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微末起义,进而推翻元朝统治,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是一位非常牛气的帝王。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本应受到史学家的青睐,但实际上后世对他却是褒贬不一。
朱元璋或为整顿吏治,或为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的一系列动作,引发洪武朝政的大波动。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明初洪武四大案。在当时因为这四次案件而死的人,据估算至少达十万人。
一、洪武九年“空印案”
这次案件,是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案件。和今天一样,明朝地方财政每年都要派官吏到户部报告当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只有和中央审核才能结算。若是不符合,则要打回地方重新加盖官印。
地方报告官员,事先预备好盖好印的空白书册,等到了户部计量之后,再进行填写。这种做法早在元朝就已经形成暗中规定,但是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却认为是官员相互勾结期满于他。
朱元璋大怒之下,下令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
方孝孺曾在《叶郑传》中提到此案:“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二、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是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兴起的大狱。据说这事儿最初是因为胡惟庸说他家旧宅有甘泉涌出,是祥兆,所以邀请朱元璋前去。
朱元璋快要到达胡家之时,有一太监拉住朱元璋的缰绳,着急的指着胡家宅邸。朱元璋抬头一看,才发现胡家屋顶尘土飞扬,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当即调转回宫,以“谋不轨”诛杀胡惟庸。
这事儿后来考证,是不存在的,其中太监这个人物也是捏造杜撰出来的。胡惟庸之所以遭到朱元璋的诛杀,不是因为他的“谋反”,而是因为他的专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才将胡惟庸等朋党诛杀。胡惟庸被处置之后,朱元璋进一步废除中书省,事务改由六部处置。经过此事,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君权越发强横。
此事还牵涉到李善长、宋濂、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通倭罪名大杀四方,前后诛杀人数达三万人。
三、洪武十八年“郭恒案”
此案是朱元璋为了肃清吏治,而惩戒贪污官员的大案。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贪官污吏不计其数。元朝末年的贪污成风,一直影响到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建国后,曾经多次强调为官清廉,但总有侥幸者。所以为了表明绝心,朱元璋对贪官处以严酷刑罚。
郭恒是户部侍郎,在任以权谋私,暗中与各省官吏勾结,盗卖国家财物。这事儿后来被人捅了出来,涉案金额达粮食两千四百多万石,数目巨大一时轰动。
朱元璋既为了发泄怒火,也为了警醒各地官员,下令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全都处死。此案使得各省官吏死于狱中人数到数万人。
四、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
蓝玉是朱元璋麾下大将,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洪武二十六年,有锦衣卫蒋珊告发蓝玉谋反,蓝玉被捕下狱审问。审问结束后,蓝玉被族诛。
蓝玉得到如此处置,似乎是拿到了他谋反的证据。但实际上,这只是朱元璋为了诛杀开国功臣宿儒,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借口而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说你谋反,你再清白,也能找出谋反的证据来。
蓝玉个人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蓝家被族诛。同时还牵连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自公侯伯到文武官员,受牵连被诛者约1.5万人。
蓝玉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过这两次案件,明朝开国元勋基本被诛杀殆尽。
这四次案件,有对有错,但都是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兴起的大狱,影响深远。
空印案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在罕见。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确认,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案件的缘由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各府各县必须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这些使者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因为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没有汽车火车让你坐,你得骑马、坐船、再骑马,某些时候你可能还要搞些登山运动。
比如你是广西某地的官员,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就算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我去也!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赶到京城,又见面了。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总怎么折腾,谁也受不了。经过分析,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爷总不能拿萝卜刻印盖公文吧。当时在街头私刻公章的生意还是没几个人敢做的,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为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然敢搞这些名堂!
他震怒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头,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按说只要一调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释的,其实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事情的缘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没有人说。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景,问话的官员也知道,回答的官员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官员们害怕。
如果上书辩解,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同党或者包庇,这个黑锅谁背得起。
就在此时,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值得敬佩的是,他并不是在职官员,而只是一个平凡的生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老百姓。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真是好大的狗胆!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不整治你们一下是不行了。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他一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由于他的英勇行为,这位即非皇亲国戚也非名臣将相的普通人被记入了明史。
相对于那些空印案中获罪的官员们,郑士利还是幸运的。
既然案件已经定性,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处罚了,问题在于几乎全国所有的府县都存在空印现象,总不能把所有的府县官员都杀掉吧。
这又是一个难题,但在朱元璋那里,似乎没有他解不开的题目。
他总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旁人认为他绝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员都杀掉,但他真的就这样做了。
官员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天涯还是海角,山地还是平原,所处的环境繁华或是荒芜,你们的待遇都是一样一样的。
在我们宣布处罚结果之前,先说一下当时全国的行政结构,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
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扫光,平时都争谁官大,这下倒好,干个副职还能去当兵,正职就得掉脑袋了,真是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这位仁兄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的没了脑袋。
但要说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杀官员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些史料记载死者上万人,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对副职他并未杀掉,朱元璋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杀人狂,他是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的。杀光官员这种蠢事,他不会干的。
综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肃贪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官员们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法,演变成了一件大案。而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朱元璋还接着处理此案,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编辑本段
郭桓案
此案与上一案件不同,其中确实存在着贪污问题,但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在贪污案件中确属罕见,而此案中也确实存在着某些很多疑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在朱元璋的编的《大浩》中,详细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式和数量,看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有必要列举一下(请仔细看,疑点就在其中),其贪污行为包括:
1.郭桓私分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钱粮朱元璋没有收到,全被郭桓私自吞掉了。
2.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当年浙西的钱粮是450万石,郭桓只交给了朱元璋200多万担,其余的他自己私分了。
3.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巧立名目,创造性的征收多种赋税:包括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神佛钱等。
最后算出总账,他和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
郭桓
这么看来,郭桓确实是胆大妄为,他勾结其他官吏贪污腐败,朱元璋也并没有放过他的同党。那么郭桓的同党是谁呢,经过朱元璋的追查,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为了郭桓的同党!
