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并非始终是一个闭塞的王朝。明成祖朱棣曾派郑和率宝船“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外交流史上的盛事。但由于倭乱等问题,明朝之后又几度实行海禁。嘉靖年间尤甚,甚至到了闭关锁国的境地,外国人无法轻易入境,中国人也不得西行。
与此相对,同时期的欧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各国争先恐后地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会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次浩大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而作为当时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敢于拥抱新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徐光启在“新世界”的经历与执着,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一张地图 带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徐光启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不仅为明末重臣,还被誉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为西学东渐、中西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徐光启接触西学、认识新世界的契机是一张世界地图。万历二十一年,因会试屡试不第,徐光启受友人介绍前往韶州教书。两年后的某一天,他信步偶至教堂,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短暂的交流,让徐光启对于这些来华的西洋人有了初步认识,但并未产生求而问道的意愿。直到几年后,他见到利玛窦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中展现的全新的地理观念让徐光启大开眼界,也让他产生了与这位“海内博物通达君子”相结识的想法。
在传教士将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之前,中国人依然相信“天圆地方”这句古老的格言,既不知道有万有引力,也从未见过按子午线、纬线和度数来划分的地球表面,更别说什么赤道、热带、两极了。而利玛窦绘制的《万国图志》附有自撰图解说明,不仅列出南北美洲、非洲南半部以及海中各种岛国等,更详细介绍了五大洲及一些著名的国名、地名、河名等,甚至还引入了对于中国人而言全新的地理观念,即将地球自北而南分为五带。此外,地图中对当时世界各国的文物、风土人情的介绍,也弥补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地理认识的缺乏与不足。
据统计,利玛窦绘制的各种世界地图,从万历十二年起到万历三十六年短短的24年间,在肇庆、南昌、苏州、南京、北京等处翻刻了12次之多。可以说,他带来的这种全新地理观念,已经被当时中国不少有识之士所接受。
对于徐光启而言,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不仅带来了地理学概念上的变革,更迫使其对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调整。在这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徐光启对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认识,使他冲破传统文化心理的束缚,放下了当时中国人对外来文明所持有的傲慢,看到了西方文明中值得借鉴之处,并萌发进一步交流的决心。
一张地图,让徐光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意识到,想要完善自身文化,便不能孤立地存在,要懂得“取彼之长,为我所用”。这奠定了他与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耶稣会士的结交与合作。
外购火炮 军事领域的“中西握手”
徐光启与耶稣会士的合作涉及方方面面:数学、天文、军事、水利、宗教……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整个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说到合作规模最大的,当属徐光启倡导的军事与历法改革。在这两项改革中,徐光启代表的不只是开明学者,而且是明朝政府的官员。彼此的合作也不再是因志趣相投而进行的个人交流,而转为带有全球化色彩的“国家工程”。
众所周知,让外国人参与涉及国家根本的军事、历法事务,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徐光启及其他一些思想开通的有志官员共同努力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成了现实。虽然,这条迈向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万历四十七年,在明军几次败于后金军之后,奉旨负责练兵的徐光启开始运用从传教士那里习得的西洋火炮知识,在朝中推行军事改革。泰昌二年,辽东战局恶化。当年五月,徐光启再次上疏建议购买西洋大炮,并重申“万全无虞之策,莫过于此”。当年七月,明朝政府正式派遣张焘和孙学诗为钦差,持兵部檄文前往澳门聘请炮师并购买火炮。葡澳当局非常重视此次交易,很快准备了大炮26门以及葡兵百人、葡人头目7人、翻译1名、随从数位。然而,抵京不久,葡萄牙炮师在教演火炮技法时发生炮膛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引起一批朝臣的反对,最终百名葡兵被全部送返澳门。
崇祯元年,崇祯帝又继续派人前往澳门购买火炮。为了巩固火器在军中的使用,徐光启建议“令西洋铳领、铳人遍历内外城,安置大铳”,并建议多造铳器。于是,崇祯帝命徐光启负责督造西洋火器之任,令澳门葡商留京制造、教演大炮。然而,西洋大炮造法精密讲究,既花时间,又耗公费,朝廷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向澳门购炮。
崇祯三年,徐光启再次派遣传教士前往澳门置办火器,同时招募善用火炮的葡兵。由于西洋火炮的威力有目共睹,朝臣对购买火炮本身没有异议,但对招募葡兵一事多有不同意见。礼科给事中卢兆龙更是上疏反对让葡人入京,称不可让其“跃马持刀,弯弓挟矢于帝都之内”。同时,还提醒皇帝以白莲教为鉴,警惕天主教的发展。生性多疑的崇祯帝最终采纳了卢兆龙的建议,原本已经北上的葡兵又一次被送返澳门。
重修历法 接受异质文化的转型壮举
与火炮购买历程相比,历法改革的国际化之路走得更远。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以历法和观测星象为中心,常被称为“天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带有服务于王权政治的历史特征。明朝使用的《大统历》在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基础上删定而成,前后“承用二百七十余年,未尝改宪”。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统历》的推验开始不断出现误差。
