了皇太极的福晋(妃子)。
苏泰,叶赫那拉氏,是海西女真叶赫部贝勒金台吉的孙女、叶赫部德尔赫礼台吉之女,而金台吉与皇太极是姑表兄弟,因此,此番进军察哈尔,多尔衮特意带上了苏泰的弟弟南褚,就是为了劝降苏泰,苏泰见到弟弟南褚,痛哭一场,在弟弟南褚的劝说下,率领自己的哈呐土门万户斡耳朵归顺后金,如此一来了,察哈尔蒙古人唯一的号召力也没有了。
在苏泰归顺之前的三月,林丹汗的大福晋娜木钟,人称囊囊太后(襄襄,就是娘娘的意思),率自己的阿纥土门万户斡耳朵一千五百余户部众主动来归顺,随后另外几个福晋,除了第六福晋乌云娜被漠北一个蒙古部落俘虏下落不明外,那五个福晋也相继归顺。
林丹汗的八大福晋,每个人都有斡耳朵(行宫),拥有自己的势力与属民,于是,对于这些林丹汗的遗孀们,就成了后金上层争相要娶的对像。
多尔衮是这次征服察哈尔的主帅,他本打算要娶有权有势,又年轻貌美的苏泰福晋,皇太极没有同意,答应把林丹汗的大福晋,刚刚给林丹汗手下遗腹子阿布奈的娜木钟嫁给他,多尔衮却认为娜木钟又老又穷,不想娶,皇太极就折中把第四大福晋芭德玛璪一个养女一块嫁给了多尔衮,把苏泰嫁给了堂弟济尔哈朗。
皇太极长子豪格娶了苔丝娜,皇太极七兄阿巴泰娶了俄尔哲图,代善娶了林丹汗之妹泰松主主;二大福晋斯琴图嫁给了林丹汗原属下寨桑祁特本尔贝;第五大福晋苏巴海的情况不明。
皇太极自己娶了林丹汗的第四大福晋芭德玛璪,而大福晋娜木钟由于为林丹汗生了一个遗腹子,大家都不想娶,皇太极为了拉拢蒙古察哈尔部,也就笑纳了,这样,皇太极娶了两位林丹汗的遗孀。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这个人很了不起,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清朝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松锦大战。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
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
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兴城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你的粮道切断了,十三万军队三天没有饭吃,这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叫做“高桥设伏”,路过高桥这个地方我设了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这个军队聚而歼之,那时军队几乎成了乌合之众,自相践踏,尸体遍野,还没有完,洪承畴他率了大约有一万人,我就固守这个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就这孤城了,我外边围着你,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还没有完,洪承畴投降了,崇祯不知道,报的说是洪承畴殉国了,崇祯皇帝亲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后来发现洪承畴不但没死,而且投降了,崇祯帝闹得很尴尬呀!所以皇太极的第五计,就是“劝降敌首”,就是洪承畴。结果整个松锦大战,整个是明朝的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个什么概念?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他说:“昔太祖攻宁远未克,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岂何以张我国威耶”。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他父亲死在袁崇焕手下,可以说不共戴天,那皇太极怎么除掉袁崇焕?战场上打,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设计,设反间计除掉他。就是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北京的时候,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计先把袁崇焕调出来,让你离开宁远,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勤王”,勤劳那勤,“勤王”就是保卫京师,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第一是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才好施反间计。调到北京之后,他有几天没有作战,皇太极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在这个北京城附近,他抓了个太监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皇太极就布置他两个将领,一个叫鲍承先,一个叫高鸿中,这两个都是汉人,面授机宜。这两个人,就到了这个屋子里头,这屋子这面是关押明朝的太监,一个隔断,这面就是鲍承先、高鸿中,这个鲍承先、高鸿中两个人挺大声音就说:“我呀小声说话,你呀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这是绝对机密!”太监那不就听到他们说什么机密了,他说今天上皇太极,皇太极打仗的时候,因为两军交锋,袁军那边过来人了,他们在马上交谈了好长时间,意思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有秘密的约定,你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太监就假装睡着了,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一天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相信了,袁崇焕通敌呀!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焕到宫里头平台议军饷,袁崇焕是马没有草,人没有食,没有粮食正着急的时候,去吧!北京是九门紧闭,怎么进门呢?袁崇焕当时他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么大的官,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这么到了皇宫里头。崇祯见袁崇焕就没有议军饷,下令把袁崇焕逮捕了,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焕处以“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地点就在北京的西市,大体上西四丁字街这一代。我看过一个图,一个线画的图,就是讲“凌迟之刑”,用一个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来,然后从下肢开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有个人叫计六奇,他写了本书叫《明季北略》,他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有人花钱买这肉,就着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说你通敌呀!这个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仿造《三国演义》,周瑜那个“蒋干盗书”这个办法。后来清朝入关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焕的传,翻出满文档案来了,把这个计谋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皇太极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就是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经决定了,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反间计的这个作用。
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在当时我们中华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崇祯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结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变成大清的基业了。崇祯皇帝最后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杀呀!抽出宝剑把自己亲生女儿砍伤了,到了煤山自缢,才三十三岁,旁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后在九宫山被杀,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儿子大清的基业里,但是皇太极五十二岁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岁,那么在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上坐着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
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有两个遗憾,清史稿说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没有来得及处理后事,没有顾得上,储位未定,第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叫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这两个遗憾,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3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洪秀全拒绝英方提出平分中国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