他们包括礼部(礼法)尚书赵瑁、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请注意,这个名单很长,据《刑法志》记载,当时六部除上面所列高级官员外,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被干掉了。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当时的部长真的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陷入了恐惧之中,见面的第一句话应该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其实到后来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因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这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粮食是由省里送来的,往下查,就是各个府县,府县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谓的富户、粮长。这些人也大多被杀掉。
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扫而空了。
转自《明朝那些事儿》
编辑本段
胡惟庸案
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视作品中的胡惟庸
结党营私、骄横跋扈的举动极为不满,采取种种方式对其制约。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 3 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朱元璋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踦等 1公、21侯。胡惟庸 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 ,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编辑本段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蓝玉雕塑
蓝玉,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空印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所谓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就像现在的合同,先盖章,再填内容。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因为涉及的内容账目繁多复杂,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古代交通不便,往返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几个月就过去了,为了方便行事,地方办事的官员,都会准备几张盖好了印的空白账册,用以备用。
这其实就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怒下面官员,不按规矩办事,没有把法规放在眼里,并且这样还会引起中央和地方官员一起贪污,这就是欺君罔上的重罪。
于是朱元璋为了整肃官员作风,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从中央到地方,受到牵连的官员数不胜数,连名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都受“空印案”而死。
对于涉案被杀的人数,其实后人多有争议,有杀数万之说,有与郭桓案共计杀七、八万人之说。方孝孺《叶郑传》说空印案被杀人数不过数百,而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关于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上还有争论,有的说是洪武八年,有的说是洪武九年,还有说洪武十五年。之所以时间不一样,因为这个案件也不是独立发生的。如果是洪武十五年发生,两年后,又发生了与之相关的“郭恒案”,那么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就是正确的。
相信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四大案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因为朱元璋的盲目整顿害死了数十万人,简直罪恶深重!蓝玉案也是洪武四大案之一,蓝玉作为洪武时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却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下面一起来看看蓝玉案真相。
一、揭秘蓝玉案真相
说起蓝玉案,作为洪武四大案之一,是人们所熟知的一桩冤案。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当时称之为“蓝党”。
二、因狂傲自大被朱元璋处死
明朝蓝玉案是明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当时朱元璋下令诛杀了蓝玉以及他手下的党羽等人,从此之后明朝的重要元老几乎都被杀光蓝玉是明朝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敌而且大多数的战役只要有蓝玉在就会胜利,蓝玉也因为屡立战功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甚至达到了权倾朝野的趋势,之后有因为在抓住了蒙古首领等人而立下卓越战功,从此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时期。但是这时候的蓝玉却开始有些骄傲自满起来,在朱元璋的面前也不是特别的守礼,这一切都为之后的明朝蓝玉案奠定了基础。斩尽,当时诛杀的人范围很广,对明朝影响的也比较大,明朝蓝玉案也算是轰动一时。
三、被诬陷谋反罪名
在1393年朱元璋对蓝玉已经到达了忍无可忍的境地,终于在当年用蓝玉谋反为借口,接连诛杀了蓝玉以及与蓝玉有关联的大臣,当时牵连的人数非常巨大,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在历史上算是重大案件了,在明朝来说蓝玉案也是满朝震惊的,明朝蓝玉案主要其实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蓝玉已经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了,但是他不但不懂的收敛,反而越发的不尊重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也为了明朝的江山,只能将蓝玉赶尽杀绝,明朝蓝玉案就这样发生了。
四、朱元璋担心谋反处死大将无论是功臣持功自傲,意图谋反,抑或是朱洪武有意削夺将相之权,这种历时如此之长,株连人数如此之巨的大屠杀 在历史上实为罕见。胡、蓝之狱后,朱元璋对身边的人仍不放心,又将疑有后患的耄旧老臣如徐达等人处死。到朱元璋死时,明初的元功宿将几乎被屠杀殆尽,朝廷因此元气大伤,以至于燕王朱棣起兵时,建文帝不得不面对朝中无可用之臣的窘境。朱元璋本想为自己的皇太孙扫清称帝的隐患,结果却将建文帝送上了不归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皇帝为何偏爱平民女婿,
下一篇: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