与此同时,耶稣会士翻译或撰写的一些西方天文著作,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天文、历算之学的先进之处,并深刻认识到传统历法存在的问题。于是,徐光启、李之藻、周子愚等人尝试将西洋历法引入中国历法体系,对传统历法进行改革。徐光启更是明确呼吁将西洋历法与 《大统历》“会通归一”,以西历之长补《大统历》之不足。
然而,并非所有朝臣都支持这种以西洋历法来改革中国历法的方式。史书记载:“朝臣啧有烦言,多不满于公。”面对同侪的排挤和指责,徐光启最终选择托疾请假,屯田于天津。
至崇祯朝,徐光启开始得到重用,重提编修历法一事。崇祯二年六月遇日食,徐光启依照西法,钦天监官员依照传统中国历法,同时进行推算。结果,西法得验,而“钦天监推算日食前后刻数俱不对”。崇祯帝对钦天监极为不满,随后礼部奏请开局修历。同年九月,徐光启奉旨督领修历事务。这一次,西洋人真正参与到改革工作之中。因徐光启举荐,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率先参加历法编修工作。次年,因邓玉函去世,徐光启又征汤若望、罗雅谷前来接替其工作。在徐光启的主持下,西士与历局馆生们不遗余力地译书制器,使修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徐光启奉旨负责修历时已年近古稀,历法编修终究没能在他有生之年彻底完成。为保证修历工作顺利运行,徐光启去世前精心挑选了自己的门人——同样尊重西士、认可西学的李天经为历局接班人。崇祯八年,李天经向朝廷进献了剩余的全部历书,为历法的编修画上圆满句号。
《崇祯历书》的编修,标志着中国传统天文学的一次转型,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伟大交流会通,更是当时政治、文化环境仍较为封闭的中国通过包容并接受异质文化而融入世界的一次壮举。
广交天下 积极影响海派文化形成
在与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启的态度颇为真诚、意识更为超前。利玛窦入华,带来了三棱镜、地球仪等各种西洋奇器,一时间引得文人士大夫争相交往。然而,这样的交往多基于好奇心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洋人不过是“西夷”而已。徐光启却不同,他秉持陆九渊“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真心敬服西士的学识,将其视为良师益友。
与徐光启有过直接交往的传教士,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多达20多位,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通过与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启不仅学到了西方科学知识,还对西方的文学、哲学、逻辑学以及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既开阔了思维,也拓宽了眼界。
除自身广交西士之外,徐光启也积极鼓励门人弟子与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启元年给门人鹿善继的一封信中,嘱咐其向西士请教,学习西术、制造西器。信中还称赞西士“皆弃家学道,劝人为善者,兼之博涉通综,深明度数”,并称“若得访求到来……深于守御进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启的这种国际胸怀,对故乡的海派文化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明末时期的上海,只是富饶江南地区中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县。然而,因为这里是徐光启的家乡,自万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达34名西洋传教士来到上海,为这个县城增添了国际化的气息。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稣会重返中国。为纪念徐光启并传承当时的伟业,耶稣会将上海的徐家汇设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他们在此建造了许多西式的机构和建筑,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
徐光启无疑是一位拥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他懂得“相资为用,互助以成”,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上的互补。愿意正视异质文化,努力去理解并融会贯通,或许是这位先驱带给我们最鲜活的启示。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欧几里德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9月间,被誉为“勾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此人通晓数学、天文、哲学、拉丁文,且与别的传教士不同,有志于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先后在澳门、肇庆、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以展览西方科学奇器及讲授等形式,向中国人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其间结识了一批能公正地对待西方科学文化的中国封建士大夫,其中的一个,便是徐光启。
徐光启,今属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上京应试路过南京时,得悉利玛窦正在南京,因听说这个洋人很有学问,于是登门拜访。初次见面谈得十分投机,结成了异国之交。
徐光启得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这时利玛窦已到了北京传教,有机会经常与之会晤,渐渐的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西方文化科学的“玄妙”所在。
一天,利玛窦拿出欧几里德的拉丁文《几何原本》,向徐光启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徐光启深为赞赏,称之为“数学之本源”。仗为知己,他直言道出翻译此书的构想,利玛窦即表赞同。然而徐光启不识拉丁文,当提出这一困难障碍时,利玛窦自告奋勇,说自己到中国有年,曾攻读过汉语,且已能初通,愿与徐光启协作翻译之。
两人于是订立了君子协定,议定了翻译方法,即由利玛窦将拉丁文原本用汉语讲出来,徐光启则逐字逐句记录下来。
自后,徐光启每天于办完公事后,便前往利玛窦的寓所,两人一个认真口述,一个认真记录。
晚上,徐光启挑灯夜课,将白天的记录稿加以整理。每整理完一卷,就交由利玛窦仔细阅读,指出疵点,进行修改。
两人在再三修改中斟字酌句,一丝不苟,务使附合原意,准确、明白、易懂。自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064年)起,经两个异国学人4年通力合作,《几何原本》前6卷“平面几何”部分翻译完毕定稿。付印时,徐光启专门写了一篇序言,说明了翻译此书的本意,在于使国人知晓几何学的原理,了解几何学的求证方法,培养逻辑思维。
徐光启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还留下“徐家汇”这个地名
徐家汇,是上海闻名的繁华之地。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个地名的由来同徐光启渊源颇深。
