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在嘉靖、万历等诸位祖宗的怠政蹂躏下,大明江山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大臣们已经习惯了皇帝不管事儿,他们自己也已经习惯了混日子。
但到了崇祯皇帝时,他一反常态,想做个有为的皇帝。他不但不怠政,反而相当地勤政。但大明的整个官僚系统早就已经堕化了。大部分官员,只知道说些漂亮话,根本不愿意干事,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干事。
此时,大明王朝的主要矛盾,就是崇祯的勤政与大臣们的怠政之间的矛盾。而崇祯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矛盾。满清的崛起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壮大,又加深了这个矛盾。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大明王朝这艘船就要翻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如风卷残云般摧城拔寨,北京城已经岌岌可危了。
怎么办呢?北京城是守不住了。既然守不住,那就只有一条路了:跑路。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半个南中国还在明朝手里呢,卷土重来未可知。
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有过这个想法。
有一个名叫李明睿的臣子,曾单独觐见崇祯皇帝,陈述了“南迁”的想法。崇祯还与他讨论了一些迁都的技术性细节。但讨论完毕,崇祯命他“此事重大,切不可轻泄”。
对于这个事,崇祯是谨慎的,也是犹豫的。他祖宗的陵墓和宗庙都在北京,要他一个人逃跑,这对于自我道德要求极高的崇祯来说,是过不了心中的那道坎儿。
经过内心的反复争斗,最终,崇祯终于鼓起了勇气,把心中那道坎儿迈过去了。可是,此事要成,他还要迈过下一道坎儿——大臣们的反对。
李明睿把此事上奏后,崇祯把它拿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商议。结果,几个平日里最爱说漂亮话的“忠臣”,以道德的名义,表示了强烈反对。尤其是一个名叫光时亨的大臣,如丧考妣,措辞最为激烈。他甚至要求杀掉李明睿,以儆效尤。
光时亨的言论一出,原本沉默的大臣们更加战战兢兢,无人敢说话,生怕担上“投降派”“胆小怕死”“不顾祖宗社稷”等道德罪名。
而在崇祯的心底,他也是害怕担上这些罪名的——这正是他之前犹豫的原因。于是,他不置可否,此事就此打住。也许就是在这件事之后,一直犹豫矛盾的崇祯,最终立下了自杀的决心。
不久后,北京城被攻破。崇祯在景山上吊自杀,以身殉国。
那么,“大忠臣”光时亨有没有随之殉国呢?当然没有。他不但没有殉国,而且成为第一拨投降的臣子。他不但投降,而且是跪在地上,以最为卑贱的姿势迎接自己的新主子。
所谓大奸似忠,大概就是如此吧。
好在,天有大德,报应不爽。李自成兵败后,走投无路的光时亨又投靠了南明弘光帝,结果被砍头示众——罪名是“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
冯道就算一个大忠似奸的大臣,虽然辅佐了很多皇帝,很多人认为他是奸臣,但他能一直做宰相而不倒台,就说明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歪的事迹,否则早就倒台了,他的存在正好保护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他是大忠似奸
因为忠奸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再加上有的人特别擅长于伪装,表面上看上去是忠于皇帝和国家的忠臣,但是背地里却是做尽了坏事。对于古代的皇帝们来说,大臣的忠诚程度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皇帝们治理天下也不能做到亲力亲为,因此就必须保证那些为自己服务的臣子不会从中作妖。
而古代的儒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很多文人入仕之后都树立了“忠君报国”的价值观。就比如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母亲就在其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这几个大字,时刻提醒着他要做一个忠臣。不过对于何为忠奸其实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或是标准,只是皇帝心中有一把衡量的尺,凭借着这个大臣在朝堂上的表现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是否是可用之人。
不过由于这种衡量属于主观判断,因此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而这种错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正,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有的皇帝甚至因此而灭国。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怪皇帝,毕竟人总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如果有臣子言行不一致,当着皇帝的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的话,日理万机的皇帝压根就没时间辨别。
因此历史上很多阴险狡诈的奸臣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嘴皮子特别灵活,称得上是舌灿莲花,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的他们经常会将白的说成黑的,所以皇帝分辨不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县衙击鼓最初不是为了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