徐光启公元1633年秋,在京城去世,灵柩回到家乡上海后,长眠在当时西郊的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的交汇处。徐氏后人居于三水相汇之地,“徐家汇”由此而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
徐光启,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天文、数学、农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创下辉煌成就的他,可谓上海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以顺天府解元中举,后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成为进士,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因为他的官职及出生地,徐光启也常常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等。
徐光启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西学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好经世致用之学。他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将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先进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勾股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这位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留给上海的不仅是“徐家汇”这个地名的缘起,更留下了“经世致用、捐己奉公、勤学求索”的家训家风。
万历三十六年春(公元1608年),四十七岁的徐光启回到了上海老家。这时,徐光启已在京城翰林院任检讨,因为父亲的去世,徐光启回乡守制三年。徐光启的贴身行囊中,带着由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刚刚付梓的《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是西学东传的一本名著,徐光启在翻译中创造了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锐角等名词,信、达、雅,沿用至今广为人知。徐光启三易其稿,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时光荏苒,冬去春来,历时两年,此书才公开出版前六卷。
由此,四百年前的中国人,接触到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梁启超曾盛赞此书的翻译“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徐光启译著论著颇丰,他注重实学,开明开放,会通、自强的科学精神伴随了他一生,也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几何原本·序》:“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经世致用,“以民为本,以食为天”:徐光启回乡之年,恰逢江南水灾,稻谷无收,徐光启上书朝廷,请求拨银十万两,赈济灾民,并亲自在此屯田实验,引种受气候干扰较小的粮食作物—甘薯,使“居人便有半年之粮”,缓解了灾情。时至今日,上海徐家汇的小学生还以种植甘薯的特色课程,纪念徐光启的这一伟大实践。
强调“以民为本,以食为天”的徐光启,家居三年,不仅试验田里种满了甘薯、大头菜、木棉,还依次写就了几本重要的农学著作。公元1628年,徐光启再次回到桑园时,已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虽无法把锄耕地,然而他却以桑园耕植的经历为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巨著《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分十二门,六十卷,七十多万字。书中分类引录了古代有关农事的文献,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六万余,被誉为“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日韩两国的农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光启的独子徐骥曾这样回忆父亲,“于物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问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明朝晚期,徐光启不参与党争,而是专注于民生,提出了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同时,还积极投身农业、历法与军事改革,留下功绩无数,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风清正,“盖棺之日,囊无余赀”:为官后,徐光启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品性,视富贵如浮云。崇祯元年(公元1630年),徐光启主持修订崇祯历书。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不仅涉及历法,还有大量的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知识。此时,徐光启已经年过古稀、须发皆白,他日夜登台观望天象,冬不炉、夏不扇,孜孜不倦。徐光启临终之时,这部卷帙浩繁、贯通中西的大型历书已基本完成。这部一百三十七卷的大型历书,用银仅八百七十两。
徐光启非常简朴,十分重视教育自己的后人,言传身教。徐光启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的俸禄常用以补贴图书翻译、农业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明史·徐光启传》中,记下了这么一句话:“盖棺之日,囊无余赀。”徐光启在公元1633年去世时,他的遗物除了破旧衣服和被褥外,便是手稿和书籍。四百年来,徐光启成为一代代徐氏族人传家立命的行为准则。
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徐光启胸怀“富国强兵”的救国理想和“以民为本”的爱民之心,提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崇尚“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欲求超胜”以科学强国;恪守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盖棺之日,囊无余赀”,所存仅数箱手稿、几件旧衣。徐光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宝贵品质和严谨求实、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徐氏子孙最好的家训,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徐光启纪念馆日复一日迎来各地游客,他的精神至今仍感召着后人。 (本篇完)
明朝有一位科学家、政治家,对中国的农业、科学、天文、数学、水利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徐光启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者。他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许多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中有许多著名的谚语,可以警醒世人。
徐光启的书
徐光启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变成了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中年人
徐光启传世作品很多。他的作品中有一些名言,可以给我们一些警示。比如他曾说,“智力超群而故意不讲道理的人,即智力超群无用;人只有天赋异禀,深思熟虑,才能有用。能看懂几何很细致。因此,这是或将是引领世界走向实用主义者的道路。”他文章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极高的天赋,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但他不会把这些天赋和智慧用在实际的地方。另外,如果他不够细心,他的智慧也没用。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中等的天赋,但是他有很强的逻辑能力,并且他把这种能力运用到数学几何的学习中,那么他一定会学好几何。第二句话告诉人们,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要付诸实践,只有真正实用的知识才能得到认可。相信徐光启的名言会给你的生活和学习一个警示。
徐光启的贡献
徐光启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数学、历法和水利。他也是明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和数学、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光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成就和贡献?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徐光启肖像
明代是历法编制的落后时期。作为礼仪之臣,徐光启编历责无旁贷。他编了《崇祯历书》,对明朝历法有很大贡献。他第一次向明朝人介绍了圆土的概念,也介绍了经纬度的知识。除了天文学,他在数学方面也有一些贡献。他提出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十大应用,包括天文、水利、音乐、兵法、军事、工程、会计和建筑勘测。他还负责翻译著名的数学著作《几何元素》。
此外,他还对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初,因为受到魏忠贤的迫害,他生活在海上。在此期间,他研究了许多农业资料,并开始了农业研究。后来魏忠贤倒台后,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造福人民。他对农业的贡献还包括编《农业大全》。徐光启在军事上也有很大贡献。他提出了重要的军事思想,为明代的国防和军事训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徐光启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许多书法作品流传至今。
徐光启的后代
徐光启,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当他还是文学学士时,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徐光启原本是一个商人家庭,但到了他父亲那一辈,他家以种地为生。后来徐光启进了政府后,家境越来越好。据史书记载,徐光启的后代很多。除了徐家汇,还有闵行区、青浦区、奉贤区的后人。
徐光启肖像
徐光启通过科举考试后娶了吴小溪的女儿。婚后,她有一个儿子叫许骥,许骥有五个儿子:许焦耳、许二绝、许二路、许二莫、许二路。所以徐光启开始有了更多的后代。目前,徐光启的后代主要集中在上海。徐家家族庞大,所以徐光启后代众多。虽然徐光启有许多后代,但只有他的孙女倪能继承他,成为我们国家的著名人物。倪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女性人物。民国时期,她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倪归真与宋嘉树结婚后,生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她的三个女儿被称为宋氏姐妹。这三个女儿在民国时期成为世界的焦点。其中二女儿宋庆龄嫁给了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一位母亲,受到大家的尊敬。最小的女儿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夫人”。长女宋蔼龄没有参加政治斗争,而是嫁给了孔祥熙,成为了一名富商。
倪是徐光启的第17个孙女,所以倪和宋楚瑜都是徐光启的后代。
徐光启故居
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一位学者对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尚书兼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石像
徐光启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最初来自一个农民家庭。后来在地方考试中了秀才,在家乡教书。因为家道中落,他直到中年才开始自己的事业。但由于当时宦官魏忠贤的独裁,徐光启的仕途几经沉浮,但最后还是当上了礼部尚书。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故居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徐光启生于1562年,卒于1633年。他是来自上海的回族人。徐光启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巧家路249号。他的故居名为九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故居是一栋两层小楼,是上海法华唯一的明代住宅。另外,徐光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因此,政府不仅多次修缮这九座建筑,还于1992年将其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将徐光启故居的9栋建筑作为景点向公众开放,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
徐光启故居分为照壁、碑廊、厢房、厅堂。这里不仅有徐光启的画像,还有徐光启的雕像和一些史料。如果你想了解这位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不妨去参观一下徐光启故居。我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